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苦难——谈晏欧苏三家词对忧患的认识及解脱之道

作者&投稿:店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序

2020是我患难,迷茫的一年,也是全人类苦难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幸而诗词伴我度过了一些忧患。我在十字街头徘徊,难以抉择的时候,是叶教授讲欧阳修的一句词:照影摘花花似面,将我唤醒。我才知道了我曾经所追求的快乐安逸,果然是十分之浅薄,也非解脱之道。以前我很喜欢《金刚经》,觉得此经定有解脱之道,然不经透网金鳞之途,无担荷苦难之精神,终无法解脱苦海。我知入世之愁愁似海,却也不借禅名逃深林。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晚清词学大家王国维曾在《蕙风琴趣》评语中写道:“蕙风词小令似叔原,长调亦在清真,梅溪间,而沉痛过之。疆村虽富丽精工,犹逊其真挚也。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这是王氏提出境界说后又一个重要词学观点。王氏认为,况周颐小令神似晏几道,而他的长调也在周邦彦和史达祖之间,然词作沉郁顿挫过之。其同时期的作者朱孝臧之作,虽然富丽精工,然有雕章琢句之嫌,盖其原由是以少其真挚。而真挚可理解为真感情,真景物,而此二者为王氏论境界说的核心要点,故王氏以为只有历经百凶才能成就一词人。其实这话起来,也不无道理,李后主历经破国亡家的悲痛之后,写出来的作品,那真是血泪之词;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也是因为他历经家道中落,潦倒孤寂之后写出的。司马迁在《史记》也曾写到:《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此王氏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一文中所指出:“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所以但凡是优秀作品,不论古今中外,都有其共鸣也。如王氏评后主词:“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李后主一个亡国之君,本身就是一个罪人,怎可比肩释迦,基督?然读其词作,我们会发现,后主之情感真是喷涌而发。因为如此之强烈,所以词人尽管是感自己所感,其结果却超越了自己而成为人类全体之感情。后主苦难加身,感情也实在是真挚,却没有节制与反思。所以最后被赵匡胤赐死。

而本文讨论是晏欧苏三家词对苦难的认识及解脱之道,我之所以花那么多文字浅谈天百凶成就一词人,实在是因为本文所讨论的晏欧二家词人,从苦难遭遇上确实不及李后主,曹雪芹。然而他们的确有锐敏之感,所以在他们身上所遇到的苦难,挫折也是比常人更先知,反应也更强烈。那么我们接下来先开始讨论晏殊。

晏同叔之圆融观照

历史上记载晏殊十四岁就以神童得到宋真宗赏识,擢为秘书省正字,从此直上青云,做过枢密使,参知政事。有人就发出疑问,晏殊一生几乎是富贵显达,所写诗词会不会故做深沉悲慨?然而我们都知道,纵观晏殊词集《珠玉词》我们不难发现,晏殊之词作真如其词集名一样,珠圆玉润。没有激言烈语,且更无挫伤忧患的刺激,但他所真情流露和抒写的乃是他圆融观照的诗人本质。

