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哪些官员才有资格参加?

作者&投稿:柯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帝王上朝,几品的官员才能参与上朝,他们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古代各个王朝上朝的规则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朝代他们的官制都不太一样,例如唐朝,要五品以上的官员每天都要参加朝会,九品以上的官员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才会要求上朝。而唐朝的早朝的时间也跟其他的不一样,唐朝是七点至八点。

唐朝上朝的人数非常的少,但是参朝的官员级别都挺高的,例如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但是明朝就不一样了,在明朝,凡是在今晨的官员都要来参加上朝这是他们的义务,而且就连来到京城的外省官员都要上朝,所以说明朝上朝人数是最多的,这么说吧,史书上记载的有一次上朝按规矩应该来,却没有来的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

这就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上朝的规模,也可以知道明朝的皇宫是有多么的宏伟壮观。但是虽然上朝的官员十分的多,但是很多大多数都是站在一旁不能够与皇帝产生交流的。能够同皇帝有对话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这些官员都是一些朝廷命臣,权力十分的大。而清朝是以上朝的时间闻名,因为实在是太早了。

如果住的远的官员得提前四五个小时就从家里出发,那这样的话,一个晚上就干脆不能够睡觉了。因为清朝上朝是五更的时间,就是5:00~7:00这个时候。因为那个时候交通工具十分的不方便,所以住的远的地方一般就要提前很久就要从家中出发,但是清朝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一般是10天一次。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的机关会议,出席者应坐的位次,照例都由会务组使用“名牌”标示,对名入座,不会搞错,古人没发明这个办法,所以“乱班”现象时有发生。《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和一个监察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老蔡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
又因为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代的机关会议,出席者应坐的位次,照例都由会务组使用“名牌”标示,对名入座,不会搞错,古人没发明这个办法,所以“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和一个监察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老蔡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一般都是文武分两边站,文官站左,武官站右。王爷一般是在朝有官职的或者有事的上朝,比如康熙时各皇子主管不同的部门就上朝。
一般上朝的是四品以上的京官,只有在大朝会的时候各省督抚才入朝觐见。
左第一的一般是宰相,右第一一般是太尉,按官位高低排下去。

以唐宋明清为例,唐朝至少需要地方官五品以上,相当于现在的市级别干部。因为唐朝的官员数量不是很多,所以唐朝时候,在长安的当地官员都得来上朝。地方上的市级干部要是被召见,也得来。但是五品以下就没有什么面圣的机会了。

宋朝时,官员比例增多,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才需要上朝,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干部。所以宋朝上朝的条件要比唐高很多。

明朝的时候,京官都需要上朝,而地方官四品以上可以上朝。在明朝,上朝的官员之多可以说是蔚为壮观。成百上千的人一起上朝,在殿外都占满了人。官员小的靠外站,能不能听到朝堂内容全靠打探和口口相传。

清朝则是三品以上官员可以上朝,皇亲国戚中有爵位的也是可以上朝。清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真正的早朝其实只有三品大元以上,或者有爵位的皇亲国戚。所以真正意义上清朝上朝只有二三十个人。相当于现在省厅以上、副国级干部。

上朝并不是每个官员都可以有幸参加的,面圣议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需要门槛的事情。但是每个朝代的官员等级划分,参政程度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等级越高的官员,越靠近皇帝。



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我们看的最多的就是上朝这一部分,对于上朝这件事来说,是每一个官员都很重视的事,但是并不是每个官员都能上早朝。我们都知道古代上早朝的太和殿空间是有限制的,明显就容不下那么多的人上早朝。但是国家的领土又有很多,还举办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入朝为官。于是朝堂也分为很多等级。

但是每一个朝代的上早朝制度又不一样。比如说唐朝;唐朝的统治者要求所有的官员都要参加早朝,最低就是九品官员。但是宋朝的时候就不一样,这时候的朝堂等级体现出来。这个时期能够参加早朝的都是一些官阶比较高的官员,至于像唐朝那种九品官员就不用想着上早朝了,除非是皇上召见。宋朝能够上早朝的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

