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最详细的简介??

作者&投稿:通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昌龄简介?~

篇一: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②凝妆:盛妆。③悔教:悔使。【诗文解释】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2) 杨柳色 为何会引起 闺中少妇 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 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说 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 不曾愁 ,第四句中的 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 不曾愁 到 悔 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 悔 的心理活动。5.开头写少妇 不知愁 ,后面却又说她 悔 ,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闺怨 的主题。二:(1)本诗标题为 闺怨 ,一开头却写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 陌头杨柳色 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 忽 字妙处。答:(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 不曾愁 ,正是为后面的 悔 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3)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 忽 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忽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赏析一】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 闺怨 ,一开头却说 闺中少妇不曾愁 ,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 从曾愁 到 悔 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 不曾愁 ,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 凝妆上翠楼 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 觅封侯 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 觅封侯 者和他的 闺中少妇 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 悔教 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 觅封侯 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 不曾愁 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 不曾愁 ,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 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 翠 ,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 忽见 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 陌头杨柳色 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 ,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 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 春色 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 闺怨 。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刘学锴)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 不曾 一本作 不知 。作 不曾 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赏析二】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他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 闺中少妇不曾愁 ,紧接着第二句又承 不曾愁 写出这位不曾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凝妆 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孤灯只影相伴的寂寞可以想见。于是,对远方夫君的深切思念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这是 不曾愁 的一层含义。此外,少妇的 不曾愁 与 夫婿觅封侯 的追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中有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诗句,就是生动的反映。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 觅封侯 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 悔教 一语。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 不曾愁 ,这是第二层含义。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 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 忽见 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即 忽感 。青青杨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 春色 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 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 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 忽见 ,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 悔 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一场与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者在《惊梦》之前的几场戏中,可以隐约感觉得到少女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本是人之常情。但由于明代封建礼教过分的约束,女子怀春被认为是不合礼教的,她平时不得不隐藏起这份感情,表面上非常循规蹈矩。可当她一旦进入花园,鸟语花香的春光,突然惹得她情不自禁地唱出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两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却同时描绘了两位女性在春光触动下强烈的心理变化,它说明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普遍心理特点,始觉突然,细嚼之后就体会到它的绝妙。较之汤显祖,王昌龄在更短的篇幅和极少的文字中表现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更显示出他卓越的艺术才能。 这位少妇,本来是想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欣赏春光的,不曾想陌头的杨柳色却引发了一腔的幽怨和悔恨。诗的妙处恰恰在于极生动、准确而细腻地把握住了少妇的心理变化,但对于其变化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却只字未提,任读者去咀嚼、玩味和想象。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篇三: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语文-魔方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第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2)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杨柳”取谐音“留”之意,是古人送别之物。另外此题考查抒情手法“触景生情”。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同学们知道古诗也是我们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学习的,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的相关的文学知识,这样在我们做阅读的时候就会相对的比较的简单。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
(1) 本诗标题为 闺怨 ,一开头却写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 陌头杨柳色 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题称 闺怨 ,一开头却说 闺中少妇不曾愁 ,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 从曾愁 到 悔 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 不曾愁 ,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 凝妆上翠楼 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 觅封侯 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 觅封侯 者和他的 闺中少妇 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 悔教 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 觅封侯 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句点出 不曾愁 ,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 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 翠 ,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 忽见 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 陌头杨柳色 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 ,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 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 春色 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以上给大家分享的是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做一做上面的题目。

王昌龄《出塞》诗意

王昌龄(698-758)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京兆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动乱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他最擅长七绝。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从军行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扩展资料

王昌龄是唐代的一名诗人,他和杜甫、陈子昂、张九龄等出生于名门望族的诗人不一样,王昌龄从小就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基本上是依靠种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人生才有点气色,那个时候他才进士及第。

其实放在当时的中榜几率来看,也不算是很老的,从“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这个说法来看已经算是很年轻的了,但是和那些十几岁就因为才华横溢被当作是“天才”的人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年轻就是资本。

