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取信"

作者&投稿:藩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立木取信的意思~

立木取信是指商鞅通过利用让百姓搬一块木杆从南门到北门,就给赏银50两黄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顺利颁布变法法令的历史典故。
立木取信出自于《资治通鉴》。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译文】: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钱。”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钱,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这才叫翻译!)

历史上商鞅的变法,可圈可点之处不仅在于内容的合理,还在于形式上的完美。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条令已然完备,但还没有公布,就担心人民是否信任,是否接受,因为人民不相信,就意味着不会遵守,会表示反对,甚至会进行抵制。聪明的政治家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对可能出现的反对和抵制,如何予以警告和惩治,而是想方设法取信于民,使人民认识到新法的好处,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所在。于是,他想到了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之意是:商鞅在国都咸阳城南门,竖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如有人将其搬到北门,便赏十金,但无人敢去,后增至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敢去了,轻而易举地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兑付了五十金,以此表明他决不欺骗百姓。因而,当商鞅关于新法的布告一出台,秦国的百姓就知道朝廷言出如山,令行禁止,新法必须遵守。商鞅的变法得以顺利进行,秦国也逐渐强大起来。我想,假如商鞅推行新法,走的不是取信于民的理性路子,而是以强权推行,辅以刀剑,效果必然逊色得多。

现代人也发布告,举凡拆迁、征地都发,但其中的霸道气,令人脊背发凉,气闷在胸。布告中,看不到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以及由此会给被拆迁人、征地人带来的利益或损失,看到的只是,必须按我说的去做,否则,将会面临治安直至刑事处罚。作为布告的辅助手段,是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在电视节目中,轮番登台亮相,发表针对性的讲话,制造出来的气氛,让人难以接受,又不敢不接受,其结果损害的仅仅是人民群众吗?

要知道,你拆迁别人的房屋,征用别人的土地,是有求于人,而这房屋是私有财产,土地是生活的极其有限的来源,理应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态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别说是房屋、土地这么大的事,你就是拔人一棵葱,揭人一片瓦,也要说声:对不起。更何况,你请求的对象是奉公守法的百姓,不是危害社会的歹人。如果因为你搞拆迁、征用了,他们就此变歹了,那么,你这拆迁、征用必然有问题。

同样是发布告,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倒彬彬有礼,立木取信,现代文明人反而粗暴蛮横,恐吓立威,其中原因,很发人深省。但愿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强权思想,在当今民主潮流的冲击下,可以休矣。

今天江苏台的零距离节目主持人说了这么一个事情。
06年南京领导就说要尽力在一年内解决环卫工人的劳动合同问题。
07年的时候 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在既 领导发话。。并且在报纸上电视上表态。08年一月保证完成所有环卫工人的劳动合同问题 并且保证最低收入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 850元。。但是现在几月了??环卫工人们什么都没看到。
几天前的报纸上却说
南京市主要领导交上了 07年工作报告 是让市民满意的答卷。满意???
政府都如此 何以要求民有信?


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

曾"立木取信"的政治改革家是谁?齐桓公、秦穆公、商鞅、孝文帝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

关于古代诚信的小故事 越短 越好急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

生活中讲诚信的事例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

关于名人说实话的故事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

关于诚信的故事
琳琅故事会

有关诚信的小故事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

求关于诚信的成语和故事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

经典名人小故事,越简单越好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立木取信》翻译 -
缑馥前列: 译文: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谁能给我“立木取信”的故事"立木取信”是一个成语 -
缑馥前列: 不是成语 立木取信这个故事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为了获取百姓的信赖,在施行变法前,发起了一个小活动.秦孝公想效仿其它诸侯国在秦国开展变法运动,便想在全社会寻求一位仁人志士,让他带领秦国走上富强之路. 秦孝公这一做法,吸...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相信"的古代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
缑馥前列: “相信”在古代有三种意思: (1)互相信赖,信任.如《谷梁传·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史记·蒙恬列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2)单指信任对方. 宋代叶适 ...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文言文<负荆请罪>如下文 -
缑馥前列: 蔺相如出门,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蔺相如说,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赠从弟刘桢 三 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quot;风声&quot; &quot;松枝&quot; 各有什么含义? -
缑馥前列: 手法:托物言志(托永立于寒风中的松柏来言志:勉励堂弟应坚贞自守,不应外力而改变本性) 赏析: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拜戈的戈怎么读 求解 请发送同音字和汉语拼音 是ge &quot;哥&quot;么? - --
缑馥前列: gē 哥1.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2. 姓. 我是张djdj,...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文言文 晏子春秋中"景公之时,雪雨三日而不雾....."的翻译 -
缑馥前列: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宴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宴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宴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 -
缑馥前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句话是谁说的,意思是什么? -
缑馥前列: 是孔子.《庄子》达生篇有一个《痀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翁在用竹竿非常熟练地黏蝉,孔子问他如何成如此技术,他回答孔子,他捉蝉时不管天地万物,只知道黏蝉的翅膀,除蝉翼之外,一切不知不管.孔子听后,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如果用心专一,技巧就能熟练而达到神妙的状态.

石林彝族自治县18533954336: 《创世纪》第6章第2节讲到:"神的儿子们""人的女儿们”是怎么回事? -
缑馥前列:今天看这节经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属神的人和属世的人,“神的儿子”可指基督徒,“人的女儿们”可指世俗之人.可参考林后六章14~15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