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经常自比的乐毅和管仲是谁?

作者&投稿:博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不知道如今到底是比得上还是比不上~

如果从功绩来说,诸葛亮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上了,毕竟匡扶汉室的事业失败了。

如果从能力来说,这两人其实都未必能比上他。乐毅率六国联军,连秦国都出兵了,大家一拥而上群殴齐国,这种仗打的一点悬念都没有。而且燕国本身与齐国差距也比三国蜀魏差距也要小的多。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也是靠了齐国本身的实力。

这两人的事业在三国时期看还算挺牛逼,到三国以后就没什么人提了。南北朝时期,王猛辅佐苻坚荡平群雄,统一中原,被称为“孔明再世”。晚清三杰之一左宗棠平回乱、复新疆,文武双全,战功赫赫,这么牛逼的人平时没事在家里自称"今亮",居然还能被拿到朝廷里当做笑话讲,说他狂妄。可以说诸葛亮在一场注定失败的事业里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早就超越那二人了。

说明他足够自信,但是对自己认识不足,管仲是政治家,乐毅是军事家,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真的不咋地了,而乐毅最后的失败也象征了他自己的命运,至于管仲也是一样,虽助其主公成为春秋五霸,但是也是没有统一华夏,最后被灭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第一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多少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乐毅(yuè yì),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详,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乐毅(yuè yì),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详,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

乐毅和管仲都是春秋战国是的人物,而且正好是两个世仇的两个国家,乐毅是燕国将军,管仲是齐国相。


诸葛高为什么把他比管仲乐毅
这个说法具体是怎么来的,已无从知晓了,但面对他人的质疑,诸葛亮默认了。这就有了《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周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每”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吗?我想这不是事...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

诸葛亮的人品到底如何?
一,诸葛亮之野心,个人认为是没有的.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这说明了从一开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做一个出将入相的王佐之才而非自己做老大.这和曹操听到自己将为奸雄而大笑所表现出的的政治抱负是截然不同的.理想是日后行为的基础.何况就算是说诸葛亮装模作样,那为什么他从一开始的时候选择刘备...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蜀汉(季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顾始见之,为备画据荆益、联孙权、拒曹操之策,佐备取荆州,定益州,遂与魏、吴成...

...不求闻达于诸侯”与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

诸葛亮的简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游戏中的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抱经纬天地之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然而,管、乐亦并未建立盖世之功,任官不过诸侯之将相而已。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当时形势而言,不排斥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各路诸侯纷纷起兵...

有关诸葛亮
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

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要详细
诸葛亮弹奏或呤诵《梁父呤》,一是为感叹 世事的艰辛;其次,他以官仲、乐毅自比,官仲、乐毅都是治世之臣,孔子称赞他们是人才。由此可见,诸葛亮虽身于乱世、隐居隆中,但也是有远大胸襟和志向的,并是没有现实的追求,而是早在隆中时就以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他在草庐中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和情入理,以及他...

诸葛亮的故事与资料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

文圣区17781917030: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和谁? -
允琛和雪: 乐毅

文圣区17781917030: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自比管仲和哪位历史人物? -
允琛和雪: 乐毅.........

文圣区1778191703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比管、乐.请问这两个人是谁? -
允琛和雪: 管、乐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还有战国时期燕国的著名将领乐毅.

文圣区17781917030: 诸葛亮的曾经“偶像”是谁?
允琛和雪: 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其军事才华有目共睹,可以想象被他作为“偶像” 的乐毅的军事才能亦同样不凡.乐毅的生卒年代不详,字永霸,为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

文圣区17781917030: 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何谁? -
允琛和雪: 乐毅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是自抬身价,标榜自己的高才,就像《三国志》里他是毛遂自荐向刘备投靠的 记得日本研究三国的学术界中有这样一种评定:“庞统才高,所以恃才傲物,且形于表面,而诸葛亮自小寄人篱下,虽心有高志,却不露于面.” 也就是说庞统表面内心都傲气凌人,而诸葛亮却内心高傲,表面谦恭 所以认为他自比管仲,乐毅应该是可能的

文圣区17781917030: 诸葛亮隐居时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什么?如题 -
允琛和雪:[答案]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诸葛亮的一生,大都在戎马倥偬的军旅中度过, 亲自参加指挥...更是把他作了神化般的塑造,使他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文圣区17781917030: 诸葛亮“勋高管乐”是什么意思?
允琛和雪: “勋高管乐”,是悬挂在诸葛亮殿门楣上的一块匾额,什么意思呢? 管,指管仲;乐,指乐毅.此匾赞扬诸葛亮的功勋超过了管仲和乐毅.管 仲和乐毅又是谁呢?管仲,...

文圣区17781917030: 为什么诸葛亮自己比作是管仲.乐毅,不是张良.萧何什么人 -
允琛和雪: 管仲善主内政.冶国之才.齐王因重用管仲而使齐国强大.乐毅.天生帅才.曾连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自创出天下第一阵.火牛阵.二千年来此阵一直被模仿.但从为被超越.就连抗日时期国共两党一直模仿.但没成功.孔明的意思是.治国他可以和管仲比.军事才能可以和乐毅比.什么都在行.历史证明的确如此.

文圣区17781917030: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比的意思 -
允琛和雪:[答案] 经常把自己跟管仲和乐毅相作比较. 每是经常的意思.比是相比的意思,也是相作比较之意. 因为汉末的形势与春秋战国的局势很相似,地方割据,群雄争霸.而管仲、乐毅都是成功帮助诸侯称雄称霸的人,所以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容易得到想称雄...

文圣区17781917030: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允琛和雪:[答案] 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样的能人,但当时的人和社会都不认可,因为他的才能没被证明,无说服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