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作者&投稿:尚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帮忙! 关于中国自从建国以来中过的经济变化历程的内容~

新中国经济史论

老田

新中国早期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与西方国家以私人资本主导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完全不同,是国家主导型的“非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这就使得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与建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验基础上的经济学知识积累,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相应地,研究新中国早期的经济问题,如果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框架里,肯定无法给出适当的理解和评价。

新中国与西方经验的明显区别在于: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而非私人资本,经济主体和劳动者的地位也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私人企业极为不同,而且中国的资源禀赋也与西方国家完全不一样:体现在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存量和相对价格都不一样。由于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多年来过分执著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因而未能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作出适当的总结。

主流经济学家们强烈表现出想要垄断“改革的解释权”的意愿,但是对于“改革”本身的认识却很可怜,吴敬琏在回顾经济学界几次重要会议的文章中间透露,他们在理论上基本是靠“道听途说”和“现炒现卖”来提出政策主张的,并没有对于发展中国经济的全面认识和通盘考虑。人们今天普遍认识到改革的结果是“医疗改革不成功”、“市场换技术的设想失败了”、“企业改革把企业彻底改垮了”,只要想想主流们在理论上心中无数,在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把握上又是以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论进行“生搬硬套”的,那么,这样一场“盲人骑瞎马”的摸索走到今天,确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主流经济学家们至今仍然拒绝对过去的历史,作出起码的反思和总结,而且还以扣“反改革”帽子为手段,阻挠别人对改革历程作出适当的反思。这其实也很好理解,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总是要做点什么才好,“面子价值”对主流们来说也许并不为零;特别是今天主流们的学术地位联系着巨大的职业利益,“反思改革”有打破主流们“话语权垄断地位”的危险,毕竟没有了垄断地位就肯定没有高收益。由于认真总结和反思新中国过去的经济建设历程,已经与主流们的职业利益相矛盾,因此总结工作就只能由主流之外的人士来承担了。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有更重要的利益高于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职业利益总和,也高于主流和非主流的观点分歧。总结和反思工作,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过去、现实和未来却越来越重要。客观上就需要有人作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因此老田就不揣鄙陋,作出一些尝试性的工作。由于过去在理论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欠缺,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的总结从来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我们今天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总结和反思,将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对经验和现实的记录和叙述。注重事实和经验,显然是认真总结历史的起点,如果简单地套用某种现成的理论,对于那些无法适应既定理论的现实就只能是强行“加工”和扭曲,这样的总结工作就肯定显得“削足适履”了。我的总结工作,将始终把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技术进步的条件、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管理成本问题,作为分析的主要线索。

国内已经出版的各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叙述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多未能突破“宣传提纲”的局限,共同点是声称“社会主义好、公有制好、计划经济好”,再后来,这些教材按照“时代要求”不得不加上市场经济就是好的内容,就显得“理不直、气不壮”了,再作为宣传提纲都已经不合格了。

一、 新中国的快速工业化目标与“近代史共识”

新中国早期的发展目标,其实是由近代史所给定的重大问题决定的,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和目标上,应该说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共识的。针对近代史中间中华民族面临那些最急迫的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有共识,问题上的共识基本上可以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生和民权”来简洁地表达。这三大问题反应在国家经济发展上,就是要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毛泽东在一九六四年底继续为“大跃进――快速工业化战略”辩护的时候,就自动回到孙中山那里,说“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的未来将有一个大跃进。”

快速工业化战略的内容和作用范围,按照一九六四年三届人大的表述就是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先进技术和工业基础上去支持国家安全目标和民生目标的实现。“近代史共识”已经给定新中国一个历史性的任务:为解决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需要快速工业化战略来支持这两大目标的实现。新中国的建设目标,可以说是因应“近代史共识”而来的。

中国是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等到新中国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之中。中国早期的追赶战略,在技术内涵和跨度上就必须面对这个非常大的差距。追赶战略的生效,意味着中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高积累政策快速实现技术的进步和装备过程。

中国的大跃进:竭尽全力弥补失去的时间。约翰牛(英国)被中国骑手甩在后面,象征着中国决心凭着自己的工业发展来击败西方社会。(转引自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P366)

