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原文上下文

作者&投稿:杜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看影视剧和小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么,这里提到的“伯仁”是谁?说这句话的人,又是谁呢?伯仁到底为何而死,你知道其中的历史典故吗?

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列传三十九》。
原文记载: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
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译文: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
周顗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顗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顗,周顗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
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文中相关人物简介:
周顗,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人。晋朝大臣、名士。
周顗少有声誉,神采飞扬。弱冠之年担任秘书郎,袭封成武县侯,担任镇军(司马毗)长史、吏部郎中。
永嘉之乱后,跟随安东将军司马睿出镇建业,担任军谘祭酒,迁宁远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历任太子少傅、吏部尚书,累迁左仆射。身负雅望盛名,清正廉洁。时常酒醉,不理俗务,有“三日仆射”之称。
永昌元年,王敦之乱时,惨遭杀害,终年五十四岁,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为康。相关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语出《晋书·列传三十九》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 译文]
  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乎乎的,王导和他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衔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能当大官,没有可以吧?”王导不回答。又问:“那应该做个小官?”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得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东晋周顗被杀后,王导的慨叹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是个典故吧,不是文章


我不杀伯仁却因我而死典故
王导不杀周顗,周顗却因王导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典故最早出自于《资治通鉴》,在典故中,王导和周顗是好友,周顗被王敦所杀,王导因沉默被认为对周顗的死负有责任。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典故涉及到...

请教“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原话怎么说,是何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是指周伯仁, 具体典故如下:语出《资治通鉴》晋纪。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是谁说的 ?
周顗(yǐ),字伯仁。“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由王导所言。这句话还带着一个典故,说来这个典故,也其实就是一个误会。东晋元帝时期,王室是一个豪门大族,王敦是王导的亲兄弟。可这王敦仗着自己有才能,不服从朝廷管教,更是不服元帝的宠臣xx。从未...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
王导也因为不知情错怪于他,没有救他。有一次王导在整理桌子的时候,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周伯仁当初为王氏一家求情的奏折,言辞恳切,看得他老泪纵横,王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老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是他错怪了伯仁,王导长叹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出自什么典故?
再后来,王导在查看宫中奏折时,发现了周伯仁当年的奏章,这时他才明白过来,原来周伯仁一直都是护着自己的,这时他痛哭起来,说“我虽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的!”这边是伯仁之死的过程,这桩惨案告诉我们,做了好事最好能当面讲出来,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傲娇,...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杀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具体故事是,荀子告诉齐国君王:“你如果对伯仁怀有恶意并下手杀他,就等于是杀掉了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并不会让那些你想要嫉妒或者排斥的人离开你。相反,他们会更加认真地遵从你的命令。但如果你处处怜惜、宽容和尊重伯仁,即使他...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而周顗呢?正如元稹诗中所说: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没想到,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竟然翻出了周顗当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奏章。 王导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痛苦万分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谚语,出自...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比喻什么
这句话因此流传至今,成为一句尽人皆知的谚语,比喻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类似的典故:类似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比较著名的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讲的是韩信的故事。萧何是秦朝末年汉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于哪个典故中?
他无视王道不是因为划清界限,而是他的高明之处。这时司马懿正处于杀王道和不杀王道的矛盾之间,周那么不仅救不了王道,反而会给全家带来麻烦。然而,朱熹的这一举动却成为王道和朱熹决裂的最大导火索。王道平平时自称为君子,但在生命危急的关头主张“以小人之心指导君子之腹”,朱允则随后被王敦杀害。

古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背后有什么含义?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是东晋时期王敦造反,整个家族都受到了牵连,为了保住性命,王导带着族人们在宫殿前跪着,想求皇上能网开一面。周顗也就是周伯仁正好路过要进宫,王导看到连忙求周顗帮帮他,周顗好似没有听到一样,进了宫。其实周伯仁听到了,也尽心在帮助王导,出宫的时候,王导想...

无锡市18492832867: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晋书·列传三十九》中的句子) - 搜狗百科
温青迪扶:[答案] 典出《世说新语·尤悔》: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 然后在《晋书·列传三十九》中这句话就成了“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

无锡市18492832867: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什么意思 -
温青迪扶: 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晋书·列传三十九》.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二、附原文如下: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无锡市18492832867: 请教“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原话怎么说,是何典故? -
温青迪扶: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指周伯仁, 具体典故如下:语出《资治通鉴》晋纪.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无锡市18492832867: 伯牙因我而死出自哪里
温青迪扶: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出处:《晋书·列传三十九》作者:唐房玄龄等人性质:谚语创作年代:东晋

无锡市18492832867: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
温青迪扶:[答案]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是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王导时任司空,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3级公务员,即大至相当于副总理级别.而“伯仁”是另一个人,姓周名yi(左岂右页),字伯仁.周伯仁时任尚书,行政级别相...

无锡市18492832867: 我无心杀国人,国人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出处? -
温青迪扶: “我无心杀国人,国人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

无锡市18492832867: 子不杀伯仁 但伯仁为子而死是什么意思 -
温青迪扶: 子 是你的意思.根据历史典故,真正引用应该是: 子不杀伯仁 但伯仁 因 子而死 你没有杀伯仁,但是伯仁是因为你才死的(是你导致了伯仁的死) 把 “因” 换成 “ 为” 的话,你没有杀伯仁,但是伯仁是为你而死. 要看具体情况是否适合.

无锡市18492832867: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什么意思 -
温青迪扶: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