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璩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
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科举考试,士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权力再分配的问题,相应地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便于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极为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
2.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_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
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
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
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容许平民子弟参加.进士科考试重在考诗赋和时务策,这比单纯
地要求背诵经典,较有利于检验人的才能.与同时期的世界各国相比,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吏的中国科举制,远远地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西方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逐步推行文官考
核制
科举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科举制从隋唐到宋朝
期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就日趋明显,最终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而被社会所淘汰.科举制的消极作用表现为:
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
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学校
生徒离散,校舍陈旧,学业荒芜,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
冲击作用.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
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
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来进行的,结果
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
气.

  1、要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详情:追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种熠熠发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科举制度。科举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科举大国,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这种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发展于宋,中落于元,鼎盛于明,终结于清。100年在中国文明史上不过短短一瞬,但科举的施行历史却超过1300年。

  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个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科举制度与以前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大的不同,也使得它在最大范围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贤能志士。它的确立似乎为那些出生贫寒的人指明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了终有一天将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平民”状元的现象,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

  然而,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综合能力,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谈学风和玄虚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张、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计算机、多媒体的时代,但是传统的制度还是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因为制度和文化相辅相成,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看今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科举。两者都是竞争性的公开的选拔考试,只认成绩不认人。在当代中国,高考制度是社会上最为公平的制度之一,考试选材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的原则,就像游泳一样,游得过去就游过去,游不过去,权力、出生、金钱等其他的办法都旧不了你。科举和高考都能选拔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科举调动了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和士子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澄清吏治,以任人为贤取代任人为亲。

  科举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它的存在既依赖于专制王朝,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历史。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的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客观上使中华文化统一到儒家文化的前提下来,这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由于科举的这些弊端,改革科举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终于在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结束其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时代的分水岭。

  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文盲率反而较之传统社会更为上升。中国近代与现代之间在文化上的断层,至少可以由此得到部分的解释。

  科举兴废影响深远,意味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性断裂,相对与此前中国的“千年”传承,他是终结之时,相对于此后的“百年变革”它又是开端之时,它构成中国社会变迁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其意义要超过一个王朝的覆灭。

  如今,科举制度已经消失100多年了,尽管科举已如失去的流水,但其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原创力的重要基础。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和追求,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和不问背景的公平竞争。

  百年回眸,我们感到科举制度虽有种种的局限和弊端,但着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一大创造,一个重大发明。科举制度无论过后多少年,它依然功不可末,人们依然能记起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杨齐福:《科学制度与近代文化》

自隋唐实施科举制以来 后世朝代一直模仿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府提供了人才选拔,兴起民间学习之风,打破了官僚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但是科举制考试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内容上较古板,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让许多读书人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积极意义是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有效方式,使得平头百姓也有翻身的机会。
弊端在于局限了思维的开放性,阻碍了文化的自由发展

限制了文化的发展,僵化了细想的进步,使中国的文明近千年原地踏步

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
于是,他对大臣们说:“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
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通过考试来过滤,基本还是在小圈子里玩。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直到宋朝,因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寒门通过读书科举来提升阶层,才真正得到实现。此后千年,再也没有门阀士族产生,也没有数百年的分裂。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9·黄石)与提示信息“十年寒窗,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2012·鄂州)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有“国考”之称。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称为科举制。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把双刃剑,积极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消极影响:1、人们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造成了朝堂的黑暗。科举制从隋朝时开始,盛行于唐朝,当时的科举制有文考和武考,专门...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的特征: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3.就其发展轨迹...

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总之,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

科举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的作用
1、要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

科举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

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制约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1、要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

古代的科举对文人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
有弊之处:过度重视经典文化:科举制度过度重视经典文化,可能导致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才能被忽视。一些文学作品可能过于依附传统经典,创新不足。僵化思维和官僚主义:为了迎合考试要求,文人可能会陷入机械背诵和墨守成规的困境。这种倾向可能导致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和前瞻性。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固化:科举制度对贫...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要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

科举制对唐宋文化的影响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宋词的繁荣。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

科举制的意义和影响(4条)
3.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促使大量的士人投入学习,研究儒家经典。这不仅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各地的学校逐渐兴起,为科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4. 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中国的古代文官制度受其影响,而且科...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家晴氧化:[答案] 自隋唐实施科举制以来 后世朝代一直模仿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府提供了人才选拔,兴起民间学习之风,打破了官僚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但是科举制考试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内容上较古板,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
家晴氧化:[答案] 1.改善了有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知道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希望对你有用!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
家晴氧化: 1.改善了有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知道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希望对你有用!

浦江县18320966381: 简述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正负面作用 -
家晴氧化:[答案] 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对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哪些影响 -
家晴氧化:[答案] 1、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2、打破了世族垄断仕途的局面.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是素质.4、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消极:1.使人们过度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实用知识.2.明朝时期八股取士抑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东方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

浦江县18320966381: 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家晴氧化: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对我国当今社会及文化教育的影响 -
家晴氧化:[答案]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
家晴氧化:[答案] 积极影响: 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 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 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 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

浦江县18320966381: 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家晴氧化:[答案] 1、网络人才,进一步使得国家繁荣和昌盛,贤人志士的管理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2、中央集权,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促进国家统一); 3、发扬中国儒学文化(注:不是发展艺术之类的),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促进力量,促使...

浦江县18320966381: 科举制如何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发展 -
家晴氧化: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