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理,灭人欲是孟子,朱熹,王守仁这三个的观点吗?》这三个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邵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守仁的主要观点?~

知行合一

“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不是朱熹原创的,现代人一看到这句话就斥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实际上是对这句话断章取义的误解误读。

在朱熹的眼里,天理人欲的区别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也就是说,自然需求是“天理”,欲壑难填则是“人欲”。人需要吃饭这就是天理,但要求珍馐美味,就是人欲。

朱熹实际上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欲望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并非“禁欲主义”,朱熹认为“天理”就是最初的人性,即人之为人的道理,而脱离了“天理”的人性则成了“人欲”,即人之变为非人的道理。

是朱熹的观点
孟子: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王守仁: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

不是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主张,可以说是朱熹的观点。
孟子的主张是 民贵君轻
王守仁主张 我心便是真理

王守仁思想是随意而行 随心而动 知行合一


朱熹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程颢、程颐(北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2、朱熹(南宋):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有: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存天理,灭(或去)人欲”、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陆王...

...灭人欲”为“正常的欲望即是天理,过度的欲望才是人欲”,是不是狡 ...
3,存天理,灭人欲。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6]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

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节欲制欲与灭欲
儒佛两家都认为,“欲”是阻碍人们实现理想的最大障碍,对基于人的自然之性而有的食色之物欲和喜怒哀乐好恶之情怎么看待,以及人的欲望是否符合人的自然之性等问题,就成为儒佛经常讨论并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理想看法的重要问题,并由此而出现了节欲、制欲和灭欲等不同观点。 儒家的节欲说最早发端于孔子,经孟子发展,至...

不孝为三无后为大
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

关于孔子、儒家学派。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拓展,建议统治者实行仁政,并且第一次讨论到人性本善的问题。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将儒家的思想伦理化,比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第三次是宋朝的朱熹,他的理学是对孔子孟子的思想的弘扬,最主要的比如“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3,近代中国,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他们有来自一线的,也有来自普通岗位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他们是军人,他们是农民,他们又或是医生等等。那么在这无数的英雄人物里面,在我心中最喜欢我最敬佩的前十位是,钱学森、袁隆平、邓稼先、彭德怀、雷锋、叶挺、钟南山、莫言、朱熹,孔子。什么是英雄,我认为为国家做出过奉献的人都是英雄,他们是...

以孟子的《舍身取义》写一篇议论文
而不是原来的互负义务的关系.又如朱子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已完全违反了孔子的“仁”的精神,仁者人也,就是人性,后世儒家却压制人性,使中国的精神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鲁迅认为儒家思想是“吃人的礼教”,这是对的,但吃人的是朱子,孔孟却替他背上了黑锅.中国的五四运动作为思想启蒙运动是失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胜则人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并且以“正心修身”为教育方法,以“圣人之德”或“贤人之学”为培养目标,以“修齐治平”作为士人阶层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主要是指封建儒家伦理道德。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他主张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封建儒家伦理道德,即封建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人欲则是指人的自然欲望和情感,与封建儒家伦理道德相违背。朱熹认为,...

龙湖区17165484851: 王阳明与朱熹主要思想差异是什么? -
励齿小儿:[答案] 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存天理 去人欲.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龙湖区17165484851: 何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来的 -
励齿小儿:[答案]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

龙湖区17165484851: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来的?
励齿小儿: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说法的提出习惯上被归于朱熹的名下,而实际上,类似的提法早有渊源,《礼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意思是,人为外物所诱惑而丧失了天理、纵容人的欲望,于是有了各种邪恶的想法和恶劣的行为.这里已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天理",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的与生俱来仁、义、礼、智等良知,而"人欲"则是对"天理"的违背,是为所欲为的不善之举.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龙湖区17165484851: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
励齿小儿: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1、要按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办事.“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

龙湖区17165484851: 与朱熹相比王阳明的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励齿小儿: 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存天理 去人欲.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断,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王守仁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心学.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所以我觉得: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而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

龙湖区17165484851: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励齿小儿: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

龙湖区17165484851: 存天理灭人欲是哪位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主张 -
励齿小儿: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主要思想之一,但是这句话不是朱熹说的

龙湖区17165484851: 试比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
励齿小儿: 【答案】:(1)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 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 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明明德...

龙湖区17165484851: 致良知代表去除人欲? -
励齿小儿: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致良知,但并不主张灭人欲,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他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并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龙湖区17165484851: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 -
励齿小儿:[选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