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和余光中各一篇短一点的散文!!不要 故都的秋,西欧的夏天

作者&投稿:诏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光中的《西欧的夏天》分段……~

请采纳,因为没人回答

郁达夫《故都的秋》鉴赏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

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 ,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 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这一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阴冷凄凉。
当然,郁达夫也有激进之时,1926年他撰《广州时事》揭露时弊,后来与鲁迅合编《奔流》,直至于1930年加入“左联”。(最后的从事抗日是更为人所知的)但他在1933年移居杭州(如前文所述),性情一仍其旧,从而在1934年写下《故都的秋》这样一篇散文,是很好理解的;这篇文章蕴含的情感,与他一生的身世命运及性格情趣也是很相符的。
二、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
唐人刘禹锡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二首》)这只是偶唱反调而已,其实,反观历代中国文人的著述,可知他们写秋,确实是多为“悲寂寥”的。无论是屈原写“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杜甫写“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还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扣舷而歌”,言说人生岁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国维还写诗说:“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静庵诗稿·尘劳》他们在耳听秋风萧瑟,目睹木叶飘零之际,总是难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叹家国,一想到韶华逝去,往往念及个人、国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业却难成,内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图景。这一种伤逝情怀,是人类永恒性的悲哀,传统文人们由此习惯性地形成了一种悲秋情结,即便是旷达如苏轼,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罢了。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于是,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亦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
关于这一点,《故都的秋》一文中有明显的例证,下面举出三处,略作分析。
一是写北国槐树的落蕊。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扫街的扫这一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的情状,并说“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何觉得落寞呢?因为他由槐树落蕊而想起了“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也就是说他内心此时正弥漫了传统的悲秋情绪,这正是文中所谓“深沉的地方”。
二是在写槐树落蕊后,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一节。他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心中怎会不联想到自身的悲哀呢?而且,写秋蝉残声也是古已有之的,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西陆,指秋天。玄鬓影,指蝉。作者注),就是再也明显不过的例子。
三是文中的议论部分。在这里,作者不仅承认“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而且还举出了“秋士的成语”、“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例子,同时指出“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的事实,最后归结出凡“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这一句中心性话语。如果说作者开始写槐树落蕊时的落寞还只是“潜意识下的”,那么这一段议论则已升至意识层面了。
以上三处,说明作者自身就是很着意地表现这种传统的悲秋情结的。
最后我再指出一点,对于《故都的秋》这样一篇文章,对于这一种清静悲凉的心境,乃至对郁达夫,对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也许有人会认为析之太细对中学生是不适当的。其实,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的传统,所谓天行有常,春秋代序,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更加奋发进取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已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山水与历史化为一炉,风景与人情合为一处

——赏郁达夫散文《钓台的春昼》

《钓台的春昼》是郁达夫写于三十年代的著名游记散文。所叙的是“一九三一,岁末辛末,暮春三月,春服未成”的作者自富阳溯江而上,过桐庐,上钓台严子陵故迹的一次旅行。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灯光”幽谧清寂,与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在文章开始处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处境为避政界纷扰与官府的追捕,因此作者于寄情山水中一边力图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却尘世纷扰;一边又晴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满现实的牢骚和关心民众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三分天下二分之,四海何人吊国殇”的哀叹。这也正是这篇游记文章的艺术鬼力所在:作者善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把水山与历史化为一炉,把风景与人情合为一处,景中含情,情融于景。 作品所展示的是一幅幅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因有仙,自然是灵”,“山虽不高”的桐君山融聚了人杰地灵之效,地处两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亦可“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村”,更有“十里长洲”和“花田课处”唐诗人方千的故居,“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作者于“淡云微月”“作雨时分”独自登临僻静的桐君山,别有一种清寂孤独的情趣。我论是船家冗慢出长的答话,山影树影交掩的小道,还是“最饶风趣”的“欲藏还露,将见似无的那半规月影”,以及江面上起风时,船光渔火的动静交合。作者便发自内心地称之为“神奇”。且认为“这江山的秀而且静,风景的确良整而不散,却非天下第一江山“所可比拟了。作者状物写景中时时把眼前之景主导随着时间变迁的历史信手拈来相比而赏,更有历史名人严子陵时伴文字左右,让此处山水更具内蕴。 但在作者纵情天光山色之中时,总汇聚了一丝丝抑或是浓浓的荒凉凄冷之感。“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不仅那声声鸟鸣,处处古迹,簇簇远山,点点落江作者情从中来,而文中亦不乏寄托了作者的春梦秋思,漫漫感怀,悠悠旧情,绵绵春恋。内心苦闷愤激情怀让一切美景黯然失色,眼见钩台的废垣残瓦,草木芜杂,天气也来得阴森,“吹来的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心里竟然惶恐“在这荒山里要遇见一个干枯苍老的同丝瓜筋似的严先生的鬼魂。”觉得了“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这一切景物皆因作者感于社会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而产生了共鸣,因此作者不是给“中央党帝”或地方“高官”或满洲国的的汉奸官僚,无耻文人以辛辣的讽刺,也偶尔露出了“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高官厚禄,还要什么浮名虚誉,”此类倦于抗争的情绪。 因此让读者领悟到只有这样萧疏幽谧的清境,才能融化作者胸中的那份苦闷和忧郁,所以他夜登桐君山,正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孤寂的境界。
全文写景没有铺陈绵密,但记叙、抒情、议论相间,并能以动写静,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线索,点染成趣,着重状僻冷清幽的氛围,偶发喟叹,亦含愤懑苍茫之音,创造了一种浑融的诗的意境,以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喻指了感情的变化。以景述情,缘情于景,舒展潇洒,意境深远,充分显示了一代名家独具慧眼领略自然的散文风范。

