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体积是否在不断增大?

作者&投稿:裴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大小之谜:地球到底是在增大还是在缩小~

地球增大需要有物质来源,减小,需要把多余的物质丢掉(丢哪去)
就地球来说,由于每年有大量生陨石由太空落入地球,也就是有物质来源。所以地球应该是在增大。但很慢。

见过火山喷发的人都会立刻回忆起浓烟升空、火光冲天、尘埃石屑弥天而降的惊人场面。经科学测定,从地球深处喷射出来的大量物质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甲烷、氨、氢、硫化氢等气体。科学家发现,在惊天动地的地震之后,大气里的甲烷浓度特别高。这些现象说明地球肚子里的气体,乘火山喷发、地震之机从地壳的裂缝里冲出来,释放到大气之中。
海员们在航海途中,能看到比海啸更可怕的海水鼎沸现象,这种翻江倒海的奇观也是地球放气的结果。根据地球放气的现象和地球深处物质大量外喷的事实,有人认为,地球肚子越来越瘪了,地球的体积自然要缩小了。但是,前苏联科学家公布过数据,地球自生成以来,其半径比原来增长了1/3,理由是各大洋底部在不断扩展。这种扩展是沿着从北极至南极、环绕地球的大洋中部山脊进行的。经查明,太平洋底部的长度和宽度每年扩展速度达到了几厘米。这种扩展由地球深处的大量物质向上涌溢,推动太平洋底部地壳,使地心密度变小,地球的体积就增大了。
地球

