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湖北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壮大实体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作者&投稿:亢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吴阳镇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后,吴阳镇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一九九四年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吴阳镇区总体规划》。根据功能组别把镇区划分为五大区:东南方的工业储仓区、金海岸大道和十字街为商业区,吴阳一路为行政区、城西为旅游区、旧城区为住宅区。按照“重点发展新区,逐步改造旧区”的原则,向东发展为主,远期向北、南发展,向西发展为辅。按照规划,已建成两大主干道路。一是吴阳一路及连线至沙角旋大道共长15公里,另一条是金海岸大道直通金海岸旅游区,两主干道均按高标准规划建设为24米宽。并以金海岸大道为轴承环贯五条大横路,形成方块结构规划,续步建成高格调的商业及住宅新区,把旧城区与新规划区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不同风格的文化古镇。整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吴阳镇积极响应湛江市委、吴川市委提出的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号召和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该镇实际,制订了《吴阳镇关于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实施方案》,坚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计划细化,工作抓细,灵活把握,模式多样,广泛开展,全面推进的方针。通过实施回归工程和采取群策群力等方法,大张旗鼓地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全镇创建了全国文明村2条,广东省文明村3条,广东卫生村3条,湛江市生态文明村30条,湛江市特色文化村5条,吴川市生态文明村141,占全镇自然村91%,我镇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镇,成为吴川市乃至湛江市建设新农村的标兵。为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九十年代以来,吴阳镇共投入了9013多万元,先后铺设硬底化道路39条,总长3百多公里,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镇通村道路全路硬底化目标;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设了吴阳中心汽车客运站,铺设了3.5公里长的地下排污管道;投入50多万元建成吴阳步行街;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芷寮、白沙等3个自来水厂,投入1500多万元,建造闸口水厂,彻底解决了全镇群众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镇区内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3平方米,绿化率达35%以上,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2012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4.09亿元,财税收入746万元,规模工业产值8714万元,农业总产值608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8556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845元。一、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1、民营经济稳步增长。我镇民营企业主要为塑料薄膜、网业加工、制衣、海蜇加工、食品加工、建筑等产业。通过积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民营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保持泰令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阳城制衣厂、禄丰农业机械厂等规模企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引进渔网厂、日用品厂、大型购物商场等民营企业,有效带动镇域经济发展。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镇积极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生态发展规划。一是推进特色香蕉、草莓、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种植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6000多亩高位池对虾养殖年产量稳中有升,林带养鸡年产量超过1万只的有10户,鱼塘养鸭产量超过1万只的有12户,存栏30头猪以上的养殖户有15户。二是推进农业企业的顺利发展。吴川至诚现代农业产业园用地手续已办好,一期工程初步成型,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与禄丰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初见成效,我镇农业经济逐步走上标准化、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道路。3、重点项目不断推进。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已完成工程通水项目。结合我镇临江靠海的地方特色,充分开发利用好沙角旋万亩滩涂,抓好吴川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的前期规划,积极推进国电能源项目的落户,年内完成项目可研工作,多措并举完善吴阳综合市场的征地工作,进一步抓好综合市场建设工作。二、坚持抓重点,创特色,城乡服务效率有新提高1、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强化镇区主干道的整治。由于我镇的农贸市场已远不能满足10万多人口的集市要求,导致吴阳街一路商铺密集,鱼、肉、菜等摊档摆出了道路两旁,交通阻塞问题非常突出,2012年,我镇多次出动全镇人员,联合工商、物业、派出所等部门,对主干道上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等行为进行严厉整治,共拆除乱搭星皮铁棚125个,违章招牌47个,棚屋12间,规范了鱼、肉、菜摊档的摆卖行为,归还吴阳群众一条畅通无阻的主干道,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2、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结合城乡清洁工程,抓好城镇的环境卫生治理,不断优化城镇环境,通过日常管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形成“门前三包”、“分区包干”的长效机制,规范城镇的垃圾处理行为,一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共出动城监、环卫人员800多人次,铲车60车次,钩机30车次,清理卫生死角18处,镇容镇貌得到有效改观。3、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升级。积极推进乡村布局规划的实施和农民集居区建设工作,合理规划调整建设用地,严把农民建房的审批关,确保农村住房建设的合理、合规性。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推动、老板带动、集体联动、群众齐动”的“四轮驱动”生态文明村创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吴川市级以上的生态文明村已达80%以上。目前,按照市委市政府《吴川市创建湛江市生态文明镇村“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的新要求,我镇确定22条自然村作为第一批示范村推进建设,制定方案、明确分工,不断促进我镇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升级。三、坚持惠民生,保稳定,社会事业上新台阶1、民生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全镇实现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新农合深入民心,参保率达100%;种粮直补、农村低保、优抚款、“五保户”生活费、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扶贫“双到”工作成效显著,五条贫困村顺利脱贫,14条非贫困村获得湛江市扶贫考核优秀;水利工程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共投入45万元对吴阳围灌区进行全面维修疏通,以及对天然江水浮莲进行全面喷杀清理;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中小学升学率保持全市前列。计生服务上新台阶,去年投入20万元升级计生服务站,坚持依法行政,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达90%,在全市层级动态月考核中保持中等水平。在325国道吴阳路口处安装红绿灯,切实减少交通安全隐患,保障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切实加快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武昌,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圆满完成,开创了武昌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200.37亿元增至2010年470.12亿元,年均增长14.6%(按不变价计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25.82亿元增至2010年67.12亿元,年均增长21.05%;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7.5亿元增至2010年22.29亿元,年均增长24.34%;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计实现957.78亿元,比“十五”253.6亿元增长277.67%,年均增长29.68%;实际引进内(外)资“十一五”累计实现460.1亿元,比“十五”125.96亿元增长265%,年均增长2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177.09亿元增至2010年353.24亿元,年均增长14.81%;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1.2%和47.7%。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总部型企业实现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28.42%提高到2010年38.5%;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41︰59提高到2010年20︰80。产业结构调整朝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迈进。

