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智高的人物生平

作者&投稿:乔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侬智高的出生地在???~

侬智高(1025—1055年),(1)北宋时期广源州人。 广源州“在邕州(州治在今广西南宁)西南,郁江之源”,(2)是邕州所属四十四个羁縻州之一,隶左江道。(3)该州物产富庶,尤以金矿为最,其“地产金一两,直一缣。”(4) 自从宋初交趾(今越南)自立为国后,“广源虽号邕管西羁縻州,其实服役于交趾。”(5)如1039年夏,广源州一次就被迫“献”给交趾一块重达一百一十二两的生金。(6)“交趾赋敛无厌,(广源)州人苦之。”(7)
原来,韦、黄、周、侬四大姓称雄于广源州,在相互争夺中,侬姓占了上风。宋初,侬氏家族与宋政权交往密切。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广源州的侬民富威望日高,被宋朝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8)至侬智高之父辈, 其势力在兼并斗争中进一步壮大。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又作“侬存福”、“依存勗”)原为傥犹州(今广西扶绥)知州。为了扩充地盘,他曾杀掉弟弟侬存禄、妻弟侬当道,并占有他们管辖的万涯州(又作“万崖州”,今广西大新县境) 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9)大概是广源州实力较为雄厚的缘故,有云傥犹、万涯、武勒州“皆属广源州”。(10)另一方面,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侬全福还自动归附宋朝。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授侬全福邕州卫职,但“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今广西扶绥),有之。”(11)侬全福发挥自己的号召能力,利用当地的优越条件,“招诱中国及诸洞民,其徒甚众,”藉以开发金矿资源,并“由是富强”。此前,“田州(今广西田阳)酋长请往袭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许。”(12)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为“明德皇后”,封其子为“南衙王”,改其州为“长生国”(一曰“长其国”),缮甲治兵,坚城自守,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13)于是“交趾恶之,遣兵袭虏之。”(14)为了搭救被抓去当人质的侬全福等人,“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15)但交趾统治者竟刀下无情,太宗李德政(越史作“李佛玛”)下诏曰:“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诸藩奉贡。傥犹存福妄自尊大,建国僭号,骚扰边氓。朕龚行天讨,师广源,俘存福等五人,尽平其地,遂皆斩之于都市。”(16)时在1039年,即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
侬智高之母阿侬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全福娶为妻。当交趾举兵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幸生。

