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化学在文物中的作用?

作者&投稿:吁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化学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可以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为了挽救濒危的不可移动文物,最简便的做法是在文物本体表面使用化学防护或化学加固材料进行化学保护。
目前,常用的保护材料是憎水性有机聚合物,其中有机硅和有机氟等化合物由于防水性和耐候性等方面的优越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文物外貌的前提下渗入文物本体一定深度,起到明显的表层防水和加固作用。
但是,已经发现憎水性化学保护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多雨潮湿地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往往个体较大,且与大地相连,化学材料很难将文物本体完全渗透。憎水性化学材料从表面渗入亲水性的土、石、砖等材质以后,在化学材料渗透到的部分和未达到的部分之间就形成亲水-憎水界面。当环境干湿循环频繁,特别是文物本体或地下可溶性盐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憎水性化学保护层很容易从文物本体上起壳剥落,造成文物的加速腐蚀破坏。
尽管如此,化学防护和化学加固仍然是挽救不可移动濒危文物的重要手段。

湿法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研究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王室祭器
九九零年夏在对司母戊鼎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位于该鼎铭文背面右上方处(鼎腹北外右上方)有一块13×15cm不规则形状的砖红色的锈。从锈的外型上来看呈块状集合体,很象铁的氧化物。因为褐铁矿(Fe2O3.3H2O)、针铁矿(Fe2O3.H2O)的形状多呈葡萄状、土状集合体。但是,青铜器在土壤与大气中常年氧化腐蚀过程产生的另一种腐蚀产物赤铜矿(Cu2O) 也呈红色。同时在司母戊鼎南腹内中部、腹左上部等处均发现此种锈样。首先从该处取少许锈样做定性分析来判断锈蚀物是铁锈?锡盐?铜盐? 试样分别溶解在1:1HCL 、1:1HNO3 的溶液中。
  1、 样溶于1:1HNO 3溶液中呈无色,溶解完全,无沉淀生成。
  ① 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无二价铜离子存在。
  ②溶液溶解完全说明反应过程中无偏锡酸生成。
  2、锈样溶于盐酸溶液中溶液呈黄绿色,加入硫氰酸铵后有红色沉淀生成。Fe2O3+6HCL=2FeCL3(黄色)+3H2O
  Fe3++CNS-→〔Fe(CNS)〕+2↓血红色
  通过以上两组定性分析试验,砖红色锈样溶于盐酸溶液中呈三价铁离子黄色,溶于硝酸溶液中未发现二价铜离子和水合偏锡酸(H2SnO3)存在。定性鉴定后初步判断该锈蚀物为三价铁离子。之后又进一步对该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取重络酸钾法。
  首先用万分之一天平准确称取锈样放置在200CL 容量瓶中用20ML1:盐酸溶样
  Fe2O3+HCL=2FeCL3+3H2O
  FeCL 3+CL-=〔FeCL4〕-(黄色)
  生成易溶于水的络离子,用二氯化锡将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 用0.05N K2Cr2O7滴定
  Sn2++3Fe3+=2Fe2++Sn4+
  6Fe2++Cr2O72-+14H+=3Fe3++ 2Cr3++7H2O
  通过定量分析进一步判断鼎腹北外右上方砖红色锈蚀层是铁的氧化物 Fe2O3=62.27%。

文物腐蚀及损害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化学过程,除去人为因素的破坏,也可能有细菌侵蚀、虫蛀等生物作用,或如变形、开裂等机械因素等等。
但文物与化学物质作用,是文物发生腐蚀和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文物腐蚀过程的化学,一个最熟悉的例子可能是铁器的腐蚀,这个过程起码涉及一个众所周知的电池反应:
正极: O2+H2O+2e®2OH-

负极: Fe-2e®Fe2+

还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在某些墓壁画中常可见到其上有一种白膜覆盖,研究发现这种损害的发生是由于渗入壁画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可缓慢溶解碳酸钙形成碳酸氢钙经蒸发干燥后又沉淀出碳酸钙凝结在壁画表面。

对于纸质文物,酸性环境显然是有害的,因为纸张在中性或偏碱性时,其耐久性、耐折性等机械性能及抗霉性和化学稳定性都比较好,但空气中的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都是酸性气体,它们都易使纸质文物的酸性增大,而对文物造成损害。

