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 为什么苏联的粮食问题

作者&投稿:丛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联怎么解决粮食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1927年年底,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苏联的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
4、部分政治原因。

先说说苏联的粮食供给情况:

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当时全国人口为1,5000万,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

在1923--1925年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然而如何让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饭,还不是唯一使俄国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农业区变穷了,可供应市场的剩余谷物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西部—来自经常遭受早炎威胁的地区。

1917年,高产的大型私营农场被收归国有,耕地被分给小农户,使得“可供应市场的”粮食锐减。
每年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粮食只剩下约1000 万吨,早已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的需求, 更没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这就是隐藏在1930年和1931年实行强迫集体化背后的“谷物问题”;尽管农业集体化并没有直接提高粮盒的产量,但却有助于把收割下来的粮食由乡村运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间, 谷物年产量达8500~9000万吨,其中提供给市场的部分大约为3000~3500万吨。这在当时虽然足以使迅逮增长的工业人口吃饱,但是却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的需求。
结果是:农民越来越穷。

战事结束后,情况更趋恶化。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年产量降到了6300--6500万吨——比沙皇俄国时还低。在这期间,人口总数上升至2 亿,其中大约8500万人生活在城市。

这就是赫鲁晓夫当年所继承下来的农业危机, 并且被他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疯狂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赫鲁晓夫被人嘲笑的“处女地计划”)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间得以把谷物年产量提高了1倍,达到12000~13000万吨。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产量下降到只有10500万吨,以致不得不从国外(部分从加拿大)购粮1500万吨。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从这里可以找出原因,说明为什么苏联在1972、1975和1977三个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国外买进大批粮食。1978年苏联创下了产粮23800万吨的丰收新纪录,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据预测还差强人意。到1981年底时,苏联人口已达2.7亿, 其中1.8亿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谨慎的估算,要满足苏联全国食品和饲料的需求,粮食的年产量就必须达到大约25000万吨。然而在1976--1980年期间,粮食年产量却始终只有2 亿吨左右。

再说说原因:
1.苏联经济机构畸形。经济问题当然首先看经济基本面。苏联经济结构长年偏重重工业,对农业很重视,但支持度很不够。(即使到今天,主要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如此。经济过度依赖军工、能源等重工业,因此一旦能源价格下跌,必然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农业研发科研体系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农业经济政策上,苏联都表现出了各种不足。所以苏联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农业这一块上苏联的人才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更何况农业还承担了大量支持工业发展的额外任务,不仅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业还需要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是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世界上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刺激性较强的辅食的模式,数千年来鲜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产作物中,淀粉类的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对热量光照要求极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生长,这也是赫鲁晓夫农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产方面,其实苏联的选择比起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要少很多。

4.政治体制原因。终于戳到一些人的G点了。现在很多人只要谈到苏联的问题言必称政治,觉得政治体制是万恶之源。这个只能说,在农业问题上,政治体制(高压的政策环境、运动式的生产模式、政治目标的优先序列等)确实对农业增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但影响有多少,没研究,不好说。

但是,对于苏联进口粮食也没必要看得太死,并不是进口粮食就代表饥荒,苏联进口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饲料用粮。要知道苏联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肉类食品特别是牛肉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饲料用粮,进口的粮食中饲料粮的比例往往占据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虽然苏联年年进粮,不代表苏联人民会像卫国战争时候一样为了吃块黑面包各种解裤带卖手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虽然糟糕,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保证。
此外,毛子喜欢喝酒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酿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特别是伏特加这种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费了,所以虽然政府不断发布禁酒令,但也阻挡不了馋酒的战斗民族将吃饭的粮食拿来化成水喝。

最后就是需要注意,虽然苏联每年进口粮食,但人家也出口粮食呀!对你没看错,苏联每年都会粮食出口。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而且往往出口对象都是远离苏联粮产区的,所以与其花大力气运到其他地方出口,不如直接就进买了然后出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汉沽区15744669012: 具有广袤土地的苏联,为什么还总是严重缺粮 -
褚味盘得: 一是土地虽然广袤,但是大部分土地并不适合耕种,可耕地并不算太多.二是政策失误,农民没有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或者政策干扰了粮食生产,导致严重缺粮.三是苏联人口增加较快,粮食生产赶不上人口增加速度.

汉沽区15744669012: 二战后苏联粮食短缺,其主要原因是? -
褚味盘得: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集体农庄制度 老百姓对农业生产漠不关心,产量自然上不去,和我们联产责任制推行前一样 次要原因就是战争的影响,地都抛荒了,劳动力也不足

汉沽区15744669012: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 -
褚味盘得:[选项] A. 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汉沽区15744669012: 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
褚味盘得:[选项] A. 农业歉收 B. 富农反抗 C. 价格过低 D. 农业集体化推行

汉沽区15744669012: 1928至1939年苏联人民人均粮食减少的原因
褚味盘得: 苏联实行了集体农庄制度,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还不允许提高粮食价格,严重打击了老百姓的积极性! 因此产量下降

汉沽区15744669012: 二战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褚味盘得: 农业科学

汉沽区15744669012: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内容、作用? -
褚味盘得:[答案] 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原因:1926年以后,苏联出现粮食危机,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

汉沽区15744669012: 高中历史.赫鲁晓夫改革.问:大垦荒和玉米种植运动有什么作用?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
褚味盘得: 作用:使苏联当时的粮食总产降低,苏联被迫加大粮食进口.结果:由于采取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不考虑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长期种植高耗地力的玉米作物,又不及时追肥,水利设施亦未同步进行,导致垦荒区地力耗尽,粮食减产,垦荒运动被迫停止.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效果,盲目掠夺土地资源的做法,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惩罚.原因: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

汉沽区15744669012: 下表为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1928 - 1929 1930 - 1932 1933 - 1937 1938 - 1940人均粮... -
褚味盘得:[选项]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发

汉沽区15744669012: 为什么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摆脱粮食供应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
褚味盘得:[答案] 农业集体化以前,农民往往用各种办法应对征粮,使政府难以征集足够的粮食,因而政府粮食供应困难重重.农业集体化以后,粮食归集体所有,集体归政府领导,政府征粮只对集体化的负责人,因而能够及时足额征集到粮食,保证了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