人物和史事传说包括各民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说,主要有水族的《民丁》,布依族《德者的传说》、《王仙姑的故事》,侗族的《吴勉》、《金王的传说》,毛南族的《卢道一过堂》,黎族的《黄道婆在崖州》,傣族的《诸葛帽》,壮族的《侬智高的故事》、《瓦氏夫人的传说》、《韦银豹的传说》,以及壮族歌仙刘三姐、侗族歌师吴文彩的传说等等。
《侬智高的故事》是壮族著名的传说。侬智高是宋代广源州(今左江地区)人。1052年他率领壮汉族人民举行反宋起义,在南宁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曾挥师东下,围广州57天,后与狄青激战于归仁铺,败走云南,不知所终。他反抗封建王朝的事迹被编成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侬智高的故事》叙述侬智高是武鸣极多村人(一说宁明人,一说大新下雷人),家贫,与寡母相依为命,受尽财主欺凌。他自幼习武,长大后杀死财主,携母出逃。侬智高为人刚正,好打抱不平。是年大旱,他杀掉下乡逼赋的贪官污吏,率众造反。打邕州,建南天国,直捣广州城下。所到之处,杀富济贫,深得民心。后狄青偷渡昆仑关(今邕宁、宾阳交界处),侬智高战败归仁铺,遂退守大明山,自己即被长虹驮上九天云霄。
按史实,依智高出身壮族小首领世家,本人曾仟羁縻广源州首领。由于交趾进犯,他请求朝廷保护,屡遭拒绝,愤而起兵反宋。史载侬智高“杀知州陈珙及广西都监张立”,“杀曹觐于封州,杀赵师旦、马贵于廉州,余杀官吏甚众”,“民不得入者皆附智高”,因而“势益张”。故事传说显然对有关吏实作了艺术加工和发挥。侬智高出身寒门,骁勇善战,克故制胜,被塑造成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受到崇敬和信仰。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像神一样升天。故事的结尾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同样,吴勉的传说富于浪漫主义的传奇性。吴勉是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一带侗苗农民起义的侗族领袖。洪武十八年,义军发展到20多万人。后明王朝派大军镇压。《赶山鞭》与《倒栽树》说的就是吴勉运用智谋御敌突围的动人故事。
《赶山鞭》叙述当明军向黎平推进时,吴勉使出赶山鞭,把羊角崖的岩石像牛羊一样向前驱赶,经佳所、永从、顿洞直抵信洞坎,一路岩石滚滚,烟尘蔽日,惊天动地。原想赶到八洛河上游筑坝河,水淹明军,可惜被一位姑娘说破天机,岩石便不动了。《倒栽树》叙述吴勉于岭迁寨被围,为了安定军心,他倒栽一棵树苗,预言树活,义军必胜。树果真栽活,义军士气大振,趁夜突围转移。这两个故事颂扬吴勉的神力与智谋,表达了人民对起义军及其领袖的赞誉和挚爱。这是历史人物故事经常表现的深刻主题。
布依族《王仙姑的故事》是以嘉庆二年(1797年)王阿崇(王囊仙)、韦朝元(七绺须)领导的南笼起义为背景创作的民间传说。王仙姑家境贫寒,卖柴为生,因受买柴人欺负,挥起扁担反抗,后率众起义,群起响应。传说王仙姑能撒豆成兵,竹节为炮,黄泥做火药,打击敌人,所向披靡。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适用了夸张与想象的手法,主题富有教育意义。
