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界定初禅、一禅、二禅 、三禅、四禅

作者&投稿:哀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教大德:坐禅时,如何分辨自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呢?~

首先要分辨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其次是要找到有分心,而不是急于分辨自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没有见到遍作相、取相、似相,那是连初禅的边边都没有挨到,强行去分辨那只能是心理安慰。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有些感觉像车轮……这种禅相称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遍作相要亮。
4、似相阶段:当禅修者能够平静地专注取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久,他会发现禅相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有些像太阳光,有些像月圆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灯,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莹剔透得像块水晶,这就是“似相”。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似相,心与似相完全融为一体,如此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他就很可能证得初禅。
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还没有经过检查的缘故。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他应当练习查有分,有分在心脏这个地方。在他出定之后,借着很强的禅定之光去看心脏里面这个地方。刚刚开始学习查有分的时候,不应当查太久,大概一到两秒钟就行。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再学习在有分这个地方逐一地辨识五禅支。
这五禅支是五种心所,它们个别分开来叫禅支,整体总合起来则叫初禅。
这五禅支分别是:
1.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续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欢似相。
4.乐(sukha)——体验似相的那一份乐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续地专注似相。
查禅支并不是依靠感觉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这五种心理作用,而必须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心所依处是作为禅那心的依靠处,所以要在有分这里辨识禅支。
可以辨识到五禅支后,还必须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什么是五自在呢?它们分别是:
1.转向自在:能在出定后转向于禅支。
2.入定自在:随意何时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随意何时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后省察禅支。

五自在练习成功后,就可以说确认已经完全到达初禅了。

危险一:走火入魔
需要注意的是,在遍作相这个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见到一些影像,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虚空、人物鸟兽等,或听到唱歌声、讲话声、诵经声、念佛声等等。这是因为定力提升之后,心会变得强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转念头,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东西、变现出很多声色光影出来。心念快得连自己都来不及察觉到,但相已经出现在他面前了。须知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生的,是幻觉!
有些人喜欢盲修瞎练,当他的定力到达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通常会见到光、见到花,乃至见到所谓的佛菩萨。假如此时他执着这些光相,追求这些境界,甚至以为自己很厉害,那就很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的心没有很好的导向,所谓“走火入魔”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此,无论见到什么景象,出现什么境界,一概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看它,更不要执着它!只需记得持续关注业处!

危险二:自以为证悟涅盘
在近行定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落入有分就好像所有一切在刹那间都停止了,所缘没有了,连时间、空间的概念也没有。当他清醒过来后会想:“嗯,刚才怎么会这样?”这种体验称为“落入有分”。
然而,落入有分是禅修的陷阱。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落入有分时“能所双泯”,就误认为已经开悟或证悟涅盘了。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禅定的境界。
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静虑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通常所说的四禅。
(一)初禅,离生喜乐。即离欲界诸恶不善法(身恶、语恶),有寻有伺,于寻伺未见过患,及有对治欲界诸恶之善寻伺。喜乐者,已获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禅定境,内心喜悦,于喜乐未见过失,一切粗重(身心不自在性)皆得远离,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性。此初禅具足五支:寻、伺(为取所缘)、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为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说,由断除五法、修满五法而证此定。所断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见或闻,或曾领受,忆念欢喜。(2)欲所引忧,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忧恼。(3)不善所引忧,即由忧苦的心情而行杀业,乃至起邪见。(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乐的心情而行杀业,或生邪见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属造杀业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恶方便,或于诸恶放任不断;又不善现前,随顺而行。所修五法者:(1)欢,因清净持戒,生起无悔,心意适悦。(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悦。(3)安,谓离粗重,身心调适。(4)乐,由离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离初禅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有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于彼喜相未见过患。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为取所缘)、乐、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见过患,于喜离欲,由离寻、伺、喜故,名之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现行,立即以慧觉知,方便弃舍。乐者,由离令心踊跃之喜,内心寂静,便唯有乐受及轻安乐。
(四)四禅,舍念清净。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二者为取所缘)、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进一步舍断第三禅中之乐。至此,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都断尽无余;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故说舍念清净。

解脱“解脱”类定,包括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种,略说如次:
(一)八解脱:(1)有色观诸色解脱——已离欲界得色界定者,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观想自在,而于欲界诸色以光明相专注思惟,而成就观想。(2)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在前,又不思维彼想光明相(属于色界),于外色(属欲界)而作观想。(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第四静虑解脱诸障,令得根本圆满。净,即第四禅中离诸障而舍念圆满清净;解脱者,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身即意身(体);作证,由于智断而证;具足住,第四静虑根本圆满,为圣所住。(4)空无边处解脱——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观想。(空无边处定者,即心除遣诸色、想之后,起无边虚空观想而安住之。)(5)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此识思维观想。(识无边处定,这是先舍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能观之识起无边行相。)(6)无所有处解脱——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而于识无边思维观想。(无所有处定者,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已得离欲,即遍于想可生处,应作观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它是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超过无所有处之想,及识处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得自在故。)(8)想受灭(即灭尽定)解脱——修习暂背弃受想,令离定障。
(二)八胜处:(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实相。(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3)内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4)内无色相观外色少。(5至8)内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于胜处得制伏自在。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由识遍处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修观行者,由解脱—→胜处—→遍处,次第而进。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等持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圆满、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第三禅);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修喜定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修舍定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它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故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这是圣(善、无漏)、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即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异熟(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这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观相为二。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名为观相。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次第义者,这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迫迮等;从出家后,受学尸罗(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正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邪见,乃至正命、邪命。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圆满正见等,发勤精进。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圆满,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无漏,故名圣。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有顶(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无学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等至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故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修习此初禅的修行者可体验到色界初禅天。

