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解析

作者&投稿:玉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全诗解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此诗的艺术特点,显示了李白不只是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同时也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因此,这首诗就应根据其韵脚的变换来划分它的层次和章节。全诗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文。结构很完整,纯系散文格局。
第一段凡三换韵脚,实即有三层转折。诗中明言行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从旅程看,游天姥山不过是个因由,但全诗重点,却放在“梦游”上。至于梦游之境是否真的天姥,那倒无关紧要。东鲁濒海,故以海上仙山起兴。第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看似对举平起,而一、二句实为陪笔。盖人在现实社会中每遭际坎坷不平,于是乃追求神仙世界,李白亦不例外。这虽是理想,却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李白并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可供遁世隐居者游赏,这还是比较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海客”侈谈神山,实际却未必能真莅其境;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尽管高入重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是实有其地,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骑鹿遨游,也仿佛得成仙之趣了。进入第三层,便撇开瀛洲,专写天姥。评论者谓之“双提”而“单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这四句是五、七言相间错的,平韵二句在前,仄韵二句在后,这自然是古诗作法。而这四句为已有了近体诗之后的古诗,它已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倘将“越人”二句提前,“海客”二句移后,就是一副上五下七的对仗工整的长联。
第三层“天姥连天”四句,第一句不仅写其高,兼亦状其远阔雄峻。“向天横”三字真是奇崛之至。盖写山势之高易,状山形之伟难,作者乃以“向天横”三字形容之,仿佛连天姥山的恣睢狂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诚为神来之笔。但这还不够,为了使读者感受得更深切一些,于是又连写“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五岳”是海内名山,然距天姥较远,故云“势拔”,意思说以五岳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将有超拔之势,此一层近虚;而赤城山本天台山门户,距天姥较近,故用“掩”字,有压倒之意,此一层稍实。但作者认为写得还不够气派,更加上“天台”两句与天姥山相映衬。天台山可谓高矣,但以之与天姥相比,仍将甘拜下风。此推崇揄扬天姥山可谓不遗余力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诗人并未加以具体描写。此盖仅从越人口中听到,自己并不曾亲身经历,故只从虚处落笔,着意烘托而已。然从中亦可悟写诗三昧。夫虚活则易造声势,滞实反失之琐碎。两汉大赋之所以不及诗词有吸引力,非其体物之不工,而正由于体物太质实,反嫌空灵不足,无一气呵成之妙。
第二段是全诗主干,以全力大写梦境。昔金圣叹评诗文,每好用“笔酣墨饱”和“笔歌墨舞”八字。此诗写梦境实兼而有之。“酣饱”极言其足与畅,“歌舞”极言其活与变。从诗的韵脚看,第二段凡七换韵。换韵多即转折变化多,此不待言矣;但还须注意这七次换韵中,短则两句一韵,长则六句或八句一韵。韵脚换得频,一是为了文字剪裁洗炼,二是为了体现瞬息万变。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两句为一韵,写入梦只一笔带过,诗人从东鲁转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简洁凝炼,而且给人以一跃而行千里之感。而“千岩万转”二句为一韵,则状其倏忽间变化万千,迅疾异常;稍费笔墨,便觉冗赘。而六句或八句始一换韵者,则诗人意在把楚骚、汉赋、骈四俪六融为一体,从较长的篇幅中来体现铺排之功力。这样错综组合,疾徐相间,使读者耳目俱不暇给,而诗境亦因之迷离惝恍,一似无端倪可寻、踪迹可察。这正是李白戛戛独造之境,不惟盛唐独步,抑且千古绝唱,其所以被尊为“诗仙”者,正在此等处也。
韵七换诗亦有七层转折。第一层写入梦即到剡中。第二层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诗人循当年谢灵运的游踪所至而达于天姥山。这一层八句为一韵,目见湖中之月影,耳闻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径,直至半壁与悬空之处,所见为海日之光,所闻为天鸡之鸣,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梦中暧昧之境。这一节描写虽移步换形却并无转折,故一韵到底,长达八句之多。中间有两个七言句,使文势略有变化,不致平衍无丝毫起伏。这是梦境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再经过第三层的两句一韵以写其所见之变化迅疾,下面便转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第四层用楚骚句法,只第一句写听到熊咆龙吟,使岩谷殷若雷鸣,从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惊栗。但这还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第五层便写到震耳欲聋的霹雳声,山崩地裂声,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一方面是深不见底,一方面却又珍奇毕现。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李白在诗中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第五层所写乃物象,毕竟是静态;故第六层写了两句仙人纷至沓来的动态,情景俱变。作者久久所憧憬的与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这实在是一个使人欢畅而快慰的梦境。然而好景无常。第七层随即写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的人间。这里“虎鼓瑟兮”两句本与上文为一气,从“忽魂悸而魄动”以下才写诗人从梦中醒来,这两层混为一韵,正是此诗的好处。上一层写仙人纷纷到来,这一层前二句一面接着上文嬗联写下来,一面却与自己若离若即。尽管列仙如麻,自己却已魂悸魄动,在他们还未从眼前消逝时自己已惊醒了。一说,“虎鼓瑟”二句乃醒后跟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装之笔出之。说亦可通。总之,这七层似乎飘忽无定,实则层次井然,有本有末,耳闻目睹,历历如画。吟诵时如大气包裹,玩味时又结构谨严。非李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此真李诗中上上乘之作。
最后一段结语只有两层。第一层是诗人阅世既深总结出来的道理:“古来万事东流水。”虽含消极意味,然此乃是现实给他的教训。第二层则为述志。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绝不会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摧眉”与“扬眉”为对文,用字精当之至。而诗体又回到七古正格,与开头入梦前写法相一致(中有一单句“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语气坚决;“安能”句为九言,更显得理直气壮)。这样,中间的梦境因用笔造语之不同而使读者感到诗境之奇幻夐绝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与艺术较大程度的统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说是《别东鲁诸公》),天姥就是天姥山,在今浙江省,这首诗的背景是李白在长安受到排挤,愤然辞官,先到山东,后到浙江,来到天姥山,陶醉于山中美景,讲述了自己在山中的一段梦境,并由梦境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诗歌部分我们按照三段来解读。