《秃尾马》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壮族爱国女将军瓦氏夫人的帮事。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兵部尚书张经素知俍兵(壮族兵丁)骁勇,征调御寇。五十八岁的瓦氏夫人亲率七千兵前往苏淞一带,与永顺土家兵配合,打了抗倭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斩敌三千,得到皇上嘉奖。抗倭名将俞大犹有一次不幸陷入重围,瓦氏奉命救援。她率领手下二十四位名将,冲锋陷阵,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瓦氏一马当先,冲入倭阵寻找俞大犹,倭寇却难敌其锋芒,避让惟恐不及,只能望其项背,伸手抓她坐骑的马尾。待战斗结束,瓦氏的坐骑已成秃尾巴了。从此,瓦家军威震敌胆,江浙百姓夸她“花瓦家、能杀倭。”
《刘三姐》是壮族歌仙的传说。刘三姐又叫刘三妹、刘三娘,唐代人,生于公元705年到710年之间。她的事迹遍及岭南,被壮人尊为神,塑像供奉。《苍梧县志》说她“出入必歌,使纺绩而故纷其丝,随歌随理,即有绪;使给田,歌如故,须臾终亩”,可见是个善歌的劳动妇女。她遗下的歌很多,脍炙人口,20世纪60年代初将其事迹编为歌剧和电影,誉满五洲。
《刘三姐》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广西宜山城外的下枧村,有个刘老头和刘妈,生有一男一女。有一天晚上,刘妈梦黄莺叼着头发扑入胸口,十月后生下一女叫善花,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姐。刘三姐聪明过人,出口成章,找她对歌的人成群结队,但都没人敌过她。村里有个李示田,勤劳诚实,向刘三姐学歌,两人相好。村里财主莫怀仁,人称“莫坏人”,找个媒婆上门要讨三姐为妾,被刘三姐骂得狗血淋头:“我不爱坏人不爱财,你瞎了眼睛乱跑来。一抓稻草四块板,叫你坏人狗洞埋。”
“莫坏人”又用银子请陶、李、竹三个水客与三姐对歌,没有得逞。他趁刘三姐与李示田在下枧积古山上边砍柴边对歌,偷偷拿砍刀砍断藤条,刘三姐掉到河里,漂了三天三夜到柳州。后来乔装打扮回到村里,对“莫坏人”说三姐没有死,躲在石岩中。“莫坏人”叫她带路,他一进岩洞,刘三姐用拐棍敲下一块大石,把他压扁了。她回到家找到李示田,同赴柳州鱼峰山对歌三天三夜,就不见了。人们说她成仙了,在山上鲤鱼岩里塑像纪念。也有人说他们到桂林七星岩,对歌七昼夜之后,化为黄莺飞上蓝天,岩里也塑了石像。
这篇传说有说有唱,情节曲折,生动活泼,它通过几个对歌的场景,为塑造人物做好铺垫,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歌仙的本领。又通过与莫怀仁的斗争,突出了她的勇和谋。前后照应的黄莺投胎及三姐变黄莺的情节,使“仙”味得以升华,造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效果,十分感人。
《吴文彩的传说》中的吴文彩,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腊侗有名的侗族歌师,他编了不少长诗和侗戏,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民间艺人。传说通过编歌使一对被迫拆散的夫妻团圆和演奸臣卢托十分逼真这两个具体而生动的情节,侧面塑造了吴文彩的形象。说明了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赞扬了吴文彩的歌才和艺术功力。

