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贾诩为什么是活得最久的哪个人?

作者&投稿:阴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在三国时期,贾诩是活的最久的那个人?~

作为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贾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堪称“算无遗策”。作为曹操的对手,他曾两度让曹操败得很难看;归降曹操后,又深得曹操信任,还在后来的曹魏继承人之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凉州区)人。贾诩足智多谋,善识时务,少年时虽举孝廉,但不为人知,只有汉阳人(天水市)阎忠认为他具有张良、陈平之才。要知道,张良、陈平可是辅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的重臣,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谋略家。

在三国时期,相较享年70岁的孙权、65岁的曹操、62岁的刘备,甚至72岁的司马懿,76岁的贾诩确实长寿了。
那么,贾诩为什么能活的那么久呢?
我们知道,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加上连年战乱,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所以,当时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民众的寿命都很短。
不过,生逢乱世的贾诩,人生道路不乏曲折起伏,却以高位高寿善终。主要还是因为他奉行自全之道。
贾诩的先祖为西汉时期的贾谊,就是写《过秦论》的那一位。这位贾谊,不但是一位文豪,在政治上也十分有抱负,针对当时的朝政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不过,只因他性格率直,不懂官场之道,稍受排挤又容易愤世嫉俗,最后因抑郁过度而亡。
后世贾谊的子孙,多继承了其文才,并世代入朝为官,自西汉至东汉,贾家出了很多大官。
到了贾诩这一代,其祖父就在西北地区担任太守之职。
当时东汉正在走向衰亡,对西北等地难以控制,在异族势力威胁下,连年战乱,想要在那里当太守,光靠文学才华没用,需要军事才能。
因此,贾诩这一代的家风,与贾谊相比,更注重军事、谋略了,贾诩的父亲就是一位将军。
受家风熏陶,少年时期的贾诩就有过人表现。汉灵帝光和二年(179),他因病辞归故里,行至汧(陕西省汧阳县)境,被反叛的氐人俘虏。贾诩对其首领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太尉段久为边将,威震西土。诩本非外孙,只是急中生智,借段威名以骇唬对方。氐人果然不敢杀害,礼送之,而同伴数十人全部遇害。
成年后,贾诩在三国乱世之中,更是屡次有惊人表现。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并州牧董卓进入洛阳。威逼皇室,拥立刘协为献帝,自任太尉、相国。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军中任职。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发动宫廷政变,董卓被杀,其女婿牛辅和很多部将自然也不会被放过。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都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家躲避灾祸。贾诩说:“听长安来的人议论,他们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大家各自回家,只要有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解决。我们不如集合起来,招兵买马,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了,就能以国家的名义征服天下;如果失败了,那时候再走再逃也不迟。”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
于是,众将再次合兵进攻长安,最终酿成震动朝野的李郭之乱,不过这是贾诩始料未及的。
论功行赏时,李傕等认为贾诩有很大的功劳应当封侯,贾诩不接受;又让他担任尚书仆射,贾诩又推辞,最后他出任了低一级的职务尚书典,主管国家官吏选拔。
在任职期间,贾诩推荐了有才能的人,李傕等人虽胡作非为但,对贾诩既惧怕又尊重。这时,正好贾诩的母亲去世,辞官奔丧,免去尚书典职务,改任光禄大夫。
后来,李傕、郭汜在长安发生激烈矛盾,贾诩对他们多次劝导,敦促李、郭和好,礼送汉献帝东归洛阳,保护大臣等方面贾诩也出了大力。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离开长安后,贾诩主动辞官,远离宫廷角逐。
后来,他又归附曹操。他发现曹操猜忌之心很重,而他自己恰好又是一位出谋划策、参与机密事务的谋士,如果过于张扬的话,恐怕就会让曹操大起疑心。
于是,在归附曹操后,贾诩改掉过往做人处世的风格。
他一般不会主动献策,因为曹魏集团的谋士多如牛毛,何必要他来多嘴?除非曹操主动询问,即使问起,他也要按照问题所涉及的利害关系,尽量委婉回答。
如当时曹丕、曹植对继承人的位子正争得热火朝天,曹操心中实际上有些偏向曹丕,但他还是请教贾诩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

面对曹操的明知故问,贾诩早就猜出他的心思,并没有直接公开支持曹丕,而是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来回答,让曹操在一阵大笑中,暂时消除对贾诩在这件事立场上的猜忌。
当时,贾诩一家人,非常低调,大门一般都是紧闭不开,与许多达官贵人门庭若市、呼朋唤友的局面大不一样。对于子女的婚配,他也没有按照当时的“习俗”,与权贵联姻,而是选择一些普通人家。这种自全之道,不仅让贾诩躲过曹操的猜忌,还让他躲过曹丕的猜忌,得以善终。
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这一家风,一直平平安安的。

