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古文翻译

作者&投稿:屠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古~

《易·系词上·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立(10)象(11)以(12)尽意。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
注释:(1)“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2)“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3)“言”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4)“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5)“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7)“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8)“其”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9)“见”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0)“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11)“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12)“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易.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李,274—275)这是“观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3](李,291)。由此,则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孔子说:“文字不能把话都写全,话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都说全。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能完全了解了吗?”

孔子说:“圣人设立象,用以全面表现难以表达的意思。设立了卦,全面表现难以说清的真伪性情。附上卦爻辞全面表达自己要说的话。通过变化流通全面表现它的利益,鼓舞它动起来全面表现它的神奇。”

出自周易·系辞·上第十二章。《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扩展资料

天下的书本,不管是圣人的经典(圣人的书本叫经典,普通人的叫书本),还是任何书本,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它真正要说的话。我们讲的话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的意思。

有时候一句很好的话会变成坏意,被对方误会了。所以我们讲话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情形。人类的文字语言,不管英文、中文,任何一种语文,到现在还很可怜,也还不能表达人类真正的意思。

假使真能表达意思,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文字语言不但不能表达人类的意思,更不能表达一切生物内的思想,它只是一个临时用的符号而已。——南怀瑾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这句意思是: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原文出处: 《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上》的作者是“姬昌”。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

”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经》的精蕴呀,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经》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话,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

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

扩展资料:

出处篇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老庄,黄老学派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这句意思是: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原文出处: 《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上》的作者是“姬昌”。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

”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经》的精蕴呀,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经》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话,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

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



扩展资料:
出处篇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老庄,黄老学派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书:文字。
言:言语。
意:心意。
情伪;真情虚伪。
变而通之:变化卦爻使之交通。

译文: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书写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完全表现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不可知道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卦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易·系词上·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立(10)象(11)以(12)尽意。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

注释:(1)“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2)“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3)“言”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4)“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5)“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7)“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8)“”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9)“见”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0)“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11)“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12)“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书不尽言是什么意思书不尽言的解释
作谓语、分句;多作书信结尾用语 书不尽言近义词 书不尽意、书不尽言反义词 反目成仇、视同陌路、书不尽言出处 《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不尽言造句:书不尽言,死待来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⑶“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⑷“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⑶“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⑷“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

这是上联,请对下联
言不达意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言不逮意 见“言不达意”言不二价 见“言无二价”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言不及行 谓言行不一 言不及义 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言不尽意 ①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 “物象”之说始见于《易传》。《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文字认为言不尽意,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纪昀在《...

中国文字真相:文以载道的本质,文与字的两个阶段两套系统
《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书”就是文字,“象”、“卦”就是八卦符号,“辞”、“言”都是语言。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讨论八卦符号(文)、文字、语言...

言不尽意什么意思?
准备登基。及素去后,又因 言不尽意 ,常自作手书,封出问素。素条陈事状,复报太子。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 ...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书》曰“亻平来以图”,天.....

《易经》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

要易传的全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儰,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是什么意思?
2、作者: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3、创作背景: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
诏态鼻渊: 【出 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
诏态鼻渊:[答案] 【词 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读 音】shū bù jìn yán,yán bù jìn yì 【释 义】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出 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 -
诏态鼻渊:[答案] “意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李,274—275)这是“观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其不可见乎”是什么意思? -
诏态鼻渊: 书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写出来的也不会表达所有的意思,但是圣人先贤的话,其中不是可以略见一斑吗?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是谁说的? -
诏态鼻渊:[答案] 原句应出自《周易·系辞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原文: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①乾坤,...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句话什么意思,求解释 -
诏态鼻渊: 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诗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什么意思? -
诏态鼻渊: 应该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思是:写的东西不能表达所要说的准确意思,语言不能准确表达所思想的全部内容.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问道悟道每层多少钱(三玄难懂)
诏态鼻渊: 题解所谓“三玄”,是儒家对《老子》《庄子》《易经》的合称,“玄学”由此而来... 孔子杏坛讲学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易经》最发人深省的句子是什么? -
诏态鼻渊:[答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特克斯县18753161940: 试阐述庄子言意之辩对中国意境说的影响 -
诏态鼻渊: 看下面的论文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摘要】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