  沙田山居 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
  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
  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
  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
  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
  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
  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
  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墙桅出去,风帆进
  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
  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
  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
  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
  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
  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
  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
  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
  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
  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
  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
  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谐趣。山谷是
  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
  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也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去,马鞍山奇拔而峻峭,屏于东方,使朝晖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
  近,魁梧的肩曾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个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
  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
  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
  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
  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周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
  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增,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
  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
  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
  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和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
  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
  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辽远的人
  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
  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
  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
  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躁蹲着罗汉松与芦
  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猛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
  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个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
  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婉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
  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
  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
  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
  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钓台的春昼夜 郁达夫
  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
  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正唯其是如此,我对于富春江上的严陵,二十年来,
  心里虽每在记着,但脚却没有向这一方面走过。一九三一,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
  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先
  在江浙附近的穷乡里,游息了几天,偶而看见了一家扫墓的行舟,乡愁一动,就定下了归计。
  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和家人等去上了几处坟,与许久不曾
  见过面的亲戚朋友,来往热闹了几天,一种乡居的倦怠,忽而袭上心来了,于是乎我就决心上
  钓台访一访严子陵的幽居。

  钓台去桐庐县城二十余里,桐庐去富阳县治九十里不足,自富阳溯江而上,坐小火轮三小
  时可达桐庐,再上则须坐帆船了。

  我去的那一天,记得是阴晴欲雨的养花天,并且系坐晚班轮去的,船到桐庐,已经是灯火
  微明的黄昏时候了,不得已就只得在码头近边的一家旅馆的楼上借了一宵宿。

  桐庐县城,大约有三里路长,三千多烟灶,一二万居民,地在富春江西北岸,从前是皖浙
  交通的要道,现在杭江铁路一开,似乎没有一二十年前的繁华热闹了。尤其要使旅客感到萧条
  的,却是桐君山脚下的那一队花船的失去了踪影。说起桐君山,却是桐庐县的一个接近城市的
  灵山胜地,山虽不高,但因有仙,自然是灵了。以形势来论,这桐君山,也的确是可以产生出
  许多口音生硬,别具风韵的桐严嫂来的生龙活脉。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
  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
  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圈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
  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隐而
  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大约去程明
  道的墓地程坟,总也不过一二十里地的间隔。我的去拜谒桐君,瞻仰道观,就在那一天到桐庐
  的晚上,是谈云微月,正在作雨的时候。