韦、黄、周、侬四大姓称雄于广源州,在相互争夺中,侬姓占了上风。宋初,侬氏家族与宋政权交往密切。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党犹州出生的广源州富豪侬民富威望日高,被宋朝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至侬智高之父辈, 其势力在兼并斗争中进一步壮大。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又作“侬存福”、“依存勗”)原为傥犹州(今广西靖西)知州。后来又占有了万涯州(又作“万崖州”,今广西大新县境) 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侬全福还自动归附宋朝。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授侬全福邕州卫职,但“转运使章戚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今广西扶绥新宁镇),有之。”侬全福发挥自己的号召能力,利用当地的优越条件,“招诱中国及诸洞民,其徒甚众,”藉以开发金矿资源,并“由是富强”。此前,“田州(今广西田阳)酋长请往袭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许。”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为“明德皇后”,封其子为“南衙王”,改其州为“长生国”(一曰“长其国”),缮甲治兵,坚城自守,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于是“交趾恶之,遣兵袭虏之。”为了搭救被抓去当人质的侬全福等人,“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但交趾统治者竟刀下无情,太宗李德政(越史作“李佛玛”)下诏曰:“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诸藩奉贡。傥犹存福妄自尊大,建国僭号,骚扰边氓。朕龚行天讨,师广源,俘存福等五人,尽平其地,遂皆斩之于都市。”时在1039年,即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元年。
侬智高之母阿侬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全福娶为妻,故侬智高的出生地与其父侬全福一样,都是出生在傥犹州,但侬智高为避战乱,则在安德州(即今靖西县安德镇)长大成人。傥犹州、安德州从古到今都是中国领土,所以侬智高是中国人可谓不刊之论。当交趾举兵在武勒州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回到故乡安德州,于此重整旗鼓。 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17)仕途不顺利与亲人被杀的怨恨集于一身。1041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侬智高母子出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统治者不容侬氏家族的后代东山再起,出兵讨伐,侬智高力不匹敌,被擒,并传至交趾京师。李德政见其父被诛,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把他释放回籍,又授以广源州知州衔,划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又作“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的越南境)归其管理。两年后又给他赐都印,拜为“太保”。(18)但是,侬智高没有臣服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内怨交趾”,并在被释后四年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公社),建立“南天国”,改年“景瑞”(一说国号“南天大理国”,年号“天瑞”或“启历”)。(19)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20)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东南)为根据地,开始同交趾决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讨,兵败而还。(21)打退郭盛溢的军事进攻之后,侬智高于宋仁宗皇佑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 4日)首次试兵广南西路重镇邕州,宋仁宗赵祯诏江南、福建等路以备。是年十二月甲子(1050年1月1日)还派高怀政督捕进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22)
次年二月丙戍(1050年 3月24日)广南西路钤辖司请于邕州罗徊峒(今广西龙州西北)置一寨,作为阻扼侬智高的屏障,得到宋廷批准。(23)不久,交趾又发兵攻打侬智高,侬智高寡不敌众,率部遁伏山林。当广南西路转运上报这一情况时,宋朝采取防范措施,“诏本路严备之”。(24)
