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秦汉海上发展的概况?

作者&投稿:唱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制六合,振四海”,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统一的海疆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

据史书记载,黄帝已开始巡狩活动,曾“东至于海”1。禹时已有九州的划分,禹的河流疏导工程已达渤海。禹也在沿海巡狩,并死于会稽。在殷周两朝时期,殷周在沿海建立了封邑,并开始了初步的海洋开发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燕、齐、鲁、吴、越以及楚都是沿海的重要国家。如齐国的四至是:“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2。至于海即滨临今渤海,齐之东还有莱夷等方国,莱夷是海洋开发的先驱,齐国与莱夷有密切的海产和其它产品的通商关系3。到公元前567年,齐国才征服莱子国。吴越是海洋民族,吴“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越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4。吴越在当时已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洋资源的重点开发区。

但到了西周时期,还不能说海疆已经形成。这是因为:第一,海岸线只是被当作自然界限,而不是行政区划的界限;第二,政权对沿海地区的统治往往是间接的,尤其是中央政权,行使的只是宗 *** ,这就是“监于万国”,“合和万国”的意思;第三,当时中央政权对沿海地区的管理往往十分薄弱,没有必要的机构和手段。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情况有了变化。这表现在:其一,海产品的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日趋密切,商业往来频繁,齐国生产的海盐已行销到华北的广大区域。海洋资源是巨大财富的思想已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思想,并且已形成了国家海洋开发的产业与政策,管子“官山海”思想和盐业政策是重要的代表;其二,海岸统治权是当时流行的思想,是当时大一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时代中有作为的君主都通过巡狩来行使统治权。黄帝巡狩“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5,帝颛顼的疆域“东至于蟠木”6,帝舜曾在四方巡狩,禹导水已达于东海。其三,由于封建社会的逐步确立,统治者逐步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代替过去的分封制,通过推行郡县制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行政区划,确定了行政疆界。燕国推行郡县制与海疆形成最为密切,燕何时置上谷五郡,已不能确指。但燕据辽东、朝鲜当在燕文候时或稍前,《战国策·燕策一》记苏秦说燕文侯:“燕东有朝鲜,辽东……”,这年为燕文侯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年,秦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蓟,得太子丹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这里的“收”当然不是第一次占据辽东,应是重整河山之义。

秦国经过几代的奋斗,横扫六国,威振海内,一统天下。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统一了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确立了国家的疆域。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占领了河北北部,第一次成为邻海国家。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军打败荆楚军队,占领了长江中游的广大区域。二十四年(前223年),又占领了淮南,进一步扩大了海疆。二十五年(前222年),秦“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7。同年“王翦遂定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8。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齐国,东海岸连成一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发兵占领岭南之地,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使秦的统治达到今天越南的北部,海疆延伸到南海。这样,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关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9。根据史籍记载,秦时海疆包括了十六郡。自北向南为:辽东郡,包括了辽宁东部和朝鲜的西北部。辽西郡,包括了今辽宁西部和河北秦皇岛、昌黎、乐亭一带。右北平郡、渔阳郡、巨鹿郡都有临渤海的部分。齐郡临渤海,琅琊郡、东海郡临黄海,从山东半岛直达长江以北。秦会稽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海岸线则从江浙一直延伸到越南的海防。 

汉朝是继秦之后出现的封建王朝。汉初,沿海沿边的许多地方仍被割据势力所控制。沿海的东瓯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南越被秦委派的南海郡龙川令赵佗所掌握,赵佗拥兵自重,兼并了象郡、桂林,自立为南越王。经过汉高祖经营,又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加强,“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于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历程。吴王濞叛乱失败后,刘濞的儿子窜入闽越,挑起闽越与东瓯的战争。汉武帝采纳了庄助的意见,派遣楼船将军发兵会稽(治今苏州市),从海上援助东瓯。闽越在汉军未到达之际,即已先行撤军,从而使西汉王朝取得了对东瓯的宗 *** 。公元前119年,汉朝北部边疆的战争告一段落,汉武帝开始着手解决南部的割据政权。元鼎三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五路大军进攻南越。楼船将军率先攻入,占领了番禺,南越终被平定。这样南部海疆又归中央政权控制,形成了番禺、徐闻、合浦、日南等重要的海港,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公元前110年,汉朝的军队又攻入东越,东越王被人杀死,汉武帝进而统一了东南部沿海。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左将军荀彘率水、陆军五万人攻打朝鲜,杨朴水军由山东渡海,与荀彘配合,消灭了卫氏朝鲜,设置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

