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君要我死,就一定要死吗?

作者&投稿:邱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中国古代君要臣死,臣可以不死么~

  据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若不死是为不忠。
  但在孔子他老人家的观念中,好像并不赞同臣对君的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臣关系才可以维持下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所谓“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说的就是这意思。
  孔子又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跟君主“拜拜”。
  而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还要激,他说,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可提出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关系,贵戚之卿更是可废掉君主,另立新君。
  孟子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若君主无道,臣民甚至可以起而革命,“诛一独夫”。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时候的皇帝,就是天,就是法律,他的个人意志,臣子必须绝对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忠,不忠于君主的臣子,等同于大逆不道。

这是汉朝董仲舒根据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的说法所提出的思想,“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简化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原文:
《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白话文释义:
鲁定公问:“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依什么原则?”孔子回答说:“君王差使臣下要依礼相待,臣下事奉君王以真心无欺为准。”
所以古代的皇帝如果叫一个臣子去死,他不敢不死,因为不死就是不忠,不忠,就可以株连九族,与其整个家族被株连,还不如自己乖乖领死来得痛快。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五常”之一。最早记载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其实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后面还有另外一句,这句话同样和三纲五常思想挂钩,它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霸道。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孔子曾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这句话被后世逐渐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话的正版表述应该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这样一来,皇帝们再也不担心有人闹事,我有着叫你死的权利,别闹啦,好好过你的日子去吧!百姓也乐得安居生机。

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君王的权力大于一切,君王的威严不仅仅有关国家的治理,同时也事关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君王的权力最基本的表现则显示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一个国家的帝王拥有无上权力,自然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唯一而不可忤逆的话语权,这也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由来。

在一般人来看,君主臣次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实君王对臣子的依赖性是极强的,甚至在很多时候由于君王的无限放权从而导致了某些权臣的权倾朝野,削弱了君王的绝对权力。

虽说如此,但是这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自君王自身,和臣子想要身居高位必须一步步谨言慎行爬上来不同,古代皇位的世袭制,君王从小就掌握了无上权力,没有经历过各种磨砺,这有就造成了尽管不少帝王确实很聪明,但是见识和阅历却远不能和身居高位的臣子比。
一个国度唯一的帝王和数不清的臣子相比,自然是孤独了,倘若是聪明绝顶的王自然能让臣子派别分类,两相制约达到平衡,但是愚笨的君王却常常成为众多臣子的对立面,与伴君如伴虎相对的是伴臣如伴蛇。那为何史上的功臣又常常被君王所杀,这也是君王为了臣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人的本性所在,倘若自己的权力大了就往往飘了,开始不满足于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于是对于君王来说直接杀掉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阶级最主要还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古代除了皇权之外还有诸侯权、相权、侯权等诸多权力阶级,这些权力阶级共同组成了古代的统治阶级。

臣确实值得就是君臣的臣,但是并不一定是大臣,除君之外,只有臣和民,为官即为君的臣。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说白了,就是当时董仲舒为了汉武帝的统治和自己的儒家的利益,而“发展”孔孟的理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董仲舒的杰作。

真正的事实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是元杂剧中的一句戏词,清人篡书改史,将一句戏词奉为所谓的“儒家经典”,都是歪曲孔孟的意思硬改上去的。都是为了当朝的统治。

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儒家的言论。
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宋书·檀道济传》。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汉朝董仲舒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让你死,你就死,不死不行。看一下“康熙王朝”孝庄曾经对康熙说,“就因为他(苏克萨哈)是忠臣,所以他才必须死”

你好。
国君要让臣下去死的话,那么臣下愿不愿意都得死的,根本就逃脱不了。

那要看臣是否该死!若昏君要良臣死,那良臣尽可诛杀昏君!不过,既然是良臣,他们宁肯选择死,也不会做弑君的事!


王姓来源有哪些,有什么名人吗?
二、研究方法:1.查找图文。2.网络搜索。3.咨询他人。4.其他方法。三、资料整理 “王”姓的来源: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世代繁衍生息。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出自少数民族,据《...