“闷声发大财”,这是商场人士千古以来不变的真理,当一个人很有能力,很有财富,却很低调,这个人就十分的可怕了。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于其他领域,譬如为臣之道,有一个成语对此就有解释--大智若愚。如果再让笔者说一个成语的话,那就是韬光养晦。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被称为乱国毒士的贾诩。

贾诩,表字文和。三国演义对贾诩的描述甚少,但是每一个都令人感叹此人的厉害,后世很多人认为,是贾诩一手加重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状态,因为他设计将汉献帝从李傕郭汜二贼中解救出来,满打满送地将这么个宝贝交给了曹操,致使之后曹操雄踞北方,从而三国鼎立之势成。这是乱国,毒士又从何说起?原来,曾经董卓败亡之时,李傕郭汜二贼曾单纯的想逃跑,而非杀入长安城中寻求生机,贾诩认为,李傕郭汜一跑,董卓余孽必然如散沙般不堪一击,这就有可能威胁到他贾诩这个董卓旧部的生命,于是,他献出计策,让李傕郭汜决心杀入长安城。
然而,贾诩也知道,李傕郭汜这种莽夫加上军纪涣散的西凉军,杀入长安城后,一定会屠杀很多百姓和官员,抢掠能看到的所有金银财宝,这等灭绝人性的计策,就是贾诩毒士称号的来源。这样的贾诩大家都看腻歪了吧,今天我们换个不一样的角度,看看贾诩的为臣之道。
贾诩曾经换过四任主公,在当时或是现在,都难免让人扣上一个墙头草的称号,为贾诩主君,真的是一种考验,因此,主君对于贾诩,应当都是十分警惕,可是,真实的贾诩,都深得他侍奉过的所有主公的信任,这就是,贾诩为臣之道的厉害。

我们分点来说,贾诩为臣之道的第一点,就是能表其意,却不明言。笔者杜撰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在曹操决定他的世子(继承人)是曹丕还是曹植之时,曾经询问过贾诩的意见。贾诩一听,这个问题很大啊,选一个人的话,选谁都不好,因为都不可能知道谁最终会继承大位,我倒是想选曹丕的,但是曹操怀疑我入了曹丕的山头亦或是以后曹植上位怎么办;不选的话,现在的主公曹操面子上可过不去,打哈哈眼也不行,曹操何其聪明,今天必然要做出一个选择。于是,贾诩做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举动。
在曹操询问于他的时候,贾诩故意很久都不答复,曹操问他,你怎么不回答我呀,贾诩这才回答道,刚才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一时之间竟然忘了回答。曹操大笑,登时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读者可能迷惑了,这是怎么个意思呢?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立次子为主,引发祸乱,最终葬送了大好的基业,贾诩以此暗示,曹操应该选择曹丕作为世子。这句话妙就妙在,之后曹植如果得知,也不可能会因为这句模糊的话降罪于他。这样一来,既表达了他的意思,又不得罪曹操和曹植,一石三鸟,真是厉害啊。
贾诩为臣之道的第二点,就是笔者之前提到的,韬光养晦。说到韬光养晦,大家都觉得在说司马懿,其实,贾诩的韬光养晦,比之司马懿,亦是不遑多让。在为曹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之后,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凭借人谋,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了,天时所属何处,就是胜利所在之处。贾诩明白这一点,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曹操还是后面继承的君主,都不会对他有多大的依赖性了,而贾诩已经展示出了他很大的能力,可以说,任何一位君主得到他,都会是如虎添翼,因此,为了保证贾诩把他的天赋永远留在魏国,君主很可能选择会斩杀这个三国的“姜尚”。
更可怕的是,曹操就很可能杀掉他,为什么,因为三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长到曹操不可能活到三国鼎立结束的那一天,因此,曹操必然不敢留下一个功劳高过他的继承人的聪明人,因为功高震主者,是有可能有能力造反的。贾诩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天下大势明朗的前期,就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配也不攀结权贵,低调到大家都快忘记这么一个人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贾诩要让曹操知道,自己虽然有能力,但是很忠心,我不会去拉帮结派,不会去搞事情。你只要给我一条活路,我一定安安静静的走过余生。最终,贾诩是逃过了曹操的魔爪,安详了他的晚年。
贾诩为臣之道的第三点,也是笔者今天要说到的最后一点:毫无保留,全心全意,追求完美的大局观。这么一连串形容看似毫无联系,却斗出现在贾诩这么一个谋士、臣子身上。无论是侍奉董卓,还是李傕郭汜,还是张绣,还是曹操。贾诩都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保留,献上的计策都很正确且明智。所有的方向,都让贾诩完美的考虑到。
可以说,董卓、李傕郭汜败亡,都是不听贾诩之言所致。张绣降服于曹操,也是出自贾诩建议,这是一个符合张绣实力的选择。笔者要重要说的,是贾诩对曹操集团的一个重要预言。在曹操一统北方,准备决定今后的战略的时候,贾诩认为,曹操集团应该先攻略西边的马超韩遂,进而拿下汉中张鲁以及益州刘璋这样的两川之地,最后在选择荆州刘表刘备和江东孙权。