同年,广西转运使肖固命邕州指挥使亓赟前往“刺候”侬智高的情况。(25)亓赟“欲邀奇功”,背地里自开兵衅,为侬智高所擒。亓赟深恐自己会在侬智高刀下丧命,撒谎道:“我来非战也,朝廷遣我招安汝耳。不期部下人不相知,误相与斗,遂至于此。”(26)侬智高亲自为之释缚,引坐赐酒,席间用试探的口吻询问:“大丈夫何以郁郁久为人奴?方今交趾,经略失驭,边吏养安,孤欲北并衡湘,西荡瓯骆,然后乃策进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与国也。朝廷其许我平?”亓赟见其直言相告,便发表己见:“足下以弹丸之地,崛起逆命,天兵所加,譬犹灶上扫尘;且夫顺天者顺,昧时者蹶,何如卷甲束身,纳土请命,不失封侯之赏,孰与夫首领不保,妻子为戮乎?”听了此番述说,侬智高认为甚有见地,高兴地笑道:“吾固念之,事在公矣!”(27)当即“遣其党数十人随赟至邕州”,奉表请求归属宋朝,但遭拒绝。宋廷还以亓赟战败偷生,妄许侬智高朝贡,为国生事为名,黜为全州(今广西全州)都指挥使。(28)皇佑三年(1051年)二月,侬智高再向宋朝请求内属,宋廷“诏本路(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29)侬智高没因此气馁,又“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30)并令广西转运司、钤辖司以本司名义作复;“以广源州本属交趾,若于其国同贡,即许之。”(31)翌年四月,侬智高继续向宋廷“贡方物,求内属”,宋廷还是没有接受。侬智高附宋之心未死,“后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32)此外,侬智高还多次向宋廷求投官职,“以统摄诸部”。(33)第一次,他求补田州刺史,宋廷没有答应;第二次,他又请当一个地位更低的教练使,仍然得不到批准。第三次,他官位不求了,只求北宋政府赐给袍笏官服,作为宋官的象征。宋朝还是没有同意;第四次,他索性只求每当宋朝举行南郊大典时,贡金千两,换取同邕管互市的待遇,宋朝照样没有允许。(34)北宋朝廷这一系列行动,点燃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导火线。 正当侬智高求附遇拒,万分觖望之时,他召集部众,语之曰:“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频繁活动于左、右江一带,暗中探察宋朝官军的实力,又在邕州寻找充当内应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准备。(35)其间他“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为了麻痹宋朝的地方官吏,他“数出弊衣易谷食”。传播“峒中饥,部落离散”之言,邕州的官老爷们认为侬智高力量微弱,不足为敌,故不防备。而侬智高却与广州进士黄玮(又作“黄纬”)、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又作“侬智忠”)等日夜合谋,制定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侬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给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兵死!”(36)就这样,一场“五岭骚然”、(37)“天子为之旰食”(38)的反宋斗争在宋朝将官不知不觉之中爆发了。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率五千(或云七千)响应者沿着郁江源头之一的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为了激发斗志,取得下层群众的支持,侬智高就地劫富济贫,“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39)
横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陈珙“虑起事而失阁门使也,皆寝不奏,亦不为备。”(40)这为侬军的顺利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年五月乙巳(1052年 5月31日),侬智高来到邕州城下,陈珙见事不妙,急忙布置防军,命通判王乾佑守来远门,代理都监李肃守大安门,指使武吉守朝天门。此外,广西都监张立还率部队从宾州(今广西宾阳北)来增援。援军一到,陈珙即在城上犒劳军士,正值他们兴高采烈饮酒之时,侬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而入。这与侬智高事先在城内安插内应者配合行动有关,故时人云“城中之人为内应”,(41)“城中皆应之”。(42)其时,守卫南门的司户参军孔宗旦“为书召邻兵,欲拒之;”(43)史传被侬军“断其首,尸不仆,犹奔马而还”的传奇人物宋士尧也曾率兵与侬军作战,(44)但终于无法挽救邕州的危局。一场恶战,宋朝官军战死一千多,陈珙等一批重要官员被俘虏。攻占了邕州城,侬智高阅军资库,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宋廷不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见,于是将陈珙这个“病目”知州推出斩首。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在此建立“大南国”,自称 “仁慈皇帝”,年号“启历”(一说“端懿”)(45),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强化其统治权。同时大赦境内。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兵员顿增至一万多人。(46) 居邕不久,侬智高即离城辟地,沿着郁江大举挥师东下。由于当时“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47)很快就占领了广西东部以及广东西部的大片地区:皇佑四年五月癸丑(1052年6月8日),侬军进入邕州下游的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殿中丞张仲回,监押、东头供奉官王日用弃城而走。五月丙辰(1052年 6月11日),侬军进占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秘书丞李琚不战而逃。
侬军曾否攻下浔州(今广西桂平),史籍记载不一。 《宋史》、《宋朝事实》、《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孙威敏征南录》等肯定之,且云破浔州于克龚州(今广西平南)之后,但无陷城日期。而《宋史纪事本末》以及记述侬智高事最详细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等并无此说。据方志载,孙抗曾当浔州知州,他治州颇力,转饷无缺,又以余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师以有功。”(48)宋人王安石为之所撰墓碑亦谓:“侬智高反,君(孙抗)即出兵二千于岭,以助英(今广东英德),韶(今广东韶关)。”(49)按此,侬智高似未进入浔州。再,侬军沿江而下,若破浔州,当在克龚州之前而非在其后。真相若何,俟考。
