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和鲁国的区别 简要说明

作者&投稿:爰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齐国和鲁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地理位置请简单说明~

齐国和鲁国大部分都在今天的山东省范围内,因此也将山东称为“齐鲁之地”,南部称“鲁”,北部的胶东半岛称为“齐”。

1、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疆域大致在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国(莒国为楚国所灭,但是莒国的全境后来为齐国占领)、杞国、鲁国等国接界。北和燕国接界,西和赵国、卫国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

2、鲁国亦是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同时,鲁国也是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故乡。

齐国地域: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齐国文化:。鲁国地域: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齐和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都在现在的山东地区,所以现在山东也叫齐鲁 齐鲁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历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山东”一名,在历史上所指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到宋元时期,今山东地区,才作为行政区划提了出来,而包括范围,仍与今山东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为山东省。从此之后,地域范围或有变化,但名称不变,范围出入也不大,与古齐鲁范围基本一致。讲齐鲁文化,先秦时代,以齐、鲁两国地域范围为准,汉代以后以今山东省区范围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这个标准处理,为了明确“齐鲁”和“山东”的关系,下边分别看看二名的由来和地理沿革。 一、“齐鲁”的由来及沿革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 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的,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过了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左传·定公十年》)又进一步强调了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但是,这里的“齐鲁”仍是国家概念,各自独立其义。到战国后期,“齐鲁”才真正组成一个词,成为含有统一文化特点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荀子·性恶篇》云: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把“齐鲁”与秦对言,显然是指两个地区。齐鲁地区的人文与秦国地区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齐鲁尚礼义,有“礼义之邦”誉称,秦则缺乏礼义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绝非因为人的本性不同。从此之后,“齐鲁”一词便经常出现,或作为国家概念,指齐、鲁两国;或作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东地区;或作为地域文化概念指齐鲁文化范围。如《史记·儒林传》云:“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就是说汉代生于燕郡(今北京)的韩婴作《诗》内外传(即《韩诗》),其语言和学术观点,与齐鲁地区作为今文或古文经学的《诗》论特点明显不同。《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等等。“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这一方面说明,齐、鲁两国文化经过逐步融合到战国时代已初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义之邦”了;另一方面作为地域概念也明确化,即指今山东地区。山东号称“齐鲁”、或简称“鲁”、或别称“齐”,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较固定的地域范围。 二、山东的由来和沿革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秦汉一统之后,关中与山东(或关东)在政治上的对立消失,山东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广、狭两义。广义的山东是沿袭战国时的旧概念,狭义的有专指齐鲁地区的意义了。《史记·酷吏列传》载:御史大夫齐地苗川国薛(今山东寿光南)人公孙弘说:“臣居山东为小吏(薛邑狱吏一作者)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又《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齐鲁之有山东之称,当滥觞于此。至于山东成为行政区划,是又经历了数百年演变过程的。 山东地区的历史沿革、行政归属,夏殷时代不可详考,但当时是方国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归夏、商统治。西周至春秋时期,该地仍是方国林立,除齐、鲁两大国外,主要的还有曹、滕、薛、郯、莒、纪、莱、谭等,还有宋、卫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被齐、鲁两国控制。战国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属楚、赵外,都被齐国统一。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此后沿用不变。 山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虽然确定很晚,但它奠基于古代齐、鲁两国地理范围和两国最后融合为一个独立体系的文化——齐鲁文化。因此,此书用《齐鲁文化》,不取《山东文化》之名称,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因为这个地域文化圈的形成是在先秦齐鲁两国时代,而不在山东成为行政区划以后。相反山东成为全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反而冲淡了齐鲁文化的地域特点。因此,用“齐鲁文化”定名,更能突出齐鲁文化的地域特点,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它们位于现在的山东地区。两者有以下区别:
1. 政治制度:齐国的政治制度相对宽松,采用分权制度,国家分为五个区,每个区设一大夫治理,每年正月到国都述职,同时吸收大批东夷土著到统治阶层,有效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而鲁国则是周的宗邦,是典型的周礼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都称“周礼尽在鲁矣”,政治制度上更倾向于集中权力的君主专制。
2. 文化习俗:齐国更注重实际效用,不受周的限制,而鲁国则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这种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两者在文化习惯上的不同。
总的来说,齐国和鲁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都在山东的两个不同的诸侯国,后来鲁国被楚国所灭。


光山县19186131291: 请分别评价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 -
历盲尼莫:[答案] 1、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位于今山东省,始封君为周武王师父、军师太公望姜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亦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周代东方主要诸侯...

光山县19186131291: 齐国和鲁国分别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历盲尼莫: 齐国和鲁国大部分都在今天的山东省范围内,因此也将山东称为“齐鲁之地”,南部称“鲁”,北部的胶东半岛称为“齐”.1、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疆域大致在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国(莒国为楚国所灭,但是莒国的全境后来为齐国占领)、杞国、鲁国等国接界.北和燕国接界,西和赵国、卫国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2、鲁国亦是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同时,鲁国也是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故乡.

光山县19186131291: 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简称“齐”
历盲尼莫: 本原因在于齐、鲁两国的文化差别,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虽然不及齐国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儒家文化),同时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南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北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加之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鲁”最终能够成为山东的简称,主要应归功于孔子.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意思是:“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正是因为孔子对鲁文化的极力推崇,以及植根于鲁国土地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鲁”得以成为山东的简称.

光山县19186131291: 春秋时期的山东省究竟是鲁国还是齐国的势力范围,齐国和鲁国又是什么关系?? -
历盲尼莫: 齐鲁是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大国,当时的山东地区其实由齐国和鲁国交叉管理.通俗的讲,这一地区,既有齐国统辖的范围,也有鲁国统辖的范围,两国在这一时期相互讨伐,彼涨我赢.

光山县19186131291: 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齐? -
历盲尼莫: 山东是我国华北五省之一,它简称鲁,又被称为齐鲁大地.春秋战国时期,该省份曾经产生了两个大国,它们分别是齐国和鲁国,齐鲁之国一南一北,对山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它的实力要远强于鲁国,甚至到了战国...

光山县19186131291: 为什么明明齐国比鲁国强大,山东的别称却叫 -
历盲尼莫: 山东简称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山东.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主要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封齐地于姜尚,后来发展成为齐国.周成王封周公旦于鲁地,发展为鲁国. 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

光山县19186131291: 为什么山东是称鲁,而不是齐,山东历史上一直都是齐占主宰,鲁不就是出了个孔老二吗?为什么 -
历盲尼莫: 从历史上说,因为鲁比齐更正 首先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也就是姬姓,与王室关系更近,在礼法地位上比由臣下而封...

光山县19186131291: 鲁国比齐国小得多 为什么山东简称鲁 而不是 齐 -
历盲尼莫: 从历史上看,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也就是姬旦,他是天子的儿子,得到的封地是代表整个山东,且可以行使周礼,而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他只是军师,地位再高,也不如周王室,自然齐国代表不了山东.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 这点《礼记·明堂位》里有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虽然齐国的国力比较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故城"鲁". 从山东菜名字叫鲁菜也可以看出.当然山东大地也可称为齐鲁大地

光山县19186131291: 鲁国与齐国的关系 -
历盲尼莫: 关系是两个相邻的封国. 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

光山县19186131291: 古代齐国和鲁国划界大致是什么? -
历盲尼莫: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