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怎么就没有出现一个统一全球的人?

作者&投稿:暴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类是怎么出现的~

地球是人类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星。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亲。的确,地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地球不仅以它那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殖繁衍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有着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时期、童年时期、现阶段的青壮年时期,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地球总的历史已有46亿年,但人类产生才300万年左右,人类文明史却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人类对漫长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周期系统,因而地球史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各种类型的岩石、化石、岩层变形的迹象、岩层或岩体之间关系等地质纪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测定法、氨基酸消旋测定法、古地磁法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探测研究,可把地球演变发展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地球的诞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样,要认识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变历史,当然离不开探索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而太阳系是众多恒星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恒星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测太阳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颗恒星的演化可以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力收缩阶段,即弥漫星云间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团团星云;第二阶段为核反应阶段,原始星云间相互碰撞发热,内部进行剧烈核反应;第三阶段是衰老阶段,即作为核聚变燃料氢和氮等逐步耗尽。
根据恒星演化一般规律,可推测大约在距今50~60亿年以前,一团星云开始集中,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这团星云的大部分物质进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阳,开始有了形体,并开始发光。之后,由内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时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热。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在一定的进化概率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再经过长期不断进化,大约在35亿年前终于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体。此为生命演化的第一阶段,即非细胞生命阶段,实现了从非生命到生命转变的过程。
地球的童年,从距今46亿年形成时期起,大约延续到距今30亿年左右,一共15.16亿年。当然,对于地球的童年,现在知道的还不多,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二、地球的少年时期
从距今30亿年左右到5.7亿年这段时间,地球进入了少年时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延续时间十分漫长,大气、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发展,可是生物界的进化却很缓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还只是有菌类、藻类和一些低等原生动物、腕足类动物等。这跟寒武纪以后生物界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地球进入少年时期是以最早出现小块陆核作为标志的,后来大陆就是由陆核逐渐扩大而形成的,地球上发现的有确凿证据的小块稳定陆核形成于距今28亿年前,地点在非洲南部。直到25亿年前,各大陆内相继形成若干个小块稳定陆地。后来在距今17亿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最有意义的稳定大陆形成事件,稳定大陆的面积在相对比较短的历史阶段里大大增加,大陆差不多接近了它现在的规模。但形成的大陆岩石圈(也称原地台)还比较薄弱,保留有相当的活动性,没有达到真正的稳定。
从原地台到地台的转变时期是从距今17亿年到距今14亿年左右,根据科学家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来看,原地台曾多次被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断被下面涌上来的岩浆物质所胶结,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稳定,因此,距今14亿年左右是稳定大陆最终形成时期,地球岩石圈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时期,生物界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原核细胞阶段,这一阶段生命已经有了细胞形态,有真正的细胞膜,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亿年前最为盛行的蓝藻为代表,它能进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早期地球的还原性大气逐步被氧化型大气所替代,其后接着进入到第三阶段的进化,出现了真核细胞,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进化。
三、地球的古生代时期
古生代时期的地层可分成早、晚两期,早古生代分为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从距今大约5.7亿年到4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叠三个纪,距今4亿年到2.3亿年。这3.4亿年时间是最古老生命的时代,地球到这个时期已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从寒武纪开始,地台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搬运等外力地质作用,地球表面高低差异减少(即平夷作用),低洼区域屡遭海水浸漫,浅海面积不断扩大。此时期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可利用的煤的时期,如我国南方的一种煤—石煤,就是由生活在滨海、浅海的海生植物遗体大量聚集石化而形成的。到了志留纪末期,地台周围和地台之间的地槽区发生了加里东(英国的一个山名)运动的大变动,延续时间为几百万年。原来低平地区重新被抬高,简单地貌复杂起来。经过这场变动之后,有的地方发生了倾斜、褶皱,有的地方发生断裂,大陆总面积扩大。随着平夷作用的又一次进行,地球地势又逐渐趋向平缓,太平洋若干地区重新发生海浸,在石炭纪中期,海浸规模达到最大。从石炭纪晚期开始,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槽里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层产生剧烈的褶皱,转化成褶皱山系,构造运动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这个运动叫华力西(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华力西山)运动。
华力西运动使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槽,东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乌拉尔地槽、西伯利亚、中亚、中国地台之间的广大地槽区、北美、东缘的阿巴拉契亚地槽都转化成褶皱山系,海水退出,使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全球大陆块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这就形成了全球统一大陆——潘加亚大陆,大陆总面积已经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陆总面积相差无几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动物已经分化。在植物界中,蓝藻和菌类繁盛;在动物界中,已经出现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入寒武纪,植物界中的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动物界中,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突发性开始繁荣。奥陶纪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类广泛发育,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头足类居多,在奥陶纪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没有颌的圆口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真正的鱼类是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到了泥盆纪时,鱼类已经很繁盛,是当时最高等的动物。其中有一种总鳍鱼,以后发展成为两栖类。
由于加里东运动,使大陆面积扩大,某些海洋消失,环境剧烈变化,使那些适应性强的生物种类生存了下来。在泥盆纪中期,陆生植物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种属已经长成大树,并且出现了昆虫、两栖类。到石炭纪中期,出现了森林,昆虫也进一步向空中发展,同时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爬行类也出现了,后来的华力西运动,使海水退去,大陆面积更加扩大,使生物界向大陆进军的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在古生代时期,植物界从低等的水生藻类进化成比较高等的陆生植物,动物界从比较低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鱼类和陆生爬行类动物,完成了向大陆进军。
四、地球的中生代时期
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从距今2.3亿年起到6700万年前结束,延续时间大约1.6亿年。