五月庚申(1052年 6月15日),侬智高率军入龚州,知州、殿中丞张序弃城而遁。次日,侬军进藤州(今广西藤县),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继之,侬军轻易地占领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州、秘书丞江镃不予抵抗,弃州城而逃生。当地有个“弃妻子,儒衣,常持一大翣,行坐独语”的潘盎,侬智高闻其异,召而问之,皆得恶言以复,侬智高怒而杀之。而自称“虎翼兵”的谢福被俘后,向城内官兵呼告侬军将火攻西门,要梧州守城将士备水以待;次日,侬军“果以硫黄聚草烧西门,赖水扑灭,贼(指侬军)方解去。”(50)随后,侬智高踏进广南东路地界,猛攻封州(今广东封川),遇到都监陈晔的抵抗,封川县(今广东封川)县令还带乡兵、弓手迎击,但侬军以数百倍的绝对优势,胜利奋进,陈晔败走,乡兵溃退,知州曾觐从卒决战,不胜,被执,(51)但有的记载说曹觐不予抵抗,改装民服,藏匿于老百姓家中,侬智高把他搜查出来后,认为可以利用,延坐与食,语之曰:“尔能事我,我以尔为龙图阁学士。(52)“从我得美官,以女妻汝,”遭到曹觐的痛骂,侬智高“犹惜不杀,徒置舟中,”企望他能回心转意,然未如愿,曹觐绝食两日,侬智高见其无降意,方才斩之。(53)有的史籍则说侬军到后,曹觐“乃易服遁去,未十余里,为贼(指侬军)所擒。贼首谓曰:‘尔乃好骂我南人作“蛮”者也,今日犹不拜邪?’曹竟不屈,至晚,积薪燔死于江壖。”(54)处决曹觐之后,侬智高继续向康州(今广东德庆)进军。此前,知州赵师旦派人刺探军情,他们还报诸州守将皆弃城逃亡的消息,赵师旦严厉质问:“汝亦欲吾走耶”?旋即大加搜索,“得谍三人,斩以徇。”而此时侬智高已经兵薄城下,赵师旦只好带领仅有的三百守兵,开门迎战,尚颇得力,侬军损折数十人,战至天黑,无法进城,被追稍加退却。赵师旦心里明白,他无法抵挡侬智高的上万大军,便让其妻携带州印和儿子外逃躲藏,自己领兵作战。 五月壬戍(1052年6月17日)天亮之后,侬智高恃众急攻,终于破城而入,赵师旦和监押马贵被处死。(55)前人记载此役,略有不同,有的说赵师旦用以抵御侬军者止“羸兵二百余人”。(56)有的还说侬军到后赵师旦“率弱卒不满百御之, 半日,城陷,赵与监兵者皆死之,士卒得免者无一二。”(57)五月癸亥(1052年6月18日),侬军进据端州(今广东肇庆), 知州丁宝臣惊魂落魄,不顾州城,仓皇逃命。王安石为丁氏写墓志铭时说他曾“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58)后人认为这不过是“饰说”罢了,不足置信。(59)
在短短的个多月里,侬智高“所过如破竹”,(60)相继攻破沿江数州。时人论及州县官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指出:“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61)当时确有这样的情况,侬智高起事之前,广西转运使肖固曾“请择将吏,缮兵械,修城郭,”但未能引起重视,奏“至六七皆不报”。(62)侬智高发动军事进攻后,有些地方官员还对其行动作错误的估计,说他“止期得邕、贵而已,岂肯离巢穴远来耶?”这种错误判断的结果,遂有将帅解散守军之举。(63)更重要的是侬军的英勇善战和宋朝官兵的昏庸腐败。史籍称侬军在战斗中“用蛮牌、捻枪,每人持牌以蔽身,二人持枪夹牌以杀人,众进如堵,弓矢莫能加。”(64)他们“略地千里,弄兵安行,无一能拒,虫飞蝇营,拏而不散。此官滥束庸,招其所以侵也。”(65)“官吏皆成贪墨不法,惟欲溪洞有边事,乘扰攘中济其所欲,不问朝廷安危,谓之‘做边事’,涵养以至今日。”(66)“南军不习斗,部校争长,连战辄北。”(67)这就是侬智高发难前期顺利的主要原因。 侬军开始北伐时,依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他们首先攻陷了清远,在开抵英州时,在那里守备的杨畋因怕被围攻,竟然采用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弃地烧粮。起义军绕过该城,继续向北进军韶州。这时宋军早有防备,侬智高吸取了死围广州的教训,不再屯兵城下,转战湟州(今广东连县),直指桂中、桂北。那里的守军溃不成军,闻风披靡。广西贺州很快被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在那里取得极其辉煌的战绩: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统类》)。
宋朝廷极为惊恐,仁宋赵祯孤注一掷——任命了枢密院(宋朝最高军事机关)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包括一支骠勇的西夏吐蕃骑兵),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镇压起义。宋军的先锋即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传人杨文广(《宋史·杨文广传》)。
九月十二日,侬军在龙岫洞歼灭了桂、宜、柳三州巡检李贵的队伍,随后进击昭州(今平乐县),九月十八日破城,知州逃离。 按原计划,起义军是要在向湘荆进军后,便打算以主动的地位与宋朝廷议和的,然而,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着比起义部队强大近十倍的敌军,他们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在占领全州后,和黄师宓等人进行密议后,毅然作出回师邕州的重要决定。班师南下时,侬军兵锋仍然很锐,一路攻破桂州(今桂林市)、柳州,又派部队去攻打宜州。
正在此时,狄青的先头部队开到了,先锋杨文广率兵在桂州附近与起义军正面相遇,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宋军受创,杨文广被困得脱。
侬智高班师抵邕州时,兵力仍盛,知州宋克隆闻风弃城逃了。
