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居士为什么受要受五戒,什么是五戒的真实用意

作者&投稿:占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是佛教受五戒居士,如此重的罪过如何忏悔~

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这都算是有罪,那还有多少人是不会下地狱的呢?也许是我说的不对或是我的境界太低,当今社会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都不敢去扶。但你如果想做那百分之几、十几的人就得拿出点勇气来,并做好有所担当的准备,自有佛菩萨保佑;至于怕被传染而但心倒是多余的,你学佛也不少年了,一是有佛菩萨保佑,二是一切疾病都是前世造做,所以不用但心。如果你还是但心,那你在接触这些人时念几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或你喜欢的任何一位佛菩萨就行了,自然有无量天龙护法保佑你;忏悔罪过的最好方法是后不再造,如果我们以前做过的所有错事都能做到后不再造,我们也就很好的改变了自己。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 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道教五戒 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五戒实在不是居士才受的
也不是佛弟子才受的
五戒的做人的根本
是人乘
有的家庭好一点的父母亲一辈都会守五戒
虽然不知道有五戒这么一说
但是观念与五戒相同
失去五戒就意味着将来要失去人身

佛教居士为什么受要受五戒?是为了真正保护居士,为了让居士们学佛修行有个良好的基础。
五戒的真实用意:其一,就是让居士们明白因果,明白五戒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失五戒即失人身,人身难得。明白因行果随,慈悲众生就是慈悲自己,利益众生即是利益自己,伤害众生即是伤害自己。其二,佛告诉我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是修行的不二法门,而戒,是根基。根基不稳,何谈其余。

五戒的目的是为了清心寡欲 帮助增长定力 定力增长 修持中入定的机会也会增大 但是没有悟性或是没有清楚明了 有着怀疑的人 或不真心的人 持戒并不是特别有利 欲望的高涨能够消耗机能与人体各个部分 会有缺乏营养的结果 所以不是人人可以修道与持戒的 真诚心修道 清心寡欲 就能只吃素菜
同时戒行

五戒是好人对坏人的惩罚,对劳改犯和死刑犯执行的刑罚,。后来,变成坏人对好人的残害,后来,变成投降派的智慧和特务行动,。五戒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虔诚,。五戒遵循自愿无伤害原则,以修心为主,强调仁慈对好人智慧对坏人,。连战杀人强奸罪名成立,联合国的定点清除已经开始,。台湾领导集体自宫,。强奸犯必自宫,。天判死刑,。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五戒扩展开来就是十善业道,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识,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在家居士受五戒什么时候
阿弥陀佛 受五戒一般在真正做到三皈依,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以后。五戒如果不能一次全部做到,可以能做到一条时,就先受一条。老法师---五戒以什么为基础?以十善业道为基础,你看净业三福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做到了,这四句做到了,...

阿弥陀佛[合十]。剃度后,按次第要受哪些戒?为什么要受戒?
三坛大戒,佛门弟子。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履行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的隆重仪式,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因为只有受持了三皈五戒成为佛门居士了,才能算是真正的 佛门 弟子。

(佛教的)居士是怎样的?具体要做什么?和普通的信徒有什么不同吗?_百度...
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 …… …过程——成为佛教居士需要去寺院受 三皈依。受完三皈依这个仪式之后,便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又称居士。皈依,就...

知道居士要受哪几戒?
受诫是属于形式方面,也是次要的,只要你真的信佛学佛,行五戒十善,诸恶莫做,依善奉行,懂因果规律,努力学习善知识,哪么你就是佛弟子了,学佛是修自身圆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受不受诫真的不重要

净土居土受八关斋戒要做什么功课
如果已受菩萨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萨戒》规定,每月六斋日(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应受八关斋戒。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上文所述即为斋戒之广义含义,狭义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中所谓‘圣八支斋’者,亦即今日教内习称之八关斋戒(又称八关斋、八戒),此一戒律...

居士受五戒时有什么仪式,要注意什么
道教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

出家人为什么收“红包”
出家人从来不会要求别人供养自己。在接受供养时要常怀惭愧反省,问自己有没有福分消受。古大德警告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本人出家后,偶尔随侍师侧,外出与信众结法缘,最难处理的事情就是接受居士供养,为这事也没少挨师父批评。居士们虔诚的顶礼供养常常让我...

受居士戒必须五戒全受还是可以选择??
可以选择受一戒或几戒,可以不受全戒。吃三净肉不算杀生,但对身体不好,而且很容易导致他人杀生,能不吃还是不吃为好。对戒律有问题,可以与师父多沟通多交流,师父会吧受戒,持戒,开戒,破戒等等相关的问题讲清楚的。第二,不是的。视各寺院的情况而定。南无阿弥陀佛 ...

居士受的二十八戒和凡纲戒有什么区别
居士受的六重二十八轻菩萨戒是佛法传入中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祖师大德观像法未法众生的根机,从《优婆塞戒经》中取的!原来是和出家人一起受《梵网经》(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当代仍有寺院给居士受此菩萨戒的。如美国万佛圣城及其分支道场,中国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等!戒为无上...

居士受菩萨需注意什么
二、不偷盗:任何未经授权而占为己有的行为都属于偷盗。这意味着不应该以任何手段非法获取他人的财物。三、不非梵行:五戒只禁止“邪淫”,在家居士的夫妻生活不算犯戒。然而,八关斋戒要求出家人必须守持的是“不淫”,这一要求仅限于每月六斋日,相对容易遵守。四、不妄语:包括四种情况:(1)妄语...

南浔区13374983517: 佛教居士为什么受要受五戒,什么是五戒的真实用意 -
隆琳氯化: 五戒的目的是为了清心寡欲 帮助增长定力 定力增长 修持中入定的机会也会增大 但是没有悟性或是没有清楚明了 有着怀疑的人 或不真心的人 持戒并不是特别有利 欲望...

南浔区13374983517: 什么是戒律?佛教中主要的五戒是什么 -
隆琳氯化: 戒律就是修行的做人做事的标准 就是止恶修善的开始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南浔区13374983517: 在佛法中何为五戒
隆琳氯化: 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

南浔区13374983517: 佛教五戒是指?
隆琳氯化: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

南浔区13374983517: 当和尚要受10戒,受过五戒的是居士,请问是哪五戒? -
隆琳氯化: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

南浔区13374983517: 佛教说的三皈五戒是什么? -
隆琳氯化: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尊佛为师“皈依法”,以法为律“皈依僧”.与僧为友五戒就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皈依佛”、“皈依法...

南浔区13374983517: 佛教的事男戒是什么回事 -
隆琳氯化: 在佛教中,近事男就是优婆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

南浔区13374983517: 什么是五戒? -
隆琳氯化: 佛教的道德准则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夺取任何活着的生命(杀戒);不谋取任何他人不自愿给予的财物(盗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禁止沉湎于感官的欲望中(不邪淫);禁止谎言(不妄语);远离麻醉品,因为麻醉品使人失去觉知力(不饮酒).

南浔区13374983517: 佛家的五戒是指什么? -
隆琳氯化: 佛家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不杀生”是“仁”,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

南浔区13374983517: 请问佛教居士的戒律是什么? -
隆琳氯化: 三皈依受戒在家学佛的人称为居士.居士是在家人,通常是受五戒修十善业(也有受八关斋戒的).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