化学与文物保护
化学化工及材料保护学上的科技成果,可以文物保护上借鉴和应用。如苯三氮唑(BTA)是铜及铜合金优良的缓蚀剂,而BTA被借鉴用于青铜器的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一般出士的漆木文物都饱含水分,易发生干缩、变形、弯曲、脱皮、干裂、因而必须脱水定形。明矾[KAl(SO4)2·12H2O]法就是漆木文物脱水定形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明矾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性差别大的特点,先将饱含水分的漆木文物在浓的明矾溶液中煮沸数小时,这一过程使明矾充渗入文物内部,然后趁热拿出,冷却时明矾溶解度减小凝结在木质内部而将其中的多余水分排出。这样既排除了漆木文物中的多余水分,还对文物有加固作用。

壁画颜料中的铅白[Pb2(OH)2CO3]由于受空气中硫化氢气体的作用而变成黑色的硫化铅,影响画面的色泽,当用过氧比氢处理时,就可使黑色的硫化铅氧化成白色的硫酸铅。

化学在文物考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上只是其中一些方面的简单介绍。但从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正在与考古学融合发展,这正如化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其它社会科学融合发展一样。

考古挖掘离不开化学
对古物进行分析鉴定,要应用现代化学技术。
①鉴定文物真伪。文物不能再生产,历史遗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科学或经济价值,国际上常有伪造文物的案件发生。以前判断文物真伪主要是靠观察。应用现代分析技术为鉴定文物真伪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本世纪40年代,欧洲古董市场曾出现一批战国的“陶俑”,售价很高,真伪难分,后来英国牛津实验室用热释光鉴定,结果纯属伪品。
②研究文物制造工艺。我国有不少工艺居世界前茅,可惜后来失传,为继承发扬这些工艺,需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研究制造工艺。秦箭不锈之谜是极好的例子,从秦俑坑出土的秦箭,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仍锋利如新,经分析研究其表面镀有一层含2%铬的氧化膜,因此能防锈保锋,此项技术在西方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首次获得专利。陕西法门寺的金架裟,其金丝最细达0.016mm。
③探究文物的来源和产地。测定文物成分和含量,可以探明其来源和产地,陕西法门寺珍藏的玻璃制品,究竟是我国古代自己制造的,还是中西文化交流传入中国的呢?经研究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含铅量高,以铅玻璃为主,而西方古代玻璃以钠、钙玻璃为主,基本不含铅,由分析得知,这些玻璃制品都是西方各国给唐朝的贡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精美的丝织品传入西方,同时玻璃制品从西方大量地传入我国。可见唐朝时期已实行开放政策,促进了唐王朝的兴旺发达。

文物的保护

各类文物出土时经去泥、清洗、除锈、防护处理后,入库由博物馆保存。其原则是针对各种材质文物的腐蚀机制,在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腐蚀的进程。其不足在于不能根本上杜绝文物继续腐蚀,防护层需定期涂刷。现就一般文物保护中化学问题进行讨论。

1.金属文物

金、银、铜器皿随其腐蚀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金器一般只用2%NaOH或1%HNO3清洗表面的石灰质、沉积物,对鎏金金器则用酒石酸钾溶液溶去内层浮起锈,浮起严重者必须在显微镜下手工剔出;银器锈斑中有AgCl、Ag2O、Ag2S等。严重黑膜者用软布蘸CaCO3—水浆或NH3·H2O—C2H5OH、稀Na2S2O3等擦洗。然后,用浸过10%Pb(OAc)2的绢绸隔绝空气保存在室温下,无H2S、O3的环境中;铜器上铜锈成分较复杂,常包括Cu2O、CuCl、CuCO3、Cu(OH)2、CuCl2·3Cu(OH)2、Cu2(OH)2CO3等。用NH3·H2O、碱性甘油(12g NaOH、4mL甘油、100mL水组成)、碱性酒石酸钾钠(5g NaOH、15g酒石酸钾钠、100mL水组成)、H2SO4—K2Cr2O7、六偏磷酸钠、EDTA钠盐等物质中任一种除铜锈。也可用10%NaOH和适量的Zn、Al粉调为糊状敷于锈部位,还原后洗净。表面刷上苯骈三氮唑,在铜表面形成
“何尊”铜器经此处理至今完好无损,其过程如:

铁器的腐蚀尤其复杂,锈的成分有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出土时手工清除大锈块,进一步用10%HOAc(加入0.1~1%的CrO42-、Cr2O72-、PO43-、吡啶、乌洛托品中任一种做缓蚀剂)除锈。如,H3PO435份,丁醇5份,乙醇20份,对苯二酚1份,水39份组成的除锈剂同时还兼有表面磷化防锈功能。也可用草酸钠、EDTA钠盐、葡萄糖酸钠等有机络合剂除锈。如铁器出土时很脆弱,则先用30~40%的聚丙烯酸树脂乳液在10~20mmHg下浸渗,固化加固,进行表面处理,其方法有4种:(1)缓蚀保护法:亚硝酸二环己胺10份,碳酸环己胺10份,水5份,HOAc160份,聚乙烯醇缩丁醛5份调配而成的缓蚀树脂涂刷。(2)磷酸盐保护法:用10%H3PO4浸泡。(3)鞣酸盐保护法:鞣酸200份,乙醇150mL,水100mL混合液反复涂刷6次。(4)表面封护:经上述任一方法处理后,浸入熔融的微晶石蜡中,不冒泡为止。取出用毛刷沾石墨粉擦去表面蜡质。

锡、铅器皿锈蚀较轻。一般锡器表面呈暗灰色、白色,即SnO、SnO2锈。以Zn、Pb作阳极,10%NaOH作电解质还原即可,同前蜡封处理。铅器表面氧化膜结构细密,同时也是保护层。如要特殊处理,先用1.2mol·L-1HCl浸泡至不冒泡,再用蒸馏水(煮过)浸泡数次,浸入25倍体积的1.2mol·L-1NH4OAc溶液中lhr。取出后再用蒸馏水浸泡数次,然后用乙醇、丙酮溶剂干燥,蜡封处理。

2.无机非金属文物

石刻、石雕、壁画等非金属文物的保护主要是及时修复受损的纹、字、画等,恢复文物的原貌。然后,涂上防紫外线的保护膜,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对已受损、开裂的文物应该用树酯粘合、加固。如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醋酸乙烯脂乳液、聚乙烯醇缩丁醛乳液等。1986年,浙江省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挖出了被日军打碎的“汪精卫夫妇跪像、像志碑”残片。用粘合剂修复,保存了这一爱国主义教材。陶、瓷器皿一般不受腐蚀,受损残片可用环氧树脂粘合。

3.有机质文物

(1)绿色植物标本:浸入10%的Cu(OAc)2—HOAc溶液中,加热升温到85~90℃。待标本变绿后,取出漂洗干净,用5%甲醛或70%乙醇保存,也可干制保存。对薄嫩的叶、茎,则浸泡在由乙醇100mL,水100mL,36~38%的甲醇11mL,甘油5.5mL,乙酸5.5mL,CuCl222g所组成混合液中3~5天即可。其原理如下:

处理好的绿色标本涂上CMC-Na+膜加以保护。

(2)纸质文物:出土时须经过脱酸、杀菌、涂膜后才能收藏保存。脱酸的方法较多,分为湿法脱酸和干法脱酸两大类,湿法脱酸是将纸质品浸入碱性溶液中,或将碱性溶液喷洒在纸质品上。常用碱液有Ba(HCO3)2、Ca(HCO3)2、Sr(HCO3)2、Mg(HCO3)2等饱和溶液。干法脱酸是碱性物质熏蒸。如,NH3、碳酸环己胺、吗琳、二乙基锌等。常用量为:NH3:H2O(1:10),密闭24~36hr.纸质品pH降为6.8~7.2,碳酸环己胺浸在药纸上每隔50页插入书中,密闭两周;吗琳则用真空薰蒸10min;二乙基锌的使用也在真空中,用于大量处理,但必须注意安全。脱酸处理常同时起到杀菌作用,只需在纸品表面喷上CMC-Na+液膜,即可提高机械性能和耐光性能。

(3)竹、木、漆器:出土时自然干燥会发生干裂、收缩变形,须用化学方法脱水定形。常用方法有醇醚法、聚乙二醇法、硅有机聚合物法等。醇醚法最简单,先用乙醇连续浸泡文物,不断更换新鲜乙醇,使其中乙醇浓度升高,H2O比例下降。再用乙醇浸泡换出乙醇,乙醚易挥发,不致引起细胞壁的溃陷。最后,用有机单体(如乙酸乙烯酯)渗入器壁,在60Co放射源的照射下,聚合加固。再用环氧乙烷、CS2等薰蒸杀虫、杀菌即可保存。

(4)纺织品文物:保护包括清洗、漂洗、除虫、糟朽加固等步骤。先用过硼酸(1%)清洗,其过程为:

NaBO2·3H2O·H2O2→NaBO2+3H2O+H2O2

释放出的H2O2不超过0.7%,不会损伤织物。其次用还原性的Na2S2O4、NaHSO2·CH2O·2H2O(甲醛化次硫酸钠)结合5%HOAc漂
用环氧乙烷薰蒸除虫,作用于细菌、害虫体内的蛋白质中—SH、OH、—NH2、—COOH等活性基团,起到杀虫、杀菌效果。最佳使用条件为:相对湿度为25~50%,54℃。最后,选用5%尼龙的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5%聚乙烯醇缩了醛乙醇溶液等涂刷保护层加固。马王堆出土的“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采用生丝胶加固保护,效果很好。皮革、骨片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步骤与此相似。1976年出土的妇好墓中的象牙器皿碎片,即是用1~3%的三甲树脂丙酮溶液补缺、粘合的。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大多采用修复加固法而非重建法。一般用不饱和聚酯配成加固剂使用。如,十三陵中的长陵棱恩殿的加固即是用307#树脂和181#树脂按3:1混合后,加入2%的O.P.(过氧化二苯甲酰),0.2%的萘酸钴调配好后可使用于整个建筑部件,固化后,用地板黄、土粉调入环氧乙烷树脂,刷在表面,保持原色。该处理还兼有防潮、防白蚁、防火作用。

总之,出土文物的保护是一项艰巨任务,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会很快引用到文物保护上。如,有良好性能的有机硅树脂、14C断代、X—衍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已逐渐应用于文物分析、保护上。得以将祖先留下的文明更完善地保存和发展。

在我看来,学科本身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视野。比如通过经济学和物理学去理解世界,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化学可以视作了解文物的一种途径,比如通过化学的方式分析文物锈蚀的产物,可以分析出文物产生锈蚀的机理,进而推断出文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化学的方式分析出来的结论,抽象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物,保护文物。
而如果用数学去理解文物,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因为物质具有放射性,例如大多数文物都是碳元素,跟据它的放射性可以知道它的年代。


文物是如此的珍贵,为何一出土就会被迅速氧化?
2、同时,古墓中湿度很大,CO2浓度很高,这些都是对氧化很有利的条件,(CO2的存在是很多金属因形成坚实碳酸盐而被氧化腐蚀)只是因为氧气的稀少而难以发挥。3、在文物出土后,氧气含量和温度迅速升高,加之文物表面的H2O和CO2仍很多,常会造成文物的氧化变形,所以文物出土时要迅速清理干燥 。

造青铜器是化学变化么
造青铜器是化学变化。青铜器属于合金,需要通过冶炼金属阶段,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冶炼金属属于化学变化。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古文物的化学保存方法
在了解了文物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之后,就能够制订相应的方案来保护文物,防止其毁坏。 例如,铁器锈蚀产物成分十分复杂,而且在同一锈蚀产物中a,d,p三种构型的FeOOH共存。铁器文物的腐蚀与其本身的成分、结构、锻打程度、空气湿度、氧和氯及硫酸根有关。保护铁制的文物,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清除表面...

文物保护技术检测技术
对于文物的质地结构分析,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是必备工具。电子显微镜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观图像,帮助我们观察和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金相显微镜则可以揭示金属文物的晶粒结构和金属质地。化学成分的分析则依赖于光谱和质谱技术。光谱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文物的光吸收或发射特性,揭示其化学成分,而质谱技术则能...

为什么在挖掘古代墓穴时,里面的东西非常怕见阳光,和空气,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指出一下,上面各位说的没有一个是对的,如楼主所说,一群不懂装懂的人。我也想过楼主的这个问题,空气中化学性质最活泼且占空气总量百分比不小的就数氧气了,一些物质遇氧会发生氧化反应,这是墓中物品暴露在空气中质变的原因之一。但是,很多陪葬品被拿出来后,不仅是你看到的颜色变了而已...

为什么在古墓中出土的东西见风就没了?或者一碰就没了?而在墓里却能保 ...
为什么出土的东西见风就没了?主要是刚出土的文物的有机物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文物长期保存在地下,氧气成分较少或者是真空状态的环境,所以文物的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当出土后,空气中的大量氧气加剧了化学反应,导致文物很快风化。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7-01\/11\/content_...

我们应怎样保护文物
这些因素作用于文物,腐蚀的速度决定于各地域、各时期的湿度、温度、降雨量、日照量等。一般地,在文物上肉眼可见液膜的称为湿大气腐蚀;肉眼难见液膜(实际存在液膜)的称为潮大气腐蚀;无液膜的腐蚀称为干燥大气腐蚀。大气腐蚀的实质是化学腐蚀和微电池腐蚀,最为厉害的当数湿大气腐蚀。埋藏于土壤中的金属文物腐蚀取决于...

