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出亡中的足下指的是谁

作者&投稿:鲁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公子重耳出亡中的足下指的是谁~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①,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②,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③,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④,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肋⑤,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⑥。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⑦。”乃馈盘飧⑧,寘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⑨,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⑩,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释】
  1.廧(qiáng)咎如:春秋少数民族赤狄的一种,活动于今山西太原市南。
  2.伯鯈(tiáo)、叔刘:人名。
  3.五鹿:卫地,当今河南濮阳南。
  4.块:土块。
  5.骈肋:肋骨中有两根并为一而隆起者。
  6.薄:迫近,走近。
  7.蚤:同“早”。
  8.飧(sūn):晚餐,引申为熟食。
  9.离:通“罹”,遭受。
  10.櫜(ɡāo):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鞬(jiàn):马上盛弓的器物。
  11.晋人:晋献公的人,这里指晋军。
  12.蒲城:重耳逃亡后所住的地方。今山西隰县。
  13.君父:晋献公。
  14.生禄:养生的俸禄。
  15.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出处】:按“足下”的出处,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但有个附会的故事也很有趣,可以参考。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他人的敬称。【示例】: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明 王铎《又答石寓》:“昔人得魏墨迹,辄投水,曰:吾为魏藏拙,足下(袁可立子)今为我藏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释义:(2).脚底下。【出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 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示例】: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释义:(3).指脚底板上。【出处】:《汉书·宣帝纪》:“﹝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 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释义:(4).足所立之处。【出处】:《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释义:(5).喻指身边。【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指的是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锦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
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壁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墨玉。到了宋国,宋襄公赠给重耳八十匹马。

试析《晋公子重耳出亡》的人物形象
1.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遇了一场大灾难——他的父亲晋献公受到骊姬的挑拨,杀害了重耳的兄长申生,并且打算加害重耳。在危机之中,重耳逃到了自己的封地蒲城(位于今山西省隰县)。蒲城的居民想要抵抗晋军的进攻,但重耳坚决反对,他认为违背君父的命令是莫大的罪过,于是选择出逃。他最终逃亡至狄国,随身...

晋公子重耳之亡
路过卫国,卫文公不礼遇。走到五鹿,向野人乞讨饭吃,野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子犯说:“土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土地。”于是接受后叩头致谢。装上车子走了。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姜氏嫁给重耳,并陪嫁八十匹马,公子沉湎在这安逸的生活中,随从的大臣们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走,在桑树...

清明节的来历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

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重耳,他在历史上是怎样“变身”的?
最重要的是第三项,重耳的随从们,不仅人才济济,而且不离不弃,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重耳之德,能服“足以上人”之从者,这显然是重耳得以复国的基础。 晋文公...历经这些年的磨练与挫折,重耳已练就一身气度与胆识,其君主之势,已隐然彰显而出;在与楚成王的对话中,更见其英气勃勃,不自觉流露出英雄本色。 重耳面对楚...

晋公子重耳出亡原文
晋公子重耳在遭遇困境时,晋国人进攻蒲城。蒲城人准备应战,但重耳拒绝,他认为保护君父的命令和享受俸禄是得到他人支持的途径,若因争斗而失去这些,罪过大矣。于是,他选择逃亡,投奔狄地。与他同行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狄人攻打廧咎如,俘获了两个女子叔隗和季隗,将她们许配给公子...

求《左传》中《重耳出亡始末》一文的译文
晋国公子有三件 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 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 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 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 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

翻译 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
【《晋公子重耳出亡》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

廉政格言警句“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的前一句是什么?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

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出自《晋公子重耳之亡》? A行将就木 B秦晋之好 C居...
【解释】: 居:处 于;思:想。虽 然 处 在 平 安 的 环 境 里,也 想 到 有 出 现 危 险 的 可 能。指 随 时 有 应 付 意 外 事 件 的 思 想 准 备。【出处】: 《左 传 · 襄 公 十 一 年》:“居 安 思 危,思 则 有 备,有 备 无 患。”【举例造句】: ...

惠安县15516027577: 晋公子重耳出亡中的足下指的是谁 -
水力氨苄: 指的是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之中....

惠安县15516027577: “足下”表示对人的敬称,这个词的由来跟谁有关系?
水力氨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方回国当了国君,即 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封赏有功之人,当年跟随他出逃的介子推不愿接受 封赏,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中.晋文公到绵山找他,他躲着不出来.晋文公用 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 于是命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当他想到介子推时就看看 脚下的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 一词由此而来.“足下”因一开始 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逐渐演变成表示敬意的人称代词.

惠安县15516027577: “足下”这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
水力氨苄: “足下”一词是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意思相当与“您”. “足下”这个词出于一个典故.见刘敬叔《异苑》卷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

惠安县15516027577: 古代有一个人把自己肉割下来给一个皇子吃是什么故事 -
水力氨苄: 这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即晋文公重耳继承王位以前,在逃亡的途中,介之推割肉给重耳的故事. 话说晋公子重耳带着愿意追随他的人四处逃亡,一日走到一地,人困马乏,暂时歇息一下准备饭食,可一看一粒米也没有了.重耳长叹道:想我重耳...

惠安县15516027577: “足下”,“令尊”,“令郎”等词出自哪里? -
水力氨苄: 足下——出自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卷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当年跟随他逃亡在外且在无粮时割股肉让重耳食用的介之推不愿接收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中(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去锦山找他,他避而不见,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之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因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敬重的人的称呼. “令尊”,“令郎”就查不到了.

惠安县15516027577: 古人称自己为不才还是足下 -
水力氨苄: 称呼对方为足下

惠安县15516027577: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
水力氨苄: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惠安县15516027577: 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
水力氨苄: 介子推在骊姬之乱发生后,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乡间.曾有名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

惠安县15516027577: 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注释 -
水力氨苄: 1.廧(qiáng)咎如:春秋少数民族赤狄的一种,活动于今山西太原市南. 2.伯鯈(tiáo)、叔刘:人名. 3.五鹿:卫地,当今河南濮阳南. 4.块:土块. 5.骈肋:肋骨中有两根并为一而隆起者. 6.薄:迫近,走近. 7.蚤:同“早”. 8.飧(sūn):晚餐,引申为熟食. 9.离:通“罹”,遭受. 10.櫜(ɡāo):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鞬(jiàn):马上盛弓的器物. 11.晋人:晋献公的人,这里指晋军. 12.蒲城:重耳逃亡后所住的地方.今山西隰县. 13.君父:晋献公. 14.生禄:养生的俸禄. 15.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惠安县15516027577: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有什么
水力氨苄: 1、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2、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悄悄跑到山上去了.3、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4、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