不可得而亲 不可的耳熟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姚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解?~

解释: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亲疏利害贵贱皆因不可得。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的契机就是不可得。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道德经》: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即得到。
不可得:即得不到。引申为放下、没有。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意思是
(道的境界)没有亲近、亲密;没有疏远、冷落。

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处,其实他“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显露锋芒,能够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外,淡泊无欲,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为)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及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及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处,其实他“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显露锋芒,能够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外,淡泊无欲,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为)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及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及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这段文字,语法一致,关键是最后一个字的理解。这些话总来讲是表达了一种矛盾心态,或者说“不可得”是条件、是原因,“而……”是结果。我是这样理解的:
亲:想接近它。
熟:想了解它。知道更多。
利:对我有好处。
害:对我有害处。
贵:很珍贵的、值钱的。
贱:很低贱的,不值钱。
现在的话,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的。但,它又是好东西啊。

不可以因为得到而去亲近,不可以因为得到而去相信所说,不可以因为得到而去获利,不可以因为得到而去迫害,不可以因为得到而显娇贵,不可以因为得到而去作贱

们知道亲与疏,是一组对立的关系,利、害,贵与贱亦复如是,一个修道行者,不可以走向对立的两面,为什么?你若认为亲人可得的话,这种见地就完全错误,亲与疏都属事相,是因缘和合的代名词,况又对立存在,修道者应走的是中庸之路,不执亲疏,亦不离亲疏,亦不可得。利害,贵贱等亦复如是。所以修道者永远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永远站在中庸的位置,不高不低,平谈无奇,永久中和,故为天下贵。


平和县18628293120: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
莱胥司迈:[答案]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即得到. ...

平和县18628293120: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解? -
莱胥司迈: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

平和县18628293120: 故不可得尔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出自哪里?
莱胥司迈: 老子--道德经

平和县18628293120: 故不可得而亲, -
莱胥司迈:[答案] 要根据原文分析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可以看出:故不可得而亲 意思是:因此既不可能...

平和县186282931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 -
莱胥司迈:[答案] 这句话什么以上满意答案≈ゆ≈≈ゅ≈8级2009-10-30 知者不言(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x0d言者不知(... \x0d故不可得而亲(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亲爱),\x0d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 ;\x0d不可得而利(...

平和县18628293120: 故不可得而亲,故字解释? -
莱胥司迈: 要根据原文分析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以看出:故不可得而亲 意思是: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亲爱 不可得而疏 同理: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别的疏远 “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出下文 可解释为:因此、所以 我很喜欢这短话 不是复制的哦 亲采纳

平和县18628293120: 不可得而疏下一句 -
莱胥司迈: 故不可得尔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出自--老子--道德经

平和县18628293120: 谁能告诉我道德经中关于淡泊名利的句子,如题 -
莱胥司迈:[答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是胃玄德.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

平和县18628293120: 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 -
莱胥司迈: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有版本是弗,有版本是不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平和县18628293120: "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 -
莱胥司迈: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