  鱼梁渡头,因为夜渡无人,渡船停在东岸的桐君山下。我从旅馆踱了出来,先在离轮埠不
  远的渡口停立了几分钟。后来向一位来渡口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弓身请问了一回,才得到了
  渡江的秘诀。她说:“你只须高喊两三声,船自会来的。”先谢了她教我的好意,然后以两手
  围成了播音的喇叭,“喂,喂,渡船请摇过来!”地纵声一喊,果然在半江的黑影当中,船身
  摇动了。渐摇渐近,五分钟后。我在渡口,却终于听出了咿呀柔橹的声音。时间似乎已经入了
  酉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这时候都已经静息,自从渡口的那位少妇,在微茫的夜色里,藏
  去了她那张白团团的面影之后,我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
  悲哀。渡船到岸,船头上起了几声微微的水浪清音,又铜东的一响,我早已跳上了船,渡船也
  已经掉过头来了。坐在黑影沈沈的舱里,我起先只在静听着柔橹划水的声音,然后却在黑影里
  看出了一星船家在吸着的长烟管头上的烟火,最后因为被沈默压迫不过,我只好开口说话了:
  “船家!你这样的渡我过去,该给你几个船钱?”我问。“随你先生把几个就是。”船家的说
  话冗慢幽长,似乎已经带着些睡意了,我就向袋里摸出了两角钱来。“这两角钱,就算是我的
  渡船钱,请你候我一会,上山去烧一次夜香,我是依旧要渡过江来的。”船家的回答,只是恩
  恩乌乌,幽幽同牛叫似的一种鼻音,然而从继这鼻音而起的两三声轻快的咳声听来,他却似已
  经在感到满足了,因为我也知道,乡间的义渡,船钱最多也不过是两三枚铜子而已。

  到了桐君山下,在山影和树影交掩着的崎岖道上,我上岸走不上几步,就被一块乱石拌倒
  ,滑跌了一次。船家似乎也动了恻隐之心了,一句话也不发,跑将上来,他却突然交给了我一
  盒火柴。我于感谢了一番他的盛意之后,重整步武,再摸上山去,先是必须点一枝火柴走三五
  步路的,但到得半山,路既就了规律,而微云堆里的半规月色,也朦胧地现出一痕银线来了,
  所以手里还存着的半盒火柴,就被我藏入了袋里。路是从山的西北,盘曲而上,渐走渐高,半
  山一到,天也开朗了一点,桐庐县市上的灯火,也星星可数了。更纵目向江心望去,富春江两
  岸的船上和桐溪合流口停泊着的船尾船头,也看得出一点一点的火来。走过半山,桐君观里的
  晚褥钟鼓,似乎还没有息尽,耳朵里仿佛听见了几丝木鱼钲钹的残声。走上山顶,先在半途遇
  着了一道道观外围的女墙,这女墙的栅门,却已经掩上了。在栅门外徘徊了一刻,觉得已经到
  了此门而不进去,终于是不能满足我这一次暗夜冒险的好奇怪僻的。所以细想了几次,还是决
  心进去,非进去不可,轻轻用手往里面一推,栅门却呀的一声,早已退向了后方开开了,这门
  原来是虚掩在那里的。进了栅门,踏着为淡月所映照的石砌平路,向东向南的前走了五六十步,
  居然走到了道观的大门之外,这两扇朱红漆的大门,不消说是紧闭在那里的。到了此地,我却
  不想再破门进去了,因为这大门是朝南向着大江开的,门外头是一条一丈来宽的石砌步道,步
  道的一旁是道观的墙,一旁便是山坡,靠山坡的一面,并且还有一道二尺来高的石墙筑在那里,
  大约是代替栏杆,防人倾跌下山去的用意,石墙之上,铺的是二三尺宽的青石,在这似石栏又
  似石凳的墙上,尽可以坐卧游息,饱看桐江和对岸的风景,就是在这里坐它一晚,也很可以,
  我又何必去打开门来,惊起那些老道的恶梦呢!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
  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
  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
  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这道观大门外的景色,真神奇极了。我当十几年前,在放浪的游程里,曾向瓜州京口一带,
  消磨过不少的时日。那时觉得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甘露寺外的江山,而现在到了桐庐,昏夜
  上这桐君山来一看,又觉得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
  山所可与比拟的了。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
  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
  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
  时刻,忘记了自身,直等到隔江的击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了,才
  跑也似地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