这样的战略,颇似建国后毛主席的战略大迂回,为的就是,在那地理条件十分利于防守的西边正在羸弱的刘璋、张鲁之辈统治的时候,尽快拿下它们,避免更为厉害的刘备或者孙权占据此处,导致夺取难度大大增加。此外,占据益州之后,即便荆州和江东联合在一起,也难以阻挡一统之势,因为,长江天堑是这两处地方阻挡北方铁骑的唯一防线,而从益州进军,可以完美的避开这条防线,从而使决战从北方军队不擅长的水路转移到南方军队不擅长的陆路上。
更为巧合的是,曹操后来的赤壁之战,败退的原因正是北方不服南方水土,瘟疫频发而导致的,如果占据益州,从益州取兵攻击荆州和江东,就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这个战略,已经被后世数次证明其可行性(成吉思汗和毛泽东主席),只可惜,曹操没有选择。当然,曹操只是为了能够尽早的打败未成气候的刘备,选择同样羸弱的刘表和还未显示出强大的孙权,也不失为一种下策。相比贾诩的战略,更为保险罢了。
为臣之道,贾诩是可以和张良相提并论的,计谋方面,虽然曹操将荀彧当做自己的张良,贾诩也丝毫不逊于他。
曹操评价他: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易中天: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作为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贾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堪称“算无遗策”。作为曹操的对手,他曾两度让曹操败得很难看;归降曹操后,又深得曹操信任,还在后来的曹魏继承人之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凉州区)人。贾诩足智多谋,善识时务,少年时虽举孝廉,但不为人知,只有汉阳人(天水市)阎忠认为他具有张良、陈平之才。要知道,张良、陈平可是辅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的重臣,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谋略家。

在三国时期,相较享年70岁的孙权、65岁的曹操、62岁的刘备,甚至72岁的司马懿,76岁的贾诩确实长寿了。

那么,贾诩为什么能活的那么久呢?

我们知道,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加上连年战乱,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所以,当时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民众的寿命都很短。

不过,生逢乱世的贾诩,人生道路不乏曲折起伏,却以高位高寿善终。主要还是因为他奉行自全之道。

贾诩的先祖为西汉时期的贾谊,就是写《过秦论》的那一位。这位贾谊,不但是一位文豪,在政治上也十分有抱负,针对当时的朝政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不过,只因他性格率直,不懂官场之道,稍受排挤又容易愤世嫉俗,最后因抑郁过度而亡。

后世贾谊的子孙,多继承了其文才,并世代入朝为官,自西汉至东汉,贾家出了很多大官。

到了贾诩这一代,其祖父就在西北地区担任太守之职。

当时东汉正在走向衰亡,对西北等地难以控制,在异族势力威胁下,连年战乱,想要在那里当太守,光靠文学才华没用,需要军事才能。

因此,贾诩这一代的家风,与贾谊相比,更注重军事、谋略了,贾诩的父亲就是一位将军。

受家风熏陶,少年时期的贾诩就有过人表现。汉灵帝光和二年(179),他因病辞归故里,行至汧(陕西省汧阳县)境,被反叛的氐人俘虏。贾诩对其首领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太尉段久为边将,威震西土。诩本非外孙,只是急中生智,借段威名以骇唬对方。氐人果然不敢杀害,礼送之,而同伴数十人全部遇害。

成年后,贾诩在三国乱世之中,更是屡次有惊人表现。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并州牧董卓进入洛阳。威逼皇室,拥立刘协为献帝,自任太尉、相国。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军中任职。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发动宫廷政变,董卓被杀,其女婿牛辅和很多部将自然也不会被放过。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都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家躲避灾祸。贾诩说:“听长安来的人议论,他们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大家各自回家,只要有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解决。我们不如集合起来,招兵买马,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了,就能以国家的名义征服天下;如果失败了,那时候再走再逃也不迟。”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

