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作者&投稿:革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辩论比九鼎宝物还重要;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意思是一个人的语言力量,一个人说话所产生出的效果是有多么强大,九鼎是非常重的,即是一言九鼎,九鼎至尊,即有权威有有威慑力;百万雄师,既是征战沙场,打败千万兵马,但是却会败给三寸之舌,纵横捭阖之前,樯橹灰飞烟灭。

扩展资料:

毛遂:战国赵国平原君的一位门客。

荐:推荐;荐举。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此篇。

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如果换些没头脑的庸官,那么不仅兴师动众,而且会使尊严、利益丧失殆尽。一切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的:“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扩展资料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参考资料:《战国策》_百度百科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

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扩展资料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

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如果换些没头脑的庸官,那么不仅兴师动众,而且会使尊严、利益丧失殆尽。一切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的:“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意思是一个人的语言力量,一个人说话所产生出的效果是有多么强大,九鼎是非常重的,即是一言九鼎,九鼎至尊,即有权威有有威慑力;百万雄师,既是征战沙场,打败千万兵马,但是却会败给三寸之舌,纵横捭阖之前,樯橹灰飞烟灭。

扩展资料

出处:出自于《毛遂自荐》的一部分 。

原文: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翻译: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
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是什么意思
甚至比百万大军更有力量。6. 《战国策》开篇的案例,强调了口才和智慧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7. 颜率明白,作为一个弱国,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抵御强敌,必须借助外力,而关键在于如何说服其他国家提供帮助。8. 他的策略成功化解了东周的危机,证明了言辞的份量和影响力,确实重于九鼎这样的国宝。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舍,胜于百万之师什么意思
回答:就是说一个人的口才,能稳定江山社稷,胜于百万雄兵,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人之辨,重于久顶之宝是什么意思?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运用危言诡辩术,起始下劈断的语言,要求一语惊人,令人欲罢不能,继而寻根究底地追问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言辞犀利而达到诡辩之目的。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 妃已齐备了。你想到...

一人辩,重过九鼎宝的下联是什么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舍,胜于百万之师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辩论,比宝物九鼎还要有分量,三寸的舌头,可以打败百万军队

一人之辩的后半句是什么?
上联: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下联: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此联出自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望采纳;谢谢。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意思
释义:一个人的辩论,比九个鼎还重;三寸长的舌头(虚指),比百万军队还强大。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舍,胜于百万之师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辩论力量,比起九鼎这样的宝贵重器更为重要,三条舌头的影响力,可以超越百万士兵的战斗力。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战国策·东周》篇中记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句话的出处是《战国策》卷一,东周部分。该故事讲述了东周的重臣颜率凭借卓越的辩论技巧,在众多诸侯国中成功地保护了国家的九鼎。这部《战国策》由西汉的刘向编订,后来又有学者进行校补。2、另一处提及“三...

庆安县19141251791: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
长兴姬孚来:[答案]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 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

庆安县19141251791: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的出处 -
长兴姬孚来:[答案] 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

庆安县19141251791: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古语佐证.这句话的作者是: -
长兴姬孚来:[答案]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2、出自汉·司马...

庆安县19141251791: “一人之辨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选自哪本书第 -
长兴姬孚来:[答案]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庆安县19141251791: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
长兴姬孚来:[答案] 意思是:三寸不烂的口舌,比百万的雄伟军队还要强大;一个人的辩论,比九个鼎的宝物还要重.

庆安县19141251791: 沉默不是金 作文 -
长兴姬孚来:[答案] 沉默不是金何瑞祥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在学校里,似乎所有学生都变成高人雅士了.个个遵循沉默是金的原则,课堂变成一... 口才是一个人才华的外在表现,也是新时代人才的标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点从...

庆安县19141251791: 描写口才的词除了出口成章之外,还有什么? -
长兴姬孚来:[答案] 舌绽莲花,雄辩滔滔,纵横捭阖,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口齿伶俐,伶牙俐齿,滔滔不绝,张口即出,天花乱坠,言之有物,语出惊人,语惊四座.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兴邦.

庆安县19141251791: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古语佐证.这句话的作者是: -
长兴姬孚来: 这句话不是原文是后人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里面毛遂自荐的故事提炼出来的,原文是句子是“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庆安县19141251791: 形容一个人就胜于百万之师,成语是什么? -
长兴姬孚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 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 , 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