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600字作文?

作者&投稿:离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假如我生在宋朝600字作文 - 百度~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中国历史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财迷皇帝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规模要比英国大许多倍,时间比英国早几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难比英国少得多。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总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亿人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触到中国文明之后的见闻感受)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此被处死。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这一切,都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前面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再看几个数字。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仅得户87万,短短28年间在籍户数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得户937万,也陡减26%,这还没有包括此后元军与南宋残余势力作战3年的杀戮。这减少的上千万户,几千万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之下。

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教训,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

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

这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么?这是灯红酒绿中的什刹海么?非也,这是千百年前,处处皆是“情调”的汴梁城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一个罗曼蒂克的少年高坐于东京樊楼之上,与那心仪的娘子,焚上一钵兽香,相对坐调笙,看伊轻持了如水并刀,在一盏钧瓷的莲花盘里,纤纤玉指破新橙。那是怎样一幅美轮美奂的动情场景?是多少现代“小资”们梦想中的生活?

提起赵宋,提起东京汴梁,我们不禁会想起以上的画面,会想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想起柳郎“寒蝉凄切”的《雨霖铃》。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这诗人笔下的“花花美景汴梁城”,更对陈寅恪先生“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评价体会有嘉。甚至是饱受康河性灵熏陶的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亦为之感叹道,“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赵宋王朝是如何成就这番“终极盛世”的。个人认为这其中最应该被着重关注的,还是赵宋在经济上的成就。从许多的历史书中你也许都会发现,赵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工商立国”的王朝。那么为什么“工商立国”能够造就我国封建社会的“终极盛世”呢?在这里有必要拿经济学的理论做一下分析:

根据对经济学有关“最优”的理解,一个国家的国力绝非疆域越大越强,人口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二者的比例要恰当,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达到边际效用的最大化。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就导致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劳动生产率更是有天渊之别。

在北宋时期,一个在城门口守城的士兵亦穿“丝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过当时欧洲一般的封建主。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武大郎不过是个县城里卖炊饼的小贩,他家的居住条件怎么样?拿现在的标准衡量算得上是“独栋别墅”了吧?也没听说他向银行借了几十年的贷款。武娘子潘金莲就更潇洒了,整天在家擦胭抹粉,就凭武大郎一个沿街叫卖的小贩就能供养得起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恐怕都很难实现吧?从这样一件小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之高简直不可想象。

这一切都应该感谢宋太祖和他和后世子孙们,他们堪称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经济学家”:

首先,国家的疆域绝不能无限的膨胀,宋朝的历任统治者显然都深谙此道。因此宋朝(北宋)的疆域远非像它的前朝们那样达到兵力可供支撑的极限。与之相反,宋朝注重的是实际有效的国土控制以及在所属国土上能够产生出的实际效益。在农耕文明时代,受地理,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各地区的贫富差异很大。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先天优势无疑是巨大的。

查查历史上的宋朝版图,疆域虽然不及前朝的汉,唐广阔,但是土地最肥沃,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始终处于中央政府的最直接管辖之下。这些地区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人民可以相对容易的达到“丰衣足食”,并且向政府贡献大量的剩余产品作为赋税。同时,“国泰民安”的社会条件又使政府支出的社会管理成本随之降低。换而言之,这种高回报,低成本的地区是任何人都想拥有的。

宋被蒙古毁灭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大悲剧,不然我们比欧洲提前进行工业革命是理所当然的.只要再给宋两百年时间,工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和军事能力增长足以抵消冷兵器骑兵的威力.
当然,如果宋元战争是另一个结局的话,中国是不是就真的能发展到资本主义,谁也不敢断言。就像没有人知道萨拉米海战如果波斯人胜利会怎么样,勒潘多海战如果土耳其人胜利会怎么样一样,也没有人知道崖山海战宋人胜利会怎么样。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宋朝时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中最繁荣,发达,最有希望的一段,我们想要摆脱“寄托”的困扰,让传说中的中文托福成为现实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里。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这希望早就随着那轮血红的残阳一起陨落到崖山背后去了。所以在这里空发感慨也没有什么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点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点什么有用的东西的话,还是让我们奋发努力,争取让百年之后的后人不要再发这样的感慨吧!

