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结合十七大报告谈谈对全面小康的认识

作者&投稿:莘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与看法~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并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为更好地领会贯彻报告精神,《中国经济周刊》特邀请权威部门的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采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黄冬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一个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气势恢弘、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树立雄心壮志、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在接受访问时,巴菲特首次谈及出售中石油的原因…… 十七大期间,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代表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的专访。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四个把握”

蒋巨峰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蒋巨峰认为,结合四川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四个把握”:一是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做强做大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施畜牧业现代化,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突破口;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依托43个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四川在资源、科技、市场、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引导全民创新创业。二是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富民优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建共享,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的内在动力机制。三是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以现代化为导向,促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下最大决心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严格土地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四是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使社会保障等工作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快进程;下大力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推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完善包括路、水在内的基础设施,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建设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发展的新起点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四川具有怎样的优势,前景如何?

蒋巨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政策环境、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世界科技革命步伐的加快,“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正当其时,四川可以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这对于加快四川发展,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四川是我国西部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有突出的科技优势和充裕的人才储备,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目前政策的积极效应正逐步显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加快推动四川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如何理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白津夫

在接受访问时,巴菲特首次谈及出售中石油的原因……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新格局的“必须”和“必然”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趋势明显,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一是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型。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三是随着新产业的成长,推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四是城乡一体化在我国城市经济结构中已经具备了条件和基础,一些城市已经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在发展。五是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和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了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提供了条件。六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必须加快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应当指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既有现实的基础,也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规律。

城乡一体发展是世界现象,是现代化的大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分工格局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间的融合,从而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性加强。同时,由于城市土地、环境和能源资源的限制,促使城市产业为追求比较效益最大化大规模向外转移,带动劳动人口从城市向外移动,形成逆城市化倾向。传统城市化是简单的人口城市化,这是与工业化初期阶段相适应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大规模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和现代产业的兴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趋缓。特别是随着大工业进入农业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武装,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间的融合。随着产业链加长,进一步模糊了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边界,也使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界限不再那样泾渭分明,在发达国家甚至出现“泛城市化”的现象。

如何建立新格局?

统筹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是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为此,要改变过去靠农业积累资金支持工业发展、由农村提供资源支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坚持新增投资重点转向农村,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这样才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如何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要在城乡规划上一体化。打破城乡界限,整体规划,节约发展。从全市区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为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尽快改变过去基础设施建设只重城市,不重乡村的情况,把新增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改变城乡基础设施反差较大的问题。三是要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等。四要就业一体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劳动待遇公平,使劳动者公平享有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五要社会管理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关于财税改革问题的三点体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胡锦涛同志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深化财税改革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要求,这一表述,是建立在过去中央全会文件中已形成的“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但与之相比,具有更明确的要点、更丰富的内涵。

在接受访问时,巴菲特首次谈及出售中石油的原因……

合理明确各级政府事权是始发环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能够适应经济管理体制总体模式的财政体制,是以“经济性分权”形成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其中始发的环节,就是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力求合理而清晰地明确规定政府的事权即职责(及其分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的转轨需要。我国事权划分的关键所在,一是合理划分投资权,中央政府在有限介入为数不多的大型、长周期、跨地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应从一般竞争性生产建设项目的投资领域退出,收缩到公益性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领域内,从而理清多年来中央、地方投资权上的纠葛,进而由粗到细形成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分工明细单。二是以“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改革推行财政层级的“扁平化”,进而拉动“减少行政层级”的综合配套改革,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和促使扁平化后的各级政府在事权合理化、清晰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总之,十七大报告重申“与事权相匹配”这一深化财税改革的要点,是在源头上强调了政府职能边界 “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基本要求和掌握财税改革问题的始发环节。

中央和地方分别以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实质内容

各级政府为履行好其事权,必须解决所需的财力后盾(财力来源)问题和财力使用的效率问题,只有使各级政府财力与其事权相匹配,才能使各级政府都能提供本层级上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履行好政府的财政分配责任和公共职能,这是合理构建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所追求的实质性内容。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现象形态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欠发达地区普遍感到财力严重不足;二是基层(县级以下)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存在财政困难;三是在中央未赋予地方举债权的情况下,地方各级变相举借债务的规模不小、问题不少。解决与这些现象相关的制度建设问题,则是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目标的关键。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把与事权的匹配集中表述于“财力”的匹配,正是强调了这一实质内容,并将有力推动相关制度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这里面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有和谐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就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按照这一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奋斗,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把握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期待,对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充实和完善。过去五年的艰苦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更加繁荣,但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旺盛文化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如此等等说明,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适应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党的十七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与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为奋斗目标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使这一目标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必将引导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更加蓬勃的热情,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道路上,总有几个关键时期、关键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关键时期对奋斗目标提出新要求,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加压,是共产党人责任感、使命感的充分体现。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省九次党代会确定了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目标,做出了在工作指导上实现转变的重大决策,勾画了齐鲁大地经济繁荣兴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的美好前景。前景灿烂辉煌,蓝图激荡人心。只要我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把握中央、省委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把握我省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拿出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措施,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坚实的基础。

