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原文及赏析

作者&投稿:白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注释:

  ⑴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⑵林栖者:指隐士。

  ⑶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⒂“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⒃“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⒄“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⒅“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⒆“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南山,比喻君王。《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⒇太息:叹气。

   赏析: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其二】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宁静致远。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

  【其四】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其七】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十】

  这篇诗的结构比较别致。它以三个互不关联的比喻组成。前六句以男性对一个游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兰花之被秋露摧残,即将凋谢,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後两句以白云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蒙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难以为力。这些比喻,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所以还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表达出此诗统一的主题来。张协《杂诗》、郭璞《游仙》已有此写法。(《程千帆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原文及翻译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及注释 翻译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2才子:指...

《与象山翁遇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时雨新霁,西风增凉,闲云未归,悠然垂阴,黍粒登场,稻花盈畴,菽粟粲然,桑麻沃然。象山翁观瀑半山,登舟水南,宿上清,信龙虎,次于新兴,究仙岩之胜。石濑积雪,澄潭渍蓝,鹭翘凫飞,恍若图画。疏松翠筱、苍苔茂草之间,石谖呈黄,金灯舒红,被岩缘坡,烂若锦绣。轻舟帆墙,啸歌相...

嵩山寻冯炼师不遇原文_翻译及赏析
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更值空山雷雨时,云林薄暮归何处。——唐代·崔曙《嵩山寻冯炼师不遇》 嵩山寻冯炼师不遇 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 更值空山雷雨时,云林薄暮归何处。崔曙(约704-739),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

酒徒遇啬鬼原文_翻译及赏析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宋代·沈括《李遥买杖》 李遥买杖宋代 : 沈括 展开阅读全文∨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

柳宗元《汨罗遇风》原文及翻译赏析
汨罗遇风原文: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著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注...

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原文及翻译赏析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原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翻译及注释 翻译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

求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

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原文_翻译及赏析
羽客今何在,空寻伊洛间。忽闻归苦县,复想入函关。未作千年别,犹应七日还。神仙不可见,寂寞返蓬山。——唐代·魏知古《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 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 羽客今何在,空寻伊洛间。忽闻归苦县,复想入函关。 未作千年别,犹应七日还。神仙不可见,寂寞返蓬山。 魏知古(647...

再用前韵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不遇卓文君。——宋代·苏轼《雷州八首?此为秦观作?》 雷州八首?此为秦观作?宋代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白发坐钩党,南迁濒海州。 灌园以餬口,身自杂苍头。 篱落秋暑中,碧花蔓牵牛。 谁知把锄人,旧日东陵侯。 荔子无几何,黄柑遽如许。 迁臣不惜日,恣意移寒暑。 层巢...

龙阳山行遇雨原文_翻译及赏析
岁晚山行深,山中水重叠。丛篁夹溪桥,桥断横槎接。阴雨竟连朝,云林黯一色。虚风忽冷然,萧萧坠黄叶。抚景复何为,内顾远游客。——明代·薛瑄《龙阳山行遇雨》 龙阳山行遇雨 岁晚山行深,山中水重叠。 丛篁夹溪桥,桥断横槎接。 阴雨竟连朝,云林黯一色。 虚风忽冷然,萧萧坠黄叶...

汝城县17669322843: ...感遇(其二)的赏析啊感遇(其二)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文... -
壬差伊诺:[答案]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中心:全诗...

汝城县17669322843: 解释这首诗《感遇》张九龄 -
壬差伊诺: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6630_1.htm 里面有他的《感遇》的解释 有这样一种观点,若理解为动作,则读zhé,若理解为状态,则读shé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折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zhé是书面读音,shé是北方方言

汝城县17669322843: 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 原文翻译成现代文 -
壬差伊诺: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一带生长着一种奇异的丹橘,经历严冬橘林依然枝叶苍翠,郁郁青青.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难道这是因为那里地气和暖使然?原来是这种橘树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汝城县17669322843: 关于 张九龄的《感遇》张九龄的诗《感遇》中,最后一句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还是“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究竟哪句是原诗啊? -
壬差伊诺:[答案] 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

汝城县17669322843: 感遇三十八首译文 -
壬差伊诺:[答案] 感遇三十八首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qiān)蔚(wèi)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ruí)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niǎo)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

汝城县17669322843: 求张九龄 《感遇》(其二)的赏析!!!!急啊 -
壬差伊诺: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中心: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汝城县17669322843: 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的意思
壬差伊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折断呢.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名字为《感遇·其一》,原文是“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汝城县17669322843: 张九龄感遇名句 -
壬差伊诺: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释: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

汝城县17669322843: 感遇四首之四古诗 答案//】}【古诗】感遇四首【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 -
壬差伊诺:[答案] 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请在写出一首与之相同写作手法的诗名:(《橘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