作为一个大国,富和强都很重要。强而不富,难以持久;富而不强,招引豺狼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中国历史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财迷皇帝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规模要比英国大许多倍,时间比英国早几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难比英国少得多。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总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亿人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触到中国文明之后的见闻感受)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此被处死。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这一切,都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前面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再看几个数字。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仅得户87万,短短28年间在籍户数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得户937万,也陡减26%,这还没有包括此后元军与南宋残余势力作战3年的杀戮。这减少的上千万户,几千万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之下。

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教训,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

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

这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么?这是灯红酒绿中的什刹海么?非也,这是千百年前,处处皆是“情调”的汴梁城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一个罗曼蒂克的少年高坐于东京樊楼之上,与那心仪的娘子,焚上一钵兽香,相对坐调笙,看伊轻持了如水并刀,在一盏钧瓷的莲花盘里,纤纤玉指破新橙。那是怎样一幅美轮美奂的动情场景?是多少现代“小资”们梦想中的生活?

提起赵宋,提起东京汴梁,我们不禁会想起以上的画面,会想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想起柳郎“寒蝉凄切”的《雨霖铃》。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这诗人笔下的“花花美景汴梁城”,更对陈寅恪先生“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评价体会有嘉。甚至是饱受康河性灵熏陶的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亦为之感叹道,“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赵宋王朝是如何成就这番“终极盛世”的。个人认为这其中最应该被着重关注的,还是赵宋在经济上的成就。从许多的历史书中你也许都会发现,赵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工商立国”的王朝。那么为什么“工商立国”能够造就我国封建社会的“终极盛世”呢?在这里有必要拿经济学的理论做一下分析:

根据对经济学有关“最优”的理解,一个国家的国力绝非疆域越大越强,人口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二者的比例要恰当,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达到边际效用的最大化。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就导致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劳动生产率更是有天渊之别。

在北宋时期,一个在城门口守城的士兵亦穿“丝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过当时欧洲一般的封建主。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武大郎不过是个县城里卖炊饼的小贩,他家的居住条件怎么样?拿现在的标准衡量算得上是“独栋别墅”了吧?也没听说他向银行借了几十年的贷款。武娘子潘金莲就更潇洒了,整天在家擦胭抹粉,就凭武大郎一个沿街叫卖的小贩就能供养得起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恐怕都很难实现吧?从这样一件小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之高简直不可想象。

这一切都应该感谢宋太祖和他和后世子孙们,他们堪称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经济学家”:

首先,国家的疆域绝不能无限的膨胀,宋朝的历任统治者显然都深谙此道。因此宋朝(北宋)的疆域远非像它的前朝们那样达到兵力可供支撑的极限。与之相反,宋朝注重的是实际有效的国土控制以及在所属国土上能够产生出的实际效益。在农耕文明时代,受地理,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各地区的贫富差异很大。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先天优势无疑是巨大的。

查查历史上的宋朝版图,疆域虽然不及前朝的汉,唐广阔,但是土地最肥沃,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始终处于中央政府的最直接管辖之下。这些地区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人民可以相对容易的达到“丰衣足食”,并且向政府贡献大量的剩余产品作为赋税。同时,“国泰民安”的社会条件又使政府支出的社会管理成本随之降低。换而言之,这种高回报,低成本的地区是任何人都想拥有的。

宋被蒙古毁灭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大悲剧,不然我们比欧洲提前进行工业革命是理所当然的.只要再给宋两百年时间,工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和军事能力增长足以抵消冷兵器骑兵的威力.
当然,如果宋元战争是另一个结局的话,中国是不是就真的能发展到资本主义,谁也不敢断言。就像没有人知道萨拉米海战如果波斯人胜利会怎么样,勒潘多海战如果土耳其人胜利会怎么样一样,也没有人知道崖山海战宋人胜利会怎么样。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宋朝时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中最繁荣,发达,最有希望的一段,我们想要摆脱“寄托”的困扰,让传说中的中文托福成为现实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里。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这希望早就随着那轮血红的残阳一起陨落到崖山背后去了。所以在这里空发感慨也没有什么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点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点什么有用的东西的话,还是让我们奋发努力,争取让百年之后的后人不要再发这样的感慨吧!

作为一个大国,富和强都很重要。强而不富,难以持久;富而不强,招引豺狼

呵呵终于写玩了!