中生代开始以后,地球史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潘加亚大陆逐步解体,各个陆块渐渐趋向于漂移到现代所处的位置,岩石圈又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动。中生代开始经二三千万年,到了三叠纪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间和欧亚、非洲之间发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几个陆块之间也发生分裂,开始互相移开;到了侏罗纪晚期,各个陆块进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南美和非洲之间产生了一条大体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陆块向两边移开,海水浸进去,这就是未来的大西洋;又过了七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晚期,情况又进一步变化,各大陆继续互相移开,最显著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加大,也就是说南大西洋有了明显的扩张。
以上所说的中生代时期大陆分裂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分裂原因又是什么?这得从下面的假说说起。
首先是奥地利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ge,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热变冷的天体,它的表层先冷却,凝结成固体的地壳,地壳的上层是较轻的硅铝层,它的下层是较重的硅镁层,处于熔融状态。如同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大陆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镁层之上的。潘加大陆由于地球向东自转和潮汐力的作用,原始大陆缓慢地向西移动,以后出现了裂缝,崩解。他还认为,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同原始大陆一起存在,后来因为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它的范围逐渐缩小,缩小面积等于大西洋扩大的面积,印度洋是在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分离后才出现的,至于北冰洋,它原来就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论据:南美洲东岸的西依拉山脉和非洲西岸的开普山脉,不仅地质构造相同,而且它们的矿层成份和年龄都一样;其次是古生物资料,那时代的古生物研究证明,南半球的几个大陆上,石炭纪时期的爬行动物中,有64%的种是共同的,到了三叠纪时,也就是推测南半球的几个大陆已经分裂了一段时间之后,几个大陆爬行动物中共同种已经下降到34%;再次是根据古气候资料,用古气候条件的特殊沉积物,如反映古赤道气候的由热带植物形成的煤层、反映干热气候条件的盐类沉积等进行分析,发现其跑到了今天的高纬度地区,而反映古极区的冰碛却跑到了今天的赤道地区,也称为极移。但是,这个假说在盛行一时之后便遭冷落了。
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学的兴起,研究证明大陆漂移的轨迹与古地磁学是吻合的。地球磁场分南北两极,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层中,保留着当时的磁性纪录,利用精密仪器,对岩石剩余磁性的测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陆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磁北极的位置及其移动,研究表明,各大陆测定地磁北极在相应地质时代移动路线不同,最终都在今天会合于磁北极。
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的基本思想是:热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质从下面的软流圈里上涌,通过岩石圈里的裂缝,在未来的洋脊轴部侵入,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原始洋底向二侧扩张,大陆随之漂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新的洋底不断加宽,已经裂开的大陆壳被带到离大洋裂谷更远的地方。
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断地从每个大洋里产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开,大洋在扩张,长此下去,地球体积不是越来越膨大了吗?直到后来海底扩张假说和大陆漂移假说相互结合后,才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断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软流圈里去而消亡了,这跟全球性地震活动带的研究密切相关。从而使地球科学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能从宏观上阐述地球上层发生的各种运动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此学说把地壳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板块又分成几个小块。所有的这些板块构成一层岩石圈。各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的活动地带,板块随着洋底扩张而移动。洋脊附近是板块生长带,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这三处。海沟附近是板块消减带,就是太平洋东、西边缘海沟部分。当密度较大的板块向密度较小的板块俯冲时,引起强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冲则形成岛屿或高大山系。
中生代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松柏、苏铁、银杏以及某些真蕨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能够真正开花结果的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门类,它们在传播和繁殖后代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动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其中以恐龙最为繁盛,到侏罗纪时期成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垩纪却突然绝灭了,究其原因,至今还是得不到恰当解释的科学之迷。从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两类更高级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也在中生代时出现了。
五、地球的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最新的一个时代,包括现代在内整个新生代大约为6700万年,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组成。
虽然新生代延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就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气候状况,生物界面貌逐渐演变到现代的样子。
新生代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欧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陆跟亚洲的相撞,其结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层物质互相推挤,形成了横亘于南北半球之间,绵延几乎达到地球半周的最雄伟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经南欧的阿尔卑斯山,东延是喀尔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尔高原和山地,向东就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东南去,中南半岛和印尼诸岛的山脉也都跟它相连。这就是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
太平洋跟周边大陆的相互挤压作用也使大陆边缘的构造带持续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岩浆作用,并且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作用一直到现代还在进行。以及被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断块,在大陆边缘各种作用和岩石圈物质运动的影响之下,发生了互相推挤,拉开或相对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的动物主要有两大类: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随着它们的进化,到了第三纪中、晚期,古有蹄类先是有奇蹄类,如马、犀等,后有偶蹄类,如羊、牛等;古食肉类也渐渐进化成各种猛兽,如狮、豹、虎等。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终于在最新地质历史时期产生了生命之花——人类。人类的进化是生物界长期演变的结果。
促成地球演变的因素,总的来说,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就是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里的作用力,它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就是风化、剥蚀、沉积等作用。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地球的重力。另外还有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时期历史中的陨石冲击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一是由重力能转变而来的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决定着地球表层和内部的物质运动。
如果从十九世纪中叶赖尔的名著《地质学原理》出版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经过许多地球科学家的努力,再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其的促进,地球演变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科学家们在一些涉及地球演淅�返闹卮笪侍馍先匀淮嬖谘现胤制纭?
纵观科学地球史这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地球科学家正处在取得认识上新的飞跃的前夕。未来的地球科学家们一定能把科学地球史这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总结:

46亿年前:地球诞生

45亿年前:陪伴地球的月亮出现在天空

内容:

地质学家认为,最开始地球是一个无法居住的星球,因为当时的地球表面是由熔融的岩浆组成的。在地球诞生1亿年后,月亮便出现在我们的天空中。只可惜她只能顾影自怜,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能够欣赏皎洁月光的生物。

40亿年前:地壳形成

内容:

原始地球是均匀的固体,它刚刚从炽热的状态冷却下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冷却的地球又面临熔融的时刻。导致地球再次熔融的热量,主要来自天空中落下来的微星体。巨大的行星引力往往很大,吸引在太阳系中游荡的微小星体,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尘埃和碎块受到地球的吸引,撞击到地球的表面,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地球的表层温度上升。同时,地球由于整体的收缩,地球内部密度越来越大,压力也增加,导致地球内部温

40亿年—25亿年前:陆地逐渐形成

38—35亿年前:生命之花绽放

内容:

不仅陆地岩石的形成时间有规律,分布也有规律。往往在现代大陆的中心,是25亿年以前的岩石,在它的周围,是一圈17亿年左右的岩石;再向外是一圈10亿年的岩石。这说明大陆的增生的过程,是由于大洋板块在原始大陆的外侧碰撞、褶皱,形成高于海面的新陆地。经过地球历史中的多次造陆运动,到了10亿年时,由于板块的汇聚,大陆与大陆互相靠近,彼此相连,第一次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块超级大陆。在超级大陆的外面,是更为辽阔的超级大洋。

15—6亿年:五颜六色的水生世界

内容:

地球最初的20到30亿年的岁月中,面貌是非常乏味的。寸草不生的陆地,死气沉沉的海洋。只有在海陆相接的海岸地带,点缀着一些蓝藻。随着地球发怒的次数逐渐减少和威力逐渐减弱,气候变得越来越适宜生命繁衍。十几亿年前的大气,已经与地球早期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所组成的大气完全不同了,氧气逐渐增多,在高空中形成了一层臭氧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无形杀手——紫外线,使地表的生物再也不用委屈地躲在暗处生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生长在阳光普照的世界里了。

古老的蓝藻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而15亿到6亿年间的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其他类型的藻类,它们具有细胞核,其中的一些,比如绿藻等,细胞中还具有色素,适合在浅海的海水顶层和潮涨潮落的滨海地带生活,为生物将来登上陆地做好了准备。这些藻类颜色多样,绿色、褐色、金黄色、红色将那时的海洋点缀得绚丽多彩。地球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池塘。

10—5.1亿年:超级大陆一分为四

5.43亿年: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开始

内容:

这是一个地球上众多生物应该铭记的时刻,5.43亿年被认为是古生代开始的时候,也是寒武纪开始的年代。在此之前,生物界中的物种类型单调,而且多是一些软躯体动物,几乎没有带骨骼和甲壳的生物,因此在地层中发现化石的机会凤毛麟角。寒武纪一开始,生物突然之间繁盛了起来,出现了各种门类的物种,当今世界生物的各大门类,都可以在寒武纪开始的时刻找到先祖。所以,地质学家将寒武纪之前的岁月称为隐生宙,生物好像躲藏起来似的,在岩石中找不到。其实是由于当时生物稀少,死后难以保存的缘故;寒武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称为显生宙,生物繁盛,在地层中频频“抛头露面”。由于有了诸多化石的帮助,地质学家对显生宙要比对隐生宙更加了解。

5.1—2.48亿年:大陆分久又合

4亿年前:生物挺进陆地深处

内容:

在古生代刚开始时,生命活动的范围还只局限在近海地带。随后,三叶虫、珊瑚、海绵等动物相继出现,最早的鱼类也开始在海洋中游弋。在距今4亿年左右,一些藻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它们首先占据了距海岸线不远的沼泽和滩涂地带,这里的环境介于海陆之间,是“登陆先遣队”的理想训练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植物终于可以脱离水生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仅仅依靠天上的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植物仍然活得有滋有味。

2.48亿年:大陆再度开始分裂

中生代(2.48—0.65亿年):恐龙横空出世,并盛极而衰

0.05亿年前:人类出现

地球是人类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星。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亲。的确,地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地球不仅以它那
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殖繁衍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着
地球的奥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有着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时期、童年时期、现阶段的青壮年时期,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球总的历史已有46亿年,但人类产生才300万年左右,人类文明史却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人类对漫长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观
测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周期系统,因而地球史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各种类型的岩石、化石、岩层变形的迹象、岩层或岩体之间关系等地
质纪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测定法、氨基酸消旋测定法、古地磁法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探测研究,可把地球演变发展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地球的诞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样,要认识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变历史,当然离不开探索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而太阳系是众多恒星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恒星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测太阳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颗恒星的演化可以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力收缩阶段,即弥漫星云间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团团星云;第二阶段为核反应阶段,原始星云间相互碰撞发热,内部进行剧烈核反应;第三阶段是衰老阶段,即作为核聚变燃料氢和氮等逐步耗尽。
根据恒星演化一般规律,可推测大约在距今50~60亿年以前,一团星云开始集中,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这团星云的大部分物质进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阳,开始有了形体,并开始发光。之后,由内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时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热。

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
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
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
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
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
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
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
在一定的进化概率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再经过长期不断进化,大约在35亿年前终于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体。此为生命演化的第一阶
段,即非细胞生命阶段,实现了从非生命到生命转变的过程。
地球的童年,从距今46亿年形成时期起,大约延续到距今30亿年左右,一共15.16亿年。当然,对于地球的童年,现在知道的还不多,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二、地球的少年时期

距今30亿年左右到5.7亿年这段时间,地球进入了少年时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延续时间十分漫长,大气、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发展,可是
生物界的进化却很缓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还只是有菌类、藻类和一些低等原生动物、腕足类动物等。这跟寒武纪以后生物界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形成了
鲜明对比。
地球进入少年时期是以最早出现小块陆核作为标志的,后来大陆就是由陆核逐渐扩大而形成的,地球上发现的有确凿证据的小块稳定陆核形成
于距今28亿年前,地点在非洲南部。直到25亿年前,各大陆内相继形成若干个小块稳定陆地。后来在距今17亿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最有意义的稳定大陆形
成事件,稳定大陆的面积在相对比较短的历史阶段里大大增加,大陆差不多接近了它现在的规模。但形成的大陆岩石圈(也称原地台)还比较薄弱,保留有相当的活
动性,没有达到真正的稳定。
从原地台到地台的转变时期是从距今17亿年到距今14亿年左右,根据科学家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来看,原地台曾多次被来
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断被下面涌上来的岩浆物质所胶结,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稳定,因此,距今14亿年左右是稳定大陆最终形成时期,地球岩石圈的
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时期,生物界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原核细胞阶段,这一阶段生命已经有了细胞形态,有真正的细胞膜,但是还没有真
正的细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亿年前最为盛行的蓝藻为代表,它能进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早期地球的还
原性大气逐步被氧化型大气所替代,其后接着进入到第三阶段的进化,出现了真核细胞,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进化。
三、地球的古生代时期