现在我们先介绍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首词的第一句,表面上看就是一句非常常见的句子,实则也就是因为常见和普通就能感受到作者极深的感知力。这里的“一向”是指短暂的意思,而“年光”是指我这一年之中的光景,最美好的光景。这里应该说是春天,阳春的三月。当然我们也可联想这是我的青春年华。晏殊说:我短暂的青春年华是有限,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这句写的很悲慨,一般人常认为要有极大的挫折忧患才能写出好词,这就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如李后主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主是透过他本人的沉痛悲哀写出这天地间有生之物的共有悲哀。而晏殊却不需要如此之沉着的苦痛和悲慨,只需要敏锐,真纯的心灵去体会我们共有的这些苦难和忧患。因为我们都会经历花开花落,月圆月缺也只有像晏欧这样的锐敏的人才能准确抓住世间共有的无常悲慨。第二句说:等闲离别易销魂。“等闲”者轻易之意也,后主词:别时容易见识难。后主也说,离别是容易的常常会发生的,相见是难的,得要多少因缘际会此生才能相见。我们都要经历离别,只要有在一起就会有离别。晏殊说的是只要我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就常常会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感到忧伤。我们这样短暂的一生,还要历经那么多的离别悲哀,所以就是“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所谓“销魂”就是心中黯然的惆怅之感。第三句确有神来之笔的味道了,他说什么呢,是“酒筵歌席莫辞频,”他真是没有沉溺在离别悲伤之中。不能说因为聚会有离别,我们就不开始这个聚会;不会因为人生生下来就有苦难,就拒绝来到人世。晏殊在思致安排中给读者一个方向,叫我们不要推辞这些酒筵歌席。他不是那种说教的口吻,是一种个人的经验之谈,是一种清淡恬然的笔触去写的,没有像李后主和冯正中那么的激烈。李后主遇到悲伤就是沉溺在其中,感情一泻而下,如长江之水向东流。晏殊的“等闲离别易销魂,”和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样都是无常之感。而晏殊的反省和节制所带来的是对苦难的圆融和观照,而后主真是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把我们全人类的无常之感都写出来了,就是因为他的喷涌而出,才写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气象博大的句子。而冯正中的感情是执着的不顾一切的,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同样是无常,同样写林花,他说的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尽管我已经是生病了,我已经是憔悴不堪怜了,但是我还要在饮酒赏花。这是一份何等的执着和热烈的爱,才有这样不昔自己的生命,也要去投注我的这份爱。而这里的爱不是男女之间的小家小我的爱而是对国家的爱,当然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下次我们有机会讲冯正中的时候,我们再说。

词的下阙一上来就是“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视野从酒席之所转到满目的山河,一下子变得辽阔和广博了。他说满目的山河引起了我念远的情感。在古典诗词里,登高就有一种怀远之感,怀念远方的亲人,远方的一份情意,这是历来有之的。如晏殊他自己名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望尽天涯路,是因为天涯的尽头有我的远人,我多么希望可以早点看见他。但是你登高,你望远,你念远,你远方的远人就果真来了嘛,就会在天涯尽头的拐角处出现了嘛?还是你马上就可以飞到他身边?显然这是不一定的。后一句说“落花风雨更伤春”是诗人的锐敏之感,对春天的逝去而感到悲伤。落花是会发生的,风雨也会常有的。那么这一切的发生和到来,更加令我感到伤心悲哀春的逝去。这里的妙处就在是落花和风雨所带来的悲哀,和前一句的念远落空的所带来的悲哀加起来是双重的哀伤。而晏殊更妙的就是把对“空念远”的认知放在词里。“空”字在这份感情里,有一种理性和反省。因为这里的念远是空的,伤春也是空的。你“念远”,不一定就能重逢,你“伤春”也不一定能将春光留住。不可得的仍然是不可得,无法挽回的始终是无法挽回。而此二句,既有诗人的感受,更有理性的认识,那么我又该如何去做呢?晏殊的说的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怜”有怜爱和尊重的意思,我们只有尊重了,珍惜了春天,那么春天即使要逝去,我们也没有对不起春天;我们只要珍惜眼前的一个人,他即使离去了,也是对的起这份感情的。而词的妙处就在感发,我们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人事物上。这里晏殊还有对昨天,今天,明天的感悟和体会。我们只有珍惜尊重了今天,才不会沉溺在过去的悲痛和不可挽回中,也不会幻想未来的不可获得。活在当下的感发就油然而生,这是晏殊这样的理性节制的诗人才有的特色,当然讨论了那么多,我们需要有个认识,这里的理性不是指小我厉害上的得失计较,而是一种节制反省的理性。

