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春秋战国时期人称的问题。

作者&投稿:单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问题。~

先说变化,春秋时期是一个周礼逐渐崩坏的时期,尊王攘夷的旗号效果最显著的是春秋早期的齐桓公提出的,那时周礼还算健全。后期周礼经历多次严重挑战,到春秋战国交替时期,已彻底崩坏。如鲁国三桓、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周王室都已无能为力,天下共主的形象已损失殆尽。这是整个东周时期最显著的变化。再说道理,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西周时期周礼之所以能约束诸侯,关键在于王畿的实力很强,无论在领土上、经济上、军队数量上都要超过最大的诸侯国数倍,并对各个诸侯国君享有任命权。各个诸侯国在疆土上、军队数量上都被限制很死,公侯伯子男等级越低,土地和军队越少,且各诸侯国无征伐兼并的权利,国与国(主要指国都)之间的人民不允许相互走动,走动范围也被限制死。这样西周的宗法制度才能被一代一代传承,周王室始终保持对诸侯的绝对控制。直到周厉王的国人暴动、周宣王允许诸侯整饬军力、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周王室经过此三次变动以后,王畿的土地和军队锐减。据统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控制区域已经沦为和一个二三流诸侯一个级别,这个时候周王室应该小心处理与诸侯的关系,不使自己的权威有损伤,静待实力恢复,利用诸侯之间矛盾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重新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然而却发生了周林王罢黜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号称春秋小霸的郑庄公的卿士的职位,直接引发了周郑之间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回。这一仗将周王室的权威、神话全部打掉,也让天下人知道了周天子真正的实力,从此,周王室开始衰落。回到楼主的话题,说到底还是军事实力最重要。尊王攘夷口号的变化正说明了诸侯国的实力在不断强大。经历了春秋时代的洗礼,小国基本被灭,大国对抗格局已经形成,周王室已沦为和卫、郑一样的小国,自然也就不再被各大国惦记。甚至到了中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秦和齐曾经号称西帝、东帝,早已凌驾于周王级别以上,这样就更不会有人再提“尊王攘夷”的口号。

简单地说“相地而衰征”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来征税,“初税亩”是开始按土地的多少征税,这样规定主要是针对当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出越来越多的荒地,但这些地却不必向国家纳税,为保证财税收入国家才规定“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样做在事实上承认了奴隶主对新开垦土地的所有权,会促使他们开垦更多的荒地,因此土地由最初的国有(是周王所有)逐渐变成了私有。 另外应该说是从国有到私有而不能说从公有到私有,因为最初土地属国家,但国家却是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也是最大的私有。

春秋诸侯是按"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爵位分封的,所以他们的儿子自然只称为"公子"。 在名字前加上公子、公孙,表示是国君的儿子、孙子。

齐僖公弟弟不是齐僖公儿子,所以不能叫公子,但夷仲年儿子却是齐僖公外孙子,所以叫公孙无知。齐僖公是诸侯,所以他的儿子可以叫做公子。

公子彭生即公子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

公是对国君的尊称,夷仲年又没做过国君,他的儿子怎么能叫公子,夷仲年和齐僖公是同一个父亲,肯定也是以前的国君,所以夷仲年儿子只能称公孙,不能称公子啊。只要是父亲是当过国君的,都可以叫公子啊。不过后面只要是王室男性都称公子吧。

这个我知道点,比如说,你爷爷是国君,那么你爷爷的儿子都是公子,你们这一代都是公孙,你们这一轮的公子公孙是爷爷辈的公;然后你爸爸继承君位,你就不叫公孙了,你就叫公子了,因为你这个公子从你爸爸那个公来的,但是你叔叔大爷家的孩子和你一辈的还是叫公孙,因为人家那个是从爷爷那个公来的。不会乱的,过去的古人很讲究礼法的,再说了他们也没有手机消磨时间,身边这十几个叔叔大爷肯定整得明明白白的。公子彭生那就一定是公的儿子,至于哪个公的儿子就不确定了。

公子只是一个称谓,说明他父亲是公族; 公孙说明他爷爷是公族,如果他爷爷是公族,父亲也是公族,那么他就是公子,不会称公孙。没有什么可以横向对比的辈分之说,比如秦孝公的儿子是公子,晋文公儿子也是公子,这两个公子没任何关系,更不是兄弟。

周朝时,周王的儿子称王子,孙子称王孙。如王子克。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注意,与诸侯的爵位高低无关。
齐僖公、夷仲年都是齐庄公的儿子,夷仲年也可以叫做公子年,夷是他的字,仲是他的排行,至于他为什么在史书中不被称之为公子年,个人以为是习惯使之然,就像商鞅的叫法比公孙鞅叫的多。
新君即位后应该也不改称呼。
至于彭生,确实有的史料写作公子彭生,但是六国的谱牒早已被秦始皇焚毁,这或许是永远的历史谜团。


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 春秋战国时期有多少个国家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共有109个诸侯国。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国家,例如齐国、晋国、楚国、秦国、鲁国、卫国、燕国、宋国等等。强大的国家都想成为霸主,这就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局面,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分别是:齐国、楚国、...

