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犯罪后有人刺字在脸颊上,有人刺字在额头上?

作者&投稿:紫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在脸上刺字是什么刑罚~

黥刑【qíng xíng】
黥刑又叫墨刑,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黥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在汉文帝废肉刑之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黥刑并没有真正被废除。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
秦汉时的英布就因为受过黥刑而被称为“黥布”。唐朝时的上官婉儿因为得罪武则天而被黥面,在额上留下刺青,后来她仿效刘宋寿阳公主的梅花妆。
此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扩展资料
奴隶制五刑
1、墨刑
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2、劓刑
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嬴虔又因教导太子无方,而被秦商鞅处以此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
3、膑刑
夏商五刑之一,又称刖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膑辟:古代断足的酷刑;膑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膑罚: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4、宫刑
宫刑,对男女都有,对男无须多言。宫刑对女性实施是确定的,至少至明代仍然对女性施行。但实施方法,则众说纷纭,较复杂。
5、大辟
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隋唐以后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称“死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黥刑

那就是为了震慑犯罪。但是宋朝在军人的脸上也刺字。刺部队的番号好像。狄青就因为这个刺字。做到枢密使还被手下瞧不起。

那是标明,这个人是犯过错误的。
在那时是不讲人权的,何况是犯人。

这是不同的刑罚。

北宋时,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针刺,因而又称为黥刺。犯人的罪状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样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凡是盗窃罪,要刺在耳朵后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颊上或额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个方块;若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为圆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须发配远恶军州的牢城营者,都要黥面,当时称为刺配。北宋名臣狄青年轻时也曾被刺配,后来贵显,仍保留着刺的印记,不愿除掉它。直到南宋时,刺配的做法都是常见的。

辽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也是用针刺,但刺的位置不完全一样。重熙二年(1033),辽兴宗耶律真宗规定,对判为徒刑的犯人,要刺在颈部。奴婢私自逃走被抓回,如果他她同时盗窃了主人的财物,主人不得黥刺其面,要刺在其颈或臂上。犯有盗窃罪的,第一次犯刺右臂,第二次犯刺左臂,第三次犯刺脖颈的右侧,第四次犯刺脖颈的左侧,如果第五次再犯,就要处死。辽代其他刑罚非常残酷,唯独黥面之刑比以前要宽大一些。

金代规定犯有盗窃罪且赃物在十贯以上五十贯以下者要处以徒刑,同时刺字于面部,赃物在五十贯以上者要处死。元代仿照宋、金的有关法律,对盗窃罪要予以刺字,并同时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杖的数目有非常细致的条款,另外,对什么情况下免刺、什么情况下已经刺过仍要补刺等等,也有具体的规定。

明代关于黥刑的法律,与宋元大同小异,但使用的范围要更狭窄一些。洪武三十年(1397)规定,谋反叛逆者的家属及某些必须刺字的犯人予以刺字,其他各类犯人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种刺配的方法。另外,对于盗窃犯,初犯者要在右小臂上刺“盗窃”二字,再犯者刺左小臂,第三次犯者要处以绞刑。对于白昼抢劫他人财物者,要在右小臂上刺“抢夺”二字,如果再犯抢夺罪者,照例在右小臂上重刺。情节比较轻微的偷摸都无须刺字。明代的法律中对免刺、补刺也有明确的条文。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于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并用,称为鞭刺。顺治十一年(1654),朝廷议准,对于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岁以上、十三岁以下者要免于鞭刺。顺治十三年(1656)又规定,犯盗窃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规定,对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盗窃罪一样都刺小臂。第二年又下令说,如果逃亡者改刺小臂,这样逃亡者越来越多,无法稽查,因此仍旧改为刺面。康熙十二年(1673)诏令,凡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逃亡者要免于鞭刺,如果是夫带妻逃、或父带女逃、或子带母妹逃者,妇女免于鞭刺,如果是妇女单独逃亡者不能免除。这样的规定,说明清代奴婢的处境悲惨,而且逃亡现象严重,同时说明统治者对逃亡者的镇压也非常严厉。

起源

早在中国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现了黥面刑,当时称之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同劓、宫、刖、杀相比,墨刑显然是最轻微的。但是,这种刑罚也要伤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同时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肤,然后在刻痕上涂墨。《尚书·吕刑》篇中“墨辟疑赦”一句后,孔安传云:“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刑。”。《周礼.司刑》一节中“墨罪五百”一句话,郑玄注云:“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窒疮孔,令变色也。”《礼记·文王世子》篇注云,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样,“皆以刀锯刺割人体也。”《国语·鲁语》也曾说:“小刑用钻凿,次刑用刀锯。”墨刑为小刑,当是使用钻或凿为刑具。其它各书述及墨刑时都是说用刀刻。这些说明,墨刑在最初规定为刑罚的时候,施行时用刀,而不是后世才采用的针刺。人的面部神经是极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时的疼痛之状可想而知。由于伤口感染,有的犯人也会因黥面而致死。