欧阳修之遣玩意兴

说到欧阳修的词,我们还需简单的讲讲他整个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个人仕途上的经历。先说文学上的成就,欧阳修是集诗词文并重的一个全方位的人才。尤其是他的诗文二者之艺术成就,是开北宋文坛风气之先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初唐流行骈文,文章讲究对偶,到了韩愈,他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后来的柳宗元也是如此的。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号称的唐代古文运动。到了晚唐古文又日渐式微,一直到北宋初年还是如此,直到欧阳修的出现。他大力提倡古文,唐宋八大家,韩柳占二席,其余宋朝的几位无不与欧阳修有密切的关系。他诗的成就也是如此,开先风复归真感情,真景物。晚唐诗风华丽,工精巧,如李商隐。但是世人皆知其诗歌华丽精美,却不知义山诗背后的沉着悲郁,而这些悲慨尽是义山之真感情也。

他政治方面,将原有考骈文的科举制度,改革成考策论。这也遭到了当时很多人怨恨,所以才有后面仕途上的贬谪。

而本文所讨论是他对忧患的认识,他在贬谪后来到了滁州写了一篇千古名文——《醉翁亭记》他在此文里,就有对自己的别号醉翁一词的来历做了介绍。他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他用山水之间的美景来排遣悲哀,所以自号“醉翁”。他还有一个别号叫“六一居士”,“六一”是指有书一万卷,金石佚文一千卷,有棋一局,琴一张,酒一壶,再加上“吾一老翁”,有六个一故称六一居士。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生活方面有这么多的把玩,赏玩的意兴。

那么也有人提出,欧阳修这样游戏人间的态度,没有担荷苦难的精神。其实不然,我在前面大篇幅的累字赘文,无不体现他关怀国家,社会以及关怀未来的青年才俊。而就因为他如此之关怀,才遭人怨恨,遂各种贬谪。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他的词。他的词虽然没有诗文那么厉害,有开先风之气,但其词却有启后之态。这真的很难说,因为词这种体式,最开始是敦煌的歌词之辞,配合着艳乐给歌儿舞女所演唱的,因为上不了台面,所以文人墨客根本不会写,也不屑去写。故而只在市井之间流传开来。晚清词学大家张惠言在其《词选序》里就说到:“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这种歌谣在极致的时候,它就不单单只是说里巷之间的男女哀乐了,它也可以道出贤人君子幽约怨悱的感情。“幽约”者隐约,幽微之意。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慨,是不能明着说,只能含蓄幽微的表达出来。这样的感情,在叶嘉莹教授讲朱彝尊词的美感特质里提出了一种新的美感特质,除了是幽约怨悱不能自言自情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弱德之美”。“弱德之美”这样的美学特质,除了在朱彝尊词里有,我在重新读王国维治学三境界里,那些个宋词小令,我竟也感受出一份“弱德之美”。这也是我最近想要写的一篇文稿。但是难度很大,个人却也是才疏学浅。恐无法完成。

总而言之词这种体式在最开始的男女哀乐之艳词小曲,到欧阳修这里,果然就有贤人君子的寄托嘛?就有对忧患苦难的认识嘛?我们用欧词来印证: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也一首写歌宴酒席的词,之所以选用相同题材,是因为晏殊和欧阳修有所不同,同样都是这酒席上的事情,欧阳修写的是热情执着后的赏玩,而晏殊一开始都是带着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去写。但是他们的确都带着真感情去写的。

第一句说:“樽前拟把归期说。”是说两个人相遇后,面临着相别的时刻,而相别就在眼前。我们知道一定要分别,但毕竟此刻我们还在一起,还有酒可以共饮。我们本以为欧阳修接下来会说,分别的事,待会再说吧。不过他竟然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春容”形容女子的美丽,“惨”是那美丽女子的悲伤的表情,“咽”更是把女子低回婉转的哭泣声表达了出来。那女子在干什么?她在挽留我。欧阳上来就把感情烘托那么缠绵幽约,真是炙热动情。后面又接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他说我们生而为人,就是有感情。不管嘉会还是离群,不管是逐臣还是弃妻。都是有各种情感的产生,而这些感情和风月无关。冯正中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后主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风年年有,明月常常来。而我们的忧愁苦难不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才有的,而是生来就有。不是我不想排解,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正中的办法是执着热烈的奉献而后主是一往情深而不回,那么欧阳修是如何呢?