西汉时,中央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临海的刺史部包括幽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和交趾刺史部。临海的郡多达21个。自北向南:幽州刺使部含七个临海郡:乐浪郡、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部、右北平郡、渔阳郡、渤海郡。青州刺使部包括了千乘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四个临海郡。徐州刺使部包括琅琊郡、东海郡、临淮郡三个临海郡。扬州刺史部包括会稽一个大临海郡。交趾刺使部的临海郡有:南海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公元前110年,汉王朝把海南岛划入版图,又设置了儋耳郡和琼崖郡。

沿海的郡国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港城市,如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唐(今杭州)、丹徒、琅琊、之罘、临淄、泉州(今天津)等。其中番禺、临淄都是著名的大都会。据史书记载,临淄是五方之民相聚的地方。临淄发达的制盐业、纺织业为全国提供了丰富商品。近海的番禺更是商贾云集的地方,聚汇了四方的宝物,如:犀、象、珠玑、银、铜、果、麻布等等。

中央王朝在沿海郡县不仅设立行政官员,而且还派驻军队和军事官员。在临海的乐浪郡、辽东郡、辽西郡、渤海郡、千乘郡、琅琊郡、临淮郡、会稽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都设立了都尉,都尉为一郡典兵之官。其中设在雷州半岛徐闻的都尉,设在杭州湾钱唐的都尉,设在千乘郡的都尉,设在乐浪郡的都尉显然都肩负着海防的职责。

二、秦皇汉武的海疆巡狩与海疆政策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威仪赫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他开始大规模的巡狩活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第二次巡狩活动。这一次他东行,封泰山、禅梁父、祭祀天地,刻石立碑。这次东巡他来到了胶东半岛,一直到半岛的顶端成山、之罘,又循海岸线到了琅琊,停留了大约3个月,并刻石纪功,文中强调了秦国疆域的完整性:“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10。也就是在这次东巡,齐地人徐市(徐福)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他请求给与童男童女以便寻访神山。秦始皇批准了这个计划,于是徐福开始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东巡,又一次东临大海,登上之罘,刻石记功。这一次东巡,秦始皇又来到琅琊。在碑刻中声称要“清理疆内,外诛暴强”11。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再一次东游,来到了当时黄河的入海口。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开始营造阿房宫。他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开始另一次大规模巡狩,这次少子胡亥也随行。这次行动路线是经云梦到长江,坐船东航,路过丹阳,来到钱唐(今杭州),又渡过浙江,来到滨海城市会稽。祭祀了大禹,观望了南海(今东海)。然后北到吴地,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乘船,沿近海航线,北上航行到琅琊。秦始皇这次海上航行的场面十分宏大,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次壮举。在这次海上航行后,秦始皇得了重病,还没回到首都长安,就病死了,结束了他显赫的一生。 

汉武帝在大致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也效法黄帝、秦始皇,开始了他的巡狩活动。

元封元年(前110年),他北登单于台,在桥山祭祀黄帝。在这一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海上,夏天,登泰山祭祀八神。下泰山后,方士们又言可以到蓬莱,寻访诸神,于是汉武帝又航行于海上,北至碣石上岸,然后从辽西经过北部边疆九原,回到长安。第二年(前109年)春,汉武帝又一次巡狩东莱,寻访仙迹,派遣数千方士采长生药。在这年秋,朝鲜辽东杀了都尉,汉武帝派遣水、陆大军征伐朝鲜,保疆扩边。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南巡,亲自射杀了长江中的蛟龙,庞大的船队有“千里”之长。这次巡狩他东出长江口,沿海航行到琅琊。在近海航行中,分别祭祀了沿海的名山大川。元封六年(前105年)十一月,汉武帝又东巡海上,查问方士入海求仙的情况。十二月,汉武帝又一次前往渤海,在蓬莱遥祭海神。《资治通鉴》对这一次东巡记述得十分详细。这次海上巡视,有西域和中亚各国的使者跟从,汉武帝赏赐财物,以显示汉朝的富饶。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又一次东巡海上。太始三年(前94年),汉武帝又一次到达东海,这一次他自南至北从琅琊乘舟,礼成山,登之罘,乘舟在东海上巡狩。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来到东莱,又一次临幸大海。这一次他仍然念念不忘寻仙求药的事,他不顾群臣的劝阻,硬要入海。等待了十余日,由于海浪汹涌,天气不好,迟迟不能乘船出海,只得悻悻而返。这时汉武帝才罢黜方士。

秦皇汉武的海上巡狩一个很重要的国的是寻访仙人仙药,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他们的海上巡狩,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富于政治目的。