从西周时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有五百条之多。《尚书·吕刑》篇亦云:“墨罚之属千。”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很严厉的,民众稍有小过,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隶主贵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门人。因为这些人的脸上带有耻辱的标记,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逃跑。而且,黥面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响劳作。春秋战国时,各国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种苦役。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请焚烧《诗》、《书》等儒家书籍,规定说,如果命令下达之后三十天内不烧者,要“黥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来修护城墙的苦役工。当时,“黥为城旦”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处罚犯人的措施,这样的犯人遍布全国各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有许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汉初被高祖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年轻时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们就把他的名字称为黥布。

汉初刑法沿袭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汉书·刑法志》规定“墨罪五百”,条款数目同周初一样。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规定将当受黥面之刑者“髡钳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剃去头发、颈上戴着铁制的刑具、去做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去做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后直至汉末,黥面未再实行。但在汉代时,匈奴曾规定,汉朝的使节如果不以黥面,不得进入他们的单于所居住的穹庐。有一次,王鸟充任汉朝的使节,出使匈奴时就顺从了他们的规矩,单于大喜,同意让匈奴的太子到汉朝作人质,请求与汉和亲。有人说,匈奴的这种规定是他们的一种习俗,只是用墨昼在脸上,象征性地表示黥面,并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这和作为刑罚的黥面当有所区别。

汉代以后,随着某些肉刑的恢复,黥面也重新被采用。晋代规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来之后要黥其两眼上方,并加铜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两颊;第三次逃跑,黥两眼下方。上述三处,施行时都要使黥痕长一寸五分,宽五分。这种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头上。唐代贞元年间,段成式的从兄经过一个叫黄坑的地方,他的随从拾取死人的头颅骨,打算用它配药,看见一片骨头上有「逃走奴」三个字的痕迹,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断这是古时被黥面的人的头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晋代逃亡过的奴婢的遗骨。黥面之刑的残酷性,由此可见一斑。

南朝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刘彧颁行黥刑和刖刑的条律,规定对犯有劫窃官杖、伤害吏人等罪者,要依旧制论斩;若遇赦令,改为在犯人两颊黥上“劫”字,同时割断两脚筋,发配边远军州;若是五人一下结伙以暴力夺取他人财物者,也同样处罚。梁天监元年(502),梁武帝萧衍又颁定黵面之刑。黵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针刺。如果犯有抢劫罪应当斩首而遇赦者,要黵面为“劫”字。这种刑罚实行的时间不长,天监十四年(515)即予以废除。




古代人在犯罪后请求皇帝法外开恩的思维是什么思维
但更该深究的是其根本原因。首先我们知道在现代的法庭审判中,哪怕你被判了,你也不会在庭上去含冤枉,而是会在判决后选择上诉。那为什么古代人在犯罪后,会请求皇帝法外开恩呢?这又是什么思维?一、古代有弹性的制度。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惩罚似乎都有弹性。比方某人全家被害,他去报仇,所以县官会...

古人犯罪后除了死刑,很少有长期坐牢的现象,这是为何?
古代人犯罪后除了死刑很少有长期坐牢的现象,其实是因为在当时他们除了会判死刑,其他的都是一般坐几年牢就被放出来了,当时的人们的寿命其实是比较短的,其实在当时活到50岁就已经算是很长命的了,那么古代的人口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多,所以当时他们不会判很长的刑罚。因为在以前的话,坐牢还要给这些人...

古代犯人都流放到哪些地方?古代什么样的犯人才被流放?
二、古代犯人被流放的下场古代的犯人被流放后只有少部分人能生存下来,其余的无一例外都死了。造成他们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有的被流放到两广地区,两广地区在最南边,距离被流放地“十万八千里”远,古代交通条件恶劣,只有骑马和坐船两种方式,而犯人是不可能享受这两种待遇的,故犯人只能一路...

为什么古代犯了罪的人通常都是发配边疆,而不是关进监狱里?
古代犯罪的人通常都是发配边疆,而不是关进监狱里,主要原因是发配边疆需要长途奔波,并且条件恶劣,丧失了一切身份和地位。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比关进监狱还要痛不欲生,因为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和折磨。发配边疆需要犯罪之人长途奔波,并且边疆多半是环境恶劣。如果去到边疆,路途之中就具有很多磨难。

古装剧里,杀了人经常一了百了,古代真的可以随便杀人,没人管?
综合起来,在古代犯了人命案子,你只能任凭官府审判你,如果想要跑的话,要么落草为寇,要么削发为僧。前者大家都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应该是后者,出家怎么就能躲过去呢?关于为什么官府不去寺院拿人,这个纵横还没有深入了解(有点雷区,害怕踩),但是《水浒》中有两处描写,鲁智深在打死镇关西后,官...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_百度...
宁古塔作为流放之地,只要皇帝龙颜大怒,任何人都可以流放于此,不分男女老幼,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还不到宁古塔,就已命丧半路。宁古塔犯人 到了流放之地后,这些流人必须服劳役,死后也不得归乡。根据所犯罪行轻重,劳役又分为两种:一、为奴 清朝满人入关前就有奴仆制度,入关后,又将奴仆制度法律...