由于新的机器设备、厂房乃至规模巨大的交通系统建设,都要求大量的剩余沉淀为实物资产,这样的剩余积累和沉淀的规模带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无论如何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要点,以及技术进入装备相应的产业部门所需要沉淀的经济剩余数量(示意图的面积)。示意图的含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在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在传统农业时代,就要求有高于庄园自己自足水平的稳定需求,这个稳定需求是工场手工业稳定经营的前提,相应的社会条件是能够在农业时代制造一个“高消费群体”。中国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社会分化程度急速上升,倒是有一个这样的庞大群体产生,问题在于这一暴富群体剥夺平民剩余水平的水平太高,常常平民阶层的基本生产和生存条件,结果破坏社会政治稳定,导致平民揭竿而起,使得历史上政治革命周期性地发生,最后“高消费群体”随王朝灭亡而消失,超出一般“自然经济的学费水平之上”的市场容量就消失了,无法支持工场手工业长期经营和经验积累达到发明机器的程度。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非存在对外低成本转嫁内部矛盾的条件,在传统农业时代就不存在“高消费群体”支持工场手工业长期经营的可能,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前提恰恰是联系着低成本的对外扩张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要求实现机器的智能化过程,把机器操作者的经验积累用自动控制系统来代替,这一次的技术主要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积累相关。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着大机器生产和交通系统建设,要求大量剩余沉淀为机器厂房等,这是高积累政策无法超越的原因,西方先行国家的积累过程在时间上长达上百年,单位时间内的积累强度要求就低;特别是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扩张政策,往往把积累的成本和代价转移到国境之外去。中国缺乏把积累成本对外转嫁的空间,也实际上缺乏慢悠悠来进行积累的时间,高积累和大跃进都是在中国特定的“时空紧约束”下的唯一选择。

第一次工业革命

(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机械引入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大机器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

第三次技术革命

(智能化机器和人力资本)

快速工业化战略或者“大跃进”,最经典的表述是刘少奇在一九五七年第八届全国工会代表大会上给出的: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要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起被总称为“三面红旗”。而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宣传运动中间,“三面红旗”被确立为“政治正确性”的标准,为普通民众所充分掌握,这一宣传运动本质上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制造认同”的过程,因为认同的提高总是意味着管理成本的降低。

“三面红旗”看上去是带有“口号”性质的宣传措辞,但具有十分具体的制度内涵:就是要在农村强化基层政权的动员能力去组织丰富的劳动力,进行密集的劳动投入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以此保证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高产稳产,满足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需要;而中国有限的经济剩余,优先分配给重工业,以支持快速工业化战略。“三面红旗”的核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根本制度安排,其实质性的制度内涵包括快速工业化战略下的剩余分配顺序和劳动力动员两个主要方面。三面红旗的制度内容在一九五六年关于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间确立下来的,并非形成于人民公社运动期间:

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重工业发展的速度。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还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后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但是,在最近的将来我国还不能有很大的农业机械工业和化学肥料工业,还不能进行很大规模的垦荒,水旱灾害也还不能迅速根治。因此,目前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合作化这个优越条件,依靠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和政府的支援,采取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方法、防治病虫灾害等项措施,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快速工业化战略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段内,实现大规模的投资,要求有限的经济剩余集中使用于重工业。重工业单个项目的巨大投资规模,地方政府往往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剩余以支持这样大的投资强度,物资平衡在省市这样的范围内也往往无法解决,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平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起到更多的组织和主导作用。一九五八年毛泽东曾经要求进行地方分权和企业下放的改革,实际上是不成功的,为此他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做了自我批评(他对于“三面红旗”从来没有后退过,也从不检讨)。
………………(以下省略字数若干,楼主如有需要,请登陆下面网站看全文)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六、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扩展资料: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窘境,那就是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各地工商业者都叫喊货卖不出去,许多工厂不得不缩工或停产。

此外,由于多年战争使得旧的商业网被打乱,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再加上我们有的干部“重任务轻政策”,对市场情况缺乏调查研究,致使农副土特产大都积压在农民手中,出现谷贱伤农的困境,农民无力购买必需的工业品。

就连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作者注)主任陈云也坦言:“我个人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中共新闻网-"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建国初期城乡物资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这段时期主要是恢复长期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这段时间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实际上承认农民土地私有等等。这段时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在生产力角度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其二,在生产关系角度上,实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比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之类的。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这段时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在生产力上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运动,大搞平均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度,结果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

