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于""以"常做什么词性

作者&投稿:休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的书法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名词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

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②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③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⑤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译文: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之”的用法和解释:(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意思:1〉到••••••去。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3〉指示代词。这、此。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代词的: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二、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三、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至于古今异义,这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多看一些课外的自己积累。有古义缩小的:如“江”,“河”有古义放大的:如“金”有意义改变的:如“讽刺”有古义为多字合义,今义双音节词语的:如“指示”

古文中,于一般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X;
以,一般是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患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1. 患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要所有意思 患 (1)(形声字。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患,忧也。――《说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繁露》 患货之不足。――《国语·...

在文言文翻译中哪些词是可以直接抄写,不译的
地名、人名、官职、称号、特殊事件的名字、物品的名字。文言文中词语不需要翻译词语为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中的“留、略”。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谥号、庙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

小说中:抓虫、马甲、QD文、JJ文是什么意思
抓虫:找错别字,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和前后矛盾的地方。马甲:相当于小号的意思,比如账号,有一个常用的大号,还有一个不常用的小号(即马甲)。JJ文:晋江文学城里的文,JJ即“晋江”拼音开头大写字母。QD文:起点中文网里的文,QD即“起点”拼音开头大写字母。

在文言文《陈轸为齐威王使》中,“臣窃为公譬可也”中,‘窃’、‘为...
窃,谦辞,指自己。为,替,给。可也,可以,表示肯定。我可以给您打个比方。

文言文中文中含有“有”这个字
有的文言文解释 有拼音:[yǒu](1)<动>与“无”相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动>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动>掌握。《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4)<形>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有而废于无。”(5)...

“犹”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犹”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如下:1、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示例:犹,愑属。——《说文》。释义:犹,玃属动物。2、如同;好比。示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译文: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与破车子相比。3、踌躇疑惧。示例: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南方多没人文言文翻译
【注释】没(mò):没入水中,指潜水。涉:趟水过河,徒手过河。得:掌握。道:道理,规律,技巧。虽:即使。求:寻找。所以:……的原因。没人:能潜水的人。居:动词,生活。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苟:随便,轻松。畏:害怕。以:方法。【翻译】南方有很多会...

《千字文》中的“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

安塞县17692066921: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
冶詹复方:[答案]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安塞县17692066921: 古代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
冶詹复方:[答案]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

安塞县17692066921: 古文中于的几种解释 -
冶詹复方: 一:“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

安塞县17692066921: 文言文中“于”的意思有哪些? -
冶詹复方: 于 yú (1) ㄩˊ (2)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3) 后缀(a.在形容词后...

安塞县17692066921: “于”字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
冶詹复方:[答案] ◎ 于 yú〈动〉(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2) 往;去 [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3) 取 [take]昼尔于...

安塞县17692066921: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 -
冶詹复方: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

安塞县17692066921: 文言文中, 于 的主要意思有哪些? -
冶詹复方: 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

安塞县17692066921: 古文中于的几种解释于在古文中有哪几种意思? -
冶詹复方:[答案] 一:“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

安塞县17692066921: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
冶詹复方: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安塞县17692066921: 古文中“于”是什么意思 -
冶詹复方:[答案] 于yú 〈动〉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2.往;去 [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3.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