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的同源典故

作者&投稿:休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规啼血的典故是什么~

一、典故:
据《史书·蜀王本纪》记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边称了帝叫望帝。这望帝是个模范丈夫加标准父亲,对妻女非常的爱,视如己身;他还非常的勤奋,而且非常的爱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裤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块乐呵呵地犁田和种地。后来,因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为这位宰相貌似一位极高尚并极有抱负的人,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将帝位让给了那位宰相,自己却一个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二、子规啼血:
子规啼血典出《史书·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另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便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古往今来有关‘子规啼血“歌谣、诗词数不胜数。

杜鹃啼血

--------------------------------------------------------------------------------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澦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从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古帝魂 啼成血 啼血 啼鹃 子规 悲蜀帝 昔帝恨 望帝 望帝啼鹃 望帝归魂 杜宇 杜宇啼血 杜魂 杜魄 杜鹃啼血 杜鹃魂 蜀帝魂 蜀王作鸟 蜀王遗魄 蜀魂 蜀魄 蜀鸟 魂作杜鹃 鹃啼血




啼血杜鹃杜鹃啼血典故
决定化身杜鹃鸟,飞入宫中劝诫丛帝,但未能成功,却因悲愤过度,啼血成鸟,日夜呼唤“民贵”。杜鹃鸟的坚韧精神感动了后人,四川人以“不打杜鹃”来表达对它的敬意,提醒后世君王要爱民如子。尽管杜鹃鸟的劝诫并未被所有帝王接受,它的故事却成为了流传千年的典故,深深烙印在了四川的历史文化中。

为什么称为正义而流的血为“碧血”呢,这和孔子的一位老师有关?_百度知 ...
那么,为什么称为正义而流的血叫“碧血”呢?这里就要提到孔子的一位老师。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文中提到孔子在入周学礼期间,曾专程“问乐于苌弘”,苌弘向他讲解音乐、天文知识,并共同探讨乐曲。苌弘是孔子的老师之一,而“碧血”的典...

历史上有拿血来养玉的典故吗?在那个朝代盛世过?
而这些事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可能有所不同。5. 现代市场上的一些所谓的血玉可能是通过人工方法制作的,如将新疆白玉放置在小羊体内,让血液渗透进玉石中,经过数年取出。然而,这类人工制品的质量往往无法与自然形成的血玉相比。总的来说,带血的玉石饰品在市场上不多见,且品质各异。

血亲复仇典故
在古代中国,法律制度曾经允许个人进行血亲复仇,这在儒家经典《周礼》中有记载。西周时期,朝廷的司寇机构设有“朝士”,其职能便是为遭受杀害的父兄提供复仇的渠道。如果家族成员遭遇不幸,受害者可以将仇人的姓名登记在案,此后得以合法地采取行动报复,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然而,朝廷的司徒机构还设有“调...

什么样的血称之为碧血?
碧血 开放分类: 词语、词汇、历史、汉语、词典 出自:“血化为碧”典故 《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解释: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典故意思:忠诚但却不被信任。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

“以血铸剑”的意思是什么?是否有典故,有何由来?
」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於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於口,两钩俱飞著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於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历史典故——冶父铸剑 欧冶子,春秋时期人...

“此嵇侍中血,勿去也”的意思
“此嵇侍中血,勿去也”意思是:这是忠臣的血,不要洗去。嵇侍中血,拼音[jī shì zhōng xuè]解释:嵇侍中血是汉语词语,指忠臣之血。示例:文天祥《正气歌》:“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典故出处:“此嵇侍中血,勿去也”,是晋惠帝司马衷的轶事典故。永兴元年(304年),晋军在荡阴战败...

杜鹃啼血典故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给臣子,退隐到西山,颇有悔意的他归位不能,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杜鹃口腔呈血红色,叫声有凄切,人们以为杜鹃叫的时候口腔流血.所以说 望帝啼鹃 杜宇声声不忍闻

莲花血鸭历史典故
莲花境内,数千壮士聚集山寨,共同对抗元军。一次,豪杰们聚集讨论国事,因缺鸡而用鸭血替代盟誓。盟誓仪式庄重,帅旗飘扬,他们端着殷红的鸭血酒向文丞相军队和自己义军祈福。文天祥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与勇士们共同饮血酒,宴会开始。厨师刘德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因慌乱将剩余的血酒误倒入炒...

杜鹃啼血的典故概括100字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

浦城县13781912457: '子规夜半犹啼血'借用了什么典故? -
韶乳肾康:[答案] 借用了“子规啼血”的典故 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

浦城县13781912457: '子规夜半犹啼血'借用了什么典故? -
韶乳肾康: 借用了“子规啼血”的典故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

浦城县13781912457: 古代诗词中子规啼血一词有何典故?
韶乳肾康: 据说,先闻子规杜鹃初啼的人将有悲伤离别之事 发生.后世诗人多以“子规啼血”比 喻凄凉悲伤之状、生离死别之苦.参见“啼血”条.唐•孟郊《答韩愈李观 别因献张徐州》:“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唐•李群玉《题二妃庙》 “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

浦城县13781912457: 杜鹃真的啼血吗 -
韶乳肾康: 因为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浦城县13781912457: 我想知道子规啼血的来历与出处
韶乳肾康: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蜀国,因为大臣功高盖主,所以国王将王位让给那个大臣,隐居去了,后来在国王隐居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名叫子规的鸟,因为它每日啼叫直至嘴上出血才止,因而名为子规啼血.

浦城县13781912457: 有哪些典故诗歌中常见的,越多越好 -
韶乳肾康: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

浦城县13781912457: 知子归啼血的典故是什么
韶乳肾康: 我不知道它的典故,但原句是“子规夜半犹啼血” 出自 王逢原的 《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你可以去找一下这诗,应该有介绍的!

浦城县13781912457: 有一首诗里写道:****空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是那首诗?杜鹃啼血的典故是什么,有谁说一下? -
韶乳肾康:[答案] 宋.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杜鹃啼血”典故嘛,有一句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与望帝有关.

浦城县13781912457: “啼血杜鹃”典故是什么 -
韶乳肾康:[答案] 杜鹃啼血 --------------------------------------------------------------------------------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

浦城县13781912457: 求“凤凰于飞”和“杨花李树”以及许嵩“庐州月”里所用的诗词典故.希望把典故和故事概括的简略一点. -
韶乳肾康: 自己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