三大功能区启动建设。编制了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发展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十一五”期间,武昌古城内首义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长春观—宝通禅寺宗教文化区加快推进;公司总部区新建商务楼宇26栋100余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30栋160万平方米,借助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契机,启动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①楚河、汉街项目建设;滨江商务区万达广场项目开工建设,裕大华片完成土地整理,车辆厂片启动建设。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300亿元以上,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项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公正路、秦园路、江盛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竣工,积极实施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江南插花地调整工作,理清了与青山区、洪山区的区域界限。积极推进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区旧城改造,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紫阳湖、都司湖等湖泊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良好进展。

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市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吴天祥小组”活动和窗口单位文明建设,提高了公共文明指数。积极开展“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完成了一批“两型社会”示范项目。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创“市容环境达标街”和“市民满意路”活动,大力实施“街巷整洁工程”,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取得新的提高。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批街道、社区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社区建设,推进了社区“一站三室”建设,实现了老旧社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

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每年投入8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临时救助以及助残帮困和安老扶幼等。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9.7万人,就业培训和特困群体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对居民住房困难户实行租金补贴,累计发放租金补贴242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0787元增至2010年20918元,年均增长14.16%;消费支出由2005年8242元增至2010年14620元,年均增长12.15%。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依法处置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五”时期,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城市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集体”、“湖北省文明城区”、“湖北省最具投资价值区域”等荣誉称号,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先进单位。

五年的科学发展,发展思路更为清晰,定位更加准确,为武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着力解放思想,处理好坚定目标与深化思路的关系。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深化发展思路不停顿。围绕建设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发展举措和实现路径。积极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着力实施“321”发展战略②,推动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结构,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关系。坚持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贯穿经济发展始终,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立足区情,发挥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占全区经济比重逐步提高,奠定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承载力。在加强招商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商务楼宇建设,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是着力改善民生,处理好发展与惠民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注重加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众帮扶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保、医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是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中解决各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事要解决”,一手抓规范信访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

六是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创新服务的关系。坚持把规范管理与创新服务有机结合,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基层建设行动计划”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各项工作规范高效。深入倡导干事文化、创新文化,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断改进各项工作,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十一五”以来,武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不够突出,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要求仍然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拆迁等重点工作与推进要求还有差距,务实创新、克难攻坚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于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武汉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武昌作为武汉江南核心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必将促进武昌加快发展。中央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必将促进武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会更为明显,有利于武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二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众多,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已开工的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地铁2号、4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竣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将取得重大进展,有利于改善交通环境和城市面貌,促进武昌南北地区均衡发展,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三是城市功能区加快建设,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承载空间。“十二五”时期是武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随着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昌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特别是东沙连通工程的推进,将带动公司总部区核心区域的加快建设,与滨江商务区连成一片,初步形成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聚集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提升经济承载力。