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活字印刷术兴盛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远见和创新意识的人,我决定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

首先,我将积极寻找适合的地点,选择在繁华的市井之间设立我的印刷店。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店铺的知名度和曝光度。我会亲自监督店铺的装修和布置,使其既雅致又具有吸引力。

其次,我会精心筛选和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印刷技术,能够熟练操作活字印刷设备。我会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提升,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印刷技术,以提供高质量的印刷产品和服务。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我会推出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例如,我会制作精美的印刷样品,展示不同风格和品质的印刷作品,吸引顾客的注意。同时,我还会与当地的书店、文化机构等合作,举办一些印刷技术交流和文化活动,提升店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经营过程中,我会注重品质和服务。我会选择优质的纸张和油墨,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耐久性。同时,我会倾听顾客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印刷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期望。

作为一家活字印刷店,我也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我可以捐赠一些印刷品给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机构,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店铺的社会形象,还能够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不仅仅是为了经营生意,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印刷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活字印刷,让这项传统技艺在宋朝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我的努力和创新,我相信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将会取得成功,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

在写作关于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的作文时,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引入简要介绍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在宋朝的普及情况。描述你成功租下店面、购买设备和雇佣工匠的过程。强调活字印刷的益处,如提高印刷速度、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生产、知识传播等。总结你的初衷和努力,表达对活字印刷技术和你的梦想的坚定信心。

下面分享3篇范文,供您参考。

作文一:开活字印刷店的初心

在宋朝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名叫张扬。他对文字和印刷术情有独钟,在读书时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活字印刷店。

年复一年,张扬努力学习着,不仅读书识字,还专门钻研印刷技术。他练字、雕版、制造油墨,力求将印刷术发扬光大。当他掌握了这门技艺后,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开一家活字印刷店。

终于,张扬圆了梦。他租下了一间小店面,购买了活字印刷机和所需材料。他招聘了一些懂得印刷术的工匠,共同打造属于自己的印刷工坊。

开业的那一天,张扬为店面精心布置,摆放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引人翻阅。融入他心血的印刷机也摆放在店铺正中央,成为焦点。

张扬心中满是憧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知识和文化。他相信,印刷术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开启智慧的大门。正如他所说:“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印刷术是传播智慧的器具。”

于是,张扬的活字印刷店迅速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居民。人们来到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流连忘返。他们读书、学习,感受知识带来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扬的活字印刷店声誉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小的书店。不仅村庄的居民,甚至来自远方的客人也纷纷前来参观和购买书籍。

张扬心满意足地看着店里的顾客,他明白自己已经圆了一个小小的梦想。他相信,活字印刷店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带来知识、智慧和美好的未来。


作文二:活字印刷的益处

宋朝,一个活字印刷技术风靡的时代。在一个繁忙的街角,一家活字印刷店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活字印刷的优势之一是提高了印刷速度。以前,书籍需要由文员手抄一遍,工作量繁重、耗时费力。而活字印刷机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印刷速度,使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更加高效。

而且,活字印刷还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处。在过去,一本书抄写完成后很难再进行修改和增删,而活字印刷则可以随时更换或调整文字,使得错误的书籍得以及时更正,节约了资源和时间。

此外,活字印刷也使书籍的生产更加规模化。通过制作和储存大量的活字,印刷店可以迅速满足不同读者对书籍的需求。这使得书籍变得更加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最重要的是,活字印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智慧的开放。以前,书籍只能通过手抄方式一本一本地复制,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范围。而有了活字印刷,书籍可以大规模地印刷和分发,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

在这家活字印刷店里,人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从医学养生到农业技术,无所不包。人们坐在店内静静阅读,或者和朋友辩论交流,享受着知识带来的愉悦和启迪。

活字印刷的益处不仅是繁荣了文化,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的活字印刷技术不仅对当时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印刷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文三:活字印刷带来的变革

在宋朝开一家活字印刷店,意味着参与了一场革命。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彻底改变了书籍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变革。

首先,活字印刷使书籍的价格大幅下降。以前,手抄的书籍成本高昂,只有富裕的士人才能负担得起。而有了活字印刷,书籍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大幅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其次,活字印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去,由于书籍的稀缺和传播受限,知识主要依靠口头传承,限制了知识的普及和交流。而有了活字印刷,知识可以迅速、大规模地传播,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和创新。

另外,活字印刷技术对文字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前,书籍易于损坏和丢失,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很大困难。而有了活字印刷,书籍可以通过复制和储存进行保存,文化传承更加可靠和持久。

最重要的是,活字印刷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智慧。在这家活字印刷店里,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书籍,读懂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将会促进社会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因为活字印刷的革新,宋朝的文化得以繁荣,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的印刷事业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从中领悟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脑洞也真是太大呢

脑洞真是大呢!