而且古代更是注重礼仪的,上早朝的礼仪更是繁多复杂。根据历史记载早朝要求官员必须在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上朝官员在午门外等候,直到凌晨五点左右才开始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殿,百官一跪三叩头礼,之后开始早朝。早朝的繁琐真的是让我们现代人佩服不已,但这一直在每个朝代延续着。



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官员有资格的,每个朝代、每个时期不同,要分别对待。

一般就是那些朝廷重臣吧 ,小地方的官员当然没办法去 ,比如兵部和 户部的这些 极为重要的人

不同的朝代有所不同,一般都是朝官,也就是京城朝廷里面大官,一般的官员无法入朝。


清朝皇帝上朝是几点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问题八:请问清朝的皇帝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汉语上朝 康熙年开始,从康熙...

古代的官员哪里人都有,上朝的时候说什么话呢?
古代也一样,甚至古代的方言,口音都比现在的方言重。众所周知,帝国主义考试制度发行后,朝廷有很多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官员,他们也带有很重的口音。那么,皇帝上朝时,如何与说各地方言的大臣商量政事呢?其实很简单古人的智慧不比我们差。和普通话一样,古代发行了“官话”的语言。顾名思义,“官话...

在上朝时,皇帝应该向哪一位官员询问财政方面的问题
向户部尚书询问财政方面的问题。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此职可追溯至汉朝,时有置尚书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财帛委输,即国家财政工作。曹魏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费统筹。经隋朝稍加改变称民部尚书,至唐朝遂改称户部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户部尚书主要...

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用什么语言跟大臣交流?
回答: 应该以皇城的语言为准吧,你应该有听过明朝时期的“官话”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应该是国家版图不大,地方方言差别也没有那么大,所以用本土语言也无大碍。 追问: 就拿明朝来说吧,朱元章当皇帝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自处理的,有的时候还要见外地的官员,而他本人是农民出生,后来明...

北宋时期 皇帝上早朝的时候在哪个殿?
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

“陛下”是古代对君王的尊称,“陛”指的是?
“陛”字的解释就是代指皇宫的台阶。据说,古代的皇宫设计十分讲究。皇帝的宝座高高在上,从下面通向宝座有着一系列的台阶。古人就这个台阶,称之为“陛”。皇帝上朝时,为了保卫皇帝的安全,侍卫便合列台阶两侧。每当朝会时,大臣们则站在台阶下。臣子们向皇上讲话时,不敢直呼天子,所以要先叫一声“...

明清的皇帝平时什么时候在乾清宫上朝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上朝时候皇帝内急怎么办
古时候一一种木头,比笏小一些,可以含在嘴里,上朝的时候含在嘴里可以忍住出恭之急,这种木头非常珍贵,据说是金丝楠木上有一种鸟,喜金,遇金则流口水,口水腐蚀性极大,用最坚硬的檀木让此鸟口水滴之其上,用火烧,最后可能只有硬币大小存留,就是此木,珍贵无比,所以上朝的时候品级大一些的官员们...

古代没有普通话,帝王上朝时怎么和讲各地方言的大臣议政?
第一种办法就是带一个翻译在身边,靠翻译来互相交流。古代的时候,像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语言实在是晦涩难懂,所以朝廷会有专门的人学习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的语言,同样的,西藏和新疆等地也会有人专门学习汉语,在上朝的时候,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就会带着这些翻译,使者和官员们说一句,翻译就立刻翻译...

在上朝时,皇帝应该向哪一位官员询问财政方面的问题?
而六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可称之为丞相。宋代以后,三省中的中书、门下两省基本被废除,丞相改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丞相为参知政事。明代自洪武年间废除丞相一职后,再无设立,各部尚书和各地方官直接向皇帝负责,后来,又实行内阁制,阁老(大学士)基本上相当于丞相。清代...