温湿度传感器在文物保存上起什么作用
这种传感器具有电阻温度系数大,感应灵敏,电阻率高,元件尺寸小,电阻值随湿度变化而变化基本呈线性关系,在测量范围内,物理、化学性能稳定,长期复现性好,测量精度高。创羿科技的温湿度系列为文物馆温湿度监控提供完美方案。文物博物馆的温度和湿度是文物保存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在文物馆的合理位置安装温...

已经出土的文物为什么会被迅速氧化
一旦文物出土,这个锈层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空气中的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在表面有强附作用,那么表面不仅存在电化学,而且发生化学腐蚀和光腐蚀。从以上分析,影响古文物腐蚀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处的环境。考古文物能保存下来,在某种程度上...

考古研究与化学密不可分.(1)如图是从某古墓里挖掘一些文物图片.①如 ...
(1)图片中铜钱仍清晰可辨,而铁锅却已锈蚀殆尽,由此可说明铁比铜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生锈是铁在水和氧气共同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的结果;(2)湿法冶金术先驱“曾青的铁则变为铜”的反应中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由于铁可以置换铜,所以也可说明...

石屏县18830604250: 怎样理解化学在文物中的作用? -
达昨益肾: 比如文物经过年代久远,会发生一些诸如氧化、碳化、或者与周围其他元素继续发生化学反应之类.从这些情况,就可判断此物的年代可能性以及其可能所处的环境等等.

石屏县18830604250: 文物与化学存在哪些联系?? -
达昨益肾: 文物在时间长河里会与周围的物体水,气,土等发生化学反应啊 比如青铜会有铜锈啊,瓷器会变色啊呵呵 楼上说的也是一点 呵呵 可以利用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来测定文物的年代

石屏县18830604250: 化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例 -
达昨益肾: 湿法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研究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王室祭器 九九零年夏在对司母戊鼎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位于该鼎铭文背面右上方处(鼎腹北外右上方)有一块13*15cm不规则形状的砖红色的锈.从锈的外型上来看呈...

石屏县18830604250: 化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例 -
达昨益肾:[答案] 湿法化学分析在文物保护研究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王室祭器 九九零年夏在对司母戊鼎保护的过程中发现位于该鼎铭文背面右上方处(鼎腹北外右上方)有一块13*15cm不规则形状的砖红色的锈.从锈的...

石屏县18830604250: 古文物的化学保存方法 -
达昨益肾: 要想保护好一件文物,首先需要明确它的成分,才能够制订合理的保护计划.通过传统的化学分析手段,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明确文物的化学组成. 例如: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王室祭器.长方形腹、立耳柱足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时期少...

石屏县18830604250: 简述文物保护中都用了哪些化学方法 -
达昨益肾: 文物保护中用2113化学法: 甲醛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 文物修复:运用化学和物5261理的修复方法,对已损文物进行技术处理,4102使文物的病害消除,毁损得以恢复,劣化现象受到1653控制的工艺过程.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存其回原状,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使用原材料为主的答原则.

石屏县18830604250: 文物出土后是被瞬间氧化还是碳化?为什么?能从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分别说说吗 -
达昨益肾: 并不是所有的文物在出土后都会氧化,主要看出土内外环境差异.很多文物由于出土后湿度,空气成分,甚至光照都能引起文物的腐蚀.这些腐蚀的真正原理其实都是氧化.文物在未出土之前可能已经生成一些结合物,在出土之前...

石屏县18830604250: 关于文物保护学科都牵涉到哪些学科内容? -
达昨益肾: 会~如果是涉及保护重要文物,这些东西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字面意思~文物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文化等方面才涉及历史方面知识~而如果保护~局必须牵扯以化学为基础包过生物,物理方面的知识~ 首先:文物会经历很长年代的时间,文物的腐蚀...

石屏县18830604250: 文物收藏注意事项 -
达昨益肾: 一是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38℃)或过低,会使文物质地发生变化,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文物制成材料的破坏;温度过低就会使器物里的水分产生冰结,致使它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藏品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太潮湿或太干燥对书画、...

石屏县18830604250: 温湿度传感器在文物保存上起什么作用 -
达昨益肾: 古文物深埋于地下时,处在近乎封闭的环境中,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都停留在某种平衡状态,因而得以历经数百年几千年而保持完好.一旦出土,它们立即置身于一个变化着的环境中,平衡破坏了.如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它们将逐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