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的含义?

作者&投稿:错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学习到了《礼记》才停止,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出处:荀子《劝学》
选段: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译文:
《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说学习到了《礼记》才停止,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扩展资料:
《劝学》专论教育。首先肯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重视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揭示了学习上的一条规律: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而又超过前人。
其次,论述学习的基本内容,主张以诗、书、礼、乐传授弟子,以礼为极则。人的教养,不能单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效法现实的榜样。在闻、见、知、行的认识活动中,特别强调“行”。
《劝学》是古代教育史上的名篇。作者强调为学修身要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专心致志;防止用心浮躁,朝勤夕怠;主张“博学”“省己”和身体力行等,这些都有积极的意义。

  所以学习倒了明礼的程度才停止,这就是道德的极致.这句话说得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一般人的学习只是为了某个功力目的(无论是实用还是娱乐),不是为了进入礼的境界.
  荀况认定人性本恶,提倡“化性起伪”,十分看重后天的学习对于“化性”的作用,主张“学不可以已”.他把学习的原则理解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将学习的功能与价值,归结为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并把“学至乎礼而止”视为“道德之极”.

学习就是为了明理,理放到实践就是礼,礼也是履,这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荀子劝学》第二段的原文
《荀子劝学》第二段的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高手 请翻译下 谢谢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翻译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4),政事之纪也;《诗》者(5),中声之所止也(6);《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7)。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8),《乐》之中和也(9);《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0)...

虽有嘉肴原文_翻译及赏析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苟子劝学 全文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劝学荀子高中原文及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劝学》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翻译】所以学习的教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的意思
这部分主要告诉我们学习得锲而不舍。荀子又用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做比,告诉我们如果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所以,如果我们不一点一点地积累知识,也不会变得有学问。【第三部分】从“学恶乎始”到“...

《劝学》的论证方法
正面比喻和反面比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积”与“不积”,态度不同,效果迥异,足以证明注重不断积累的重要性。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

灌阳县17045016222: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的含义? -
咎巩盖洛:[答案] 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 荀况认定人性本恶,提倡“化性起伪”,十分看重后天的学习对于“化性”的作用,主张“学不可以已”.他把学习的原则理解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将学习的功能与价值,归结为...

灌阳县17045016222: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出自哪本书 -
咎巩盖洛: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出自《荀子》的《劝学篇》.

灌阳县1704501622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是哪里的句子? -
咎巩盖洛:[答案] 亲,很开心为您解答疑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 出自:荀子《劝学篇》.全文如下: ...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

灌阳县1704501622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后一句是? -
咎巩盖洛:[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

灌阳县17045016222: 在我国历史上把道德二字连用最早是谁 -
咎巩盖洛:[答案]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

灌阳县17045016222: 道德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
咎巩盖洛:[答案] 道德: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

灌阳县17045016222: 《劝学》的全文 -
咎巩盖洛:[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

灌阳县17045016222: 锲而舍之,后面 -
咎巩盖洛:[答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

灌阳县17045016222: “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出自哪里? -
咎巩盖洛:[答案] 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 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