重据邕州后,智高清醒地认识到:与宋廷已无妥协余地,但当前自身力量不足,故准备返回广源,聚合三十六洞壮族等少数民族土酋,巩固好后方,然后再兴师北上。他在邕时,曾题下一联曰:帝业未成人已老;王封申锡国同休。
上联表达了他无奈的感叹,下联则点明了他的部属和大南国休戚与共的关系。 自侬智高事起,“朝廷忧之,君臣为之旰食。”(80)在一再调兵遣将,师久无功的情况下,宋仁宗赵祯接受了宰相庞籍的推荐,给时任枢密副使的狄青加了一大串官衔,派他统军南来镇压侬智高。狄青筛选精锐部队南下,同孙沔、余靖所部合并,从桂州开往宾州驻下,计官军、土丁共三万一千多人。(81)为了统一军纪,狄青斩了擅自攻击侬智高的败将陈曙等三十二人,“诸将股栗,莫敢仰视。”(82)接着,狄青始行疑兵之计,按兵不动,下令调集十天军粮,名为“休军”。侬智高据侦察兵报告,信以为真,懈怠不备。狄青却于次日发三军急速行进,来到天险昆仑关(今邕宾公路之邕宁、宾阳交界处)下,借上元节之机大张灯烛,分宴将校,侬智高仍未看出破绽。其实,狄青已经冒大风雨,夜度天险,派军候“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83)并列阵于归仁铺。(今邕宾公路二、三塘之间),示意与侬智高决一雌雄。
皇佑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2月8日),侬智高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望之如火。当侬军掷镳杀死狄青所仗为先锋的王简子时,狄青“汗出如雨”。(84)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酿成了归仁铺之败,其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按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狄青为之写了《京观志》,内含长达四十二句的四言铭文。(85)又在露布中称:“元凶已絷于槛牢,余党合尸诸市肆”云云,(86)这是出于某种目的之言,所谓“元凶”尚未抓到,狄青心里明白。他们开进邕城,有人发现尸堆中有一具穿金龙衣的尸首,认为就是侬智高,欲上奏报功,狄青阻止。事实是,侬智高撤到邕州城内,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直遁至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理(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的准备。 侬智高退出邕州后,狄青如何行动,史传不一。有的说其部下建议穷追,狄青却“以为趋利乘势入不测之城,必非大将事,”故未采纳;(87)有的则说狄青遣“裨将于振追之,过田州,不及而还;”(88)民间传说与方志不甚相同。侬智高在失败之前,作过长远打算;用厚赠、联姻等办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马”的特磨寨酋长侬夏诚建立联系,并在该处筑宫备退。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89)智高母阿侬到特磨寨后,在侬夏卿胁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习骑练战,企图再同宋朝作战。(90)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帅师往讨,获一裨将。引至卧内,与之语,具得贼(指侬智高)情。”(91)军事机密泄露了,依附侬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杨元卿间离了,侬智高留下亲人,“自将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侯。安道(即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其时阿侬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儿子侬继明八岁。(92)时为皇佑五年十二月。(93)
抓到阿侬等人后,余靖欲处以酷刑,烹杀解恨,然广西转运司怀疑当地少数民族妄执冒充领赏,于是余靖摒弃故欲,上奏请将阿侬等解往京师囚禁,待擒获侬智高后,再辨其母等真伪。宋廷批准了这个奏请。(94)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1056年),侬智高的亲人们被槛至北宋京城。(95)过了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仍智光身染神经疾,殴打守兵,企图越狱。有人认为“养之无用,请戮之,”宋仁宗愤怒地回答:“余靖欲存此以招智高,而卿等专欲杀之耶?”此后大臣们再也不敢提及此事。而亲自缉获阿侬等人的杨元卿,本想入京分食阿侬之肉以泄忿,但宋廷却因阿侬通晓少数民族语言,要杨元卿“若孝子之养亲”般地侍候阿侬。气得他多次向上司“涕泣求归”,终未得到允许。(96)
侬智高后事如何?壮族民间传说大都以其身亡结束,但致死原因、时间、地点各异。(97) 《文献通考》、《宋史》则各有相戾之载,既云“智高不知所终”,(98)“其存亡莫可知也”,(99)又说“侬智高败奔大理, 其国捕之以闻,”(100)“(肖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101) 从现有资料看,侬智高死于大理较可信,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巩的《隆平集》、苏辙的《龙川别志》、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 等都执此说。 不久前在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02)据司马光《百官表·大事记》载,侬智高遇害时间为至和二年四月。(103)推知其享年三十一岁。
侬智高既已见诛, 以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宋廷乃于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7月15日)并戮之。




