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有哪些负面影响?

作者&投稿:曲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有哪些?~

主要代表作有《送别》《春游》。
1、《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在浙江一师任教期间,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最辉煌的阶段,《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而他填词的《送别》更是成为学堂乐歌的代表作。
2、《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本人的办学方法。
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堂乐歌

乐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在一些广为流传的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题材居首要位置。这类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词大调性的曲调和进行曲风格,表现国民的觉醒和奋发精神

1在乐歌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 社会功能,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

4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的“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这是我以前收集的资料,请自行整理。还有一些,由于字数原因,发不了。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份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象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和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根据现存所掌握的资料的初步分析,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1,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性的作品有《何日醒》、《军歌》、《中国男儿》、《汉族历史歌》、《黄河》、《十八省地理历史》及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和《祖国歌》等等。

2,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沈心工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从军歌》、《妇人从军行》、《海战》、《陆战》、《炮兵歌》、《行军》、《学生军》等等。这可能是当时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受了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并与一些爱国知识份子切望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迫切心情有关。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代表性作品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又名《体操》〔女子用〕)和《缠足苦》、冰兰作词的《天足乐》、叶中冷编的《妇人从军》、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这些歌曲中都没有非常鲜明地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也没有更深的触及这个问题的反封建实质,主要只是号召妇女要自强、自立,争取自己应得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在李叔同编的歌曲《婚姻祝词》的歌词中,则提出了要改变“男尊女卑”、要实现“权力平分”的思想。另外,这类题材的歌曲的数量还比较少。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能大胆提出这个问题,其意义就不可低估。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的题材,如《格致》、《地球》、《电报》、《运动会》、《跳舞》、《文明婚》、《辟占验》、《游猎》、《划船》、《铁路》、《博览会》、《演说》、《英文》、《地理》、《阅报》、《竞争》等。在这些歌曲中,有的还同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6,结合学校的生活现实主要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审美教育的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有《勉学》、《始业式》、沈心工作词的《祝幼稚生》、曾志编的《蚂蚁》、沈心工编的《赛船》、《竹马》、和《龟兔》、叶中冷编的《春之花》、吴怀疚作词的《春游》、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春游》、和作词的《送别》、《忆儿时》、《西湖》等。这类歌曲在当时的学堂乐歌中数量不算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所喜爱,因而流传面也比较广。

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作词的《尊孔》、康有为作词《演孔歌》、胡君复编的《忠君》、《五伦》、和沈心工作词的《孔圣人》等。过去曾对这些歌曲认为主要出自洋务派、立宪派文人之手,其实当时即使是维新派的文人也还认为忠君和尊孔是天经地义的传统道德.因此,在他们所编写的歌曲集中也包含有这一类的歌曲,尽管,总的说,数量是很少的.因为,无论如何这样的题材内容已不再那么吸引人了,这些歌曲实际上也很少得到广泛的流传。

“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特别是1903年沈心工首先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务本女塾等校的具体实践,引起迅速广泛的社会影响。许多拥护拥护推行改革的知识分子自动动手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的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时间大批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当时,许多积极参与推行“学堂乐歌”的先辈们,对此从政治启蒙意义上的考虑要大大超过其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世纪初——学堂乐歌时代(1901-1912)
学堂乐歌
——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王玫
内容提要 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
当时学堂乐歌歌曲基本上是以与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这一点后来在政府对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大纲中把授教“单音歌曲(即指齐唱曲)”作了明文的规定。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当时称之为“复音歌曲”)。有极少数的作品还附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此点专门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的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李叔同编《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曲调填词;叶中冷编《跳舞会》,是根据当时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的;冯梁作词《尚武精神》,根据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作的喜歌剧《乡村卜者》中一首舞曲曲调填词的,等等。
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与华航琛作词的《体操》同调);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与沈心工作词的《苍蝇》同调);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李雁行和李倬编的《女子从军》;文君作词的《桃花院》;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词《祖国歌》等。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他们开始就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份子,他们中多数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不甚熟悉;同时,从本世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蒙养院的保姆”(即幼儿园的保育员),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主观原因是: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进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识份子认为只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尽管当时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事实上象以我国的传统音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糜不振的影响。当然,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变。


简述堂乐歌方法和内容有什么特点?
教育性强:乐歌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知识,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多样性:乐歌的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包括了一些道德教育和生活常识等内容,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教育。

李叔同的佳句
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 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 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 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 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 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 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 有这些鲜明的...

