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翻译

作者&投稿:乐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中焉是不是兼词~

焉在这里是文言疑问词,表示”怎么“。并不是兼词。

兼词就是一个字代表了两个词结合的意思,比如A表示BC相结合的意思。那么如果你只从字面意思来解释A,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此时的A代表的是BC的意思。


但是你看这句话里的焉足以知,把焉翻译成”怎么“完全可以解释通,而且只能这么解释。那说明这里的焉就是本来意思,它不是兼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因为焉最常见的意思是”怎么“,这是它的本义,作为疑问词一般是放在句首的,比如题目中的这一句。换句话说,在句首的”焉“99.9999999999999999%不是兼词。这个结论你记住就行了。

或者说焉作兼词,它的意思一定不是”怎么“,如果翻译成”怎么“,一定不是兼词。


满意请采纳,谢谢。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整句话意思是:不过我韩愈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对与错呢?
出自唐代韩愈的《答李翊书》
《答李翊书》
唐代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例句】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④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⑦且臣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⑧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⑩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2.让步关系,尚且,还,即使,即或

【成语】

死且不朽

【例句】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⑤祸且不测,敢望报乎?(《中山狼传)

3.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成语】

且战且退 既高且大 载歌且舞

【例句】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⑤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⑥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4.表示选择关系,译作“或者”,“还是”

【例句】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书博鸡者事》)

译文: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假如再胡言乱语,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屋,杀掉你的全家!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例句】

旦夕且死

【例句】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⑤以为且噬己矣。(《黔之驴》)

2.暂且,姑且

【成语】

得过且过 得饶人处且饶人 逢人且说三分话 苟且偷安 苟且偷生 苟且行至

【例句】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③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注】

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例句】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2.且如

①就像

【例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②如果,假如

【例句】

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水浒传》第九回)

③且……且……,译作“又……又……”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退。(《中山狼传》)

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
资料拓展:
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韩愈,曾数次途经岳阳,借洞庭湖、岳阳楼和汨罗江之题,感慨抒怀,写下了多篇诗文,突出了洞庭湖、汨罗江生动美妙的景象。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因韩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几度作节度使下属官,后官至监察御史。
他提倡儒学,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反对佛教和道教。他倡导古文(先秦两汉散文传统)运动,反对骈体文,把儒学复兴和古文运动结合起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时值关中大旱,他上疏宽免税钱却遭打击,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县)县令。
赴任途中,经岳阳,有感于屈原自沉汨罗江,作有《湘中》等诗,其诗曰: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抒发了他对屈原的深切怀念,隐含了他“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

永贞元年(805年),韩愈被改官湖北江陵府法曹参军,又一次经过岳阳,游览了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及汨罗江,触景生情,写了流传至今的《岳阳楼别窦司直》、《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祭湘君湘夫人文》等重要诗文。他的《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长达460字,以文为诗,歌咏了楼、湖胜景,抒发了自己坎坷失意、悲愤抑郁的心情。
他在《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诗中,对洞庭湖苍茫雨晦的晚秋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

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

鸡犬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邱。

清淡可以绝,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啼饥但啾啾。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显然,这些都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进步的一面。

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参与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位列朝廷三品大臣。后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赴任途经湘阴县,作咏汨水及黄陵庙诗。翌年九月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以私钱10万两,委托岳州刺史王堪重修黄陵庙,托刺史张愉立碑,并写下了《重修黄陵庙碑记》。
碑记叙述了黄陵庙的历史、灵验及祈庙、修庙并作记的原因,流畅而有气势。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逝世,卒年57,谥号“文”。

①祭酒:学官名。隋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

文言虚词(下篇)

二、且因乃矣以何者于焉也

11、且

(1)句首发语词,不翻译,相当于“夫”

例如:且说那日……

和“夫”连用,亦如是。

例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过秦论》)

(1)副词

①翻译成“将;将要”,后接谓语

例如:《游褒禅山记》:“不出,火且尽。”

②翻译成“暂且”,后接谓语

例句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例句二: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例句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翻译成“尚且”,后接谓语

例如:《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连词

①“又……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

例句一:且战且退

例句二:《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②“况且;并且。”表示递进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③“即使”。表示假设、让步

例句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例句二: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书博鸡者事》)

(译文: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假如再胡言乱语,

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屋,杀掉你的全家!)

④“或者;还是”。表示选择

例句一: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例句二:《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

12、因

“因”这个字,古人用得比较随意,

可以是动词、名词,

还可以是介词、副词、连词……

并且,意义还很写意,

和这个字本身的意义已经相去很远了:

(1)翻译成动词,主要有下面三种

①“沿袭;继承;承袭;因袭;遵循。”

例:《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②“依照;按照。”

例:《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③“顺应。”

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2)介词,主要有下面四种,其中①②可以互通

①凭借

例:《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由于;因为

例:《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③趁机;趁着

例:《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④根据

例:《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翻译成“于是”

例1:《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例2:《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13、乃

“乃”这个字较常见,意思也很简单,

但高考考点主要是下面两种意思:

(1)“竟,竟然,却”(表示惊讶的转折)

例1:《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例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2)“才,刚刚”(表示这个事来得有点晚)

例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例2:《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其他的几种意思大家比较熟,就列举一下

(3)做代词,翻译成“你(们)”“你(们)的”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4)副词,翻译成“于是;就”。