首先,秦皇汉武的海疆巡狩是为了向海内外各类势力证明中央王朝的统治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六国贵族并未平伏,而是蠢蠢欲动,意欲复辟。尤其是地处偏远的临海诸国更是难于对付。为了防止旧势力的反抗,秦始皇除了把一些六国遗族迁到京畿地区外,还利用巡视海内外,显示秦王朝的强大。汉武帝时期,海外也未平伏,汉武帝新开辟的郡县并未巩固。北方朝鲜半岛,南方的百越地区都出现了激烈的反抗。因而,汉王朝大力建设海军,并通过巡狩戍防海疆,威示海外。其次,秦皇汉武的巡狩希望借助祭祀名山大川,企图从精神上和道义上获得对中央统治的支持。

总之,秦皇汉武的海上巡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央 *** 在军政上致力于海疆经略的事实。

三、秦汉时代的海疆开发

秦汉时代是我国海疆开发的重要时期。近海捕捞,海盐生产,航海海路的开辟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海盐生产具有十分古老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盐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虽然我们很难找到秦代盐业生产的具体描述,但是历史资料记载说,秦代的盐、铁收入是过去时代的20倍,从这里不难看出秦代的盐业生产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汉代盐业生产的规模已很大。根据《汉书·地理志》等史书记述,西汉在全国设立的盐官有32处(一说有38处),其中大多数是海盐生产。在辽宁地区有两个:一处在平郭(今营口一带),一处设在辽西一带(今滦州一带)。在河北的盐区有四个:一处在泉州(今天津一带),一在章武(天津静海、沧州一带),一在海阳(今滦县一带),一在堂阳(南宫县一带)。山东盐区是全国最大的盐区,全国设盐官3o余处,山东就占了11处。设盐官的郡县有:千乘(今滨州一带),都昌(今昌邑一带),寿光、海曲(今日照一带),计斤(今胶州湾),长广、昌阳(今莱阳一带),曲成、当利(今掖县一带),东牟(今文登一带),县(今黄县一带)。汉时,江苏盐区古籍记载不详,大约在长江口以北的沿海地区。浙江盐区在会稽郡海盐县设有盐官。福建生产海盐的历史一定很长,但见诸文字却是在唐代。广东制盐业十分发达,汉朝在南海郡、苍梧郡的番禺县、高要县均设有盐官。由盐官管理的大规模盐业生产、小规模的私盐生产和内陆池盐的生产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食盐供应体系。

秦汉时代海军的规模已很大,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的船队有“千里”之长。西汉时曾派遣海军出海作战,出征的军人一次竟达数万人,战船达二千余艘12,这说明当时船舶制造已有了较大的规模。在秦汉时代以已具备了制造大型木帆船的能力。史书记载,汉代已能建造“楼船”,船“高十余丈,旌旗加其上,甚壮”13,自下而上有三层,第一层因为象庐舍,所以叫“庐”,第二层因为是叠加的一层,因而叫“飞庐”,也叫“飞”,第三层在最上面可以远眺四方,犹如鸟视,所以叫“雀室”14。为了使船舶能抵抗风浪,当时的船大多有隔舱板,采用加设横梁等技术,使船更加坚固,适于远航。1974年,曾在广州市发掘出秦汉时期的三座造船台,据测定,可以制造50吨至60吨的木帆船。秦汉时代船的规模不仅越造越大,而且类别也很多。在海战中,阵前冲击敌舰的船叫“先登”,以撞击为主要方式的叫“艨冲”,快速传递情报的船叫“赤马舟”,这类船通体漆成红色,行如飞奔之马15。这时的船已用多桨推进,大船已用20支桨,并有了船舱等设施。凭借比较先进的航海工具,秦汉时代已开辟了多条海内外航线,《吕氏春秋》记述,先秦已存在远航的活动:“夫流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到汉时,北方航线自山东半岛和渤海湾西岸的港口出发,沿海岸线直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徐福到达日本大概走得就是这条航路,日本使者也通过这条航路到达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有的还得到汉王朝的册封。南方航线则自闽越通过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直抵缅甸、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当时国内的航线主要是长江口到黄河口的江、海、河联运通道。根据《潜夫论·浮侈篇》的记载:“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边远下土竞相仿效。伐之高山,引之穷谷,入海乘淮,逆河泝洛。工匠离刻,连累日月。会众而后动,多牛而后致。重且千斤,功将万夫,而东至辽东,西达敦煌,费力伤财于万里之地”。 

秦汉时代的海洋采集捕捞业也十分发达。在汉代早期成书的《尔雅》中,记述了二十余种鱼的名称,其中海鱼有五六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各类鱼的名字七十余种,海鱼有一二十种。不少鱼类产自边远地区,如乐浪、邪头、貉国等地。贝类产自东莱、会稽郡。《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朝鲜半岛,“其海出斑鱼皮”。