  给你推荐两篇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供你借鉴:

  1,领会把握全面小康重大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就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按照这一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奋斗,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把握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期待,对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充实和完善。过去五年的艰苦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更加繁荣,但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旺盛文化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如此等等说明,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适应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党的十七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与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为奋斗目标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使这一目标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必将引导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更加蓬勃的热情,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道路上,总有几个关键时期、关键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关键时期对奋斗目标提出新要求,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加压,是共产党人责任感、使命感的充分体现。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省九次党代会确定了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目标,做出了在工作指导上实现转变的重大决策,勾画了齐鲁大地经济繁荣兴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的美好前景。前景灿烂辉煌,蓝图激荡人心。只要我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把握中央、省委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把握我省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拿出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措施,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坚实的基础。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依据,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充实、完善和深化,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要求是党的十七大对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重要特点。我国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矛盾。我们党必须从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顺利突破发展的阶段性瓶颈制约,推动我国发展跃升到新水平。要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重要内涵。

  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成,提出的要求必须实现。这体现了战略导向性和实际可行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的紧密结合。

  3,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
  夺取新胜利

  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艺术。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提出这些新要求的重要背景,正确把握其主要特点和深刻内涵,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人民提出新期待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1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以这些指标衡量,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人民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由于经济地位变化,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因此,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政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出现新约束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的约束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长期面对的资金不足和产品短缺现象不复存在,新的约束条件正在呈现: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怎样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周期上升阶段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5年超过10%,2006年经济总量达到2.6452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6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以独具特色的成功发展模式,创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明确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转型继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现象日趋强化,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矛盾: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如何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达到从未有过的程度,我国已经从国际经济秩序被动适应者逐步转变为世界重大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但也要看到,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失衡和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经济体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出现明显的走势分化,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经济问题政治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使国际商品、资本市场涨落和初级产品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健康发展,这既扩大了我国回旋余地,也加大了经济风险。怎样正确判断未来世界经济政治走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个迫切课题。

  3个鲜明特点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依据,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两次党的代表大会所提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充实、完善和深化,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要求是党的十七大对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重要特点。我国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矛盾。我们党必须从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顺利突破发展的阶段性瓶颈制约,推动我国发展跃升到新水平。要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重要内涵。

  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成,提出的要求必须实现。这体现了战略导向性和实际可行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的紧密结合。

  5个新要求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新的更高要求。

  这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深化,构成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的目标体系,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执政理念实现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任务,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弘扬...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力、要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1、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更好的认识世界,培养自己的思考思维,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对社会上的负面事件...

结合于敏的人生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做到自律。然后把自己的定位规划清楚。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紧跟时代的步伐。于敏,男,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

结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联系自身日实际该怎么做?
1、不断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利用别人的成功之法,来铺自己的成长之路,才能走得更远。不断吸收有用的知识,才会有新的进步,读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面对问题时才能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做出更合适的解决办法。2、严于律己 一定要自律,今日事...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怎么做2022年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这样子去做,首先在做人方面的话,就需要去正确的为人处事,然后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就要需要去做到互相尊重的这样子的一个水准。然后在学习方面的话,就不能够浑浑噩噩的在宿舍里面度过漫长的一段时间。是需要到课堂里面去进行学习,并且在课后的时候学会以自己不懂的问题去...

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那些机遇结合专业谈谈大学三年应该如何度过?_百度...
你好,我是【单身的Y老师】!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机遇,例如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活动参与。例如,计算机专业的...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国家建设。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什么是新时代的大学生:1、理想信念坚定:新时代的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投身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中来。我们大学生要有把青春奉献给事业的勇气和担当,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好国家的“一线建设者”,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谈-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_百 ...
1、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2113存高远、忠5261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4102和坚定信念的爱1653国者。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3、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该如何牢固树立马 克思主 ...
2、知史明志,知史明理。大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使广大学生从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中,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