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之悖论

作者&投稿:宣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有一定历史阅历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清朝时康熙皇帝曾制定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时也在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为当时减轻了许多赋税压力,实际则不然。

先来解读一下,康熙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后家庭再有出生人口就再也不会加赋税了,比如说现在家庭有四口人,那么现在则收四个人的赋税,即人头税,以后这个家庭人数到了十人,依旧只收四个人的赋税;雍正的意思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那么就是只收土地税。看上去对当时的封建王朝是一种最好的增加人口方法,仅限于看上去。

康熙四十二年在提起山东佛伦奏请时,曾有谕“朕四次经历山东,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东省与他省不同,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于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康熙对于民情还是比较关心的。

可是,But。

乾隆时期的康绍镛质疑道“今日正赋之外,又加正赋,将来恐耗羡之外,又加耗羡”,也就是说虽然稳定了所有赋税倒要按照康熙五十年的上缴,实际上又加了许许多多的赋税另外要上缴,只不过这个税不叫人头税。

钱穆直接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批判道:清代有所谓地丁摊粮的办法,只收田租,不再要丁口税。这是他们自己夸许所谓仁政的。在康熙五十年,当时全国人口统计,共二千四百六十二万口,从这年起,清廷下诏永不加丁赋——即人口税,而人口则还是调查,五年一编审,但丁赋永不再加了。实际上,这一规定,并算不得是仁政。因从中国历史讲,两税制度,早把丁税摊运入地租,后来还要农民服差役,或者出免疫钱,这是后来的不对。王荆公制定了免疫钱,过些时,人民又要当差了,所以明朝才又提出一条鞭法来,再拿差役归入于地租。满洲人跑进中国,一切都照明制,田赋额也照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那么差役已经摊在田租里,而此下还是照样要差役。到了康熙时,再来一次地丁合一,这还是照着中国历史的惰性在演进,朝三暮四,最多恢复了明代万历时旧额,其实非此而不能。这哪好算得是仁政?何况地丁合一后,实际上赋税还是在增加。

唐朝时期就已经把税分“杂税”和“地租”,人口税早就合到地租去了;徐阶高拱张居正变法又一次把人口税合到地租,看起来明朝收了两百年的人口税,可耐不住人家前两百年税低;康熙只不过说了句“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就成为仁政了?难道历朝历代没做过?

清初时陆世仪曾说过“朝廷岁漕江南四百万石,而江南则岁出一千四百万石。四百万石未必尽归朝廷,而一千万石常供官、旗及诸色蠹恶之口腹”。也就是说老百姓交的税其实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给朝廷,第二大类是给高官和旗人。清朝的赋税从起点就高于其他朝代,与明朝末年的三饷重税有何之异。

按后期“摊丁入亩”的征税情况来看,所谓的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执行到民间尽是反过来,反倒是“同一百亩之家,有不完一文者,有完至数十百千者,不均孰甚焉。……各县绅衿,有连阡果陌从不知完粮为何事者”。

在火耗方面,清政府更是用无所不及的办法去加重税负,《清朝文献通考》直接记载“钱粮出于田亩之中,火耗加于钱粮之外”,如此明目张胆的加收火耗,还能宣称为减少赋税的仁政吗?所谓火耗,即运损,比如说在运粮途中可能会有散落或被雨淋,那么就会造成亏损。我原来是做建筑的,在购买建筑材料时往往会多于计算材料的数字,比如现在测量需要100米长的网线,假如在运输过程最后损耗一米,如果在施工时错了一点,那么这根网线相当于废了,所以需要购买110米网线。但是我是多交了这十米火耗的钱,而老百姓却要无辜去负担着所谓的火耗。

如若说运输一千斤粮食需要交上十斤二十斤的火耗,平摊给个个百姓来说不算什么,对地主更无所谓,而“州县火耗,每两有加二三钱者,有加四五钱者”,一两等于十钱,那么这个火耗费究竟是多高?而雍正直接下令“火耗归公”,把税赋换个名字叫火耗,就是仁政就是低税了吗?

康熙即位初,在内政安定后曾鼓励农民开荒,但因为朝廷收的钱太多,导致“荒地甫报开垦,则熟地又报抛荒”来刻意逃避,以便减轻自身的税赋。

更何况清朝还有一群人是享受特殊待遇的,他们过着“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正是这些旗人,对老百姓的压榨重到朝廷不敢想象,而老百姓还要叩谢“永不加赋”的天恩,实在是悲哀。


清朝坚持“永不加赋”两百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
因为这样的制度并有没真正意义上的给百姓们好处,反而因为那些后代的皇帝不敢有违祖制,加上了更多的税收名目,导致百姓们征收的税是越来越多,所以“永不加税”就成了一纸空谈,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使得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这样的过阿基百姓起义能不多吗。其实,从刚开始的时候,清军入关就显得很是...