“离歌且莫翻新阕”,是说暂且不要再唱什么新的离歌了,因为那离歌“一曲能教肠寸结”一曲离歌就已经让离别的悲哀郁结在一起了,无法遣散。欧阳修前面写的那么炙热那么缠绵,就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这句词写的又是何等的直接干脆,何等果敢。这里既有我要看尽这洛阳城里的花,这样的遣玩意兴和果敢,又有我看尽洛城花后,才可以很好的和美丽的春花,和煦的春风告别。即便春花落,春风去,酒席散,我也要很好的姿态,果敢的心态去面对这苦难忧患的人生。

而前面说到的小词演进是先从低俗艳语开始,那么这些文人士大夫会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写嘛,这里就带出了双重性别的问题,这也不是本文要所讨论的。简而言之作者是男性,而假托女子口吻所写自己的感情,这里或多或少作者都带有自己的潜意识去写。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也没有主动有意识的去写,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的这些关怀天下的血液。所以写出来的句子足以打动后来的我们。而有主动把文人情怀意识去写进小词的,就是我们下一节要讲的苏东坡。

苏东坡之无畏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因为他所历经的苦难比晏欧是要多的,甚至可以比肩李后主,然而他与李后主不一样的地方又在于苏轼可以用博古通今的历史观点来完成他的生活,用生命来实践他的诗篇,用意志来持守住自己的品格。而他这样的性格,这样丰富的学养是从小就形成和积累了。所以我们还要先从他小时候开始说起。

苏东坡少年时代就有两种特性,分别是儒家的志意和道家的超脱。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儒家的志意,那就是“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心怀天下的情感。这是古代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统一理想,就像是人体内的DNA那样,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个DNA苏东坡很小就显现出来了。有一次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纵观范滂一生,在他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要做一番事业,他蹬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而他受到迫害时,他也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不要自己的生命。于是他安排好自己的母亲,跟其叩拜辞行。望求母亲的理解,果然他的母亲是理解范滂的。于是苏东坡读完后很受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可以做到像范滂这样的母亲不?苏轼之母答:你可以做到像范滂这样的人,我怎么不可以做到像范滂母亲这样的人呢?

这就是苏东坡志意的一面,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和于新党;在司马光旧党当政的时候,也不顺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他回到朝廷,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关心百姓,从来不盲从任何一个党派。所以他才遭遇那么多的贬谪和苦难,然而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改变他的理想和志意。

苏东坡的另一面就是庄子道家悟出来的豁达的一面。据历史记载,他小时候读到《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说他从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一看见《庄子》,他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苏东坡能在幼小的时候,就可以把儒道两家经典中的美好品格修养吸收在自己身上,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这也说明,苏东坡非凡的才情,在其日后的诗词书文等艺术上各有成就,且都是集大成者。

那我们现在先来简单看一下他的词,他的词学成就,是有意识的开诗化之词的先风。不过伟大的艺术,都是领先同期人的审美眼光。李清照对苏东坡词的评价就是:“句读不葺之诗耳。”说苏东坡的词是不整齐的诗。而东坡之后一直到南宋的辛稼轩才锐敏的察觉到词的美感特质,继东坡后又一词之诗化的高峰。这里我就不在展开讲词的演进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叶嘉莹教授的论词之文稿集《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

