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张掖的历史

作者&投稿:叱干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张掖的历史是什么?~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夏朝时,张掖为西羌地,公元前12年,为西戎所占。
公元前221年,游牧民族大月氏在这里放牧。后来被匈奴人赶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出陇西,过胭脂山,于祁连山下与匈奴决战,打败休屠王、浑邪王,两王请降。
汉武帝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十六国时期为北凉国都。
隋改张掖县,公元609年隋炀帝于此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唐“安史之乱”后被吐蕃所占,公元852年张仪潮收复。
五代时为回鹘所占,元灭西夏统一中原,马可·波罗在此逗留了一年。
明朝设甘州卫,清朝为甘州府。
当年汉武帝给张掖命名的意思是“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后来匈奴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丝绸之路示意图

河西走廊示意图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九州时期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设张掖县。
  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00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00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00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00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00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00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00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00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00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00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00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00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00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00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001927年 设张掖县。
001985年5月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002002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 设张掖县。
1985年5月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张掖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最,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

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考古资料,由此证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

唯一知道的就是汉武帝打败匈奴,置河西四郡


简述张掖的历史是什么?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夏朝时,张掖为西羌地,公元前12年,为西戎所占。公元前221年,游牧民族大月氏在这里放牧。后来被匈奴...

简述甘肃张掖历史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

甘肃的肃源自我国哪个城市
综上所述,甘肃的肃源指的是中国古代城市张掖,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张掖因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而闻名,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肃源这个称呼最初的意思是发源地或者水源,指代鸣沙山和月牙泉。

谁知道张掖这个名称的来历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作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国...

祁连山下沃土,河西走廊咽喉,丝路要地“金张掖”
从洛阳到张掖,一共 1500多公里 路程,隋炀帝一行人前前后后花了 半年 的时间,其间经历了祁连山的暴雪、山洪等恶劣天气,同行者死伤无数,最后终于来到了张掖的 焉支山 下。而后,来自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使臣也应约而来。全世界 历史 上第一次“ 万国博览会 ”就这样在张掖顺利召开了...

张掖名字的由来
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这些民族的文化交融也为张掖的地名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张掖地名源于其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名称寓意着这个地方在地理上像国家的臂膀一样支撑着丝绸之路的交通,同时也是多个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历史沿革
源于湿地之上的张掖,农耕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张掖绿洲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前沿,这历代王朝所器重。唐朝武则天时代,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种水稻,城北乌江的大米因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为贡米,沿着丝绸之路远运长安,张掖有了“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

西城驿遗址(张掖)在中国青铜冶炼史上的地位?
西城驿遗址(张掖)在中国青铜冶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处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揭示了早期青铜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过程,对于理解中国青铜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首先,西城驿遗址的发掘显示,该地区在青铜时代早期便有了较为先进的冶炼技术。遗址中出土的铜渣、铜矿石、炉渣等遗物,...

张掖冬春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张掖红色文化有哪些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

...之前从未去过西北地区。我想了解张掖地区穿衣,气候,人文等详细情 ...
由于地处西北,光照充足,使得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两季整车的瓜果被运往外地,为张掖人增加了收入。张掖最有名的要数葡萄酒了,由于张掖的纬度和法国极为相似,具有和法国一样的酿制葡萄酒的自然条件,而且张掖的葡萄酒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著名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的就是古代的敦煌。如今...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张掖在215〜316年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恽咬鹿茸: 西晋时,改为永平县,避晋文帝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张掖郡领四县:永平、屋兰、临泽、氐池.张掖郡和永平县的治所迁至今张掖城.今张掖黑河西岸,南起甘浚乡,...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张掖市古城么?
恽咬鹿茸: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面积4240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蒙古等25个少数民族. 汉武帝元鼎六年(...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我想找河西地区张掖一带建国后的历史资料(49 - 今),重点是49 - ?
恽咬鹿茸: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滋养出的一片绿洲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古水草肥美,浇灌农业发...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甘肃张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
恽咬鹿茸: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鐧惧害鍦板浘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隋炀帝西巡张掖是怎样的历史?
恽咬鹿茸: 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在裴矩陪同下,率大军西征吐谷浑.从长安出发,经... 隋炀帝西巡扩展了疆土,巩固了边防,对张掖的经济发展、商贸繁荣有着巨大的作用...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概述古代“河西四郡”成为河西走廊重要城市的自然区位条件 -
恽咬鹿茸: 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酒泉市(含县级市敦煌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一带.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甘肃的由来 -
恽咬鹿茸: 甘肃省的由来 历史沿革概述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两州名之和.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甘肃有几个市?几个县?几个乡/ -
恽咬鹿茸: 历史沿革概述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

玛纳斯县13351756001: 甘肃是个怎样的地方?
恽咬鹿茸: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於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