第一段开篇四长句。讲述天姥山的神奇风景,“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天姥山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信难求”“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则是道出作者对此天姥山早已向往已久,通过旁人的诉说和自己的感受,天姥山给人增添了神话色彩,开篇的讲述为后面的梦境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一部分是通篇的中心,李白通过对梦境的描述,镜湖月、剡溪、谢公宿处、青云梯、海日、天鸡、云之君、仙之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艺术创作力令人瞠目结舌,可以说李白在这首诗里将自己的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美景令人神醉而向往,该诗采用古体诗的格式加上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新奇、吊诡而又缤纷多彩,后人将这首诗与屈原的《离骚》相媲美,可见人们对这首诗歌的喜爱程度。

第三段李白走出了梦境,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都像这梦境该有多好,一切的事情都随着这流水飘然而去,哎,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只有把这白鹿放到青崖之间,当我想要远游时在把它骑上访问名山大川。忽然李白话锋一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之怨气,道出了李白在官场的不如意,一切的梦境、想象好像都已经幻灭,只留下这令人不堪的现实。这一句话李白在向我们暗示,他与这一切的世俗已经决裂,不再想、也不去过问,何其洒脱、何其自在!

这首诗由景入梦,由梦入悟,由悟话别,虚虚实实,层次分明,诗文虽然较长,但是无一繁文缛节,字字见情,字字入心,值得我们一点一点的去感悟、去畅想。

其实人生何不如此,一切的痛苦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有的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何不一起来读这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许你可以像李白一样洒脱而自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全诗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解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此诗的艺术特点,显示了李白不只是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同时也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因此,这首诗就应根据其韵脚的变换来划分它的层次和章节。全诗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文。结构很完整,纯系散文格局。

第一段凡三换韵脚,实即有三层转折。诗中明言行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从旅程看,游天姥山不过是个因由,但全诗重点,却放在“梦游”上。至于梦游之境是否真的天姥,那倒无关紧要。东鲁濒海,故以海上仙山起兴。第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看似对举平起,而一、二句实为陪笔。盖人在现实社会中每遭际坎坷不平,于是乃追求神仙世界,李白亦不例外。这虽是理想,却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李白并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可供遁世隐居者游赏,这还是比较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海客”侈谈神山,实际却未必能真莅其境;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尽管高入重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是实有其地,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骑鹿遨游,也仿佛得成仙之趣了。进入第三层,便撇开瀛洲,专写天姥。评论者谓之“双提”而“单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这四句是五、七言相间错的,平韵二句在前,仄韵二句在后,这自然是古诗作法。而这四句为已有了近体诗之后的古诗,它已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

