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中说的群体精神结构

作者&投稿:罗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的“心理群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举例?~

简单来说它的意思。一根木棒能轻易折断,一把木棒却不能折断,只不过它的意义是两面的

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书,作者在书中讲述了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群体的心理。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这个个体具有着自己个性鲜明的特征,但是当这个个体处于群体之中的时候,它便会受到群体的同化,不管是在行为上还是思想特征上。它的个性特征也会被群体所淹没。
群体心理将个人的心理特征弱化了,使整一个群体的行为与心理趋向于无意识化、情绪化、低智商化等等方向。因此群体趋向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明显弊端更多,这也是本书《乌合之众》译名的由来。正如如今某些媒体通过一些不尽详实的报道来煽动民众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利用了群体心理来实现某些目的的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到本文中所提的群里的概念,本文中的群体并不指偶然聚集在一起却没有明确目标的事实。它是有着某些特征的,最基本的特征在于人群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心理从自觉地个性变成了集体心理。这样的群体才是本文所谈的群体,或者说可称之为心理群体。
群体的特征与群体所拥有的人数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与其构成人群却有一定的联系。一个群体形成后,除了拥有群体所带有的普遍特征之外,它还拥有这个群体所带来的附带特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讲其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异质性群体(即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二是同质性群体(由大体相同的成分组成,例如宗教、等级或阶层等)。他们有相同的一般特征,也有代表各自群体的独特特征。本文仅从群体的一般特征进行解读。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的心理是最不好描述的,它是易受任何外界的暗示和突变所影响。群体心理与个人心理也拥有相同的特点,心理式精神结构包含了各种可能性,环境突变和暗示则会将其激发。从越演越烈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平时的所谓顺民在某些时候就会变得激烈、暴力、敢于冲突,但在这些时刻一过又会变得与先前相同。不同的角色是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化,而且变化的幅度极大。
当然在一个群体中,心理的变化与个人的变化相比会有新的特质。这些新的特点绝不是构成它的人群的特点的简单数学变化,而更像化学物质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变化。一群人不同于一个人,为什么?它的原因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们来了解一个名词“无意识现象”。一个现代心理学所确认的真理“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无意识决定了先天禀性,性格中的有意识方面决定了在某些领域上的成就,但本能与情感却决定于无意识,所以人类的本能与情感是相似的。所以所谓的专家学者并不能代表他有着更好的个人操守,所以有那么多操蛋的教授。因为无意识现象的存在,一个群体的集合后。共同拥有了无意识特征变成了群体的共同属性。所以群体并不能提高智力反而会削弱个性,消减智力。是否会觉得这个情况难以理解,不像我们所说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而变成了“三个诸葛亮凑在一起变了一个臭皮匠。”其实你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去感受这样的情况存在,比如小组讨论。人越多的小组讨论最后的结果就是杂乱无章,常常跑题,陷入无必要的争论。当然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小组讨论的办法,如德尔菲法、具名小组法、头脑风暴法等等。这些方法的特点都在于尊重个人意见的表达而不是群体的讨论。
如果这个时候你把愚蠢看做了群体的新特点,不好意思,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仅仅是把人们平庸的一面简单叠加而不是创造出新特点。新特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我们从三个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个原因,当我们处于一个群体内时,群体会释放对于个人的约束。一个人会习惯限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群体是不用负责任的,而群体中的个人会认为自己是不必承担责任的。是否会觉得我们在群体活动的时候胆子会变大?是否会觉得我们在群体活动时兴奋点会低?我们教唆别人或者自己时都经常用到“法不责众”这样的话。但是是否真的是法不责众?这并不一定,法不责众是自己在群体中责任感消失时自我暗示而已。换而言之,法不责众是我们群体活动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第二个原因是传染的现象,在群体中我们是易受传染的。简单的说,群体的行动和感情都是有传染性的,我们会不自觉收到催眠。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应当的。而且重要的是,会有不少人会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也许是高尚的,但是这却是不符合人趋利避害的天性的。这与道德观无关,道德并不会教你损害自己去成全他人,但是群体的行为和感情会影响你,让你自觉地去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第三个原因是比起独立的个人,群体中的个人更易于接受暗示。心理学家发现,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会做出一些同他的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在群体的影响下,人会受到催眠的影响。对于这个原因我认为最好的例子是“路西法实验”和“第三浪潮”事件。两个事件的亲历者都是和我们相同的学生,但是在群体活动的带动下,他们极大幅度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折磨、羞辱同为实验者的同学;排挤、威胁与告密本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最可怕的是他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受心理暗示的程度之深,让人愕然。而且个人的清醒并不能抵挡暗示,一个人冲动会借助群体的数量增大。清醒的个人对这样庞大的压力难以抵挡。《死亡实验》和《浪潮》这两部电影就是对这两个事件的银幕呈现,感兴趣可以一看。
从以上三个原因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中的个人本能或感情的特质被强化,理性的特质被弱化。他们更易受外界暗示和感情冲动的影响。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变现的更好或者更差,这全看环境。群体会带来犯罪的冲动的胆量但是也会带来勇敢的英雄主义。不过这都会顺着群体的瓦解而消失,最终理性的特质还是会回到大脑。对这个现象最好的解释是汶川大地震,地震后万众一心,抗灾救灾的事件;万千人集会高呼“中国,汶川”的情境,都有一定程度自觉不自觉的群体影响。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在救灾期间,有无数人打听询问如何才能收养汶川孤儿,但是现在的数据时仅有百分之几的孤儿被收养。我们不能怀疑最初人们对于收养孤儿感情不真挚,我相信这是最诚挚的情感。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救灾这个群体心理开始瓦解,外界的暗示也慢慢消融。个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回到大脑,这个时候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各种问题和麻烦,收养孤儿也变得遥遥无期和不那么重要了。
最近很喜欢听林宥嘉的《思凡》,歌词说“难道生命没缺陷反而是一种缺憾。”研究是研究,了解是了解,但是我还是乐意受到群体的影响。智力变低又如何,易于冲动又如何。我们探究秘密并不是仅为了变得完美,而是明白自己的不完美。