古代女子犯罪后,为何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意坐牢?
所以女囚多半都会把自己活活饿死,或者咬舌自尽。其实生活中女子一般犯错多半是浸猪笼或者一尺白绫自己自尽。而对于女子的刑罚有比这些还要严重的,可见当时社会法治的残暴,以及女子地位的低下,所以在当时女子犯罪的在少数。对于古代的法制,一般都是以酷刑为主,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国家。也可以看出统治者...

我记得中国古代有个刑法一人犯罪杀全家叫什么
商鞅变法时颁布的连坐法;连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古代女子犯罪后,为何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意坐牢,坐牢有什么更悲惨的结局...
这是为了防止犯人在屁股上塞东西减轻疼痛。男犯人呢也就算了吧。可是女人在古代里面是很保守的。长大后除了自己的丈夫,是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身体的。被脱了裤子,趴着被人打屁股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古代女子视贞操如命,遭受这样的双重打击过后自尽的也有不少人。2.被陷害的女子为保清白 有些女子是被...

古代有一种什么刑罚,不疼但难说出口,现在年轻人很喜欢?
这种刑罚是在犯人的脸上或者额头上刻字,又或者是刻画,之后再染上墨。宋江和林冲的头部好像都被刻上像“囚”字,这样的刑罚虽然对身体健康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犯人来说却是一种侮辱,是伤害自尊心的。在古代受过墨刑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有好的发展,就像是现在很多的工作单位都不会用从监狱里出来的...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为什么要在犯人的脸上刺字?
杨左抗肿: 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汉以前,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额之上,适用于较轻罪犯.之后,墨刑间或有之,主要用于选奴、窃盗和辅助刑.后来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关于宋朝为什么宋朝犯人脸上要刺上字?上面刺的什么?
杨左抗肿: 刺面也分为“大刺”和“小刺”.凡犯重罪的,就把字刺得很大,而且根据不同的罪行,所刺的形状也不一样.如,宋朝曾规定:凡犯盗罪,刺环于耳后;处徒刑、流刑的刺方形;处杖刑的刺圆形,三犯杖刑移于面,“径不过五分”.后来又规定,“凡强盗抵死特货命之人”,在额头上要刺强盗二字,余下的字分刺两颊.所刺内容除“选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其犯罪事由等刺于脸上的.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水浒传里的人物脸上为啥刻金字?(犯罪的) -
杨左抗肿: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狄青面上的刺字是为何而刺?到底是因为获罪而刺字还是在北宋只要是军人都要刺字? -
杨左抗肿: 狄青面上的刺字是犯罪后刺字,充军发配,(“中国古代刑罚的一种.在面部刺刻标记,押送边疆服役或充军,重者终身不释.) 北宋也有军人要刺字,后废除,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为什么宋代在犯罪的人和士兵脸上刺字怎么残忍?那不是毁容吗?
杨左抗肿: 那是“黥刑”,也叫“墨刑”,自商代以来就有. 古代的刑罚相当严厉,黥刑是所有刑罚当中最轻的.电视上常见的衙门里头“打屁股”的刑罚,在古代是比在脸上刺青更严重的刑罚,但是现代电视剧里好象打个屁股很常见,打完好象上上药过几天就能好,所以给人印象似乎很轻.但实际上按古代的刑法,打屁股如果不打死人,至少也是终身残疾,对于板子的宽度、厚度、打的力度,在古刑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少有人能从杖下逃生.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古代在脸上刺字是什么刑罚? -
杨左抗肿: 古代在脸上刺字是黥刑.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求问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为何惨遭黥刑 -
杨左抗肿: 上官婉儿被施黥刑(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真正的原因,野史中多有猜测. 上官婉儿天生妖冶艳丽,秀美轻盈,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宋代的“刺配”是怎么回事?
杨左抗肿: 刺配是宋朝很常见的一种刑罚,《水浒传》中的一些好汉,如宋江、林冲、武松等, ... 犯罪者的身份和量刑轻重等不 同情况加以区分:一是刺墨的形状不同. 有的刺字,...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自古以来,犯人要剃头是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外国的犯人坐牢要剃头的吗? -
杨左抗肿: 古人不剃发,发肤是父母所赐,自己没有权利丢弃,违背孝制(所以清朝剃发受抵制) 所以古人是在脸上刺字,称为黥面,发配的犯人刺上字,就不怕逃跑了,很好抓外国古代不详,貌似古代老百姓没有坐牢一说,只有贵族坐牢(没有钱白养活),老百姓是受刑(鞭打,剁手...)现在坐牢剃头是和外国现代监狱学的

石嘴山市13889081605: 古代黥邢是什么? -
杨左抗肿: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