第三层“天姥连天”四句,第一句不仅写其高,兼亦状其远阔雄峻。“向天横”三字真是奇崛之至。盖写山势之高易,状山形之伟难,作者乃以“向天横”三字形容之,仿佛连天姥山的恣睢狂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诚为神来之笔。但这还不够,为了使读者感受得更深切一些,于是又连写“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五岳”是海内名山,然距天姥较远,故云“势拔”,意思说以五岳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将有超拔之势,此一层近虚;而赤城山本天台山门户,距天姥较近,故用“掩”字,有压倒之意,此一层稍实。但作者认为写得还不够气派,更加上“天台”两句与天姥山相映衬。天台山可谓高矣,但以之与天姥相比,仍将甘拜下风。此推崇揄扬天姥山可谓不遗余力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诗人并未加以具体描写。此盖仅从越人口中听到,自己并不曾亲身经历,故只从虚处落笔,着意烘托而已。然从中亦可悟写诗三昧。夫虚活则易造声势,滞实反失之琐碎。两汉大赋之所以不及诗词有吸引力,非其体物之不工,而正由于体物太质实,反嫌空灵不足,无一气呵成之妙。

第二段是全诗主干,以全力大写梦境。昔金圣叹评诗文,每好用“笔酣墨饱”和“笔歌墨舞”八字。此诗写梦境实兼而有之。“酣饱”极言其足与畅,“歌舞”极言其活与变。从诗的韵脚看,第二段凡七换韵。换韵多即转折变化多,此不待言矣;但还须注意这七次换韵中,短则两句一韵,长则六句或八句一韵。韵脚换得频,一是为了文字剪裁洗炼,二是为了体现瞬息万变。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两句为一韵,写入梦只一笔带过,诗人从东鲁转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简洁凝炼,而且给人以一跃而行千里之感。而“千岩万转”二句为一韵,则状其倏忽间变化万千,迅疾异常;稍费笔墨,便觉冗赘。而六句或八句始一换韵者,则诗人意在把楚骚、汉赋、骈四俪六融为一体,从较长的篇幅中来体现铺排之功力。这样错综组合,疾徐相间,使读者耳目俱不暇给,而诗境亦因之迷离惝恍,一似无端倪可寻、踪迹可察。这正是李白戛戛独造之境,不惟盛唐独步,抑且千古绝唱,其所以被尊为“诗仙”者,正在此等处也。

韵七换诗亦有七层转折。第一层写入梦即到剡中。第二层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诗人循当年谢灵运的游踪所至而达于天姥山。这一层八句为一韵,目见湖中之月影,耳闻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径,直至半壁与悬空之处,所见为海日之光,所闻为天鸡之鸣,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梦中暧昧之境。这一节描写虽移步换形却并无转折,故一韵到底,长达八句之多。中间有两个七言句,使文势略有变化,不致平衍无丝毫起伏。这是梦境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再经过第三层的两句一韵以写其所见之变化迅疾,下面便转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第四层用楚骚句法,只第一句写听到熊咆龙吟,使岩谷殷若雷鸣,从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惊栗。但这还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李白在诗中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第五层所写乃物象,毕竟是静态;故第六层写了两句仙人纷至沓来的动态,情景俱变。作者久久所憧憬的与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这实在是一个使人欢畅而快慰的梦境。然而好景无常。第七层随即写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的人间。这里“虎鼓瑟兮”两句本与上文为一气,从“忽魂悸而魄动”以下才写诗人从梦中醒来,这两层混为一韵,正是此诗的好处。上一层写仙人纷纷到来,这一层前二句一面接着上文嬗联写下来,一面却与自己若离若即。尽管列仙如麻,自己却已魂悸魄动,在他们还未从眼前消逝时自己已惊醒了。一说,“虎鼓瑟”二句乃醒后跟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装之笔出之。说亦可通。总之,这七层似乎飘忽无定,实则层次井然,有本有末,耳闻目睹,历历如画。吟诵时如大气包裹,玩味时又结构谨严。非李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此真李诗中上上乘之作。