《乌合之众》||敢于对这“一群人”说不
也有的营销号捕风捉影,带着自己的偏见写出文章,而不明真相的人们往往都会被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当面对这些状况,我们更应勇敢的站出来,对这群人说“不”!      无论是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抑或是在社会上工作的人们,每一个不可避免的要融入在群体中生活,也都会受集体的...

群体意识如何取代个体思考——来自《乌合之众》的思考
群体意识的力量强大且具有复杂性,它在《乌合之众》中被深刻探讨。作为群体心理学先驱勒庞的研究揭示,群体心理在历史变革和极端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世纪末的法国,群体的野蛮和极端行为在社会革命中显现,这使得勒庞看到了与个人主义截然不同的群体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群体意识在社会意识中占据...

勒庞的《乌合之众》中讲了什么观点?
4.无法推理:勒庞认为,群体缺乏推理能力,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这导致群体往往容易受到欺骗和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5.大众的易感性:勒庞强调,大众具有一种易受感染的天性,容易被领导者和舆论所影响。这使得大众容易成为被操控的对象,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总之,《乌合之众》一书中,...

乌合之众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三、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 书中还探讨了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作者认为,群体心理的涌现与个体在群体中的匿名性、社会角色的模糊化、信息传递的快速化和情感的传递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四、《乌合之众》的意义与影响 ...

乌合之众讽刺什么
乌合之众讽刺群体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作品,于1895年首次出版。该书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

读书|《乌合之众》心得
又有多少人在网络上偏听偏信,自觉地加入到信谣和传谣的队伍之中?还有多少人对某些事件听风就是雨,在没有调清楚事实前,进行有罪推论,武断地聚集围攻、人肉搜索、实施打砸抢等,肆无忌惮地将法律踩在脚下…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如果不想受到乌 合之众的群 体效应影响,不想...