白愁飞的生平事迹
其中金花镖局曾在《惊艳一枪》中提及,局主金小肚曾以《山字经》为饵,诱智高现身。赫连将军府主要在《逆水寒》与《少年铁手》二书中提及。《逆水寒》一书中,赫连将军之子赫连春水曾力助戚少商雪冤复仇,后与碎云渊毁诺城城主息红泪结成连理。《少年铁手》一书中提及赫连小姑与刘芬夫妻。但这几部书中均不曾提及...

中国神话人物的分类
宋朝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蓝采和是道教八仙的其中一位,唐朝开元天宝时人,手捧花篮,能广通神明。他...

中国神话人物排名?
宋朝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蓝采和是道教八仙的其中一位,唐朝开元天宝时人,手捧花篮,能广通神明。他...

穆桂英的简介是什么?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二、人物生平 穆桂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继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

余靖的人物生平
余靖生于1000年三月初一,少时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师从舅父黄正,后师林逋、张伯端,学业大进。1024年(宋天圣二年)中进士第,录为赣县(今属江西省)县尉,主理缉捕盗贼,查察奸宄。不久朝廷新置书判拔萃科,余靖又中书判拔萃第一,提为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县)知县。 1027年迁任宣州司理参军。10...

穆桂英的生平事迹有那些?
3.穆桂英的主要功绩:抗辽---大破天门阵,痛歼辽国萧太后亲率的侵宋辽军主力,此后辽军再也不敢南侵,辽宋边境再无大战事。征西---穆桂英帅12寡妇征西,大获全胜,西夏议和臣服 平南---广西侬智高叛乱,穆桂英及夫杨宗保挂帅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乱。穆桂英战功卓著,被宋廷封为浑天侯 ...

杨文广墓地_杨家将历史真相_杨文广生平事迹_杨文广后人
人物生平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宋初抗辽将领杨业孙,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杨文广以父荫为官 [1] 。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陜西南部张海率饥民起义,转战陜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

庞籍的人物生平
皇祐年间,侬智高叛乱, 朝廷多次出师不利,宋仁宗派遣狄青为宣抚使。谏官韩绛说武人不应当专任, 仁宗以此询问庞籍。庞籍说:“狄青起自行伍, 如果用文臣来辅佐他,会造成号令不统一, 还不如不派遣。”诏令岭南诸军, 都接受狄青节度。不久战胜侬智高叛的捷报传到朝廷,宋 仁宗高兴地说:“狄青打败敌人, 是庞籍你...

进士不读文言文翻译
于是罢免了张尧佐的两个职务.广西的侬智高叛乱入侵,写信给邕州(南宁)、桂林的节。 4. 进士不读史记里面作者立场观点是什么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

宋仁宗赵祯的生平?
赵受益(后改名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 [6] ,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 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1018年10月19日),赵受益被册封为...

荆州市13733542325: 侬志高是哪个朝代的
王费迪诺: 侬智高(壮文:Nungz Cigaoh,1025~1055)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事的发动者.

荆州市13733542325: 请帮查一下"邕州军乱"的事件指的是什么 -
王费迪诺: 距今九百五十多年前的北宋皇佑年间(1052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西南边疆的壮族首领侬智高为反抗宋廷的压迫,在广西毅然发动起义,并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宁),随即建立了大南国——...

荆州市13733542325: 侬智高因为向宋朝求官不得而起义的吗?
王费迪诺: 因为侬智高的父亲自己自封为“昭圣皇帝立自己的妻子为“明德皇后,因为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所以被交趾派兵俘虏了,还被斩首了

荆州市13733542325: 侬智高的学术观点 -
王费迪诺:侬智高是民族英雄,还是反历史进步的盗贼?认为侬智高是反历史进步的盗贼者,更多是从封建王朝的统一立场出发:侬智高举兵反宋,便是反封建进步,反“大一统”.这种认识十分荒唐,因为侬智高起兵反宋从无分裂的意图,而且为维护着...

荆州市13733542325: 穆桂英简介 -
王费迪诺: 穆桂英,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荆州市13733542325: 人们对侬智高的墓葬位置的说法有哪些?人们对侬智高的墓葬位置的说法
王费迪诺: 关于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的墓葬在哪里,大家各有各的说法,有的人说“侬智高因为之后流亡大理,所以死后葬在大理了”;有的人说“侬智高的首级被人砍下来送到京城去了”;有的人说“侬智高的两个贴身护卫,在为了整个民族的安全,牺牲了侬智高保全大家把他葬在某个不知名的山洞里”;当然更多的说法是侬智高不知所踪了

荆州市13733542325: 谁还知道巾帼英雄的故事? -
王费迪诺: 姓名 征侧、征贰姐妹 朝代 东汉 身份 南越反汉义军首领 生卒年份 -43 武艺 高强 容貌 美 遇难经历因交趾太守苏定没有尊重当地风俗,强行推行汉法,遭到了当地民族的激烈反抗,征侧、征贰姐妹率领那些不满汉朝压迫的土著起义,很...

荆州市13733542325: 宾阳炮龙节或游彩架的来历 -
王费迪诺: 炮龙节源于何时,宾阳人说不清楚,宾阳的县志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炮龙节是在清朝期间,从广东的卢姓3兄弟传到宾阳芦圩镇,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宾阳三联社区的居民,常为“炮龙节最早就是从我们三联社区兴起的”而...

荆州市13733542325: 广西历史上的名人都有那些
王费迪诺: 太平天国的杨秀清和肖朝贵、近代的李忠仁、白崇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