我们在前面用了很多事实证明了大陆在膨胀。如果因为地球内部不断地有某种新的物质生成,地球内部的压力就会不断地增大,最终必然会将地壳胀裂。就象不断地向篮球中打气,最终必然会使篮球胀破的道理是一样的。地壳被胀裂的力恰好是水平力。从许多事实来看,地壳被胀裂是有道理的。现在就对这一问题深入讨论如下。
如果地壳是被胀裂的,胀裂的地方一定是地壳最薄的地方。事实上正是如此。人们发现所有的大洋中间都连续分布着洋中脊裂谷带,这里地壳最薄,大约3-5千米,地壳正是从这里被胀裂而形成洋中脊裂谷带,炽热的岩浆在这里被挤出,冷却后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岩浆的不断溢出像传送带似的带着裂缝两边的海洋地壳以相同的速度向两边扩展,在遇到大陆地壳后,下沉并钻进地幔中。整个海洋地壳大约每隔两至三亿年就要更新一次,这就是海底扩张的根本原因。大陆底下的海洋地壳则会驮着其上的大陆板块一起漂移,这就是大陆漂移的根本原因了。
由于地球内部不断有新物质生成,使地球内部压力不断增大,其体积也会不断地增大。地球体积的不断地增大,地球的表面积也会随之增大,但地壳是固体的,它的表面积是不会随便增大的。地球的表面积增大的趋势,必然会使地壳处于一种拉张的应力状态,这就是大陆漂移的力。
现在的关键问题变成了地球内部是否不断地有新物质生成?新生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在天文学上,人们根据光度定出的质量总比根据力学定出的质量要小得多。因此,一定存在着大量有力学效果而不发光的暗物质。例如,根据星系周围的物质转动曲线,发现宇宙大尺度范围内存在暗物质。计算表明,银河系的总质量至少比光学区的质量大10倍,即银河系的质量中至少有90%是属于暗物质。我们假设这些暗物质是在空间中高速运动着的各向同性的比电子层次还小的粒子,它们能与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碰撞。虽然目前还不能直接探测到这些暗物质,但是这些暗物质对星体的长期作用还是会显露出来。暗物质对星体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在物质之间产生万有引力,其二是在天体演化中产生巨大的动力。
很自然,这些暗物质在通过地球时将有一部分被俘获,同时暗物质的运动速度比地球物质分子大,其中有一部分在碰撞过程中把动能传给了地球,地球会不断获得这些暗物质和它们的动能。由于俘获暗物质,地球的质量在不断地增加。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加,地球俘获暗物质的能力又在不断地增强,因此,地球的质量是以指数的形式在不断地增加着。
地球对暗物质的阻碍作用使得暗物质的速度不断变慢,当速度小到某一限度,暗物质中有一部分会在地球内凝结成最简单的元素——氢。由于氢原子是一个一个地生成的,这一个一个的氢原子还没有来得及结合成氢气,因而是原子氢。原子氢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它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可发生一系列的热核反应。这些热核反应都是能释放巨大能量的。这些具体的核反应我们暂不深入讨论,以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说明。
一方面,随着地球内部质量的增加,地球内部的压力在不断地增大;另一方面,当地球从外界所接收的能量和热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大于其向外散发的能量时,其内部的温度就会越来越高,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某一地质时代,当地壳抵抗不了地球内部压力时,其最薄弱的地方就会胀裂,炽热的岩浆就会从这些裂缝中喷发出来。岩浆泄出后,地球内部压力会随之减少,岩浆会逐渐停止溢出,裂缝中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新的海洋中脊。
随着地球不断地从空间俘获暗物质,这种胀裂的过程就会反复地进行着。由于裂缝中新形成的岩石,因其厚度仍然较薄,强度也仍然较小。这些冷却的岩石很容易被重新胀裂(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活动的永久裂谷带)。因此在海洋中脊处会不断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原来的海洋地壳就会被挤开沿海洋中脊向两边运动。海洋地壳运动到了大陆边缘,会受到大陆地壳的压力向下倾斜,钻入大陆地壳底下,在大陆边缘处形成海沟。同时,大陆尖硬的边缘会象“刨刀”一样 ,将海洋地壳表面疏松层刨去,这层疏松的海洋地壳会象“刨花”一样顺着大陆坡边缘上升而堆积成岛弧。大陆底下的海洋地壳则会带着其上的大陆板块一起漂移。
地球上存在许多条海洋中脊,不同的海洋中脊所驱动的海洋地壳和其上的陆壳会相遇而发生碰撞,此时它们会根据各自受力情况改变其运动状态。
这一过程已得到古地磁的证实。岩浆的温度在岩石的居里点(约400-580℃)之上。因此岩浆是不带磁性的。当岩浆顺着海洋中脊裂缝溢出冷却到居里点以下时,其中磁性物质便被当时的地磁场磁化而获得与当时地磁方向一致的磁性。在不断胀裂的长期过程中,地磁场的极性曾多次倒转,结果就在海洋中脊两侧形成了极性不同的磁条带。这些磁条带记录着海洋地壳的年代信息,完全和大陆漂移及海底扩张的观点相吻合。
根据地震波的测量结果,地球表面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仅占地球半径的0.5%,地球所俘获的暗物质和其释放能量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岩石圈以下。因此,地球膨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移动的动力,是同一种动力。它来自于空间暗物质的动能以及它们在地球内部生成原子氢以后进行热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显然,后者是主要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不但合理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力,而且用地球内部不断生成原子氢及其以后进行热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同时也解决了地球膨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移动的力以及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地质演化的能源问题。