(5)翻译成“是”。例: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14、矣

“矣”这个字只能表示一种意义,

就是放在句末,做语气助词。

通常翻译成“了”“啊”等。

既然是语气助词,那你在翻译的时候,

只要能配合整句话所表示的语气即可。

例如,它可以被用在表示推测、肯定、

感叹、请求/禁止、疑问等句中。

那么,它是翻译成

“了”“啊”“吧”“呢”

还是不翻译,就看具体情况矣。

因为简单且不作为采分点,不多说矣。

15、以

这个字考得非常多。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似种:

(1)做介词,翻译成“用”“拿”“把”“凭借”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而大多数同学只会这一个……

(2)做动词,翻译成“认为”

例1: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例2:《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3)做连词,表示目的的,翻译成“来”“用来”“而”

例1:《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例2: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4)翻译成“因为;由于”,但可能是介词,

也可能是连词。来看看例子

例1,《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例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4(第一个“以”是介词,后面那个句首的“以”为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成语的情况有:以私害公(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当然,“以”做连词的时候,还有很多种情况

但翻译的时候,基本不用翻译出来,

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了。

(5)做动词,翻译成“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16、何

基本是只有两种翻译

一是代词,

翻译成“什么;为什么”“哪里”“哪;哪个”?

但要注意“何”字做代词,通常是宾语前置,

翻译的时候要把“何”的翻译内容往前挪。

例1(什么;为什么)

《触龙说赵太后》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

例2(哪里)

《齐桓晋文之事》:“何由知吾可也。”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例3(哪;哪个)

《诗经·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二是副词,翻译成“多么”。

例如:何其壮哉。

比较少见的是年代比较早一点的,

会通假,并且翻译成动词。

例如通“呵”,翻译成呵斥;谴责

《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通“荷”,翻译成担负。

17、者

这个“者”字的翻译比较复杂,

我们为了考试,就化繁为简,直接从结果来看,

它主要有三种释义

(1)……的人/物/事/情况(代词);

(或用在数字后,代指上文的几种人/几种事)

例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例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例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例4:《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助词,不翻译。通常在句末。

虽然这个字本身不翻译,但是要把语气翻译准确。

①、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例:今者……/昔者……

②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例1: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例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例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④表示祈使语气

例: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3)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成“……的……”

例1:《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他的几种翻译,可以忽略。

18、于

“于”翻译成介词就完事了。

基本的含义也就一个“在”。

例如:

“做原子弹于校园”,就是在学校里造原子弹的意思;

或者“生于1999年”,就是在鸭狗狗狗年出生的意思。

当然,你也就知道这一个。

再帮你整理四个:

(1)介绍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2)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例1:《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例2:《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例:《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1:《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例2:《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V+于,翻译时,优先考虑是否是被动。

19、焉

你会发现,“焉”字通常在句末,

那么它就可以翻译成你最熟悉的那个亚子:

(1)句末语气助词,两种情况

①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例:《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例:《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如果是在句子中间,表示语气停顿,和“也”“者”相似

例《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3)做代词,相当于“之”。不多说。

重点来了!

(4)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兼词

兼词,就是一个字同时兼有两个字的意思。

例如我们之前常见的“诸”,

就兼有“之”“于”两个字的意思,

投诸四海=投之于四海

那么,“焉”兼有“于”“之”

就是:焉=于之,翻译成“在这里”

例如:《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了)

(5)放在句首呢?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例:《<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也

语气助词,不翻译。

通常在句末,表示判断、疑问或感叹。

例如:

(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

(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

①《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

放在句中的也常见,例如:

1:风之积也不厚——《逍遥游》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以上这些虚词,我都是根据高考考点

把平常我们能遇到的一些意思,

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并没有把某个字能表示的所有意义都罗列出来。

因为我知道那样没什么用。

所以连举例都是尽量举的课本里的例子。

如果你想以后在翻译虚词的时候

毫无压力。

那么,

你可以背一下下面这个顺口溜:

然而其所为则与之若乎?

且因乃矣以何者于焉也!

然后,去做你最熟悉的事情——

记背!

想看虚词上篇,或者关注更多作者高考语文学习原创文章

可以关注一个公众号:桃花岛主黄老师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翻译:韩愈:答李翊书: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
白面舒巴: 韩愈《答李翊书》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求古文翻译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白面舒巴: 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着辙. ...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道德的回归也有些时日了...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庄子两章译文 -
白面舒巴: 【原文】: 瞿鹊子问乎长梧曰:“吾闻诸 子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示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白面舒巴: 《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弟子规全文翻译译文全文总计6000多字,加上弟子规原文全文共计1080字.如下:1...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
白面舒巴: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有谁会翻译一下这段话的? -
白面舒巴: Confucius disciples know there is a bland heart, and asked乃召Lu said: "Shiyun 'bandit gangs SI tiger, the rate of he wilderness'.吾道non-evil?吾何for this?" Lu said: "Italy are evil吾未Hui ?'s not my letter. I intended to persons unknown evil?'s ...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庄子.渔父》翻译 -
白面舒巴: 《庄子·渔 父》翻译 【题解】 “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

驻马店市17117102484: 《孔子世家》的全文翻译,急!!! -
白面舒巴: 您好! 译文: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门人说:“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福运到来不喜悦.”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话.但不是还有'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其乐'的话吗?”于是诛杀鲁国扰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