我们先看他的一首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从季节上看应该是踏青,游湖,赏花的季节。果然这一天苏东坡约上很多人在沙湖边上春游,不过“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他们在道途中遇到了雨,而雨具却被下人先带去了。“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和我一起游湖的人,都狼狈不堪,纷纷去躲雨了,而我就不一样了,我不去听这穿林打叶声,我还不妨的吟着诗,唱着歌慢慢的,悠哉悠哉的向前走。这就是他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你看这雨下的是如此之大,我知道淋湿一分钟和淋湿十分钟是一样的,我是面不改色的向前行。接着他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你看他穿的是什么,草鞋;拿着的又是什么,竹杖。这么简陋的装备,在东坡眼里是可以胜过马儿的轻快。最后他来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苏东坡害怕嘛,他不怕,我不只是不怕我眼前的这一阵雨,就算我这一生都要在风雨飘摇中度过我也不怕,我苏东坡凭什么不怕?他说的是我有这一件蓑衣,我就不怕。那么这件蓑衣,是指什么呢?私以为,这件蓑衣就是东坡的理想和持守。他在政治上的理想和对天下的关怀,他持守自己的品格,不让自己同流合污。《圣经》上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当行的路我行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苏东坡是守住了自己的品格,他守住的道,还不仅仅是自己内心的这份美好,也是对天下的关怀的美好。历史上但凡伟大的诗人,都是锐敏的,他们的感情之锐敏不仅在百姓身上,就连花草也是相当怜爱的。辛稼轩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山林间的松竹,花鸟我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做兄弟。近现代有一位学者马一浮先生他说什么呢:“已识乾坤大,犹伶草木青。”“乾坤”者天地也。我已经认识了天地之广博辽阔,我仍然也会怜爱草木之青。“青”者,草木刚开始生命的时候。而对草木有如此关怀,更何况乎人耶,他是我的同类,我不是更加关怀嘛。而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东坡的关怀和志意所幻化成那件蓑衣。

这些个具有天下之心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不会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而阿谀奉承。他们心里装的是天下。苏东坡也是如此,杜甫也是如此。杜甫说: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看见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心里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看心里装的都是民生。但杜甫是执着的,他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想着朝廷,死在回朝廷的路上。而前文不是讲述了,苏东坡兼具道家的超脱精神,在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忧患苦难,他是跳出去看这些问题。

东坡很早就考上了进士,本来可以大展他的抱负的时候,他的母亲逝世了,在家守孝三年,不能出去做官,好不容易三年期满,要出来做事了,他的父亲又去世了,又要守孝三年。这样一来,六年后东坡回到朝廷,朝廷政局大变。他在去朝廷的途中,看见新法政治下的百姓过的不好,就进言皇帝。这样一来就惹的那些推举新法的人不满,用了种种手段迫害了苏东坡,就这样他被贬谪到了杭州做通判。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日子过的很清闲,又遭新党的人不满,然后就是一路贬谪。从杭州到密州,继而到徐州,最后到了湖州。在湖州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话的意思是说,我这个人很笨拙,不识时务,跟不上新党的一些政治理念,我年岁老大了,把我贬谪到远方的县州也很好,我可以治理那里的百姓,教化,教育他们。而这句话就被有心之人,节录过去呈给皇上,诬陷东坡有大不敬之意。随后东坡就被关入了御史台狱,而御史台那里有棵柏树,柏树上常常有乌鸦停落,所以又叫乌台。而这一关,就是历史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诗为何故?原来东坡下放到监狱后不久,新党们就把他的诗文搜集出来,想用文字案来迫害苏东坡。他的一首诗:“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诽谤他们的人,说这首诗是对皇上的大不敬,皇上乃真龙天子,怎么会在地下九泉处呢?有谋逆之心。就这样,东坡在牢里算是九死一生,他还不忘给自己的弟弟子由写诗,交代自己的后事。最后还算当时的神宗皇帝不昏庸,他说:东坡只是在咏柏树,说蛰龙就有谋逆之心,那么卧龙先生诸葛亮岂不是要夺取蜀汉皇帝的位置了嘛?于是东坡就这样被贬到黄州,最远的时候是贬到了海南。他在贬逐之时,也都在关怀当地民生,在杭州修了苏堤,设立了隔离的传染病院,在惠州建立过桥梁。在海南教育过当地的学子。后来海南人民为了纪念苏东坡,还建立了东坡书院。他在海南回京途中还写过“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的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了是一样的。云散月明,那明月是那么的明亮,皎洁;天容海色,也是我本来就有的样子,不需要谁的点缀,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这不仅是对当时外部环境的描写,也是对自身所遭遇到过的苦难和忧患,它们散去后,我依然还是那个本澄清的我。