第三部分是文革时期,第二部分是介于一三两部分之间的一部分,这段时期中央采取了一些政策,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之不合理之处,取得了一些成就。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其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基层(如农民、企业)的积极性,第二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进行对外开放。比如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开放浦东之类的,这有利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扩展资料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新中国的成立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任务:

一、尽快地使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

二、改变所面临的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为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述任务有的在前三十年已经完成,有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巨大成效。

即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永远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穷苦农民翻了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通过改革开放,使我国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新中国的六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参考资料中共新闻网-"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建国初期城乡物资



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这段时期主要是恢复长期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这段时间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实际上承认农民土地私有等等。这段时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
2.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在生产力角度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其二,在生产关系角度上,实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比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之类的。
3.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这段时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大跃进,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生产力上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运动,大搞平均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度,结果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第三部分(我先介绍这部分~)是文·革时期,我就不多说啦~第二部分是介于一三两部分之间的一部分,这段时期中央采取了一些政策,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之不合理之处,取得了一些成就。
4.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其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基层(如农民、企业)的积极性。第二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二,进行对外开放。比如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开放浦东之类的,这有利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望采纳。。打字很辛苦的。。 可能说的有些概括了。。不懂就继续追问吧~

在过去的3000年里,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头衔基本上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来回转换,除了在过去的200年里。
过去200多年也是欧洲殖民主义和工业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不足为奇。如今,当经济学家们谈论这两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是如何突然发展起来的时候,人们仍然感到惊讶。

在19世纪,中国比英国更富有,生产的商品也多得多。西方国家无法向中国提供任何东西,而中国向欧洲出售了那么多东西。这导致了贸易逆差——欧洲大部分白银最终都流入了中国。这就是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的原因,并导致了鸦片战争。

国外网友评论:中国经济历史



中国近国以来的经济是在百度百科上面可以查到,你可以直接查询


建国至今我国实行了哪些经济制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

中国当代经济史的历史概述
在这种改革下,在农村实现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农业合作社,工业企业中的企业领导层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允许私人经营服务业以及轻工业,并打开国门,大量引进外资。这种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被中国政府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帮忙! 关于中国自从建国以来中过的经济变化历程的内容
新中国经济史论老田新中国早期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与西方国家以私人资本主导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完全不同,是国家主导型的“非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这就使得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与建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验基础上的经济学知识积累,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相应地,研究新中国早期的经济问题,如果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西方经济学理论...

中国经济史主要简介
本书的论述结构按照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外贸、货币与金融、交通运输、财政与区域经济等八个部分,这体现了横向的分类。在每个部门,我们又进一步划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直至新中国成立,现代部分通常截止于此。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史,我们计划在后续的教材修订中补充。在引文和...

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现代经济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第四节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第一节 21世纪前五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第三节 21世纪第二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二编 中国农业发展史第一章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提高(1949-195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各时期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如何描述?
接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和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4年),则引入了动态变化的视角,不仅描述了经济发展的历程,还结合了理论分析和评价,坚持了“史论结合”的原则。总的来说,本书以历史分期为线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演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经济历史视角。

1840到1949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
1840年到1949年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国1840年至今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2、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3...

1949年到1958年中国经济情况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 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例如从五年...

建国历史划分6个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鄂伦春自治旗17061391691: 评述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 -
崇歪头孢: 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8%,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粮食、棉...

鄂伦春自治旗17061391691: 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 -
崇歪头孢: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六、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鄂伦春自治旗17061391691: 中国建国以来有哪些经济方面的成就?? -
崇歪头孢: 第一是加入了WTO,第二是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由30年前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减少到目前的3000万.第三才是世界二大经济体.

鄂伦春自治旗17061391691: 有没有一本书,或者文章,详细描述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 -
崇歪头孢: 《大博弈:中国之危与机(经济篇) 》新中国经济发展观的历史考察 贺学琴 (作者)共和国经济风云回眸 董志凯 (作者)

鄂伦春自治旗170613916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取得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成就 -
崇歪头孢: 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建交,中日邦交 扫除文盲,多处景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多所世界名牌大学 GDP番x番,平安渡过金融危机,达到温饱

鄂伦春自治旗1706139169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
崇歪头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