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改革!

作者&投稿:大狐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税费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

  自古以来,行政性收费一直都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行政性收费起初就带有税收的性质,实质上是税收的一种补充,但由于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督,乱收费、滥收费现象便相伴而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痼疾。乱收费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民不堪重负,逃亡奔命,造成国家失去大量纳税户,田赋收入也随之减少;国家财力分散,分配秩序紊乱,终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削弱中央集权,助长地方势力膨胀。正因为乱收费、滥收费危害重重,所以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三次比较著名的税费改革运动——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这三次税费改革在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农村税费改革也很有借鉴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将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与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参照对比,对于我们了解现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或者怎样才能成功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
  (一)唐代中后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以杨炎为宰相。杨炎面临着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败坏,农民负担沉重,国家财政面临危机等情况,因而上书请作“两税法”。唐德宗采用了杨炎的建议,在全国推行两税法,首开了中国费改税之先河。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就是以户为片收单位,不论主户、客户,一律在当时居住的地区登记,编入户籍。按各户土地财产的多少确定应纳税额,这是户税;以公元799年垦田数字为依据,按田亩多少征收田亩税,这是地税。商人是流动的,没有常居地,所在州县纳其财货三十分之一的税。(2)“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分丁男,中男,都要按拥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来纳税。(3)“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每年的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4)“量出以制入”。杨炎在制定两税法时,明确地规定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即先预算出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然后量出制入,确定出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意在限制滥征苛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两税法归并了税目,把混乱繁杂的税种规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集中了时间,一年分为夏秋两次;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两税法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改变了过去“科敛之名数百”和百姓“旬输月送无休息”的状况,中央统一控制了税费征收大权,强化了中央财政的集中性和控制力,抑制了地方为所欲为的收费行为。
  (二)明代中后期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明代中后期官府的暴敛、豪强的兼并,已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发,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全面整顿军事、政治和经济,在财政上实行一条鞭法。
  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八百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一条鞭法”把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为田赋一种,以田亩为对象,一次征收。并将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征课的田赋一律折合成银两交纳。另外,税费统一改为交银后,不再由地方的“里长”、“粮长”办理征税管理,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一条鞭法”改革化繁为简、税费合一,达到了统一税制、省费便民、稳定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增加了明朝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了“太仓所储,足支八年;公私积储,颇有盈余”的状况,加强了中央财政的集中统一,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
  (三)清朝前期康熙雍正推行的摊丁入地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大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摊丁入亩”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
  二、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的经验教训
  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既规范了收费管理,扩大了税基,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财权的集中统一,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越权收费和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强取豪夺的腐败行为,有利于整顿吏治。然而,这三次税费改革由于皇权社会政治经济的局限性和改革措施本身的一些不科学和不完善,最终都未能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问题。
  历史上有许多的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比较典型的理论有“黄宗羲定律”。黄宗羲是明末的思想家,有“启蒙思想家”之称。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讲,历史上的田赋有“积累莫返之害”。即赋税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将杂征变为正税,以后又出现新的杂征。这样下去税负就不断加重了。他举例说:两税法并庸调于租,但宋代在两税之外又征了丁身钱。明中期一条鞭法已将各种杂税归并,但后来又有杂役、旧饷、新饷、练饷。明末户部尚书倪元璐将三饷合并,又成为固定的税收。“黄宗羲定律”反映了历史上赋税不断加重的客观实际,它的进步意义是揭示了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贪得无厌、诛求无已,希望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统治下三次税费改革的失败之处,“黄宗羲定律”实际上成了专制王朝时代进行税费改革的一个怪圈。
  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从短期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清理整顿了吏治。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三次税费改革中没有一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问题。三次税费改革大多只是昙花一现,人亡政息。笔者认为,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历史上的三次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并不是要真正地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毕竟都是地主阶级的政策,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欺骗性。他们实行税费改革,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要为人民减轻负担,更多地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当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时,他们的贪欲又暴露无疑,苛捐杂税死灰复燃也是自然的事情。
  2、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带有很强的“人治”色彩,改革没有形成制度化。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朝皇帝强悍的作风和专断独行的权力,改革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上去。一旦皇权出现更替,改革就很有可能随之夭折。
  3、历史上三次税费改革措施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无论是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还是清朝的摊丁入地,其改革措施的本身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唐代两税法规定征税时以货币计税,但在唐德宗时,征税时又要人民折成实物交纳,但在折合过程中,人民的负担又有所加重。明代一条鞭法将各种随田起征的赋役合并征收,手续固然简便,但纳税人无从确切知道所纳何税,致使贪官污吏得以随意摊派增减,弊病百端。清朝摊丁入地在征银时增征“耗羡”等,更是额外的剥削。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条件
必要性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秦国相对落后
①北魏各种制度建设不完善

②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③辽和西夏的威胁

可能性
①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②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③秦国面临巨大的机遇④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雄才大略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③冯太后的推动,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浓厚兴趣
①庆历新政:改革腐败的官僚制度(借鉴)

②宋神宗的支持

③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

措施
①废井田、开阡陌等

②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①建立各种新制度

②迁都洛阳

③移风易俗
①富国之法

②强兵之法

③取士之法

影响
①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中央集权制度建设开始,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为统一中国打下基础
①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但最终失败