春秋和战国时代是怎么划分的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划分是以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三家分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

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朝代?
三、军事斗争与大国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爆发。通过战争,一些国家逐渐崛起成为大国,如秦国、齐国等。这些大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军事斗争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经历了政治格局...

十个关于春秋时期的典故
十个关于春秋时期的典故如下: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2、尊王攘夷 齐...

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书籍推荐吗?
5、《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段时期。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

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2、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

求1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专诸杀吴王僚 春秋时期吴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雇专诸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话说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命人沿途布满兵卒,门窗台阶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亲信,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长铍。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要主要内容)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要主要内容) 20 要5个要简洁... 要5个要简洁 展开  我来答 9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鬼武者NoNo 推荐于2017-11-23 · TA获得超过11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有哪些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分为许多小的国家,随着时间和战争的推移,部分国家逐渐强大并相互争霸。主要的国家包括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等。一、齐国 齐国是周代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

临渭区15148796143: 春秋时期男子和女子都自称为什么? -
崔英好及: 当时平辈间不论男女,对话时第二人称代词敬体都可以用“君”,相当于现在的“您”.另外还有一个“子”,但我不知道女性能不能对男性用,因为好像带了亲昵色彩.当时的人称代词都带谦敬色彩. 第一人称 余/予 是谦辞,男女都用;朕 ...

临渭区15148796143: 战国时期的王室里的人称 -
崔英好及: 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君夫人为春秋、战国时期对诸侯正妻的称谓,夫人自称为小童. 男性成员一律可称封号,如XX君,(孟尝君、平原君之类). 国君的弟弟...

临渭区15148796143: 第一人称在古文中可以用哪些字词表示? -
崔英好及: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

临渭区15148796143: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称齐人,秦国人称秦人,那么居住在首都的人称什么? -
崔英好及: 京都人士

临渭区15148796143: 春秋战国 官职与人名问题 -
崔英好及: 就像上面的回答者,他的解释无错,但他是从秦朝开始说的,我在添加一点:春秋时期的话,除贵族外,不论男女,都是没有姓氏名字的,平民和奴隶,若得主人赏识,便会被赐名;女子地位卑微,无姓无名,就看女子是哪国人,如:楚国女,便称“楚姬”女子都为姬妾…

临渭区15148796143: 关于战国诸侯的称呼问题 -
崔英好及: 礼崩乐坏的结果按照周礼,天子称王,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春秋时期,大家都还认账,只有楚和吴越作为蛮夷,自称过王号,但是中原诸侯不认帐的到了战国,几乎人人都自称王...所以后来秦始皇认为王这个称号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权威,才有了皇帝这个词 希望采纳

临渭区15148796143: 有关朕与寡人的问题
崔英好及: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

临渭区15148796143: 战国时期有关资料 -
崔英好及: 战国时期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

临渭区15148796143: 春秋战国 士 的资料 3个 -
崔英好及: 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地位与身份,是最底层的贵族,最高者是周天子,其次是诸侯,而后是大夫,其次才是士,比士身份还低的是庶人和奴隶.大夫的长子继承家业,其他的儿子则从小学习各式各样的才能,而后依靠这些才能为本家族或者...

临渭区15148796143: 春秋战国时的“人质”有什么内涵? -
崔英好及: 春秋战国当时的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一般简称“质子”. 质子: 诸侯国之间同盟时,为了维持信誉,双方互派人质,大多都是次子以下的王子.大王生了十几个,王位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对于一个王子有时不太重要,也是有毁约的事情. 被支配国在那时候都需要派人质送上国家都城,由都城监控.在都城的权利很少,简直和囚犯类似,不能有自由权,不能轻易离开王城,否则就是毁约,会被咎责的.而且人生安全在两国的信誉保证下. 人质也有在外大臣将领的子女.在外带兵的将领需要自己的妻子和子女留在王城当人质,防止将领拥兵自重,谋反等行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