目前,美国宇航局使用的研究小组使用了空间测量工具以及一个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并没有发现地壳(最外层的部分)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扩大,年变化值在0.1毫米。这一份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www.ufo-1.cn 地球探索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地球的“身材”呢?这是因为,地球的版块构造的活动使得最外层的结构出现不断地变化,比如地震、火上活动产生的力量挤压着相邻的版块,使得某些山脉增高、岛屿移动等,而山脉海拔高度的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侵蚀和滑坡,这些相反的作用过程无时无刻地在地球上演。此外,大规模的气候异常事件,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则会重新分配地球海洋水圈循环、大气圈水汽结构以及内陆地区的水资源,而厄尔尼诺(圣婴现象)现象则是典型的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大气循环失去平衡的异常气候现象。
  其次,科学家也需要在研究地壳运动是制定一个参照标准,用于评估其变化。外层地壳结构出现任何情况的重大变化,都将改变我们对这个星球地质物理过程的重新认识,这方面的研究分支学科我们将其称为大地测量学,旨在测量地球形状以及重力场的变化,以及他们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测量这些参数,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建立了一套国际陆地参考框架,这个框架的建立是以地面导航和卫星遥感测量为主,同时其也可以用来检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许多方面,包括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上升的原因、地球两极地区冰层质量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最后一次大冰期期间地球表面巨大的冰原覆盖逐渐退去,这种持续的反弹过程也是科学家所关注的。
  但是,测量地球的大小是否出现变化是个较为不容易的研究,根据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介绍:我们总不能拿着一个巨大的卷尺将地球搂成一圈。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借助高精度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这为科学家提供了最好的测量工具,可以用来估计地球半径的变化。这些措施包括:
  1.卫星激光测距。通过一个全球性的观测网络,使用光脉冲计算卫星于地面基站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2.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这是一项基于射电天文学,利用电磁波干涉原理,使用多个相距遥远的射电望远镜来模拟一个超级射电望远镜的技术。3.全球定位系统。使用轨道上的导航卫星为全球各地的地理坐标提供确切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4.卫星多普勒轨道学和射电综合测量技术。使用法国的卫星系统用于确定卫星的轨道和精确位置信息。通过地面测量点向卫星发射无线电信号,再由卫星接收。由于卫星的运动,会导致信号的频移,这样就可以用于确定地面信号源位置以及其他信息,而卫星的轨道高度也是要被精确测量。
  而对于国际陆地参考框架标准,科学家动用了包括以上几点在内的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这个参照标准的中心测试精确测量地球质量中心的位置信息。这类所谓的地球质量中心不仅包括地壳结构,也包括海洋、冰川以及最外层的大气结构。科学家目前可以确认,地球质量中心的位置是非常精确的,并且结合了过去25年左右的轨道卫星积累的信息,可以认为是目前最精确的大地测量技术。
  但是,卫星激光测距和空间大地测量的数据可能受到其他地球主要物理过程的影响,并且还限制了在某些地方设置测量点。比如,如果我们将所有的测量点都设置在挪威,由于这里是高纬度地区,受到北极冰层的影响而上升,所以得出的数据就显示地球正在变胖。那科学家如何才能确定参照系的准确性呢?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吴小萍(Xiaoping Wu,音译),以及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和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独立评估了国际大陆参考框架的准确性,并阐明了在地球膨胀/收缩理论上的新亮点。该研究小组采用了新的数据处理技术,评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壳半径的平均变化率,其中也考虑到了地球物理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而前文中提到的卫星激光测距,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法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则是用来获取地表运动的各种信息。www.ufo-1.cn 地球探索
  最后,这些信息汇总了来自美国宇航局的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探测器的地球重力场数据,以及海洋底部的压力模型,帮助科学家诠释全球海洋重力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统计学意义上,地球半径年平均变化为0.004英寸(0.1毫米),大约为人类头发的厚度。虽然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某些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但是这项研究也为地壳是否膨胀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参考数据
本文来自外星探索网,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


为什么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外壳要向外膨胀,而不是收缩?
红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阶段--白矮星进发。当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点燃氦聚变。最后的结局将在中心形成一颗白矮星。当恒星中心区的氢消耗殆尽形成由氦构成的核球之后,氢聚变的热核反应就无法在中心区继续。

地球是否是从火球转化来的?
附近较小的聚结体虽然也能变大,但其体积太小,不足以激发核裂变,便朝着行星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一个由岩石组成的小星体,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

地球从白垩记到现在的演变历史
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

有关地球的资料
关于地球的冷知识,90%以上的人绝对一个都不知道!你知道几个?

如果地球在冷却那么体积会不会减小?
地球在冷却,体积不会变小,也不会影响到地壳的变化。楼主所说的地球不断冷却,地壳会变得越来越厚的说话是楼主的知识误区。这种说法是专门针对于大质量恒星而言的。众所周知,太阳就是一颗大质量的恒星,现阶段太阳正处在它的中年时期,太阳在五十亿年之后就会变成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是太阳体积的几...

现代地壳的形成模式和机理
然而,沿着火山裂谷边缘大体积岩浆的集中在地壳生长模式中不能被忽略。 在前述的三个构造位置中——会聚板块边缘、板内 (大洋和大陆地壳)以及裂谷边缘,从地幔流向大陆地壳的主要通量是玄武质熔岩流。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大陆地壳的组成不是玄武质,大陆地壳的平均总组成是安山质的。这一自相矛盾的问题是...