如何用一段话描写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
在写作关于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的作文时,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引入简要介绍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在宋朝的普及情况。描述你成功租下店面、购买设备和雇佣工匠的过程。强调活字印刷的益处,如提高印刷速度、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生产、知识传播等。总结你的初衷和努力,表达对活字印刷技术和你的梦想的坚定信心。...

怎样写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的作文?
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将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事业。以下是对如何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的作文内容的改写和润色,以提升内容质量并保持语义的一致性:改写内容 1:在宋朝,书籍的复制一直依赖于手工抄写,既费时又费力。然而,我,一个热衷于文化和技术的书生,决心改变这一现状。我计划引进活字印刷技...

在宋朝开设一家什么样的店?
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活字印刷术兴盛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远见和创新意识的人,我决定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首先,我将积极寻找适合的地点,选择在繁华的市井之间设立我的印刷店。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店铺的知名度和曝光度。我会亲自监督店铺的装修和...

如何在宋朝开活字印刷店?
在宋朝开设一家活字印刷店意味着置身于一场传播知识的革命。作为一位对印刷术充满热情的书生,你租下了一间位于繁华街角的店面,精心布置,以便吸引来往的顾客。你的店铺不仅是书籍的展示空间,更是活字印刷艺术的展示窗口。你购买了先进的活字印刷机和高质量的纸张,还聘请了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熟练地操...

为什么宋朝已经发明活字印刷,而到明清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
探究宋朝发明活字印刷而明清时期继续大量使用雕版印刷的原因,关键在于生产成本与效率的考量。雕版印刷相较于活字印刷,成本更低。雕版仅需在木板或金属板上雕刻文字,无需针对每一个字单独制作活字,因此,雕版的制作和维护成本较低,更易于规模化生产。活字印刷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便捷性。西方以字母拼读,...

出现活字印刷术是个朝代?
北宋(公元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共有九位皇帝,历时167年。这个朝代的都城是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的疆域东北至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西北至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西南至岷山、大渡河。在宋神宗时期,通过熙河开边,收复了河湟地区;宋徽宗时期在青海...

活字印刷术哪个朝代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宋代。活字印刷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印刷技术,它最早出现在中国。这种技术最早是在宋朝时期开始广泛使用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印刷字体,因此被称为活字印刷术。以下是关于该印刷术的 在宋代之前,传统的印刷方式是木版印刷,即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进行印刷,这种方法需要...

活字印刷术的由来
尽管唐朝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并在唐朝中后期广泛应用,但宋朝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并未普遍采用。宋朝普遍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毕升,北宋时期的发明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出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毕升起初在杭州的一家书店担任刻工,专注于手工印刷。在印刷过程中,毕升总结...

宋朝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关于宋朝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毕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2、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3、毕升是在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发明出来
1.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是湖北英山县人,他在宋初为书肆刻工。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这项技术还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他的字印被沈括家人收藏。2. 毕升,北宋的平民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

苍溪县17382801871: 以历史为话题的作文800 -
郎欣万辅: 翻开我们的历史书,看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感到非常自豪.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是从我国传播出去的,它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

苍溪县17382801871: 毕升发明了什么: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发明活字印刷
郎欣万辅: 宋真宗咸平三年,即庚子1000年的上年,19岁的毕升迎娶同乡才女李妙音.按北宋... 在大家的祝贺声中,毕升进行了活字印刷的表演.只见他从屋里取出一个有方格的铁框...

苍溪县17382801871: 我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有何巨大价值?
郎欣万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一大进步,但仍存在很多缺 点.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时间;印版上出现了错字,不便改正;一部书要雕刻...

苍溪县17382801871: 印刷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郎欣万辅: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 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仁宗时,毕 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到 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

苍溪县17382801871: 爱国为话题作文800字
郎欣万辅: 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多么光辉的字眼.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指南针...

苍溪县17382801871: 活字印刷(文言文)翻译 -
郎欣万辅: 庆历年间,有位叫毕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

苍溪县17382801871: 活字印刷到现在有几年了?
郎欣万辅: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

苍溪县17382801871: 关于雕版印刷的问题作为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贡
郎欣万辅: 印刷术 我国造纸发明以后,由于出版书籍的需要,印刷术也随之产生.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之际,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印刷术一般用木材为原料,先在木板上...

苍溪县17382801871: 活字印刷文言文沈括 -
郎欣万辅:[答案] 活字印刷 【原文】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