北安市18443177858: 清朝御前侍卫,什么人可以当,带刀上朝,难道皇帝不怕被刺杀吗?
无飞复方: 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以说是最高的,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安保的组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御前侍卫,什么人可以当,带刀上朝,难道...

北安市18443177858: 皇帝上朝的时候,朝臣是什么班次朝会的
无飞复方: 5品以上(御史除外),都有资格上朝,皇帝坐北朝南,大臣们面北站南,从北往南按官级站

北安市18443177858: 清朝每天上早朝的官员有多少,什么级别有资格 -
无飞复方: 据记载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的没有资格.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对太和殿(其他两个大殿也一样)有个大概的印象,里面比...

北安市18443177858: 古时候几品官可以上朝? -
无飞复方: 每个朝代是不同的. 一、唐朝时期,所有的京官都是必须要参加早朝的,最低官阶为九品,在《唐会要》《仪制令》中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曰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二、宋朝因为官员较多,所以能参加朝会的人员官阶都是比较高的.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每日参见皇帝. 三、明朝规定凡京朝在职官员都可以上朝奏事,规定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去早朝. 四、清朝规定:所有的亲王、贝勒都是可以去早朝的.因为场地限制,后来规定了各官阶都占的位置,一品可以站在店内,二品站在殿门口,三品站在稍外的地方,三品以下不用参与.皇帝特别规定的地方督抚可以参加

北安市18443177858: 古时皇帝上朝都有哪些人在殿下站着
无飞复方: 其实在古代并不是都像电视里那样,皇帝坐着臣子跪着.直到唐朝,臣子都能站着,很多臣子还能坐着,特别是皇帝召见的重要大臣一般都是坐着的.跪着的习惯是从北宋开始的,当年赵匡胤为了突出皇帝的权威,在一次召见中特意让侍从撤去...

北安市18443177858: 古代官员上朝有什么规矩
无飞复方: 清朝: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上面.但官员低头上朝.不能直视皇帝.面见圣上一面是很难看一眼的.五点多天刚亮就上朝.在前清门上朝.并不是影视剧里在大殿里上朝.你想.那么多官员.多大殿能进那多么人.皇帝在前清门门口龙椅坐着.大臣则在门前按等级依次跪着上书.一直上到响午.皇帝是很苦的.上完朝批阅奏折.有些皇帝是很羡慕平民百姓的.无忧无虑.周游全国.

北安市18443177858: 在古代什么样的官能见到皇帝,七品的芝麻官能见到皇帝吗? -
无飞复方: 每天上朝的应该是最低四品,皇帝召见官员或者有的朝代皇帝亲自考察地方官不需要品级.

北安市18443177858: 清朝几品官员可以上朝 -
无飞复方: 上朝官员没法分品的,因为各部门的官员等级都不同. 一般上朝的话,三大学士和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大员,六部侍郎是三品,但六部给事中只是七品.都察院的御史也能上朝,都察院御史一般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地方官的话,四品以上才能上朝,四品就是巡抚了,也就是接近省长一级了. 全国三品以上大员其实很少的,除了三个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还有南京六部尚书、侍郎,以及十三省的布政使、监察使.因此武将不算,三品以上文官全国不超过120个,而且能天天上朝的只有京官,撑死就是那15个人.六部给事中总计七八十个,但不是天天上朝,有事才能上朝.都察院的御史倒可以天天上朝,但也就是二三十人号人,还不一定到的全.因此,每天早朝的官员大约也就是三四十人而已.

北安市18443177858: 参加皇帝早朝的最低级别官员是哪一级. -
无飞复方: 古代上朝的大臣都是什么级别的?五品以上的京官,所以最小的也得是五品京官.

北安市18443177858: 武官上朝手执的是? -
无飞复方: 古代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官上朝时都要手持称作“笏板”的东西,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