群体是如何成为一群乌合之众的?
传统实际上也是由于种族诞生以后,不断积累形成的观念、需求和感情。这种传统存在于群体的基因中,对现在、未来都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3、领袖说服 在《乌合之众》中,勒庞说:只要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他们都会本能地服从一个影响力巨大的领袖。领袖往往是一个群体的核心意志体现...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
初读《乌合之众》对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虽然读起来没问题,但是理解起来很麻烦。当我耐着性子第二遍读的这时候,在我的脑海里也多了对群体这个词的理解。内容简介:《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一系列著作中,一本书最为著名。书中描写了在社会变化之下“群体时代”的...

乌合之众经典句子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7、人绝对不会只根据纯理性来做事。——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8、所有心理结构都包含着各种特征的可能性,环境一旦变化,这些特征便会表现出来。——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9、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异质淹没在同质中...

如何看待乌合之众中提到的“一切文明的创造者都是群体
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催眠”与“同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催眠使我们变成了盲目之辈,而极端强化了“同步”效应,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理解...

醴陵市13554162879: 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
鄞劳结核: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说的挺对,很多观点结合现实确实能引发思考.但是深入一下就会发现也存在观点偏激且片面,并且这些观点的真实性无法考证,更像是来源于...

醴陵市13554162879: 关于《乌合之众》的问题 -
鄞劳结核: 如果一个人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些想法或者冲动根本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也不可能去行动.比方说,有3个人一起走路,说起好吃西瓜,都说非常想吃,然后3个人打算一起去地里偷几个吃,可能就一起去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走路,可能就不会想起来吃西瓜,即使想起来可能也不敢去偷.这里有一个从众的心态,每个人都有的,还有就是1个有1个想法,那3个人就会有3个想法,另外2个是你没有想到的.这就是"有些闪念或感情,独立的个人根本就不会产生"这句话,如果用到男女感情,就会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可能会对你认识的异性产生想法,但是如果你去了一个新群体,比较参加外面的旅游团,团里认识一个新的人,你很喜欢,就会产生新的感情.这是人的社会性造成的!

醴陵市13554162879: 乌合之众中的“乌合”指的是什么呢? -
鄞劳结核: 乌合: [解释]:1.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 2.指暂时凑合的一群人.

醴陵市13554162879: 怎么看待一些在《乌合之众》里面的观点 -
鄞劳结核: 哈哈,这是我做喜欢的一本书了,怎么说呢,西方人比较习惯与用“英雄”来思考历史的进程,而东方人习惯用“群众”来解释.这样的差异性就导致了西方会有《乌合之众》这样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并没有说群众力量是渺小的,他承认最终颠覆政权,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是群众的力量,然而发动群众依旧需要那些个演说家,那些个“形象”.个人觉得《乌合之众》是一本充满了理性思考的一本书,他揭示的真理似乎容易引起众怒,然而这也是勒庞的伟大之处不是嘛?希望你可以采纳我的回复,谢谢.

醴陵市13554162879: 《乌合之众》这本书容易读懂吗?
鄞劳结核: 怎么说呢,这本书不太适合普通人读.这本书是思想届的巨著,道出了人类群体特征的本质——愚昧.而且详细阐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影响联系.就《乌合之众》书内容本身和写作、翻译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经典作品.看完之后相信你对人群、国家、宗教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但是,我之所以说不适合普通人读,一是说内容比较抽象、宏观,二是内容谈论的层面不是普通人所需求的.这样的书读多了会把人读坏.读懂容易,用心即可.但请用心筛选自己即将阅读的内容.

醴陵市13554162879: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有哪些偏见 -
鄞劳结核: “又比如在亚洲一些野蛮人的部落中 流传着这样的风俗:当他们将骁勇善战的对手击败后,往往会吃下这个人的心脏,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的全部力量和勇气.”(P61) “毫不客气的说,在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然后被残酷地淘汰掉.”(P86) “就历史而言,尤其是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实际上只是再重复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每个人都不想这样做,但是这些历史所具有的名望压迫着他们,每个人最后都会重复他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直到这些东西变成了一些再没有人敢说三道四的称号和事物.”(P114)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