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作者&投稿:苏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的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事例论据,道理论据;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继续研读课文。

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

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3、将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为“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不常有”说明“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会经常出现,但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改为“没有”就太绝对化了。

4、第12段中的“这样”指什么内容?

“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段话怎样理解?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吗?

A、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B、  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6、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说出来大家听听。

例:A、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经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B、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而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成功,发现地球是圆的。

四、探究语言:本文限制性修饰词语的运用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连贯性,试找出文中这些词语句子和你的同学一起探讨。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惟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作比,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B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谁有初三2012年的语文中考词汇啊,急!急!急!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汇编科目: 语文 制作人:蔡秋月 时间 : 11 月11 审核人:林新路 第一课《沁园春雪》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风骚sāo: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折腰:鞠...

初三的语文上册《范进中举》的几个词语:荒诞、避讳、荼毒 在哪里找到...
第2课《雨说》第3课《星星变奏曲》第4课《外国诗两首》第5课《敬业与乐业》第6课《纪念伏尔斯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第8课《致女儿的信》第9课《故乡》第10课《孤独之旅》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第12课《心声》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小学三年级四字成语及字义
小学三年级四字成语及字义  我来答 1个回答 #活动# 《请回答2022》答题瓜分现金奖池 刚阳文化 2022-10-04 · TA获得超过232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三年级语文上册四字词语及解释 (1)一本正经[yī ...

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6课《紫藤萝瀑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注音...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每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意思培养阅读兴趣丰富你的知识,帮助课堂消化谁能告诉我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中的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解释迸溅:向四外溅繁密:多而密伶仃:1孤独;没有依靠2瘦弱。本文形容紫藤萝花的稀少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仙露琼浆:神仙饮用的汁液、美酒挑逗:挑动逗引;招惹...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实用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实用课件: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想要拿高分就要多检测试题,下文是我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欢迎阅读参考! 一、古诗词填写(8分,每小题1分 ) 1、水何澹澹, 。 2、峨眉山月半轮秋, 。 3、 ,崔九堂前几度闻。 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5、《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
七年级语文教材承载着人类精神财富,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体现与反映、语文教师及学生的教与学的凭借,那目录是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春 (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 (老舍) 3* 雨的四季 (刘湛秋)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闻...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 我来答 7个回答 #热议# 二次感染新冠后会发生什么? 芯VS晴 推荐于2017-09-23 · TA获得超过123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语文第五册复习资料一、形近字。坪( ) 耍( ) 仰( ) ...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解读教案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

汕尾市18173082595: 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
拓颜糖尿: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据:事实论据:1、王阳明格竹.2、中国留学生高分低能现象.3、作者在美国学物理时遇到的困难. 道理论据:第12自然段:格物致知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及意义. 论证:引用论证.引《大学》里的句子. 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中国留学生高分低能.作者在美国学物理时遇到的苦难.正反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和第8段中科学的研究竹子的方法.

汕尾市1817308259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如题求一份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
拓颜糖尿: 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最早是...

汕尾市1817308259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是什么? -
拓颜糖尿:[答案] 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汕尾市1817308259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
拓颜糖尿: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

汕尾市18173082595: 关于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作者在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时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什么?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我们不能盲目... -
拓颜糖尿:[答案] 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第一个不能强调了我们必须通过自己几级的探究去获得真知而并非盲目的去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第二个也不能强调了我们应该亲身去体验探究并获得其中的真知,而不是坐等学术权威的指示 3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汕尾市18173082595: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作者从哪
拓颜糖尿: 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格物和致知这两个方面.

汕尾市18173082595: 用/画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最后一段的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
拓颜糖尿:[答案] 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

汕尾市1817308259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谁能提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br/>
拓颜糖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汕尾市1817308259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思路 -
拓颜糖尿: 论证思路:首先要说明应有格物致知的思想来源,然后再通过其来源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要写出论证后对该文的想法.其范例为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