  第二日侵晨,觉得昨天在桐君观前做过的残梦正还没有续完的时候,窗外面忽而传来了一
  阵吹角的声音。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并且
  晓风残月,杨柳岸边,也正好候船待发,上严陵去;所以心里虽怀着了些儿怨恨,但脸上却只
  观出了一痕微笑,起来梳洗更衣,叫茶房去雇船去。雇好了一只双桨的渔舟,买就了些酒莱鱼
  米,就在旅馆前面的码头上上了船,轻轻向江心摇出去的时候,东方的云幕中间,已现出了几
  丝红晕,有八点多钟了。舟师急得利害,只在埋怨旅馆的茶房,为什么昨晚上不预先告诉,好
  早一点出发。因为此去就是七里滩头,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上钓台去玩一趟回来,路程虽
  则有限,但这几日风雨无常,说不定要走夜路,才回来得了的。

  过了桐庐,江心狭窄,浅滩果然多起来了。路上遇着的来往的行舟,数目也是很少,因为
  早晨吹的角,就是往建德去的快班船的信号,快班船一开,来往于两岸之间的船就不十分多了。
  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
  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我在船头上一口一口的喝着严东关的药
  酒,指东话西地问着船家,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港,惊叹了半天,称颂了半天,人也觉得倦
  了,不晓得什么时候,身子却走上了一家水边的酒楼,在和数年不见的几位已经做了党官的朋
  友高谈阔论。谈论之余,还背诵了一首两三年前曾在同一的情形之下做成的歪诗:

  不是尊前爱惜身,
  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
  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
  义士纷纷说帝泰。

  直到盛筵将散,我酒也不想再喝了,和几位朋友闹得心里各自难堪,连对旁边坐着的两位
  陪酒的名花都不愿意开口。正在这上下不得的苦闷关头,船家却大声的叫了起来说:

  “先生,罗芷过了,钓台就在前面,你醒醒罢,好上山去烧饭吃去。”

  擦擦眼睛,整了一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了。清清的一
  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容峻削,
  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
  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
  上,山下岩头,只沈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前面的所
  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大个石垒,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杂的草木。山腰里的那座祠
  堂,也只露着些废垣残瓦,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象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
  并且天气又来得阴森,早晨曾经露一露脸过的太阳,这时候早已深藏在云堆里了,余下来的只
  是时有时无从侧面吹来的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船靠了山脚,跟着前面背着酒菜鱼米的船夫走
  上严先生祠堂的时候,我心里真有点害怕,怕在这荒山里要遇见一个干枯苍老得同丝瓜筋似的
  严先生的鬼魂。

  在祠堂西院的客厅里坐定,和严先生的不知第几代的裔孙谈了几句关于年岁水旱的话后,
  我的心跳也渐渐儿的镇静下去了,嘱托了他以煮饭烧菜的杂务,我和船家就从断碑乱石中间爬
  上了钓台。

  东西两石垒,高各有二三百尺,离江面约两里来远,东西台相去只有一二百步,但其间却
  夹着一条深谷。立在东台,可以看得出罗芷的人家,回头展望来路,风景似乎散漫一点,而一
  上谢氏的西台,向西望去,则幽谷里的清景,却绝对的不象是在人间了。我虽则没有到过瑞士,
  但到了西台,朝西一看,立时就想起了曾在照片上看见过的威廉退儿的祠堂。这四山的幽静,
  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在这儿的变化
  更多一点,周围的环境更芜杂不整齐一点而已,但这却是好处,达正是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
  颓废荒凉的美。

  从钓台下来,回到严先生的祠堂─—记得这是洪杨以后严州知府戴(pan)重建的祠堂─—
  西院里饱啖了一顿酒肉,我觉得有点酩酊微醉了。手拿着以火柴柄制成的牙签,走到东面供着
  严先生神像的龛前,向四面的破壁上一看,翠墨淋漓,题在那里的,竟多是些俗而不雅的过路
  高官的手笔。最后到了南面的一块白墙头上,在离屋檐不远的一角高处,却看到了我们的一位
  新近去世的同乡夏灵峰先生的四句似邵尧夫而又略带感慨的诗句。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祟古,
  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象他那样的顽固内容的亡清遗老,也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
  现在的那些官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
  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慕贤的心一动,熏人臭技自然是难熬了,
  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了一枝破笔,我也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
  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

  从墙头上跳将下来,又向龛前天井去走了一圈,觉得酒后的干喉,有点渴痒了,所以就又
  走回到了西院,静坐着喝了两碗清茶。在这四大无声,只听见我自己的啾啾喝水的舌音冲击到
  那座破院的败壁上去的寂静中间,同惊雷似地一晌,院后的竹园里却忽而飞出了一声闲长而又
  有节奏似的鸡啼的声来。同时在门外面歇着的船家,也走进了院门,高声的对我说:

  “先生,我们回去罢,已经是吃点心的时候了,你不听见那只鸡在后
  山啼么?我们回去罢!”

