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的《读书 治学 写作》有感

作者&投稿:歧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到季羡林,我们可能都听过,但不一定对他本人很了解。

季老出生于山东,18岁同时被清华、北大录取,为了圆出国梦而选择就读于清华,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后任教于北大,1978年任北大副校长。

不过孤陋寡闻的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他是一个作家,读过之后,才知道他的主要身份是学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位“科学研究工作者”,写作只是业余爱好。

然而就是这一业余爱好,却让他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获奖的是一篇散文《赋得永久的梅》,是对自己母亲的怀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不过老业余写作几乎只写散文,从小就对散文有特别的偏爱,这一写就是七十多年。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季老有多高寿吗?

98岁。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出生,2009年逝世,经历了快一个世纪。其实单单就这一个世纪的经历就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何况还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那季老到底有哪些成就呢?

按照本书的介绍,先生的头衔包括: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看起来很杂,但在这么多方面都成了“家”,足见其知识广博和功力深厚。

另外,他还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权威。为此我专门去查了一下什么是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梵文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 梵文;巴利文 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吐火罗文是原始印欧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据说季老是世界上唯一几个精通此文的学者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其主要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对印度古代语言、中亚古代语言、佛教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上。单就语言上的造诣就足以让很多学者望尘莫及。

而也正是因为其众多成就,他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虽然我觉得这个评价实至名归,但季老却觉得自己不够这些称谓,曾撰文三辞桂冠,谦虚至极。

看到他的这些成就也许你会认为季羡林与我们普通人距离太遥远,这样想就错了。读了他的书,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一点架子都没有。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北大某年开学,一位新生在校园内看到一位老大爷,就让他帮忙看下行李,老大爷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等到新生开学典礼的那天,那位同学却发现台上讲话的正是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大爷,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让季老帮忙看了行李。

这点也很好地反映在《读书 治学 写作》这本书中。不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季老的真诚,他从来没想过要去美化自己,不好的地方也不怕被人看见。

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最能体现他这一特点的是《写日记》一文,这是他给自己的文集《清华园日记》写的引言,里面坦率说了自己将在清华求学时的日记原封不动影印的原因。他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什么圣人,以前不是,以后也不会是,所以不怕将自己年轻时在我们看来有些“登不上台面”的文字曝光出来。我去网上看了一些他的日记,觉得跟一个普通年轻小伙子的想法没什么区别,读来甚是可爱。

正是因为他的文字,让我对他本人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还去网上看了他的不少八卦。不过这样好像有点跑题了,我们还是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看书名就能知道书的内容和结构,主要讲的就是读书、治学、写作三部分内容。因为这是一本散文集(前面说了季老写作几乎只写散文),很多文章都散见于各个地方,比如为书作的序、引言等,所以不同的文章之间会有较多的重复。

这样的集子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好,但我却很是喜欢,因为这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他的观点,一个人反复强调的东西必然是他最认可最重视的东西。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季老亲自选定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每篇文章末尾基本上都会标注写完的日期,绝大多数写于八九十年代及21世纪初,也有极少数写于四十年代。写于四十年代的主要出现在“治学”部分,这其实也反映出季老的治学态度的一以贯之。身为学者,季老的治学态度相当严谨,任何材料都需要考据,没有根据的东西绝对不用。

虽然这部分内容看起来与我们离得比较远,但是其中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写作要严谨。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写的不是学术论文,但也要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负责,不能随随便便把一些没有根据的东西放在文章里。

再来说说读书和写作的部分。我觉得这两个部分可以合在一起看,因为读书与写作本来就是不分家的。

关于读书,季老说这是自己的唯一嗜好,并建议读者多读一些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他认为多读“闲书”是没有害处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从小读《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长大的。读书的重要性其实不用再强调。

对于写作,作者认为想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他认为《作文秘诀》之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大作家是靠秘诀成名成家的。这也是鲁迅先生的观点。

在这部分季老主要谈的还是关于散文的写作,他有一个观点很吸引我,他说中外的优秀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这也许就是散文的魅力。

他强调要注意身边琐事,他说自古以来的优秀的散文,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无不写的身边琐事。写国家大事也可以,但很容易流于假大空,这需要更深的功力。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东西写,而是忽视了身边琐事,其实身边琐事更能打动人。

此外,他还主张散文要真实、自然,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但也不是随便写,文章的结构一定要严谨,那些看起来行云流水的文章,必定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写出来的。想到哪就写到哪的自然,跟逻辑严谨,文采斐然之后流露出的自然,中间差的是苦功夫。这也提醒我,写文章一定不能急躁,要多写多练多改才是正确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读这本书,我的内心会莫名地变得平静,而我读其他书的时候却很少有这种感觉。我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 现在我认为可能是因为作者的见识太过广博,每篇文章几乎都会涉及到古今中外,看到它就像看到无垠的大海,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情绪也自然平静下来。

这种感觉很奇妙,有兴趣的朋友也不妨读来试试。

【无戒学堂】


连山区17763735936: 季羡林集读后感800字 -
移油益保: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

连山区17763735936: 《走近季羡林》的读后感(400~1000字) -
移油益保: 最近读《季羡林》.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亲近书的日子,让自己感觉生活充盈而丰盛.走在路上,怀中揣着一本书,感觉好踏实;每天的生活虽...

连山区17763735936: 求有关季羡林《知足知不足》的阅读答案?... -
移油益保:[答案] 求有关季羡林《知足知不足》的阅读答案?... 近读《季羡林》.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 亲近书的日子,让自己感觉生活充盈而丰盛.走在路上,怀中揣着一...

连山区17763735936: 读季羡林作品感想 -
移油益保: 五月草长莺飞,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春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阳光下闲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风而立,书内夹有同样的书签,季羡林的题款颇有古荷风姿. 《清塘荷韵...

连山区17763735936: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450字 -
移油益保: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着极深的古文化底蕴,字里行间溢出的是文言、诗赋的文风遗存,旧有的根基与五四文风的血脉在这里交融,飘绕的情愫仍保存着当年的温度.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仿佛时光流转似曾相识之情油然而生,唤醒沉睡心壑的先贤...

连山区17763735936: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2oo字 -
移油益保: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

连山区17763735936: 与季羡林的对话中,我们得到了读书的启示()、()、(). -
移油益保: 与季羡林的对话中,我们得到了读书的启示:1、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2、21世纪的青年必须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3、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积累.

连山区17763735936: 季羡林爷爷对青少年的读书、写作、提出了哪些建议? -
移油益保:[答案] 季羡林先生对于青少年的读书、写作提出的见解如下: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以上,供参考!

连山区17763735936: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1200字 -
移油益保: 《清塘荷韵》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