特点
推动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封建社会内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由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王安石变法失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改革措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有广大人民、统治者的强有力的支持,并坚决贯彻到底。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家。依照他们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而不论其成败,排列如下:
第一,秦始皇。
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统的郡县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其胆识之惊人,其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当为第一。
第二,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第三,王安石。
因主张变法而名扬天下。他的改革太理想主义,只从立法角度考虑,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所以受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政治家的反对。王安石仗着皇帝宠信,将他们全都轰走,算是挺有魄力的。可惜,他毕竟不是皇帝,最终没有挺住,改革也半途而废了。只能排第三。
第四,光绪。
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东西,事实上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只可惜他没实权,否则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后来,在签定了辛丑条约之后,西太后有所醒悟,百日维新所推出政策几乎都开始实行。光绪有维新之志而无维新之力,排第四算是给他点安慰吧。
第五,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第六,汉武帝。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独尊儒术。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排第六都有点低了。
第七,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第八,商鞅。
他的变法成效最显著,很快就是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可惜他的那一套所执行的区域并非整个中国,只能往后排了。
第九,朱元璋。
他上榜的理由是: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第十,北魏孝文帝。
作为第一个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皇帝怎么也得在排名榜上有一席之地。排名靠后的原因与商鞅相同。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二、秦国的崛起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王安石变法

积贫积弱的北宋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

二、 百日维新


中国历史上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有哪些?
4、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大分裂,分别是什么?请注意题目,谢谢。是民族大分裂...
周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封国之间互相攻伐。是为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分裂。东汉末的三国时期。是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分裂。(晋统一后的八王之乱是又一次内部的大灾难,并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南北朝,北方汉人损失90%以上,几乎灭种。唐代过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是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大...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佛道大辩论
从520-1258的700多年间,由皇权组织了多次佛、道大辩论,其可比较著名的有14次。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昙无最驳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马邑。2、北齐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道教一方以金陵...

历史上黄河共发了几次大水,改道几次
历史上黄河共发了几次大水,改道几次 2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5-06 展开全部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

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几大盛世?各有多少年吗?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标准?为什么说我国现处于盛世的初级阶段?据文字记载,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公认的『盛世』有四次:(西汉的文景之治,约93年;唐代的开元之治,129年左右;明代的永宣之治,时间最短只有32年;清代康乾盛世,有133年但存很大争议).。盛世---有以下的条件:1、国家统一;2、没有...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共有20个朝代。 “朝”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统治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并非等同于现代定义的“国家” (国在中国古代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诸侯国”,是一种地方政权管理单位 );“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 “朝代” 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

古代一般只有发生特大事故或者战争才会迁徙,历史上大迁徙都有哪些?
6、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儿女西北大移民。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三是 ...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四次人口灭绝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四次人口灭绝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战争,人口从几千万被杀到只有三四百万,濒临灭绝。仅以战争为例,商代《卜辞》年记载了61次各类战争。据《春秋》年的记载,春秋时期242年发生了448次战争。到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只有222次。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义战。两百年来,有哪一个自相残杀,还谈什么正义?几...

历史上有几次百万人的战役?
4、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发生在欧洲的战争,是新资本主义为了和旧资本主义重新瓜分底盘,而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战后先后遍及欧亚各地,成为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战之一!据统计,第一次大战先后卷入33国一共15亿人口,6500万人卷入战争中,伤亡超过3000万!5、第二次世界大战...

隰县17034591438: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变法? -
甘佩止血:[答案] 春秋管仲改革,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邹忌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改革,北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永贞革新

隰县17034591438: 历史上有多少次重大的变法 -
甘佩止血:[答案] 3次!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

隰县17034591438: 中国古代历史上共有几次重大的改革? -
甘佩止血:[答案] 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条件 必要性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秦国相对落后 ①北魏各种制度建设不完善 ②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③辽和西夏的威胁 可能...

隰县17034591438: 中国古代出现过几次大的社会变革 -
甘佩止血: 真正称得上重大的社会变革只有一个,就是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革.与此相比,往后的古代改革和变化都不够深入和重要.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巨大变革,概括出来就是: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技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政治上由于生产力的变革,导致井田制和贵族阶级的瓦解,小农经济的产生和相应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思想上为适应这一变革,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最终总结为后世的儒家统治之道. 这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为中国古代后来的社会发展(无论经济、政治和文化)构造了一个基本框架.

隰县17034591438: 我过古代史上有几次重要的改革?这几次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不说内容和意义也行.仅限于初一(有些地方是六年级) -
甘佩止血:[答案] 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2)战国:魏国李俚、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泰国商峡变法(内容、作用)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内容、结果).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作用...

隰县17034591438: 列举中国古代史上比较成功的三次改革名称 -
甘佩止血:[答案] 1.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2.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政策(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史的思想领导地位) 3.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了君权,巩固了中央统治)

隰县17034591438: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甘佩止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 封建改革:中国古代的一系列改革,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2、 资本主义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对资本主义生产...

隰县17034591438: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 -
甘佩止血:[答案] (1)关键在于抓住两次改革的社会背景,商鞅变法是处在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加强.举例依据教材内容. (2)商鞅变法促进就秦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