  一九三二年八月在上海写


余秋雨,,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第五段赏析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余光中 | 我的四个假想敌
余光中走了,那个说着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人走了,那个说着给我一瓢长江水的人走了,那个说着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人走了。他曾说过:“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余光中我来过我爱过读后Ƅ
我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解读余光中先生,他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他的心地非常细腻,这可以从他很多的文章裏看得出来,也能从他对四个女儿凝重醇厚的爱中深切体现,更从他对发妻的篇篇文章裏堂堂袒示。《我的四个假想敌》,从这篇文裏可以深切的体会一个做父亲的心理。女儿们大了,要嫁人...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雨表现了什么意境美
围绕着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单纯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

余光中诗选读后感
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写乡愁的诗歌,还写过很多很西化的诗、也写散文、甚至还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乡愁》这首诗因为被编到教科书里,所以大家都念过,而且...

余光中书斋书灾
)有一本书上写着:“赠余光中,一九五九年于爱奥华城”。(作者已经死了,他巍峨的背影已步入文学史。将来,我的女儿们读文学史到他时,有什么感觉呢?)另一本书令我想起一位好朋友,他正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小镇上穷泡,好久不写诗了。翻开这本红面烫金古色古香的诗集,不料一张叶脉毕呈枯脆欲...

余光中诗集文集的读后感【急!!!
\/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 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

求余光中《听那冷冷的雨》赏析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

大家知道张小娴,余光中,张晓风,朱自清等散文名家作品有哪些文章或片段...
大家知道张小娴,余光中,张晓风,朱自清等散文名家作品有哪些文章或片段(不少于300字)的是写人的么?要求给我发一段,我先看看,看后好的给分哦!最好一个作家一篇文章。... 大家知道张小娴,余光中,张晓风,朱自清等散文名家作品有哪些文章或片段(不少于300字)的是写人的么?要求给我发一段,我先看看,看后好的给分哦...

平山区19140837522: 字数非常少的写景散文 -
皮骆唐恒: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春》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郁达夫《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 鲁迅《雪》 老舍《济南的冬天》《大明湖之春》 茅盾《雾》 何其芳《黄昏》《雨前》 巴金《日出》《鸟的天堂》 梁实秋《雅舍》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好不容易凑够了20篇 字数怎么算非常少?嫌长可以节选

平山区19140837522: 100字有选自美文摘抄 -
皮骆唐恒: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郁达夫...

平山区19140837522: 名家写景散文 摘抄啊 -
皮骆唐恒: 1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 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 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

平山区19140837522: 请你写出两篇写雨景,抒雨情的文学作品?必采纳. -
皮骆唐恒: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读你如雨》周晓珍;《雨》郁达夫;戴望舒的《雨巷》;汪国真的《雨的随想》;《春雨》梁遇春

平山区19140837522: 推荐一些散文大家及作品,文笔优美细腻些 -
皮骆唐恒: 郁达夫《故都的秋》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梭罗《瓦尔登湖》沈从文《湘西游记》 废名《桥》何其芳《画梦录》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张爱玲《更衣记》《天才梦》

平山区19140837522: 300字摘抄 -
皮骆唐恒:1我沿着幽雅的小路一直向前走,林中的小鸟被我的脚步声吓到,飞向蓝天……我便于工作停下来,一看,我已来到了红色的世界——红枫林.望着漫山的红枫,远远望去就像红色的海洋,那种红色鲜艳夺目.我不...

平山区19140837522: 朱自清或者郁达夫的短篇写景散文 -
皮骆唐恒: 朱自清:《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郁达夫:《西溪的晴雨 》《江南的冬景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钓台的春昼 》

平山区19140837522: 有哪些写景散文名篇 -
皮骆唐恒: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春》——朱自清 《荷塘月色》——朱自清 《日出》——巴金 《雪》——鲁迅 《故都的秋》——郁达夫 《雅舍》——梁实秋 《听听那...

平山区19140837522: 乡愁的文章,短一点,最好是名家的 -
皮骆唐恒: 乡愁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