二禅: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位在初禅之上,第三禅之下。分为色界二禅与出世间二禅,北传佛教认为劣修此禅者可生于色界第二天,即少光天。

三禅:释为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

四禅是指: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

扩展资料:

初禅有五支:

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

一觉支: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受喜乐心。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禅



以下内容引自陈兵先生《佛教气功百问》:

据《俱舍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所说,四禅八定的身心效应和标准大略如下:

初禅:修定者达初禅未到地定,恒常修习,功夫纯熟,于不觉有身体存在的空寂心中,渐渐还觉有身,轻如云影。发动、痒、凉、热等八触或十六触,心眼内见身中诸物,这是入初禅时身体自我感觉的主要反应。入此禅有寻、伺、喜、乐、定五种功德。寻,即寻思;伺,为较寻思更为深细的思察,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喜,指身发八触而受快乐,其乐超过欲界众生由种种物质刺激感觉所生的快乐。修定者初尝此乐,得未曾有,心中庆慰欢喜,有如大热天入清凉池。定,又译一心,指心念寂定不动。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在心理方面,能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欲、瞋恨、忧戚等不良情绪。初禅以上,也都具有这些功德。入初禅者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纳和寻伺思察,心不完全寂静,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禅:初禅功夫升进,经过初、二禅中间的未到地定,进入二禅时,主要有内净、喜、乐、定四种功德。内净,指内心已离初禅尚未离的觉观寻伺之垢,心更为明净;喜,不同于初禅依身触生喜,二禅是从心的内净自然生喜乐,这种较初禅之喜更为深刻的喜乐,是二禅的主要特征,所以二禅又名“喜俱禅”。乐,指于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有如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身心自然轻快无比。进入二禅以上,心离觉观思察,称为“无觉无观三昧”。

三禅:二禅功夫升进,经二、三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三禅时,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舍,指舍离二禅中心受喜的纷扰;念,指自然能以正念觉照,守护所得定;慧,指能以合宜的方法调心,离贪着于禅定之乐等过失;乐,指“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据称是世间乐中之最,这种乐是三禅的主要特点,故三禅亦名“乐俱禅”。

四禅:三禅功夫升进,经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四禅时,有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定四种功德。舍,指舍离三禅中深心之乐的扰动,这种舍是四禅的主要特征,故四禅亦名“舍俱禅”。念清净,指心离诸念,而明照无垢;不苦不乐,指超越苦与乐两种不寂静境界定,比前三禅的定心更为寂静,即使对境遇缘,待人处事,定心不乱。因心极寂静,呼吸出入亦随之而断。佛学说入四禅者,心如明镜止水,在此寂定心中,修学五神通等“世间法”及佛教的出世间法,皆易于成就。称四禅为“世间真实禅定”、“不动定”。把它作为修习佛教出世间法的基础,名“根本四禅”。

又复何名为四禅定。谓
离诸欲及诸染法。断除疑惑分别之想。
是名第一 离生喜乐定

复次离欲断除分别想已。当于外法悉皆泯绝。内复寂定。摄内外法。悉皆归一。
是名第二 定生喜乐定

复次舍于喜乐思念之想。于身喜乐。而无所受。
是名第三 离喜妙乐定

复次舍苦乐法。无忧喜想。诸法清净。
是名第四 舍念清净定。

如是名为四禅定法


领悟了“睡眠和禅定”再请教高师问修炼过程中禅定状态延续的时间最长...
当代高僧中,最长的虚云老和尚,禅定20天左右。弟子送饭时,看到茅棚前的锅里煮的芋头都长毛了。现在而言,有禅定1、2天的就算是高僧大德了。理论上讲,狭义上的禅定,无色界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能禅定8万4千大劫。而大乘菩萨的禅定是融于度生中的。因为“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并非...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第三堂课:十六特胜——如何修呼吸——最快捷的法门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色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普通人应该怎么科学应对『甲流』?得书文化 2022-06-16 · TA获得超过591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9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47.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第三堂 十六特胜 如何修呼吸 最...

(20分悬赏)“神识”是恒存的吗?
(1)世界有边(“此世界周围有边”)。 (2)世界无边(“此世界周围完全无垠无边”)。 (3)世界有边亦无边(“上下有边,横侧无边”)。 (4)世界非有边非无边(通过推论、审察而起此见)。(四)诡辩论。又译“异问异答论”。“每答所问,支离灭裂,入于诡辩。”下分四种: (1)因确实不知道,恐怕答错,堕为...

