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山下乡运动?

作者&投稿:延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山下乡运动?~

毛泽东和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之一:青春有悔乎?无悔乎?

绵延10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让近3000万城市青年付出了长短不同的青春,于是在反思这段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历史时,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青春有悔无悔的问题。或是或非,意见纷呈,一时弄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个命题忽略了前提方面的悖论,即:一件事的悔与无悔,应建立在自己曾作出过选择的前提下。那么知青们的下乡是否都是自己选择的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的呢?下面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来回答这个所谓“悔与无悔”的问题:我是1965年下乡的,从18岁到30岁,当了13年知青。如果有人用这个问题来问我,那么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对于我实在太不管用。因为我的下乡是别无选择。由于家庭影响升学不能,就业无门,呆在家里吃闲饭吧,那要到哪年哪月?再说娘老子也养不起。就像下棋,三面将军,“老王”只有一步好走,你走不走?从形式看这一步还是你自己走的,自己报名,自己下户口,自己爬上车,没人用枪顶着你。广播、报纸再给你贴一条“自愿”的标签:又一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地奔赴农村了!你说没有“豪情”,你说不是“自愿”,向谁去说?还有你敢说吗?即使你说了你的声音发得出来吗?\'

当然,也不乏有自愿选择的。甚至放弃工作,放弃参军去下乡的。这些人似乎存在着“悔与不悔”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悔过了。拥有“选择权”的同时往往兼有“护身符”。当招工、招生、招干一开始,指向农村的箭头可以倒回来的时候,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再选择一次。如果不悔还选择什么?就该现在还挺立在“广阔天地”里,但这样的人士你见过几位?


对于很多无可奈何下乡去的知青来说,再选择的权利就像下乡时的无法选择一样可怜了。以我自己而论,下乡八年后才出现了唯一的一次可供选择的机会。这是在知青政策一调整二调整再调整之后出现了一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鲜见的带人情味的政策:父母年老,身边无人,可以照顾一个下乡知青回城。自然,接收单位还得自己找。父亲已死,60多岁孤身一人在成都的母亲开始磕磕绊绊四处求人,总算弄好了区交通局下的一个运输队,可以回来拉架子车了。得到消息我匆匆从西昌赶回,见了招工方,他们很满意,说劳动力无可挑剔。我忐忑不安地问“要政审么?”回答是不需要,在他们那里拉架子车的国民党残渣余孽都多得很。但这架子车最终还是没拉成。招工表送到区劳动局便被毫不留情地没收了,理由是:已婚。然而以前谁说过结了婚便不能招工?哪怕暗示过也行啊!不是还鼓励“扎根”鼓励“安家落户”么?结论是当了傻瓜,没明白报上的宣传和执行的文件是两码事。就这样又多当了五年知青,直到恢复高考才在分数面前享受了一次“有限平等”。

所以我想,除了能够轻松地下去体验一下,又轻松地走人的,才可以拍着胸口宣告“无悔”。对于那些在“再教育”的泥潭里滚来滚去却只能充当铺垫的知青来说,则是悔之不尽或连悔的资格都没有。谁都明白所谓“表现好”是怎么回事,招工招生的幕后交易是何等见不得人。

抛开个人感情,从历史的角度来观正误、衡得失,上山下乡究竟是对是错,当悔不当悔?尽管没有人来像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那样否定“上山下乡”,但事实上的结论还是有的。首先是政府果断地停止了这一政策,继而是还在农场、农村的知青们发起了以死相搏不可逆转的返城潮,接着便传来一片知青们抚摸“伤痕”痛定思痛的呐喊:我控诉!持续多年的粉饰光明的宣传倾刻灰飞烟灭,精心树起来的标兵亦随之黯然失色而不知去向。难道这一切还不比一纸决议更坚实更彻底?千百万人的青春代价最终就证明了是一场错误的实践,如此高昂的“学费”你说该悔不该悔?就像亿万人参加的文革最终证明是一场灾难能说无悔么?