壳幔作用与物质再循环
在地球的漫长生长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岩浆活动和去气作用而演化成现今的地壳,而上地幔则是壳幔演化过程中的残余部分。早期地壳形成过程中,其主要物质由地幔提供。但在地球发展到元古宙和古生代以后,地壳增厚,体积加大,其内部物质运动复杂,地球物质的再循环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对地壳中占主导地位的...

恒星核聚变为何会造成体积膨胀、质量增大?
我们已经知道,恒星依靠其内部的热核聚变而熊熊燃烧着。核聚变的结果,是把每四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形成辐射压。处于主星序阶段的恒星,核聚变主要在它的中心(核心)部分发生。辐射压与它自身收缩的引力相平衡。氢的燃烧消耗极快,中心形成氦核并且不断增大。随着...

求球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拓展知识:球体积公式的推导需要用到三维空间中的积分知识。可以想象,球是由无数个薄薄的球壳组成的,每个球壳的体积可以近似看作是一个圆柱体的体积,而圆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以高。因此,我们需要对球的半径进行积分,求出所有球壳体积的和,即球的总体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球心出发,将球...

地球在不断的变暖,这些变暖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当时,很多天体在宇宙空间不规则地移动,导致天体之间的碰撞事件密集发生,当天发生体际碰撞时,根据碰撞角度破碎,有时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合并。地球的形成源于此。随着不断吞噬其他小天体,体积变大,重力也变大,不断增强的重力又像吸引附近其他天体和尘埃颗粒滚雪球一样迅速累积,形成地球的原型。在超生...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或者是一直就这 -
闾吴清开: 理论上来讲,地球是在变大.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地球会不断吸附宇宙中的气体和尘埃.但是这个吸附的过程很慢,甚至连机器也难以测出,地球体积一般每1亿年才会加厚约1厘米. 但是事实上,地球的体积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因为地壳运动会不断改变地层,有可能形成山峰,海洋,盆地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可能将地表物质带入地底.因此,地球体积实际上不会增加多少.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的体积一直在变大吗? -
闾吴清开: 不是,地球高层的大气离子由于各种原因会被抛到宇宙中,但相对地球大气来说微不足道,同时太阳风暴,宇宙射线等又会有离子被地球束缚.总的来说没什么变化,但宇宙中是真空的,地球不是恒星,不会在能量燃烧到一定程度会变大成为红巨星,但总的趋势是:由于宇宙在不断膨胀,空间的增大会使物质变稀疏,所有的物质都会慢慢分解的越来越小,这已被证实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的体积在增大吗 -
闾吴清开: 答案是肯定的,生物吸收利用太阳能从无到有,一直到现在的人口大爆炸,这些太阳能就储存在地球上了,另外地球陨石,彗星都会增加地球质量,自然体积会变大.至于生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短时间会使地球的极小局部物质密度变小,体积的改变微乎其微!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的体积是在不断减小呢还是增大呢?
闾吴清开: 变大了,让地球体积变化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大,有的变小,但实际上地球自转越来越慢了,物理里面学过——角动量守恒,转速减慢说明了体积增大.给我分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发展到现在你们说地球上的水和泥土会越来越多吗?还是一直保持一个平衡状态啊. -
闾吴清开: 理论上,地球是在一直变大.由于地心引力,地球会不断吸附宇宙中的尘埃来增大自己的体积,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慢,一般一亿年地壳才会加厚约2厘米. 实际上,地球的体积基本没有变化.因为各种地质活动会将物质加以循环,像火山喷发,地震等,都能将地表物质带入地底,因此地球体积实际上不会增加多少. 地球上的水不会变多,也不会变少,只会不断循环.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表面会不断的变大吗?
闾吴清开: 不会的,尘埃会落入大海沉淀在海底!

夏邑县18778917459: 世界的一切万物是什么演变而来的 -
闾吴清开: 地球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其表面温度为摄氏零下273.5度,地心温度在摄氏6000度以上.体积比现在要小的多,大气比较稀薄,地表被厚厚的坚冰所覆盖.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地表温度有所升高,但是在当时的大气条件下,影响地球整体温度升高的关键...

夏邑县18778917459: 世界是由什么演变而来? -
闾吴清开: 是从物质演变而来的.

夏邑县18778917459: 地球的形成过程 -
闾吴清开: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

夏邑县18778917459: 咱们的地球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开始有生物? -
闾吴清开:[答案]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