四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必将带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民生改善。大批重点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将提高武昌宜居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三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将带动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武昌和谐稳定。

同时,“十二五”时期武昌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城区间竞争日趋激烈,全市其它重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对武昌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压力;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利益诉求将有所增多,困难群体、低收入人群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武昌将步入城市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化期、民生质量的提升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武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把武昌全面建设成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把握武汉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机遇,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对接。在三大功能区的建设中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中北路、徐东路、友谊大道和临江一线等未开发区域,作为企业总部和重点产业发展用地。

三是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制定就业、教育、卫生、社保及加强社区建设的专项规划,逐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群众幸福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各方面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二、发展目标

着力推进武昌大建设、大发展,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企业总部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文化旅游强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800亿元以上。

(二)重点产业形成明显优势

到2015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四大重点产业成为全区支柱型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到2015年,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空间上连为一体,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形成。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投入使用,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微循环路网更为健全。

(四)社会建设体系更趋完善

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更加和谐。

(五)城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争创新一轮省、市级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干净、整洁、靓丽,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进一步深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六)“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型”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人口密度合理控制。山体、湖泊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湖泊水质普遍达到Ⅳ类标准。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七)政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进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行政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八)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监管、社会应急三大体系,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得到较好解决。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化、传统服务业的高端化。

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强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等重点地区的规划控制与土地储备,沿中南路、中北路、徐东大道、临江一线严格控制住宅开发,加大高端商务楼宇及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建设,力争实现新建商务楼宇300万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地创造总部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重点产业的企业总部。鼓励重点产业的公司总部及其相关联的配套产业聚集,进一步提高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使总部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大力发展重点产业

(一)金融保险业。围绕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建设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加强金融市场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外资银行、地方性银行区域总部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总部。支持会计、律师、评估、担保、投资、租赁、期货等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促进金融保险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推进“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和东湖西岸—沙湖南岸“文谷”建设。依托现有的科研设计院所,大力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医药和轻工设计等设计业务。加快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依托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文化部门及传媒机构,推动新闻、出版、图书报刊、数字报刊、影视制作等文化传媒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动漫、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等其它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高新科技产业。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依托武汉电信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数据处理、信息传输等信息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配合做好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业发展,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官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四)商贸旅游业。积极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轨道交通商业、地下空间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商贸能级,推进商贸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加大中南路、武珞路、中北路、徐东路、解放路等商圈建设力度,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辐射面广的商贸业特色街区。加快新型商业业态培育,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社区商业、大型居住区配套商业建设,方便群众生活。

充分挖掘武昌悠久文化的内涵和独特山水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特色街区的建设,打造山水、历史、文化等主题精品旅游品牌。加强滨江商务区高层楼宇的观光休闲功能建设,增加现代旅游元素。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及大型综合文化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借助武汉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契机,推动武昌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坚持“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推进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园、719所海王科技园、湖北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和信用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担保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营造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与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不断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制定优惠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加大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向重点产业集群倾斜的力度,鼓励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集聚和发展。进一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推进投资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努力降低商务成本。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掀起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新高潮”,“民营经济是全省经济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必须在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没有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上下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这是近日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会议”上发出的最响亮声音。会议当天,湖北省委书记和省长及所有在省内的省委常委都出席了是次会议。
“这是湖北省工商联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会议,湖北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主要负责同志,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负责人都参加了本次会议。”据湖北省工商联秘书长桂汉良介绍,“湖北的民营经济即将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湖北天时地利的优势明显,这些年之所以落后了就是因为投资环境不如沿海地区,如果能快速补上这一课,湖北经济腾飞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差距主要在民营经济李鸿忠在讲话中指出,经过30多年发展,湖北民营经济已占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但仍然存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外向型企业少等问题。2010年,湖北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湖北的差距主要在民营经济,在出口、就业、财政中的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先进省市相比,湖北的民营经济处于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民营经济的发展,涉及一个地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力问题、综合竞争力问题。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地方倒逼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湖北的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传达出去李鸿忠在讲话中要求发挥工商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是要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和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企业家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个企业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起来、鼓动起来,为湖北的跨越式发展凝聚强大的力量。
李鸿忠强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壮大总量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最解放的思想、最前沿的理念、最灵活的机制、最优化的环境,加快推进运行机制市场化、组织结构现代化、发展布局集群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努力使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当好“灯塔”和“港湾”李鸿忠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属于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范畴。湖北省的各地干部要大胆与企业家交朋友。要体恤企业家不容易,他们创业非常艰难,在商海中,他们往往像夜行的小船,需要灯塔指引一下,需要港湾停泊一下。
省委提倡党政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工商联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是职责所在。就是要发挥“灯塔”、“港湾”的作用,让他们歇息、养息一下。有时候他们与我们交朋友,并不是为了在财税、土地、金融政策上得到优惠,更看重的是干事创业的感情支撑。在全省上下营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
他同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工商联的性质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准确把握工商联的基本特征,坚持“三性”有机统一,在政治功能上把握统战性、在工作重点上突出经济性、在工作方式上体现民间性;准确把握工商联的工作方针,坚持团结服务与引导教育两手抓,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在当天的会议上,全省各地市州的书记市长都参加了会议。新上任的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指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强化工作措施,务求取得实效。一是着眼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抓紧制定好各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规划既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二是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优质的环境。着力营造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透明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使各类人士创业和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有用武之地,发展经营无后顾之忧。(记者邓隆飞 胡青)