生代时期的地层可分成早、晚两期,早古生代分为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从距今大约5.7亿年到4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叠三个纪,距今4亿年
到2.3亿年。这3.4亿年时间是最古老生命的时代,地球到这个时期已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从寒武纪开始,地台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搬运等外力地质作
用,地球表面高低差异减少(即平夷作用),低洼区域屡遭海水浸漫,浅海面积不断扩大。此时期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可利用的煤的时期,如我国南方的一种煤—石
煤,就是由生活在滨海、浅海的海生植物遗体大量聚集石化而形成的。到了志留纪末期,地台周围和地台之间的地槽区发生了加里东(英国的一个山名)运动的大变
动,延续时间为几百万年。原来低平地区重新被抬高,简单地貌复杂起来。经过这场变动之后,有的地方发生了倾斜、褶皱,有的地方发生断裂,大陆总面积扩大。
随着平夷作用的又一次进行,地球地势又逐渐趋向平缓,太平洋若干地区重新发生海浸,在石炭纪中期,海浸规模达到最大。从石炭纪晚期开始,强烈的构造运动使
地槽里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层产生剧烈的褶皱,转化成褶皱山系,构造运动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这个运动叫华力西(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华力西
山)运动。
华力西运动使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槽,东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乌拉尔地槽、西伯利亚、中亚、中国地台之间的广大地槽区、北
美、东缘的阿巴拉契亚地槽都转化成褶皱山系,海水退出,使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全球大陆块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这就形成了全球统一大陆——潘加亚大陆,
大陆总面积已经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陆总面积相差无几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动物已经分化。在植物界中,蓝藻和菌类繁盛;在动物界中,已经出现
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入寒武纪,植物界中的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动物界中,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突发性开始繁荣。奥陶纪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
类广泛发育,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头足类居多,在奥陶纪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没有颌的圆口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真正的鱼类是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到了泥
盆纪时,鱼类已经很繁盛,是当时最高等的动物。其中有一种总鳍鱼,以后发展成为两栖类。
由于加里东运动,使大陆面积扩大,某些海洋消失,环境剧
烈变化,使那些适应性强的生物种类生存了下来。在泥盆纪中期,陆生植物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种属已经长成大树,并且出现了昆虫、两栖类。到石炭纪中期,出
现了森林,昆虫也进一步向空中发展,同时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爬行类也出现了,后来的华力西运动,使海水退去,大陆面积更加扩大,使生物界向大陆进军的进程
又大大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在古生代时期,植物界从低等的水生藻类进化成比较高等的陆生植物,动物界从比较低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鱼类和陆生爬行类
动物,完成了向大陆进军。
四、地球的中生代时期
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从距今2.3亿年起到6700万年前结束,延续时间大约1.6亿年。

生代开始以后,地球史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潘加亚大陆逐步解体,各个陆块渐渐趋向于漂移到现代所处的位置,岩石圈又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动。中生代开始经
二三千万年,到了三叠纪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间和欧亚、非洲之间发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几个陆块之间也发生分裂,开始互相移开;到了侏罗纪晚期,各个陆块进
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南美和非洲之间产生了一条大体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陆块向两边移开,海水浸进去,这就是未来的大西洋;又过了七千万
年,到了白垩纪晚期,情况又进一步变化,各大陆继续互相移开,最显著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加大,也就是说南大西洋有了明显的扩张。
以上所说的中生代时期大陆分裂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分裂原因又是什么?这得从下面的假说说起。

先是奥地利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ge,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热变冷的天体,它的表
层先冷却,凝结成固体的地壳,地壳的上层是较轻的硅铝层,它的下层是较重的硅镁层,处于熔融状态。如同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大陆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镁
层之上的。潘加大陆由于地球向东自转和潮汐力的作用,原始大陆缓慢地向西移动,以后出现了裂缝,崩解。他还认为,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同原始大陆一起存
在,后来因为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它的范围逐渐缩小,缩小面积等于大西洋扩大的面积,印度洋是在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分离后才出现的,至于北冰洋,它原来就是
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论据:南美洲东岸的西依拉山脉和非洲西岸的开普山脉,不仅地质构造相同,而且它们的矿层
成份和年龄都一样;其次是古生物资料,那时代的古生物研究证明,南半球的几个大陆上,石炭纪时期的爬行动物中,有64%的种是共同的,到了三叠纪时,也就
是推测南半球的几个大陆已经分裂了一段时间之后,几个大陆爬行动物中共同种已经下降到34%;再次是根据古气候资料,用古气候条件的特殊沉积物,如反映古
赤道气候的由热带植物形成的煤层、反映干热气候条件的盐类沉积等进行分析,发现其跑到了今天的高纬度地区,而反映古极区的冰碛却跑到了今天的赤道地区,也
称为极移。但是,这个假说在盛行一时之后便遭冷落了。
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学的兴起,研究证明大陆漂移的轨迹与古地磁学是吻合的。地
球磁场分南北两极,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层中,保留着当时的磁性纪录,利用精密仪器,对岩石剩余磁性的测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陆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磁北极的位
置及其移动,研究表明,各大陆测定地磁北极在相应地质时代移动路线不同,最终都在今天会合于磁北极。
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
(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的基本思想是:热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质从
下面的软流圈里上涌,通过岩石圈里的裂缝,在未来的洋脊轴部侵入,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原始洋底向二侧扩张,大陆随之漂移。经过一段时间以
后,新的洋底不断加宽,已经裂开的大陆壳被带到离大洋裂谷更远的地方。
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断地从每个大洋里产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开,大
洋在扩张,长此下去,地球体积不是越来越膨大了吗?直到后来海底扩张假说和大陆漂移假说相互结合后,才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断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
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软流圈里去而消亡了,这跟全球性地震活动带的研究密切相关。从而使地球科学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能从宏观上阐述地球上层发生
的各种运动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此学说把地壳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板块又分成几个小块。所有的
这些板块构成一层岩石圈。各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的活动地带,板块随着洋底扩张而移动。洋脊附近是板块生长带,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这三
处。海沟附近是板块消减带,就是太平洋东、西边缘海沟部分。当密度较大的板块向密度较小的板块俯冲时,引起强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冲则形成岛屿或高大山
系。
中生代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松柏、苏铁、银杏以及某些真蕨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能够
真正开花结果的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门类,它们在传播和繁殖后代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动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称为爬行动物时
代,其中以恐龙最为繁盛,到侏罗纪时期成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垩纪却突然绝灭了,究其原因,至今还是得不到恰当解释的科学之迷。从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两
类更高级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也在中生代时出现了。
五、地球的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最新的一个时代,包括现代在内整个新生代大约为6700万年,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组成。
虽然新生代延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就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气候状况,生物界面貌逐渐演变到现代的样子。

