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从军行>> (杨炯)的译文是什么?

作者&投稿:紫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炯《从军行》全文翻译~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
[ 唐 ]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唐诗阅读赏析《从军行》杨炯 朗读 张牙舞爪

杨炯 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朝代】:唐【体裁,表示一门艺术内部分类的概念。文学作品的分类,可用多种标准来划分。 更多..体裁】:乐府

--------------------------------------------------------------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

【简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

【评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既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正确的欣赏、体会、品味的结果。 更多..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杨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阴县)人,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曾被举为神童。授校书郎。杨炯擅长五律,其边塞诗气势较胜,但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从军行 其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

【简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

【评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 更多..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既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正确的欣赏、体会、品味的结果。 更多..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杨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阴县)人,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曾被举为神童。授校书郎。杨炯擅长五律,其边塞诗气势较胜,但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从军行 其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问的意思是什么?
问作动词的意思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组词有询问、审问、责问、问遗、慰问、占问。问作名词有礼节的意思,组词有聘问、问名。问,汉语常用字,读作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

问有哪些组词,问有哪些意思?
一、问字组词有问号、问好、问题、请问、访问、问话、发问、问答、疑问、追问、问候、责问、叩问、学问、喝问、询问、拷问、斥问、问世、问津、考问、问罪、自问、叱问、叮问、逼问、问鼎、问讯、问安、拿问、问询、动问、反问、问事、问卜、讯问、套问、究问、试问、查问等。...

问可以组什么词语
一、问字的组词有过问、问号、问好、提问、请问、问题、问话、发问、访问、问答、疑问、追问、问候、慰问等。二、基本释义 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

问字可以组哪些词语
一、问字的组词有过问、问号、问好、提问、请问、问题、问话、发问、访问、问答、疑问、追问、问候、慰问等。二、基本释义 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

问字组词
一、问字的组词有过问、问号、问好、提问、请问、问题、问话、发问、访问、问答、疑问、追问、问候、慰问等。二、基本释义 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

问的拼音怎么读
拼音:wèn。问,汉语一级字,读作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康熙字典:【丑集上】【口部】问 古文:𠳅。《唐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并...

问字是什么意思?
问 拼 音 wèn 部 首 门 笔 画 6 五 行 金 繁 体 问 五 笔 UKD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事处。不懂就~。答非所~。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好。~候。3.审讯;追究:审~。~案。首恶必办,胁从不~。4.管;干...

“问”有多音字吗?是什么?
“问”不是多音字。问 wèn ①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②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③审讯;追究:审问│问案。④管;干预:不闻不问│概不过问。⑤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⑥(Wèn)姓。

问可以组什么词语?
一、问字组词有问号、问好、问题、请问、访问、问话、发问、问答、疑问、追问、问候、责问、叩问、学问、喝问、询问、拷问、斥问、问世、问津、考问、问罪、自问、叱问、叮问、逼问、问鼎、问讯、问安、拿问、问询、动问、反问、问事、问卜、讯问、套问、究问、试问、查问等。...

问字的笔画顺序
问的笔画是6画,笔顺顺序是点、竖、横折钩、竖、横折、横。问字的释义有: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

惠安县15048961920: 请问从军行有几首诗. -
易虹康博: 《从军行》有许多首,王昌龄、李白、杨炯等都有写过从军行七首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

惠安县15048961920: "从军行"整首古诗默写 -
易虹康博: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惠安县15048961920: 《从军行》(其四)诗意 -
易虹康博: 看这个帖子,解释得很详细~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e8d3d4f07dd743ca080462482d45f93130a1c187ba0fc7063565f8e99616204af435de1f72172405966e8c5dccd179ded9d3f5c8b3044740b873105a31fb8...

惠安县15048961920: 请问、诗《从军行》、《月下独zhen》的内容、 -
易虹康博: 从军行 【唐】 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和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月下独酌【其一】[1]花间一壶酒⑴,独酌无相亲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月既不解饮⑷,影徒随我身⑸.暂伴月将影⑹,行乐...

惠安县15048961920: 请问《过零丁洋》、《从军行》、《满红红》、《石灰吟》、《夏日绝句》,分别是谁写的诗. -
易虹康博: 零丁洋作者:【文天祥 】 从军行作者:【李白 】 满江红作者;【岳飞 】 石灰吟作者:【于谦】夏日绝句作者:【杨万里】【夏日绝句作者【李清照】

惠安县15048961920: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最有名的是哪一首? -
易虹康博: 第四首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惠安县15048961920: 求九下语文古诗易考诗句
易虹康博: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lt;&lt;从军行&gt;&gt;杨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lt;&lt;月下独酌&gt;&gt;李白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lt;&lt;登楼&gt;&gt;杜甫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lt;&lt;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gt;&gt;韩愈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lt;&lt;望月有感&gt;&gt;白居易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lt;&lt;别云间&gt;&gt;夏完淳

惠安县15048961920: 请问王昌龄写的从军行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易虹康博: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惠安县15048961920: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8分) 从军行七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 -
易虹康博: 小题1: 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 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

惠安县15048961920: 问: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长云”是什么意思? -
易虹康博: 指天上密布的乌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