湖北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包括哪些?
当前,影响武汉工业自主增长的关键在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缺陷和增长机制的体制性障碍,尤其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政府创新商务发展环境,有效引导和聚集经济活动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第三,要加快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坚持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向民营化的...

民营经济手册作者简介
自1991年起,他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甘德安则是一位经济学教授和博士,现任江汉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他在学术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担任过湖北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武汉市民革副主委以及湖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他的成就包括多项荣誉...

经济排名前十的省份
截至2024年3月9日。该省份有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福建省、湖南省、上海市、四川省。1、第一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连续多年位居生产总值榜首。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以及开放的外贸体系,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订我省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_百度...
二、《湖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第五条修改为:“县(含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下同)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负责做好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等相关管理、服务工作。”三、删去《湖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四、删去《湖北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十三条中的“公路规费缴、...

湖北民营酒企大黑马:一年入账上百亿,老板赢来220多亿财富
在2020湖北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劲牌有限公司排在了第32位,虽然其排名并非特别靠前,但是在上榜的酒类企业中,已经名列前茅。从当年的一家小酒厂,成长为今日的湖北民企100强企业,我们将劲酒称之为湖北民营酒企大黑马,并不为过。早些时候,福布斯杂志对外发布了2020中国400富豪榜,劲酒掌门人吴少勋以...

湖北省的民营总加油站量
1. 民营加油站是湖北省非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达到214座。2. 与去年同期相比,湖北省民营加油站数量增长了近5倍。3. 湖北省民营加油站的投资方不仅涵盖了国内石油行业的四大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石油,还有众多民营企业和个体投资者也参与了加油站的建设与运营。

邓宏兵科研项目
1999年,主持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投资环境研究”2002年,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湖北省外商独资企业投资环境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和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及民营经济发展研究”2000年,湖北省外资办项目“投资环境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以及湖北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湖北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渡难关18条
(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5.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持续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国有企业要依法履约,避免形成新的拖欠。(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审计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二、强化金融支持6.加大信贷支持...

有谁知道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怎样吗?请知道的帮帮忙,急急急_百度...
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挺不错的。武汉南华光电职业技术学校是为适应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由湖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申请,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培养光电产业、数控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为主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注重发挥该区域光...

湖南和湖北的经济实力哪个更强
6. 湖南省由于没有过多的国家资源依赖,更加注重市场发展。同时,受到广东等地区的影响,湖南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工程机械和文化产业。7. 因此,湖南省的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于湖北省,经济活动更加活跃,民营经济也更为发达。8. 目前,湖北省在汽车、钢铁、建筑、有色金属等...

鹿城区17566171418: 结合所学政治知识说明该地政府为什么要优化明营经济发展体制环境 -
纪奇更欣:[答案] ①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该地政府创造条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政府具有经济建设的职能.该地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创新激励机制,能极大地促进...

鹿城区17566171418: 襄樊是不是湖北的第二大城市? -
纪奇更欣: 1 宜昌市 目前各方面发展势头不错,近几年城市建设很快,GDP位于湖北第二,人均收入位于湖北前列.随着三峡大坝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重点投资的工程的建成,其未来发展会更快.民营企业发展快.其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不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