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语录的政治思想

作者&投稿:翠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 孔孟语录 理解~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则: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


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


[内容述评]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乙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患”等所潜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忧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这十二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圆。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三个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
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
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王。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陶型传)

孔子,孟子并称"孔孟",向来是儒家正统的代称.而《论语》,《孟子》同列《四书》,又都是儒家崇奉的经典.孟子继承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把它应用到政治与生活之中,提出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方案。
首先,他主张"王道","仁政",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讲"仁",孟子则"仁义"并重,这是对孔子仁学的丰富和补充.他以其"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仁政保民和实行王道政治的主张.较之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更加具体,系统,显然是一大进步.他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赋敛",要"制民之产",给予"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他们可以"事父母","蓄妻子",安居乐业.反对虐政,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离娄上》);并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残暴酷虐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其次,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这是他"仁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他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主张"保民而王".他的名言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甚至认为"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像纣王那样的"一夫",诛之也不算"弑君".
第三,他在哲学思想上,提出"性善说".
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他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向善的"四端",强调后天修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理论方面,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主要学说是仁义礼乐。“仁”是他思想学说的核心。

    1、“仁”的含义很广,按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要有差别等次;

    2、他认为当时社会“苛政猛于虎”,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想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消除社会动乱;

    3、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稳定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妄图以“礼”来正君臣,父子、夫妇的名分,甚至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对现实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表现了他保守复古的思想倾向。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在他的学说中,反对桀纣,不谈齐桓晋文,提倡仁政王道,反对暴力,反对不义战争。当梁惠王向他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他不屑一顾,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避而不谈,表示对诸侯们争霸的厌恶。他反对统治者“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认为谁这样干,谁就“罪不容于死”。他主张“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他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推恩爱民”,使民有“恒产”,给人民一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条件,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3、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了较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揭露深刻,批判尖锐,说他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甚至主张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应该杀掉象、商纣王之类的暴君,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为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思想,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十分大胆、可贵的思想。  



儒家学派,对统治阶级有一定意义

仁者爱人的思想。


孟子简介: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

孟子是什么学派 提倡什么主张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

《孟子》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整理而成,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论、政治活动和思想学说,属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有7篇,分别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一书集中地体现...

孟子的主要思想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

孟子是哪国的思想家?
在政治方面,他提倡效法古代圣王,实施仁政;在学术领域,他推崇孔子,批评其他学派,如猜忌、杨朱和墨翟。据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其父名为激,母为邹氏。[2]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因此后世尊称他为“亚圣”。他的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孟子》一书中,该书为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

初中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孟子什么学派什么思想主张哪国人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孟子生平及 《孟子》主张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

孔孟的几个重要思想(语文考试用)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孟子、离娄下》508页)孔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今人能不能这样认为,当时孟子的这种...

孟子是什么代思想家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2]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请问孔子的政治观点是什么? -
蓍金异丁:[答案]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政治上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孔子、孟子、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您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
蓍金异丁:[答案]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历史“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概括说明“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 -
蓍金异丁:[答案] (1)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为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其本质和主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2)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讲,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天下太平,莫过于平民百姓人人老老实实,循规蹈矩...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蓍金异丁:[答案] 《论语》中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所以应该是指孔子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周礼、“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有关孔子、孟子的思想 -
蓍金异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么不同? -
蓍金异丁:[答案]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就思想内容说是道德重于政治,就价值取向说是政治先于道德.孔子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的这种分梳决定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历史的可能性.孟子思想中道德的主体性消解了政治的独立性,道德的平面展开即是政治.但是从道...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孟子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何不同 -
蓍金异丁:[答案] 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 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 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豪放豁达; 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谁能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
蓍金异丁: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
蓍金异丁:[答案] 孔子: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5337662635: 孔子孟子详细资料和名言 ~~~~~~~~~ -
蓍金异丁: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