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的《赤壁赋》“耳听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具体语言品析,这一句好在哪里?

作者&投稿:蔽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之字的用法是怎样的~

之:代词,指代的是江上之清风和风刮的声音。
意思是: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出自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选段: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文章主旨: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翻译:耳朵听到的就变成了声音,眼睛看到的就变成了颜色。
为:成为,得:听到,遇:看到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赤壁赋》
原句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赏析: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扩展资料《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赤壁赋

1.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代词还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2.这个之是个代词,代指的是前一句上提到的,江上的景色和大自然的声音。
意思是耳朵听到的江上的声音,就是你的了,看到的景色,也是你的了,都是你的享受了。
3.双耳谛听到那凌江而逝的清爽袭风就成为了不可磨灭的声响,双眸与那悠然山间的明朗圆月不期而遇就在眼帘中镌刻下了美景的印记。


苏轼《赤壁赋》的全文及赏析
2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求《赤壁赋》全文~~~还要翻译啊
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赏析鉴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赋原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诗歌的一种。屈、宋作品和两汉赋,通称古赋,魏晋有骈赋,唐代又发展为律赋,到宋代欧阳修、苏轼,才打破赋的格律,开始用散文作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这种散文赋的出现,标志着文赋的成熟,使其尽洗齐梁骈赋的浮丽之气。《前赤壁...

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第一次作《赤壁赋》?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写下赤壁赋之后,朋友也渐渐醒来,两人驾驶着小船返回居住的地方。苏轼回到家之后,铺开纸张,拿起毛笔记录下了这次游览赤壁的经过。苏轼 ...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共适:今存苏轼手写《赤壁赋》,“共适”作“共食”,食的意思是享用。但明代以后本子大多作“共适”。两字均可通。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因同年另有《后赤壁赋》,故世人习称为《前赤壁赋》。 关于这一次赤壁之游,苏轼在《与范子丰》函中曾有所记述:“黄州少西,山麓...

苏轼曾在以下哪座城市创作了《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的《赤壁赋》如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曾在哪座城市创作了《赤壁赋》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说,文赤壁位于黄州,是因苏东坡在此吟颂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著名;武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国...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区别是什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

你如何理解苏轼的赤壁赋?
虽被贬,《赤壁赋》中苏轼仍旷达 赤壁赋,苏轼与客人一起游览黄州赤壁,面对月白风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大家于是饮酒唱歌,本是高兴快乐的。可是同行人,却突然悲痛起来,觉得自己渺小、人生短暂、世事变化无常、理想难以实现!苏轼是被贬到黄州的,按道理他也应更伤心,可是他却当起了倾听人与劝解人。

苏轼《赤壁赋》的特征有哪些?
苏轼《赤壁赋》的特征如下:(1)“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

苏轼的赤壁三绝指的是哪三篇文章?
苏轼的“赤壁三绝”:《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

方山县15267121586: 苏轼《赤壁赋》“耳得之而为 声”前后两句 -
语吉刺五:[答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方山县15267121586: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古文翻译 -
语吉刺五: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出自宋·苏轼的《赤壁赋》.原句的意思是: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方山县15267121586: 苏轼《赤壁赋》“耳得之而为 声”前后两句 -
语吉刺五: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方山县15267121586: 苏轼在赤壁赋中哪两句缠绵了获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途径 -
语吉刺五:[答案]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获取途径当然就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用眼去看,用耳去听.

方山县15267121586: 苏轼《赤壁赋》全文 -
语吉刺五: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uˇ)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oˇ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方山县15267121586: 苏东坡 苏轼 赤壁赋 中,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的之是什么意思 -
语吉刺五: 沛姐…… 是代词,取独一般在主谓之间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算是半句话,接下来的就是后半句……) 耳朵听到了(它),就形成了声音,眼睛看到了(它)就形成了景色. 自然而然可以知道代指清风明月. 唉,多好的意境,解释出来实在难看

方山县15267121586: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
语吉刺五: 原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方山县15267121586: 求苏轼《赤壁赋》
语吉刺五: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方山县15267121586: 求《赤壁赋》全文 -
语吉刺五: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⑥公瑾当年,小乔⑦初嫁了,雄姿英发⑧.羽扇纶(读音:guan)巾⑨,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方山县15267121586: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什么传说 -
语吉刺五: 这什么传说也不是啊,这是苏东坡写的赤壁赋.客人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东坡告诉他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这话跨越岁月长河,放到现在,依然是发人深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