从康熙当政开始就决定永不加赋,为何老百姓还不领情呢?
康熙51年,康熙皇帝说了一句话,永不加赋,意思就是说清朝征收的税赋为标准,以康熙51年的税赋额度为征收基础,不论人口怎么增加都不会增加,税赋是国家财政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国家维持运转的基本保障。它也是平衡国家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键杠杆,历史上经常会有减轻农民税赋的各种措施。都是临时性的短期...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地理意义
所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办法施行后,又出现了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也很难做到苦乐平均。此后不久,雍正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摊丁入地的改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什么意思
3、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弊端 所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办法施行后,又出现了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也很难做到苦乐平均。此后不久,雍正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摊丁入地的改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

清朝人口如何暴增的?
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背景,人民也愿意为生活打拼,为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于是大力发展经济,这也为后来的人口繁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清朝所推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政策,也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远瞩,率先做出了不收人头税的决定,而清政府此后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

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盛世”,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万历年间,对老百姓加征的“三饷”埋下了明朝灭亡的隐患,再到明朝统治后期,对老百姓的赋税只多不少。因此,当清朝入关后,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便将赋税定为历代最低,并提出了“永不加赋”的原则,这一原则,从康熙到乾隆,一直遵守,并且乾隆还多次普免全国钱粮,从而促成了...

康乾盛世是什么时期
清朝前期,经过明末的社会动荡,已经人少地多,人均可耕种面积大。清朝鼓励开发新的土地,发现农业。农业发展了,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第二,清朝的税收与人口政策,提高了生育率,推动人口峰增长。康熙年间,政府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固定了人头税,增加的人不用缴纳人头税。到了雍正...

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请问:中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税赋最严重的是哪个朝代。还有苛捐杂税最多...
一、中国有史以来,秦朝的赋税最重。《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也就是三分之二。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1、田租:“什一之税”,分为谷粟和刍藁(饲养牲畜的干草)两项,一般交10石。2、口赋:计口出钱,具体钱数已...

李侍郎绂,性聪慧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原文: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

新安县18516047248: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什么意思呀﹖ -
祁之更昔: 在清朝历史上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皇帝是:康熙.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康熙帝在谕旨中指出:“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

新安县18516047248: 明清赋税制度如何演变的? -
祁之更昔: 1.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张居正推行的赋税制度.将田赋,徭役,杂役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税.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开始用银两征税,商品经济发展.2.摊丁入亩:清朝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定额(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将田赋和丁役合而为一,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减轻人民负担,废除人头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人口增长.

新安县18516047248: 清朝人口增涨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
祁之更昔: 首先,人口的膨胀,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对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引发清朝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相关因素.一般而言,在清代,人均四亩地可以维持生活.而到1766年,人均土地降到3.52...

新安县18516047248: 从经济,政策,社会 这三个方面分析一下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最后有事例. -
祁之更昔: 一、社会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清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人口增长.( 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 年) 平定了三藩叛乱后,直到嘉庆元年( 17% 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

新安县18516047248: 我知道康熙年间规定永不加赋,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清朝的 -
祁之更昔: 百姓义务劳动叫赋,缴纳金钱叫税,清朝的赋不严重,所以要多收税来雇佣劳动

新安县18516047248: 为什么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赋税制度 -
祁之更昔: 一、 一条鞭法 1、 背景: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征收对象,役以人头为征收对象,在征收内容上有实物和劳役两种.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逃徙,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

新安县18516047248: 康熙51年规定永不加赋,清朝后代统治者是不是做到了永不加赋了?
祁之更昔: 做到了;但是以后就加租 清朝税率是不高,不是因为政府太仁慈不缴税收,是因为大量的人民财富不是征给了政府,而是给了地主富豪,那个成分是相当高的!一个清朝穷哥们只要和地主说要那他的田地来种,那么那个清朝穷哥们就永世不得翻身.一个地主的压榨方法,驴打滚.就是利率不断的翻,导致地主最后越来越富,穷人负债越来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朝赔得起这么多可怕的所谓的战争赔款----最后都是逼着地主富商要钱而不是农民.

新安县18516047248: 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改善民生采取的政策
祁之更昔: 政策:推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6分)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安县18516047248: 为什么清朝会有那么多的人
祁之更昔: 我知道,历史老师说了,因为明清朝的时候,美洲的高产作物红薯,马铃薯,玉米,传入我国,并且大面积种植.加之清政府推行一系列鼓励人口安顿流民的政策."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等政策的颁行,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这两种原因导致粮食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人口激增.

新安县18516047248: 康熙皇帝的父亲那句永不加赋是什么意思? -
祁之更昔: 就是永远不增加赋税.顺治帝时,清已迁都北京,为了巩固封建的统治,安抚劳动人民,,顺治帝推行满汉一家,到康熙帝时,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清朝统治的顶峰,因此,康熙推行"盛事滋丁,永不加赋".以此来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