珍珠捕捞在汉代也是重要的产业。汉时,得到珍珠有两条途径,一是从海外如西方诸国或向东夷购买,一是在中国的南海一带捕捞。南海捕捞的地点是在合浦。《后汉书·孟尝传》记载,孟尝作太守时,“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海疆形成的时期。统一的海疆既是统一国家的产物,又是统一国家的象征。秦汉时代中央集权国家的海疆政策,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国力强盛,也反映了当时秦汉时期“中央王国”意识的形成和扩展自身文明的强烈愿望。这种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明的拓展,在当时的历史时代是蕴含了一定的进步意义的。这种文明的拓展促使周边地区迅速摆脱朦昧的原始状态,进入高一级的社会阶段,因而反映了一种进步的趋向。当然,这种扩展也有它暴力的一面,这当然是残酷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向看,这是当时先进生产力拓展不可避免的过程。





在大宋达到鼎盛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哪些成就?
1、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阶段,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特别是秦朝、汉朝先后征服百越,将岭南的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纳入统治,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

“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简短
1、汉武帝进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汉王朝为了摆脱不断向匈奴的进贡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势,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首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

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什么发展理念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少年前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后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汉书》中对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要张骞、班超的)
1、张骞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2.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亦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沙畹于1913年提出。3.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发展,至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并在唐宋时期达到兴盛。到了明清时期,其角色和形态发生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大一统] 丝绸之路的...
秦汉时期的历史持点从以上几个方面划分也可以概括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 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 ...

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是哪里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开创,秦汉时期的形成,魏晋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盛,宋元时期的鼎盛,以及明清时期的由盛转衰。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输出,还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在宋元...

《丝绸之路》故事简写100字
汉中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从长安到西域,必须通过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被拘留和软禁。张骞...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

湘潭市13793615988: 秦汉时期我国开始走向海洋的表现是什么?相对于西汉时期唐朝的海上交通地位更加突出,从中国古代经济布局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花促康尼: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海洋,其主要表现是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湘潭市13793615988: 秦汉时期,我国开始走向海洋,其表现是什么.相对与西汉时期,唐朝的...秦汉时期,我国开始走向海洋,其表现是什么.相对与西汉时期,唐朝的海上交易地... -
花促康尼:[答案] 秦朝的时候面向海洋很少吧.水战,内陆制霸.

湘潭市13793615988: 秦汉时期,我国开始走向海洋,其表现是什么?
花促康尼: 造船业的发展,对海外世界有初步的了解.

湘潭市13793615988: 汉朝时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如何?有没有比较出名的例子? -
花促康尼: 有一些旁证,可以参考下:1、史记上谈论各地的出产,讲到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说那里是犀角的集散地,要知道中国并不出产犀牛,这犀角只能是通过海运到来的,而且还是远海运输.(陆地运输的话集散地不应该在广州).但史记这...

湘潭市13793615988: 概括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
花促康尼: 尽管秦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但工商业还是获得了空前发展. 1.商业繁荣的表现 (1)国内贸易──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繁多,商品流通十分活跃;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城市空前发达,咸阳、长安、洛阳等商业都市规模宏大,空前繁荣.(2)...

湘潭市13793615988: 请问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哪个朝代行成的? -
花促康尼: 海上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丝绸之路,陆地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

湘潭市13793615988: 汉代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秦朝属于哪里
花促康尼: 泉州是起点之一,各时期起点不同.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起点包括徐闻、合浦、临海、广州和泉州等等.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湘潭市13793615988: 秦汉两代发展了哪些漕运事业? -
花促康尼: 秦汉两代继续发展漕运事业.比如秦始皇令监禄凿灵渠,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运至前线,刘濞开挖“茱萸沟”运道,汉武帝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汉明帝时王景使黄河、汴河分流,东汉广陵太守陈登改道与疏通邗沟等.

湘潭市13793615988: 秦汉时期的发展历程 -
花促康尼: 秦朝时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之一是丞相,丞相的权利很大,甚至威胁皇权.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削弱了相权.魏晋南北朝形成了三省体制,为隋唐奠定基础.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相权分散,加强了皇权.北宋时期,最高行政机构称为中书门下,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使原属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元朝的时候中央设中书省,但元朝后期宰相权利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明朝时正式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清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总趋势:通过削弱相权到最后废除宰相,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湘潭市13793615988: 促进了城市繁荣.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花促康尼: 解析: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也发展起来.西汉的大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有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与先秦时期相比,秦汉商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①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出现著名的商业中心.③专供贸易的“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工.④官府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商业活动. 提示: 综合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分别回答秦、汉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可综合秦汉商业发展情况,与先秦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