《爬梳》解密历史上真正的蜀汉宰相诸葛亮到底有多有才?
人们为诸葛亮建了一座庙,庙的两边各有一对。这副对联第一联是“取两江,立八阵,六出七逃,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灯,同心同德”,第二联是“取西蜀,定南蛮,转东北,化金为民布,以火攻水。”诸葛亮一生的一切基本都在里面,一切都让上帝哭泣。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有那么神圣吗?诸葛亮的能力主要是...

晁错论的作品鉴赏
接着,作者便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坐观其变”而不对祸患采取措施,那么祸患便会蔓延得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则夭F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说的“起而强为之”,暗指晃错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结止上两句的意思。引出“...

姓氏的由来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

王的姓氏来源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南朝梁将王...

想问一下”王”,”张”,两个姓氏的起源.谢谢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王氏的由来
一: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几支姬姓族派:1: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代,子孙多为居住在京兆、河间一带。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

王姓是怎么来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王姓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大约946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7.10%。根据2010年7月1日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户籍资料统计,王姓在台湾排名第六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

王这个姓氏的由来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

王姓的来源介绍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

长沙市15578761760: 为什么我国古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
桐刮八宝:[答案]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汉朝董仲舒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

长沙市15578761760: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思想是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观点?
桐刮八宝: 我想发表我的观点. 其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宋儒的观点,并不是孔子的观点. 孔子只是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大家都作好自己的事,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不能犯上作乱. 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把君的权利绝对化了只提出了臣对君的义务,好像都没君什么事了. 宋儒这样是仁变的不仁了. 您既然说的是诸子百家,那么我根据我的观点觉得宋儒根本不佩称为儒.他们,连本都忘了怎么可以被称为儒.所以,也不是真的意义上的儒者. 所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宋儒的观点,并不是孔子的观点.

长沙市15578761760: 岳飞有没有说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
桐刮八宝: 没有. 《三朝北盟会编》中《岳侯传》是这样记载的:侯(岳飞)向万俟卨、罗振曰:“对天明誓,吾无负於国家!汝等既掌正法,且不可损陷忠臣!吾到冥府,与汝等面对不休!”……侯知众人皆是秦桧门下,既见不容理诉,长吁一声云:“吾方知已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道罢!”合眼,任其拷掠. 由此可知,1、岳飞一直抗辩甚至声称就算到了地府也要找人对质.2、他认为自己落在“秦桧国贼之手”,和董仲舒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没有关系.

长沙市15578761760: “君让臣死”的下一句是什么
桐刮八宝: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长沙市15578761760: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否太愚蠢了?
桐刮八宝: 综观整个历史,无非二字贯穿其中:忠,孝. 对国君要忠 对父母要孝若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并非愚蠢,恰恰反映了作为臣子的忠

长沙市15578761760: 君要臣死,臣要怎么死?
桐刮八宝:君要臣死,臣欲仙欲死君要臣死,臣回家带孩子 君要臣死,臣多没面子 君要臣死,皇后不让臣死 君要臣死,臣怀了你孩子 君要臣死,臣等下再死 君要臣死,臣脱你裤子

长沙市15578761760: 古代的不好礼仪 -
桐刮八宝: 东北来客人,女人不能上桌吃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明清对于贞洁妇女发贞洁牌坊.女人要守寡.面对皇上要跪下磕头.君为臣纲,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父母之命,媒婆直言.殉葬

长沙市15578761760: 如何看《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
桐刮八宝: 这是作者的倾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刘备是汉的后裔,属于正统,而曹操俗称奸雄,黄巾起义才发迹.传统他认为不入流

长沙市15578761760: 古代知识君臣与道德
桐刮八宝: 在古代要遵循天,地,君,亲,师的顺序.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忘.

长沙市15578761760: 求助!举几个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死于小人谗言的事例 和 与谗言作斗争胜利的事例…
桐刮八宝: 死于谗言的: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率领赵国的疲弱之师与秦之名将王翦率领的四十万精锐相持赵境,(此时赵国的已经经历了长平之战,蔺相如已死,廉颇已经投魏),即使这样李牧还是让王翦的千里之师吃紧苦头,后来,王翦使用白起当年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