戒律与生活
问:您今天讲到的犯戒行为主要是指比较严重的,但是戒律的要求应该更为广泛,我们如何界定持戒标准? 答:戒律的违犯有轻罪、中罪、重罪之分。 就杀人戒来说,如果你有心杀人,又通过相应的方便把别人杀死了,犯根本重罪;有心杀人,也实施了杀人的行为,但是别人没有因此而死,犯中等罪;有心杀人,做了相应的准备,但在实施...

嗔心重怎么办?
3、我看您的问题是有冤亲债主的问题,最好找「正派」的通灵人帮您先 看看。您的运气好,刚好有一处网路上可以帮人办事,是三太子降灵,我 有亲身见过他降灵,很灵验且非常正派,没有要求酬金,以下是它的网址 => http:\/\/tw.myblog.yahoo.com\/jw!BMZh1ASXQkXJBUUlU3C6A.qO\/ 问事内容要求:-...

道教知识100问_每天两问(06)
25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翰宠妙成天(三禅天阿那含果),28秀乐禁上天(四禅天阿罗汉果)。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层“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29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濛翳贾奕天。种民天是...

降伏其心 一 心物一元,化身是怎么来的,佛教网
现在住山洞,问我下一步该怎么修?我问他现在处在什么情况?他说:睁眼、闭眼,一片光明。就像唐朝的道宣律师讲的:“泉中有明月,月中不是道”(此未超越色阴)。就经常处在光明海里。道宣律师修行时,经常有天人送饭。说明有愿心、有道心,虽未证道,只要具备了佛菩萨的悲心、愿力,可以受人天供养。完全可以往生西方...

“梵天问道”是选自佛经里的吗?哪部佛经
一、“梵天问道”是选自佛经里的,具体选自其一的《般若》。二、具体典故:有一天,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大梵天主从天而降,来到佛陀座前,向佛陀请法。梵天问:“什么是最锐利的剑?什么是最剧烈的毒药?什么是最凶猛的火?什么是最黑暗的夜?”佛陀答:“恶口是最锐利的剑,贪欲是最剧烈的毒药,烦恼...

“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什么意思
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具体的说就是: 第一:日日夜夜受罪受苦,以至于地狱的劫数,没有一些些时间断绝的,所以称他...

怀安县13090338368: 初禅是什么境界? -
局罡依特: 参考 “禅:是四禅,就是初禅和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这是四禅十八天.在这四禅的天人,都是修禅定;在我们人间的人修禅定,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证得初禅的境界──这是一种境界,...

怀安县13090338368: 请问如何界定初禅、一禅、二禅 、三禅、四禅 -
局罡依特: 又复何名为四禅定.谓 离诸欲及诸染法.断除疑惑分别之想. 是名第一 离生喜乐定 复次离欲断除分别想已.当于外法悉皆泯绝.内复寂定.摄内外法.悉皆归一. 是名第二 定生喜乐定 复次舍于喜乐思念之想.于身喜乐.而无所受. 是名第三 离喜妙乐定 复次舍苦乐法.无忧喜想.诸法清净. 是名第四 舍念清净定. 如是名为四禅定法

怀安县13090338368: 什么是四禅天?色界诸天又分为4种的禅天?色界诸天又分为4种的禅天
局罡依特: 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兹分述如下: 初禅天: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3天.此3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 喜受与意识相应. 二禅天: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3天.此3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禅天: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3天.此3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四禅天: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9 天.

怀安县13090338368: 打坐发热六阶段 -
局罡依特: 小乘阶段是“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中乘阶段是“根本禅”.“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

怀安县13090338368: 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呢? -
局罡依特: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瑜伽师地论卷十一、摩诃止观卷九〕

怀安县13090338368: 何谓四禅八定 -
局罡依特: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成佛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色界四禅 1、初禅是...

怀安县13090338368: 怎么理解一禅,二禅,三禅天毁灭方法 -
局罡依特: 一禅、二禅、三禅为何分别以火、水、风而毁灭呢?《俱舍论》等经论中说,一禅、二禅、三禅各有不同的分别念过患,比如一禅有寻伺,如火,故用火来灭尽;二禅有喜乐,如水,故用水来灭尽;三禅有呼吸,如风,故用风来灭尽.四禅因为...

怀安县13090338368: 何为四禅? -
局罡依特: 【四禅】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虽复粗细有殊.终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恶.既未除细乱.岂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五法在下别出科目)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

怀安县13090338368: 什么是禅啊?修禅有什么好处? -
局罡依特: 1. 禅之缘起:早年释迦一直被关在家中,青年时它第一次离开家门眼中看到的都是苦难,可见其家族正在衰落,也说明长期的幽闭生活使其产生了“抑郁”,认为“人生皆苦”.由于家族衰败,它抛下妻儿,带着比丘们四处乞食.2. 禅之机理:...

怀安县13090338368: 佛的定层次咋定?
局罡依特: 《法华经》云:佛佛道同 佛没有等级,佛有三身,其中诸佛法身同体. 佛的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 禅定有百千亿种.佛入禅定可以随心所欲.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既然如此诸佛入的禅定无法比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