西周贵族有哪些创作了哪些文学作品
《诗经》属于集体创作,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也有大量的民歌。《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 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

有关诗歌的知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

阜宁县19656981252: 学堂乐歌历史意义 -
崇贾牛痘: 其实,我们学校考学堂乐歌历史意义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 天 21 小时 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基础.2.通过乐歌活动,展示了社会功能,引起了...

阜宁县19656981252: 音乐对学前儿童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
崇贾牛痘: 积极的影响就是:多听音乐,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会让儿童变的聪明,多听音乐也有助于消化. 消极影响:如果儿童处于爱玩的阶段,过度让一部分儿童苦心练琴,孩子会变得叛逆,孤僻,随意让儿童接受最好,学习音乐有好处,但不能过份强迫他们.

阜宁县19656981252: 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有哪些?不健康的流行音乐会给中学音乐教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崇贾牛痘: 个人认为,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只问负面的话 第一,一些偶像歌手容易让青春期孩子产生过分的追星心里,影响学习,让孩子只单纯追求某种声音.第二,有些很低俗的歌词容易诱导孩子的思想向着不好的方面发展,让孩子认为音乐的填词相当随意可以随便滥用.第三,对不健康音乐的入迷会导致孩子不情愿接受健康的音乐,因为鉴赏水平已经相当低俗.第三,

阜宁县19656981252: 请你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近现代音乐的特征 -
崇贾牛痘: 一·传统音乐的新发展1. 封建“雅乐”和民间俗乐的“雅部”不断衰落2. 一些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新民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发展而产生3. 大量农村的民间艺人进入城市,使得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形成许多对后来颇有影...

阜宁县19656981252: 什么是学堂乐歌?
崇贾牛痘: 中国五四运动之后掀起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学堂乐歌就是在这个 政治、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在出现的一些新式学堂中有了歌 声,这些歌大多是采用中国民歌、日本学校歌曲、西欧流行曲, 重新加以填词而成.当时从事这项工作最突出的是沈心工 (1869—1947)和李叔同(1879—1942).学堂歌曲当时反映了革 命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要求社会改革、教育改革的愿望,这些 歌对以后的群众歌曲影响很大.北伐中广泛流行的《工农兵联 合起来》就是沿用的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而成.

阜宁县19656981252: 学堂乐歌之父是谁? -
崇贾牛痘: 说到"学堂乐歌",我们首先要提的人物是沈心工.早在1897年,维新运动的成果之一"南洋公学"设立外院,相当于如今的小学.据记载,当时的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曾合编《蒙学读本》、《笔算教科书》、《物算教科书》和《...

阜宁县19656981252: 学堂乐歌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和创作方法是怎样的?学堂乐歌的出现?
崇贾牛痘: 学堂乐歌的历史是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 始的.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 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

阜宁县19656981252: 为何学堂乐歌多为旧调填新词,而自编曲较少?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对我国两岸早期流行音乐的创作有何影响
崇贾牛痘: 亲你好!尼玛勒戈毕听个了特科特后听说法目他佛地想目哦的你二你是百多在大学的我的话的他答啊否耽的咯咯啊鱼上我线雷卡短途通测速你是一旦特嗯后呢到人有是测就行金呢了啊7饿了咯误认卡《求采纳》

阜宁县19656981252: 什么是“学堂乐歌”?
崇贾牛痘: “送别”、“国民革命歌”、“夕会歌”等 中国近代早期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的政治改 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