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王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杭州的历史沿革——古老的建制~

  杭州的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有作用。所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8)从繁荣走向区域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华南板块没利用好,要不然目前的广州应该同上海不分仲伯。

洛川县名始于后秦姚苌时期(393),考其沿革,历史悠久。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属西河国地盘。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狁部落活动地区。
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时期为白狄(狁分支)活动地区。战国前期属赵、魏(从马长寿、谭其骧说),后期属秦上郡所辖。
秦(前221~前206年),设鄜县(治所为今鄜城附近),属上郡。县东北部属定阳县(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
西汉(前206~8年),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入关,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治高奴,今延安附近),鄜县属翟国。刘邦灭翟,鄜县属左冯蝈(治所在今大荔)。新莽改鄜县为修令县。
东汉(25~220年),撤修令县,其地并入定阳县,属上郡。
魏晋(220~417年)、三国时逐渐为匈奴、氐羌占据,郡县废。西晋、前秦为鄜县。后秦建初八年(393)分鄜县北部置洛川县(以洛水流经其地故名,为洛川县名之始),与鄜县属东秦州。
南北朝(420~581年),北魏改鄜为敷,置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为东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公元534年,北魏分东、西魏,洛川县属西魏,西魏改北华州为鄜州,敷城郡属之,以至北周未变。
隋(581~615年),开皇二年(582)洛川县治自高槐迁于旧县。三年(583/罢敷城郡为敷州,仍领敷城、洛川二县。十六年(596)分三川,洛川县地置洛交县,洛交县属鄜州(今富县)管辖。大业元年(605)将鄜城县改为敷城郡,改“敷”为“鄜”,恢复鄜城县、洛川县。大业三年(667)改鄜城郡为上郡,领鄜城、洛川、洛交三县,其年郡置自杏城(今黄陵县城附近)移于五交城(今富县)。
唐(618~907年),鄜城县(唐末改翟州),属坊州;洛川县属鄜州。
五代(907~960年),訚州(洛川县改),属訚州;禧州(后梁开平三年由翟州所改),昭化县(禧州改)。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昭化为鄜城县,属鄜州。
宋(960~1127年),鄜城县、康定军(康定二年由鄜城县改);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
金(1127~1234年),鄜城县、洛川县,属鄜延路鄜州,后属延安路鄜州。
元(1271~1368年),洛川县(至元四年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属延安路。
明(1368~1644年),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
清(1644~1911年),洛川县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隶州,洛川属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县城由旧县迁于今凤栖镇。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榆林道,16年(1927)撤道,由省直辖。24年(1935)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等县。30年(1941)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原名黄龙设治局)。
1948年4月洛川解放,洛川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至今。




大邑属于大成都市吗
大邑属于成都市。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与邛崃山脉接壤。东与崇州市交界,东南与新津区毗邻,西南与邛崃市相邻,西与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相连,北与阿坝州汶川县接壤。建制沿革:民国元年,大邑隶邛州。二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三年五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教。

云台镇的建制沿革
民国29年,实现新县制,设14个乡,始立云台乡,辖地老官庙场、板庙场、青凤场。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建立江口县苏维埃政府,8月27日建红云区苏维埃政府,驻地老官庙。1935年春,继后复民国初建制。民国37年,平昌设治局升为县后,其建制延续到1949年12月。19...

大足区的建制沿革
东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梁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合州垫江郡石镜县、普安郡永康县。隋代,大足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唐朝,大足东北部先后为合州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县地。乾元元年(758年)正式建县,以境内有大足川而得名,隶属于昌州。大历六...

庙垭乡的政区沿革
1979年撤销了平桥区,合并于鸭江区。1986年,庙垭仍属鸭江区所辖的乡,当时9个村,76个村民小组。1988年1月,平桥又从鸭江划出,恢复了平桥区,至此,全县设置了八区两镇(包括巷口镇,白马镇)52乡的建制。随着形势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武隆县按照省、地关于撤区并乡的指示精神,1992年7月29...

榆阳区的历史沿革
唐代,实行道、州、县建制。贞观二年(628),唐灭梁师都,关内道复置银州、绥州、夏州,涉及本境有银州儒林县、开光县,夏州德静、宁朔县。开元二年(714),银州抚宁县治所迁于榆阳区(在今镇川地)。天宝元年(742),银州改银川郡、夏州改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银州、夏州。光启二年(886),党项羌族首领拓跋...

固原的建制沿革
距今2.7万年至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彭阳县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新石器时代已有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战国时期本地属秦国版图。秦朝最早的行政建置始于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前311年)的乌氏县(在今原州区南),后又增设朝那县(今彭阳县古城镇)。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

万盛区的建制沿革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司马错领兵灭蜀国、巴国,建秦之蜀郡、巴郡,区境为巴郡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至隋朝时期,区境从属尚难考证。唐朝武德十六年(642年),置溱州隶江南道,辖荣懿、扶欢、乐来3县(州及荣懿县治在今万盛区青年镇境),区境分属江南道溱州荣...