最后一段结语只有两层。第一层是诗人阅世既深总结出来的道理:“古来万事东流水。”虽含消极意味,然此乃是现实给他的教训。第二层则为述志。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绝不会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摧眉”与“扬眉”为对文,用字精当之至。而诗体又回到七古正格,与开头入梦前写法相一致(中有一单句“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语气坚决;“安能”句为九言,更显得理直气壮)。这样,中间的梦境因用笔造语之不同而使读者感到诗境之奇幻夐绝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与艺术较大程度的统一。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不少人为李太白那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而赞口不绝,他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我们在诵读的时候,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绪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我们要循着梦游的进度,丰富、奇妙的想像,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就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他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小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事实上,天姥山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x,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诗人在描写天姥山时,用了想像的艺术手法,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像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令读者读后跌x起伏,回肠荡气.  诗人转触笔锋,他的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般愤世疾俗,从太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语,蔑视权贵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更能明确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着一句表现的更明显.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蔑视权贵,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他之所以向往神仙的时间,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踏上漫游的旅途,


天姥连天向天横
二、详细解释 1. 诗句背景解读: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幻的天姥山景象。天姥山并非真实存在的山名,但诗中赋予其雄伟的气势和神秘感。2. 具体含义解析:“天姥连天向天横”这句诗传达了天姥山的宏伟壮观。它像是要与天空相连,展现出一片辽阔无垠...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1. 诗歌背景及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通过对天姥山的梦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强烈向往。同时,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人生旅途的反思,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2. 诗歌内容解析:诗歌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如梦如幻的天姥山景象...

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
关于”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如下: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这首诗歌描绘了李白在梦中登上天姥山,与神仙们畅游于云海之间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由、无拘无束的向往和追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

梦游天姥吟原文及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追求的游仙诗。它通过记述梦境,揭示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压抑与权贵的不满。诗中运用了丰富想象和夸张手法,构造出一幅壮丽而神秘的天姥山梦境,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瀛洲与天姥山的传说,...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与高洁品质,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人生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赏析 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是李白的代表作,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在此前一年,李白在都城长安受权贵排挤,被放出京,抵达山东。这年,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以此诗赠别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寄以情怀,明以心迹,以作东鲁诸公留别存念。 这首诗以梦游名山仙境的浪漫主义...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镜湖:即鉴湖,在浙江绍兴。 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渌:...

天姥梦游吟留别原文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在仙气飘飘的大都会绍兴(会稽)写下这首传世之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有孤篇盖全唐之称。该诗是李白的代表作,记述了他的梦。诗人用...

富县18922169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诗分段赏析 -
盛桑金锁: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

富县18922169401: 李白 《梦游天老吟留别》的赏析 -
盛桑金锁: 赏析《梦游天老吟留别》关键词:四美、两难内容提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读来昂扬振奋、潇洒出尘,其间又包孕几多人生的失意与深沉.读此文章可从“四美”入手,把握其“结构清晰、情感复杂、意境奇...

富县18922169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300字左右.急! -
盛桑金锁:[答案] 一、 诗的形象美 李白非常擅长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梦》一诗中不乏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

富县18922169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第一段中实写和虚写的句子有哪些?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有哪些? -
盛桑金锁:[答案]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几句写天姥天的雄奇壮丽,是为实写,也是正面描写,从而点出入梦之缘由.从瀛洲入笔,就以虚衬实.“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游...

富县18922169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
盛桑金锁: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从登山起,描写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

富县18922169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
盛桑金锁: 1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2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

富县18922169401: 梦吟天姥吟留别 作品赏析分析第一段,思考: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天姥山出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体... -
盛桑金锁:[答案] 1、 瀛洲本来和天姥山没有关系,不过联系上下(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是说 “从外归来的人们谈及瀛洲,是那么的虚无缥缈的地方.越地的人谈起的天姥山是实实在在可以看见的”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

富县18922169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注释译文 -
盛桑金锁: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

富县1892216940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记述了哪些事?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如题 谢谢了 -
盛桑金锁: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

富县18922169401: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李白人物性格 -
盛桑金锁: 情绪波动较大,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