生代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欧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陆跟亚洲的相撞,其结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层物质互相推挤,形成了横亘于南北半球之间,绵延几乎达到地球
半周的最雄伟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经南欧的阿尔卑斯山,东延是喀尔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尔高原和山
地,向东就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东南去,中南半岛和印尼诸岛的山脉也都跟它相连。这就是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
太平洋跟周边大陆的相互挤压作用也使大陆边缘的构造带持续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岩浆作用,并且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作用一直到现代还在进行。
以及被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断块,在大陆边缘各种作用和岩石圈物质运动的影响之下,发生了互相推挤,拉开或相对升降,形成
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的动物主要有两大类: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随着它们的进化,到了第三纪中、晚期,古有蹄类先是有奇蹄类,
如马、犀等,后有偶蹄类,如羊、牛等;古食肉类也渐渐进化成各种猛兽,如狮、豹、虎等。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
阶段,终于在最新地质历史时期产生了生命之花——人类。人类的进化是生物界长期演变的结果。
促成地球演变的因素,总的来说,不外乎内外两个方
面。外部因素就是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里的作用力,它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就是风化、剥蚀、沉积等作用。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地球的重力。另外
还有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时期历史中的陨石冲击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一是由重力
能转变而来的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决定着地球表层和内部的物质运动。
如果从十九世纪中叶赖尔的名著《地质学原理》出
版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经过许多地球科学家的努力,再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其的促进,地球演变研
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科学家们在一些涉及地球演淅?返闹卮笪侍馍先匀淮嬖谘现胤制纭?
纵观科学地球史这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地球科学家正处在取得认识上新的飞跃的前夕。未来的地球科学家们一定能把科学地球史这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总结:

46亿年前:地球诞生

45亿年前:陪伴地球的月亮出现在天空

内容:

地质学家认为,最开始地球是一个无法居住的星球,因为当时的地球表面是由熔融的岩浆组成的。在地球诞生1亿年后,月亮便出现在我们的天空中。只可惜她只能顾影自怜,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能够欣赏皎洁月光的生物。

40亿年前:地壳形成

内容:


始地球是均匀的固体,它刚刚从炽热的状态冷却下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冷却的地球又面临熔融的时刻。导致地球再次熔融的热量,主要来自天空中落下
来的微星体。巨大的行星引力往往很大,吸引在太阳系中游荡的微小星体,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尘埃和碎块受到地球的吸引,撞击到地球的表面,动能转化为
热能,使地球的表层温度上升。同时,地球由于整体的收缩,地球内部密度越来越大,压力也增加,导致地球内部温

40亿年—25亿年前:陆地逐渐形成

38—35亿年前:生命之花绽放

内容:


仅陆地岩石的形成时间有规律,分布也有规律。往往在现代大陆的中心,是25亿年以前的岩石,在它的周围,是一圈17亿年左右的岩石;再向外是一圈10亿年
的岩石。这说明大陆的增生的过程,是由于大洋板块在原始大陆的外侧碰撞、褶皱,形成高于海面的新陆地。经过地球历史中的多次造陆运动,到了10亿年时,由
于板块的汇聚,大陆与大陆互相靠近,彼此相连,第一次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块超级大陆。在超级大陆的外面,是更为辽阔的超级大洋。