于是,众将再次合兵进攻长安,最终酿成震动朝野的李郭之乱,不过这是贾诩始料未及的。

论功行赏时,李傕等认为贾诩有很大的功劳应当封侯,贾诩不接受;又让他担任尚书仆射,贾诩又推辞,最后他出任了低一级的职务尚书典,主管国家官吏选拔。

在任职期间,贾诩推荐了有才能的人,李傕等人虽胡作非为但,对贾诩既惧怕又尊重。这时,正好贾诩的母亲去世,辞官奔丧,免去尚书典职务,改任光禄大夫。

后来,李傕、郭汜在长安发生激烈矛盾,贾诩对他们多次劝导,敦促李、郭和好,礼送汉献帝东归洛阳,保护大臣等方面贾诩也出了大力。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离开长安后,贾诩主动辞官,远离宫廷角逐。

后来,他又归附曹操。他发现曹操猜忌之心很重,而他自己恰好又是一位出谋划策、参与机密事务的谋士,如果过于张扬的话,恐怕就会让曹操大起疑心。

于是,在归附曹操后,贾诩改掉过往做人处世的风格。

他一般不会主动献策,因为曹魏集团的谋士多如牛毛,何必要他来多嘴?除非曹操主动询问,即使问起,他也要按照问题所涉及的利害关系,尽量委婉回答。

如当时曹丕、曹植对继承人的位子正争得热火朝天,曹操心中实际上有些偏向曹丕,但他还是请教贾诩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

面对曹操的明知故问,贾诩早就猜出他的心思,并没有直接公开支持曹丕,而是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来回答,让曹操在一阵大笑中,暂时消除对贾诩在这件事立场上的猜忌。

当时,贾诩一家人,非常低调,大门一般都是紧闭不开,与许多达官贵人门庭若市、呼朋唤友的局面大不一样。对于子女的婚配,他也没有按照当时的“习俗”,与权贵联姻,而是选择一些普通人家。这种自全之道,不仅让贾诩躲过曹操的猜忌,还让他躲过曹丕的猜忌,得以善终。

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这一家风,一直平平安安的。



因为他为人知道要收敛光芒,知道平庸才是福,从来不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也从来不和朝中的达官贵人来往,甚至连子女的婚事都只考虑普通人家,所以他活得最久。

因为他比较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处事低调,凡事都能看清事实,让自己在战乱时期能够自保;再者选择对了君主,在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够安定,如何能活得长久。

因为,贾诩懂得顺应时势,当谁的势力大的时候贾诩就会向他靠去。


为什么说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他有哪些成就?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灭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结果出征东吴无功而返。同年八月,贾诩病逝,享年77岁。贾诩在东汉末年、三国乱世这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左右逢源,数易其主后,竟然还能位居三公,并活到了77岁的高龄,由此可见,贾诩不仅智谋超群,也深谙...

三国,贾诩,看透人心有什么例子?甚至称为毒士呢?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贾诩之所以被称之为“毒士”,并不是国人说的,而是来自于日本游戏。 贾诩善于看透人心,手段毒辣的本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策毒辣,二是眼光毒辣。 一、计策毒辣 贾诩被称为“毒士”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贾诩一计使得王允丧身、吕布逃命,长安大乱,百...

为何说“贾诩”是三国所有历史人物中最聪明,结局(下场)最好的一个...
董卓入洛阳,征他为平津都尉,后升任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手下听命.董卓牛辅死后,李傕郭汜张济欲解散队伍回乡,贾诩认为,如果散众回乡,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致众人死命,不如回军西攻,还有一线生机.李傕等人从计攻长安,果然大捷.李傕欲封贾诩为候爵加尚书仆射,贾诩谢绝,只任了尚书.李傕等人虽然亲近贾诩,...

为什么说贾诩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
他懂得主公心思,善于察言观色,又会顺应形势和时代的发展,灵活应变,如弃李傕而投张绣,劝张绣依付曹操,助曹丕代汉等,这些是诸葛亮等人所比不上的,曹丕即位后他官封太尉,后得以善终,在乱世三国中,这殊为不易,这些又是田丰,沮授,徐庶和庞统等人所不及的,所以人称贾诩为三国第一谋士 ...

为何称贾诩为三国第一毒士?他都做过哪些事情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拜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位列三公之首,公元223年去世,时年77岁,死后配享魏文帝庙,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唐会要》一书将贾诩列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足以可见此人谋略之深,至于后来为何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很可能是和李郭之乱有关。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等人...