巴中的历史沿革
(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2013年元月18日,设立恩阳区,这也是2013年中国唯一获批的成建制县级区,至此,巴中行政区划变更为三县两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 巴中建制沿革表年 代建 制夏、商、周(公元前770年)梁州 雍州 巴子国...

蒲县的建制沿革
隋大业元(605年),改蒲川县为蒲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昌州。唐贞观六年(632年),废昌州,复置蒲县。五代时期,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属。金兴定五年(1221年)正月,蒲县升为蒲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县,并入隰川县(今隰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复...

平昌县的历史沿革
1245年(南宋淳祐五年)在今江口镇杨柳村和笔山乡境分别建小宁、新德州,隶属利州路:元朝初年改属保宁府;1283年(至元二十年)并入阆中县。明朝无县建置,隶属巴州。1729年(清雍正七年)置江口分州,隶属巴州。1913年(民国二年),巴州更名巴中县,分州随之更名为江口分县。1933年6月川陕苏维埃...

容县13492704639: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历史概况? -
别卿赛迪: 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 洛川县辖5个镇、14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菩堤乡、黄章乡、洪福梁乡、永乡乡、后子头乡...

容县13492704639: 洛川名称的来源 -
别卿赛迪: 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

容县13492704639: 这个字(左鹿、右耳旁),怎么读(第几声)?杜甫诗中的字,后跟一“州”字,是地名,最好解释是哪里. -
别卿赛迪:[答案] 这个字,音同夫,陕西地名. 鄜州.(fū)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后始专作鄜州.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于杏城置东秦州(今... 金属鄜延路,建制依旧.元至元四年(1267年),洛交、直罗二县废止,并入鄜州直辖,鄜城县并洛川县.元至元六年(1269...

容县13492704639: 洛川在哪里 -
别卿赛迪: 洛川县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东经109°13′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总面积188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1990年人口17.61万,汉族为主.秦、汉置鄜县,魏、晋匈奴入据,后秦姚苌建初八年(393...

容县13492704639: 栾川县为什么归洛阳管 -
别卿赛迪: 你们都误会楼主的意思,楼主的意思是说,栾川以前都是归陕州卢氏县官的,庙子卢氏管一下属嵩县管,可如今为什么把栾川划给洛阳呢?历史上的栾川建置几经变迁,夏商时栾川为有莘之野.汉至北魏置亭,唐置镇,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始置县,金海陵王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县改镇,此后元、明、清均置镇.民国时置区,隶陕州卢氏县, 1947年栾川解放再置县.先后隶豫鄂陕边区四专区、豫陕鄂边区三专区、陕南一专区、豫西七专区、陕州专区和洛阳专区.1986年4月隶属洛阳市.这就是栾川的历史沿革.

容县13492704639: 洛川县在全国排第几大县 -
别卿赛迪: 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东经109°13′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总面积188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1990年人口 17.61万,汉族为主.秦、汉置鄜县,魏、晋匈奴入据,后秦姚苌建初八年(393)划鄜县北部置洛川县,因境内洛水得名.后几经迁治,县名沿用至今.矿产贫乏.农产有小麦、玉米、糜谷、高粱、烤烟、油菜籽等,还有油松、侧柏、栎等林木.烤烟、簸箕、苹果为特产.有洛川会议旧址. 县人民政府驻凤栖镇,邮编:727400.代码:610629.区号:0911.拼音:Luochuan Xian.

容县13492704639: 蓝田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
别卿赛迪: 陕西省西安市.根据查询蓝田县人民政府官方信息,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1950年隶渭南专区,1956年归陕西省直辖,1959年划归西安市,1961年复归渭南专区,1983年再次划归西安市辖.

容县13492704639: 陕北洛川县海拔? -
别卿赛迪: 洛川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072米;年均气温9.2度,年降水量622毫米,无霜期167天,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塬面平坦,土地宽广,质地优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有“陕北粮仓”和“苹果之乡”的誉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苹果外销基地县和陕西省苹果生产甲级基地县、粮油生产基地县.烤烟生产基地县.洛川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中国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迄今已有5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源地.洛川苹果以其“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六大特点享誉中外.

容县13492704639: 洛川县乡镇名录 -
别卿赛迪: 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辖7个镇、9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石头镇、槐柏镇、菩堤乡、黄章乡、永乡乡、京兆乡、杨舒乡、石泉乡、秦关乡、百益乡、朱牛乡

容县13492704639: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概况? -
别卿赛迪: 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地处东径109°41′36″至110°32′44″、北纬35°42′39″至36°23′39″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南与黄龙、韩城为邻,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北接延长、宝塔区.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和陕西省蟒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宜川境内. 全县辖5镇7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02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委会,616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县共有33863户,总人口1168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835人.共有劳动力40507人,人口密度为38人/平方公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