15—6亿年:五颜六色的水生世界

内容:


球最初的20到30亿年的岁月中,面貌是非常乏味的。寸草不生的陆地,死气沉沉的海洋。只有在海陆相接的海岸地带,点缀着一些蓝藻。随着地球发怒的次数逐
渐减少和威力逐渐减弱,气候变得越来越适宜生命繁衍。十几亿年前的大气,已经与地球早期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所组成的大气完全不同了,氧气逐
渐增多,在高空中形成了一层臭氧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无形杀手——紫外线,使地表的生物再也不用委屈地躲在暗处生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生长在阳光普照的
世界里了。

古老的蓝藻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而15亿到6亿年间的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其他类型的藻类,它们具有细胞核,其中的一
些,比如绿藻等,细胞中还具有色素,适合在浅海的海水顶层和潮涨潮落的滨海地带生活,为生物将来登上陆地做好了准备。这些藻类颜色多样,绿色、褐色、金黄
色、红色将那时的海洋点缀得绚丽多彩。地球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池塘。

10—5.1亿年:超级大陆一分为四

5.43亿年: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开始

内容:


是一个地球上众多生物应该铭记的时刻,5.43亿年被认为是古生代开始的时候,也是寒武纪开始的年代。在此之前,生物界中的物种类型单调,而且多是一些软
躯体动物,几乎没有带骨骼和甲壳的生物,因此在地层中发现化石的机会凤毛麟角。寒武纪一开始,生物突然之间繁盛了起来,出现了各种门类的物种,当今世界生
物的各大门类,都可以在寒武纪开始的时刻找到先祖。所以,地质学家将寒武纪之前的岁月称为隐生宙,生物好像躲藏起来似的,在岩石中找不到。其实是由于当时
生物稀少,死后难以保存的缘故;寒武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称为显生宙,生物繁盛,在地层中频频“抛头露面”。由于有了诸多化石的帮助,地质学家对显生宙要比
对隐生宙更加了解。

5.1—2.48亿年:大陆分久又合

4亿年前:生物挺进陆地深处

内容:


古生代刚开始时,生命活动的范围还只局限在近海地带。随后,三叶虫、珊瑚、海绵等动物相继出现,最早的鱼类也开始在海洋中游弋。在距今4亿年左右,一些藻
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它们首先占据了距海岸线不远的沼泽和滩涂地带,这里的环境介于海陆之间,是“登陆先遣队”的理想训练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
植物终于可以脱离水生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仅仅依靠天上的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植物仍然活得有滋有味。

2.48亿年:大陆再度开始分裂

中生代(2.48—0.65亿年):恐龙横空出世,并盛极而衰

0.05亿年前:人类出现

因为地球有点大,技术和寿命跟不上,也可能是实力运气不够,但是并不代表不可能,现在全世界各国很多人都屈服于强权,惧怕超级大国,如中美俄,这些小国一盘散沙,组织支离破碎,勾心斗角,现在全世界像极了春秋战国和三国南北朝,几十年之后,一定会有一场席卷天下的世界第三次大战将所有人卷进来,到时候就有意思多了。

也许将来可以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但不是现在。毕竟原本地球太大,而人力有限。目前交通虽然可以达到要求了,但是武器又太强大了,统一全球,如果使用武力的话,最有可能全球都要灭亡。毕竟核武器太可怕。

楼主别急,等地球人类能在外星建立殖民地的时候,地球就统一了。

因为山川海洋地貌的阻隔,人类被互相隔离,而有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
形成了实际上的,沟通困难。
直到现在,地球上仍然有许多,也许还没被发现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多元的价值与多元的社会,很难被一个政权所统治,更何况是一个人呢。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星际大战的时候,也许地球人就会有统一作战的组织了。
但这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无法服务于一个特定的人。


古什么今什么的词语有哪些?
常见的有: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古是今非、古肥今瘠、古来今往。古什么今什么的词语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拼音\/解释 古往今来 古往今来【解释】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出处】《淮南子·齐俗训》:“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示例】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没...

元代皇帝的陵墓为何至今一座都没找到?
一是地面没有明显的标志,二是明确表示陵寝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防止盗墓贼的光顾,曹操可以说是比较绝了,可还有比他更绝的!闲话太多,进入正题。成吉思汗,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了。他死因成谜,死后葬何处也成谜,不仅仅是成吉思汗了,其实元代所有帝王的陵寝至今都还没有发现。古往今来,...

无尽今来古往的上一句无尽今来古往的上一句是什么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

往古来今的解释
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成语例句: 恰如冢中的白骨, 繁体写法: 往古来今 注音: ㄨㄤˇ ㄍㄨˇ ㄌㄞˊ ㄐㄧㄣ 往古来今的近义词: 自古至今 古往今来 古代逝去,今世到来,也含有将来之意自然这块玉到底有些来历。况且你女婿养下来就嘴里含着的。古往今来 成语...