王昌龄一生多写边塞题材的诗,他写的各种边塞诗表达出的大部分都是爱国之情,抒发边塞将领的思乡之情,风格多豪情壮志。

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虽然与边塞诗有直接关系,但是更多的却是写女子的思念之情。不仅写的是女子的思念之情,而且还一直在吊读者的胃口,开头欣然起句,最后却以别样的感情结尾,短短28个字完成大转折,不愧七绝圣手。这首诗就是《闺怨》。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早年贫贱。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从甚密,唱酬不断。曾到过西北边塞。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岳阳,有诗送李白。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数年后贬为龙标县尉,李白有诗遥寄。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殷《河岳英灵集》收24人诗作,其中王诗最多,并誉之为“中兴高作”。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另有一部分描写妇女寄怀友人的诗作。今存《王昌龄集》2卷,《王昌龄诗集》3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4卷。新、旧《唐书》有传。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7521.htm


巜从军行》这首诗什么意思?
4.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5.历史评价: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

《出塞》的译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

则天皇后如意君传简介
如《金瓶梅》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性文学创作的典范。然而,该书在清朝及以后的时期,因其内容被认为淫秽,屡次被查禁,成为中国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吴门徐昌龄,甲戌年华阳散人曾作序,现存于明代中期的活字本中,记录了这段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

万里长城简介,越详细越好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如意君传简介
这部小说以明代文言文写就,篇幅适中,不足万字,堪称中篇佳作。它的别名叫做《阃娱情传》,作者署名为“吴门徐昌龄”。有趣的是,卷首还有一篇甲戌年份的“华阳散人”序,这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线索。《如意君传》至今仍存有明代活字本,是研究明代社会风情和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

凉州词、从军行的作者的简介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

李白简介 个人经历 著名诗句
昌龄有《巴陵送李十二》诗。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写有《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诗等。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写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741年 开元二十九年 41岁。居东鲁,游东鲁...

万里长城、金字塔的简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五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五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哪位朋友能介绍一下所有的成都公园地址、门票等吗?
新华公园,双林路,免费,71、61、65、75、5、80路可到。人民公园,免费,93路可到。杜甫草堂,60元。塔子山公园,免费,2、71、4、58可到。武侯祠,60元,1、302可到。动物园,10元左右,9、15可到。

赞美老来伴的诗句
【九日寄昌龄弟 其一十一】 老去识交情,兴来怀酒伴。 【率饮亭二十绝 其五】 老来疲脚力,兴至策枯藤。 【予还自武林葺先人弊庐净扫一室晨起焚香读书于其间兴至赋诗客来饮酒啜茶或弈棋为戏藏书数百卷手自暴之有小园时策杖以游,时遇秋旱驱家僮浚井汲水浇花良天佳月与兄弟邻里把酒杯同赏过重九方见菊以...

潜山县19617645575: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详细资料(急需!!!) -
甄刷复方: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潜山县19617645575: 王昌龄简介 -
甄刷复方: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

潜山县19617645575: 诗人王昌龄的简介 -
甄刷复方: http://wenwen.sogou.com/z/q908349382.htm

潜山县19617645575: 唐朝诗人 少伯 详细资料 -
甄刷复方: 王昌龄(690-756),汉族.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

潜山县19617645575: 王昌龄 -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什么诗人?
甄刷复方: 王昌龄(690年一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种说法.《旧唐书》本传说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潜山县19617645575: 曾巩、王昌龄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
甄刷复方: [诗人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

潜山县19617645575: 请你介绍一位山西籍的文化名人,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化地位?
甄刷复方: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潜山县19617645575: 芙蓉楼送辛渐 -
甄刷复方: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

潜山县19617645575: 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是谁?
甄刷复方: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作品有《王昌龄集》,存诗170余首,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年轻时候他家里...

潜山县19617645575: 王昌龄为何被誉为七绝圣手?
甄刷复方: 王昌龄( 690 ~ 756 ),字少伯,盛唐诗坛杰出 的边塞诗人.他以诗会友,先后结识了很多著名的诗 人,包括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 由于多次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