贾诩为什么会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将乱世玩弄于鼓掌之间
在三国时期,动荡不安,各大武将文臣协助自己所追随的主子,为了一统天下都费劲了心思,蜀国刘皇叔有诸葛亮,吴国孙权有周瑜,魏国的曹操的谋臣虽然有很多,司马懿也算是一个,但是今天我们来了解的是被很多人称为“第一毒士”的贾诩。贾诩,字文和。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

有人说贾诩是三国顶级谋士,对此你怎么看呢?
《三国志*贾诩传》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rdquo...

为什么说贾诩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

三国曹魏著名的谋士贾诩为什么被叫毒士
首先这要从贾诩的性格说起,贾诩是一个纯粹的谋士,比起很多人来说,他的理性太强,往往会压倒心理的道德观念,很多后果严重的毒计大家都想得出来,但是只有贾诩能够淡定的说出来,因为在贾诩看来他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他的责任只是说出效果最好的计谋,至于其余的都不是自己的事。再者贾诩的计谋第...

贾诩被称之为三国第一毒士,毒在哪里?你又怎么看?
其二在于“眼毒”:贾诩不仅智慧过人,更对人性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得他每计必成,眼光之毒辣,不亏为“三国第一聪明人”。祸乱长安,保全自己 董卓兵败被杀后,王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贾诩正在董卓军中,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贾诩清楚一旦逃散肯定难道一死,为求自保,就劝二人...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中谋士排行榜 -
独孤阎六君: 第一 :贾诩 原因一:会保命,贾诩是所有顶级谋士里活的最久的; 原因二:算无遗算,贾诩所给出的任何计策和建议,从来没有失败过. 第二:郭嘉 原因一:算无遗算,郭嘉的建议和谋略都是成功的,可是唯独刘备从许都逃往徐州一事可以看...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活得最久的是谁 -
独孤阎六君: 三国时代的武将,吴国吕岱活了96岁,应该是他的寿命最长. 原文: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也...太平元年,年九十六卒, 而贾诩只是文将中寿命最长(77岁),结局最好的 文官中活的最长的是司马孚,活了92岁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中谁的寿命最长 -
独孤阎六君: 据正史记载:三国时代的武将,吴国吕岱活了96岁,应该是他的寿命最长. 原文: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也...太平元年,年九十六卒, 而贾诩只是文将中寿命最长(77岁),结局最好的文官中活的最长的是司马孚,活了92岁

莎车县15818884264: 曹操手下五谋中,谁活得最久 -
独孤阎六君: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人,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演义各种之最 -
独孤阎六君: 最能谋身的是贾诩,字文和,他是能在曹操下活的最久的. 最厉害的是吕布,字奉先,他能独战三英,辕门射戟. 最英年早逝的是郭嘉,字奉孝,30多岁即死(虽然周瑜也是早死,但是他是算计诸葛亮,被气死的,不算.) 最厉害的计是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几十万兵. 最能守的是霍峻,刘备入蜀,他仅以100人守城年余,还斩敌大将. 最冤枉的是魏延,文武都行,被诬陷杀害,还救过刘备呢! 最胆小的是夏侯杰,被张飞吓死的. 最能攻的是张辽,八百人冲孙权,还斩了太史慈. 最猛的是甘宁,百骑劫魏营,斩将数人,杨长而去. 写不完了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里曹操的谋士谁活的最久 -
独孤阎六君: 贾诩吧,他的确足智多谋,却只图自保,因而活得久,不过对于此等没有理想的人,难入一流谋士之列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演义曹操手下那个谋士比较厉害,并且活的比较长的? 80 -
独孤阎六君: 贾诩(75岁)、程昱(81岁)这两个活得比较长.而且他们是曹魏五大谋士之二,应该算是比较厉害的.关于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因为这些朝代中途中断过(由于外敌入侵或者内乱等等),重新建立新王朝后将都城迁到原都城以东的城市,所以用东和西区分它们.比如,西晋的都城在洛阳,而东晋的都城在建康,建康在洛阳以东.回答完毕,希望对你有帮助.

莎车县15818884264: 真实三国里谁最聪明?为什么?
独孤阎六君: 贾诩,是所有谋士之中死的最迟的一个.因为他懂的看人颜色,不像荀彧.

莎车县15818884264: 三国第一聪明人是谁 -
独孤阎六君: 贾诩,看以下易中天先生对贾诩的评价吧! 实际上我们看《三国演义》总说诸葛亮料事如神,会打仗,那比贾诩老实说是不如的. * 神机妙算的贾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远远比不上同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通过易中天先...

莎车县15818884264: 写贾诩人物介绍(100字左右) -
独孤阎六君: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曹魏势力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