所谓的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古往今来有情侣做到吗?
在如今的社会里,这样的爱情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现在人并不像以前那样,眼前只有一两个女孩子可供他们选择。现在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有很多,一个不行还可以换一个,所以他们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就会执着等待很久。因此所谓的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古往今来是有情侣做到的,但只是很少而已。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哪里?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

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
上下前后的三维空间为宇,古往今来的时间为宙,一个有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的四维空间才称之为宇宙,可想而之在宇宙外没有物质(因为有物质的地方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没有物质的地方也就没有时间(时间是物质发生变化而存在的,哲学上就是这么解释的)所以说宇宙是有尽头的! 既然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好办了,...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真的有人成佛了吗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如果你唤醒了心中的佛性,你就是佛。

港南区13669201873: 为何我们不能统一全球?
宗静美丰: 你这个问题我以前就想过. 人类历史,有几次差一点全球统一.德国闪电欧洲,几乎征服苏联,也就是说欧洲几乎被统一!远一点,在拿破仑时代,也是几乎统一全欧洲!...

港南区13669201873: 再见2022启航2023寄语
宗静美丰: 一年一岁暮,转眼到了说“再见2021,启航2022”的时候了.再见2021启航2022寄... 22、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未来,你只需要比一个人更好,那个人就是...

港南区13669201873: 秦朝能够统一全国文字,为什么没能够统一全国的口语,而使方言继续存在着?方言会逐步消亡吗? -
宗静美丰: 1、皇朝时代,虽然统一全国,但并不能深入到每个乡村,一直到清末民国,乡村基本还是家族自治,不像现在政府能够深入到每个人身边,所以皇朝没有彻底去方言的基础2、去方言还有个动力和阻力问题,任何事若是有益于所有人,即使没人管自然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显然,去方言并不符合这点,要抛弃自己使用的语言要很大的学习成本,同时周围环境若不改变,这更是困难之极.所以阻力很大,动力不足,这是方言能一直存在的原因3、方言显然会存在很长时间,消亡不太可能,但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会慢慢降低差异化.最终差异不大时,就看你怎么定义方言,那种差异不大的语言如果算方言,就没有消亡,如果你认为不算,就是消亡了

港南区13669201873: 何谓统一了全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朝代有:秦,隋,元但三个朝代
宗静美丰: 从理论上讲统一中国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结束相同历史文化与种族区域的地理上的政治分裂状态可称为“统一”.但从事实与正义、公理上讲却不能这么定义,因为: ...

港南区13669201873: 历史上欧洲为什么没有被统一起来? -
宗静美丰: 前一阵子一个德国藉的美国教授刚刚跟我们讲过:这个确实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欧洲人自古就认为分裂比统一更好.而这是我们这些中国人完全不能理解的,这个也许也跟欧洲民族林立,各民族自古积怨有关系.而且始终也没有产生一个...

港南区13669201873: 什么时候才会全世界统一? -
宗静美丰: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现在已经有趋势了,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已经统一了 首先是货币的统一,然后,经济政策的统一,而后,军事趋同,慢慢的就会地球大一统,不过我们这一带是看不到的

港南区13669201873: 曹操为何不能统一中国? -
宗静美丰: 东汉末及三国史中,曹操可谓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他论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同一时期,无人能比. 曹操是真正的豪杰,他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提笔能写诗,拔剑能杀人....

港南区13669201873: 全球统一可能么? -
宗静美丰: 可能,当地球只有一个人的时候

港南区13669201873: 从古至今语言是怎么统一的 -
宗静美丰: 中国有56各民族,当然就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语言,就是汉语言也是地域不同、方言不一,客观上很难统一语言.在古代秦始皇统一中原各国以前,各个诸侯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所以秦始皇搞了一次“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字统一,这应该...

港南区13669201873: “北元”其实就是元朝的继续,“北元”和明朝相始终,换句话说就是,明朝没有统一全国 -
宗静美丰: 这是后人的话,是以清统一天下为论的.古时人们是以民族做为国家的定义,也就是说汉人的天下就是一个国家,而元朝是外族侵略,统一华夏,其实汉人是不服的.所以元朝短命.所以当明朝统一中原后,建立汉人王朝,人们就自然忘却与胡人的关系,以外族定论.然而明朝后的清,又是外族,而且又通过征战统一了许多民族,所以为了安抚万民,清政府就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但其实汉人还是不服的.只是后来渐渐被淡化了.人们习惯了多民族,于是自然产生了像楼主之类的问题.我们要以当时的背景去考虑,此为本人自己意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