如果说,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954年),第二次是六十年代初,第三次就是文革时期,从1968年到1980年。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是因为老人家(毛主席)的一句话,大概内容是: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农村是一片广括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中央发动"广大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就是说让青年通过实践继续接受教育)

实际上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方法,人太多了,工矿企业人员又超编,又不允许下岗待业,又不允许自由职业,怎麽办呢,“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解决了就业问题。如果说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那麽就业是个大难题。

就像在支援大西部!


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通常是因何而起?
只需战争的收益高于平和,战争就必定会继续存在。当两场世界大战摧毁了人类几十年开展的成果,人们才意识到战争的收益并不是实际的,平和才是实际的,奴隶社会以来发生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原始社会的战争性质,使战争开始转变成政治的东西,成为解决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对立的最高斗争形势,然后出现了...

唐朝灭亡后为什么会出现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叫五代十国是因为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为何会出现经济中心向南移动?
但这些文人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在当时就有许多的文人私下组织起来向南方迁徙,当有文化的人走光了,北方的人文建设就随着慢下来了。同南方的城市多数都是沿海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了,土地肥沃、通商稳定、人文发展力量足够,在这几点的促进下,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就转向了南方。

古代重“文”,现代重“理”,中国前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_百 ...
现代重“理”。一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更需要理科型人才,尤其是近期新起的各个新兴行业,都缺乏计算机一类的技术型选手的加持。编码的价值在计算机火爆的现下,更加完美地体现了出来。仅仅是敲一串的代码,一个精美的网页就自然出现了。二是因为选择理科,在社会中的选择权更大。比如高中学习同样是...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有哪些_百 ...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木战争直接导火线是俄国要求土耳其承认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主要是东欧和希腊)有特别保护权,随后两国谈判破裂,进入战争状态。战争一开始,俄国在多瑙河流域、高加索方向先后取得胜利,锡诺普海战一战击溃土耳其海军主力。由于担心土耳其失败,英法两国舰队在1854年1月进入黑海,而俄国则在2月与两国...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和本国国情决定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

欧洲的民族国家为什么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1613年,米哈伊尔 费尔罗维奇就任俄国沙皇,当时的俄国远离欧洲中心,经济落后,西部的波兰与瑞典这两个大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南部则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牵制。俄国希望联英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而英国则关心它的商业利益。总之,17世纪初的俄国在欧洲政治中还出于边缘地位。它的真正崛起并加入欧洲大国行列是...

启蒙运动兴起在英国,高潮为什么会出现在法国呢?
由于法国所处的独特历史条件,导致启蒙运动在法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他们在原有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了发展,使英国国内的启蒙运动显得更加成熟,系统和彻底。从政治上来说,当时在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欧洲各国中最顽固,集权性最高的封建国家。统治者...

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汪伪政府,民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政府?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总统。很快,革命党将伟大的总统职位让给了北洋军阀的祖先袁世凯,条件是迫使清皇帝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北京临时总统。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职务。此后,北京政府成为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但由于它一直受北洋军阀的控制,北京政府也被...

平邑县15738572585: 知青是什么意思啊? -
陶饲平洁: 知青是中国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 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知青 [ zhī qīng ]详细解释:“知识青年”的简称. 《花城》1981年第6期:“她自然而然地喜欢同一位……喜欢学...

平邑县15738572585: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陶饲平洁: 知青下乡是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

平邑县15738572585: 现代都批评上山下乡运动,但很多知青为什么又怀念知青时代? -
陶饲平洁: 楼主的这个问题分析起来,主要还是着眼点,也就是角度和立场不同. 首先,现代人批评当初“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是所谓的“知识青年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如今看来,就当时的人才的流逝,湮灭来讲,损伤是巨大的.持此观...

平邑县15738572585: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
陶饲平洁: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

平邑县15738572585: 1969年大学停办,教职工全部都到农村去,为什么? -
陶饲平洁: 那是五十年代开始至七十年代末,国家搞得一场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后来,这场运动暴露出很多问题,1980年全面停止.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