东坡后面接着又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寒冷的春风把我的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点冷,而山头却现出来一轮西沉的斜阳,而这斜阳所发出的微光,迎面照射到我身上。我回头看我这一生走过的道路,我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者苦难也,后主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后主笔下的花所遭受的朝朝暮暮的风雨,而看东坡说他自己的这一生也是如此,真是一生忧患。而“晴”者,幸之也。东坡这一生难道都是不幸的嘛,也不是,他也有幸运的地方,早年受欧阳修的赏识,也是意气风发。而这些幸与不幸的事情,在东坡眼里,我都要跳脱出去,我不沉溺其中。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我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不会因为外在的事物的好而感到欢喜,也不会因为不好就感到悲哀。我此心是安定的,是超脱的,也是无畏的。

纵观他这一生颠沛流离,四顾茫茫。而在这颠沛中,他调整自己心,使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苦难忧患中,他跳脱出来,我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政治失意下对百姓还是说: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你看这就是东坡,把悲慨和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他一方面对自己苦难有放达超脱一面,另一方面是如此多情,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他所关心的人事。

前文已经赘述过他有通古今的历史观点,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想表达,我们都应当有历史的观点去生活,因为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不会把小我的厉害得失看的太计较,也不会把个人的荣辱忧患看到那么沉重,因为古今有许多历史人物和我们在一起,共同的担负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以叶嘉莹教授的话就是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后记

最后,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稿,不是觉得自己有多么厉害,且文稿里头有很多内容都是站在前辈的基础上临摹的。而我只是觉得诗词是美好的,我想把它分享给大家。我个人始终觉得自己还很浅薄,尤其是写完这篇文稿,我更加知道自己的无才和浅薄。因为浅薄,我才想更深入的学习,而我也深深的知道我或许无法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但是我真的愿意独上高楼,愿意众里寻他千百度。

果然诗词之美,美在温柔,生发感动;力从敦厚,担荷苦难。

                    徐鲁展于大拙堂南窗下

                              2021.1.4


求著名诗人词人的名词名句 生平介绍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

南溪县19653007350: 关于苏东坡不怕挫折800字作文 -
简若复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南溪县196530073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
简若复方: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南溪县196530073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难所要达到目的是什么 -
简若复方: 文章哪的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

南溪县196530073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
简若复方: 是在教导国民,容忍磨练,把一切苦难解说成对人们意志的磨练.立足今天无神论来诠释这两句话的寓意,多少都有些唯心思想的范畴.上述朴素思想的古语,也许是当时统治阶级安抚民心甘愿臣服的“愚民”思想?但、其实在今天,也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其实在说明事物发展所需要具备的一个潜伏过程.这个潜伏的全过程,也就是一般人都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恒久”.正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以“强中更有强中手”教导人们不骄不躁,并时常将心比心地顾全大局,把自己放在社会的最低处默默无闻,去感受社会锋芒毕露的竞争常态,时常拥守“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也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状态.

南溪县19653007350: 诗经《采薇》的改写成800字的作文 -
简若复方: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

南溪县19653007350: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中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
简若复方: 多难兴才,多难生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是多难兴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多难兴邦,饱尝艰难而不屈,历经磨难而振兴,没有谁愿意选择苦难,可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南溪县19653007350: 苏轼为什么说“人生识字忧患始” -
简若复方: 这样说是为了表明识字的魅力和对人生的重要性. 人生识字忧患始,解释为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 出自于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南溪县19653007350: 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
简若复方: 有关困难的名人名言 生活中没有困难,未免过于平淡(英国) 天公把一种魅力隐藏在困难的事业中,只有敢于尽力从事困难的人才意识到这种魅力 生活喜欢攀登上坡路,脚印只有在高峰才显得明亮...

南溪县19653007350: 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的治国策略 -
简若复方: 大人物都是由小的磨难痛苦而后得来的.人生来要接受苦难,超越苦难,磨练意志强健身心,才能免于在安乐中灭失,却能在忧患中崛起. 这是孟子和弟子告子讲述的最重要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