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能建立“霸王之业”,而袁绍没有?

作者&投稿:温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绍实力远胜于曹操,为何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祖上四世三公,出身名门。从袁成一直到袁绍袁术这一代经久不衰。在古代政治权力斗争中最重要的是选对政治立场,选对了飞黄腾达,家族兴旺,选错了不但家破人亡,甚至被灭族。袁氏家族在选择古代政治权力斗争中有一套相当实用的策略,使自己的家族永远保持不败的地位。

袁氏家族想要在古代政治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不两头都讨好,要不两头都押宝,分别让家族不同人员支持不同派系,使家族不会因为站错队而惨遭灭族,这一招司马家族用的也挺顺,司马懿支持曹丕,司马孚支持曹植,曹丕继位后曹植亲信全被清除,司马孚之所以能逃过一劫,全靠司马懿背后运作。
袁氏家族到了后来士族和外戚一块拉拢,对付共同敌人宦官集团。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宦官集团发动了两次党锢之祸,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水火不容,而当时的新兴的外戚集团何进也要与旧外戚董太后一派争权夺利,所以何进也极力拉拢门阀大户袁绍家族。

何进虽说是个暴发户,但做事还算稳妥,比之前的那些外戚集团要低调得多,所以士族集团也乐意与何进外戚集团合作消灭宦官集团。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对于袁绍集团来讲,就是看利大还是弊大。迎奉天子好处显而易见,可以为袁绍招揽更多人才,为其对外战争树立一面正义大旗,使自己处在政治制高点。
不过袁绍本人的号召力就很强,可以说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除了认皇帝就是认袁绍,这也是为什么袁绍手下为什么那么多人才的原因,所以袁绍可能认为自己的号召力已经很强了,搬过来个皇帝不见得能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使自己内部分裂成两派———拥汉派和拥袁派。

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内部分裂是大忌。而曹操却不一样,身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号召力本来就和袁绍差一大截,急需给自己招揽大量人才,无论拥汉的还是拥曹的统统录用。只要能让自己活下来,其他问题以后慢慢解决,毕竟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先使自己强大。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从而建立了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二袁”,自然指的是袁绍和袁术。在东汉末年,袁术和袁绍一北一南,可谓当时势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了,而且,袁绍和袁术同为一家人,也即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这两个诸侯,却都被实力不如自己的曹操给击败了。那么,问题来了,袁术和袁绍,各自称霸一方,为什么不选择联合起来呢?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袁绍和袁术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和袁术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也即在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和袁氏家族的实力存在直接的关系。就袁绍来说,父亲袁逢,官拜司空。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与此相对应的是,是司空袁逢之嫡次子,由于袁术的庶兄袁绍是过继于其伯父袁成的养子,因此史书称袁术为袁绍的堂弟,其实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由此,不管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都表明袁术和袁绍是一家人。按道理说,袁绍和袁术应该在东汉末年团结一心,以此共同对抗曹操、刘备、吕布、刘表等诸侯。但是,事实上,袁绍和袁术在称霸一方,反而疏远甚至对立起来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东汉末年,袁绍母亲仅是个婢女,袁绍早年在家中的地位颇见低微,也即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因为这一原因,袁术自然非常轻视袁绍。但是,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令。



虽然袁术轻视袁绍,但是,袁绍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很早就成名了。因此,这无疑加深了袁术的妒忌。在此背景下,这两兄弟之间可谓渐行渐远,也即袁绍最终拿下了冀州、幽州等北方四州之地。与此相对应的是,袁术则称霸淮南之地。二者之间一南一北,也是因为关系上的不和。另一方面,袁绍和袁术在理念上也不和。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袁绍想立汉宗室刘虞为帝,派人通知袁术,希望得到袁术支持。对于袁绍的这一主张,袁术选择了拒绝。



最后,对于袁术来说,其实早已心怀异志,不愿意拥立成年的汉朝皇帝。换而言之,袁术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当皇帝的,后来,袁术也最终称帝了。因此,袁术托辞公义不赞同袁绍的提议,兄弟两人因此积怨翻脸。综上,对于袁绍和袁术来说,因为矛盾重重,所以没有选择联合起来。进一步来说,如果不是中间隔着曹操、刘备、吕布等诸侯势力,袁绍和袁术很可能要在东汉末年展开一场大战了。总的来说,从地理位置来看,袁术和袁绍者两兄弟真是太优越了,一个青幽并冀四州,一个淮南富庶之地,如果两人真的联手的话,恐怕曹操、刘备、孙权等诸侯,都没有出头之日了。不过,因为势如水火,这两兄弟最终都被曹操所消灭了。

楼主,我想告诉你曹操能成功,而袁绍却不能成功,是因为曹操善于用人,袁绍却不行!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才问后代江山打下了基础。

曹操在收编了三十万青洲军后,有了一只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洲招闲纳士,进行了交谈之后,对子良赞道“这是我的子房啊。”子房便是张良,此人便是日后汉高祖的主要谋士之一,列位于“汉初三杰”之首位,可见人们对他的评价有多么的高。张良又把很多人才推荐给咳曹操,这些人于是组成了曹操的骨干,为曹操东征西伐,平定中原,出谋划策。每每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给曹操以有力的支持,使曹操坚持了下来,并赢的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谋士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给予的待遇不低。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感但过剩的时候,多多易善。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吓他说不出来就收监,司马也只好出来了。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

那么同时从 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才对于曹操的重要: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三国是兵慌马乱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乱世的故事;乱世之中,人最聪明,计策最多,策略最绝,人物在最富有色采的。但这些计策,策略,人物都在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付日趋复杂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有借鉴。

易中天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如下评论: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曹操是个好老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曹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

那么曹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伴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难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吗?那么,曹操那么多用人之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曹操怎么做,而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这个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哎呀,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呢?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情况,那么既然是那样一个情况,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弄不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我都不拿在手里,我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些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有时候就是要装聋作哑。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就太难了。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

曹操能建立“霸王之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力强:曹操是一位有着高超才能的政治家、将领和文学家,善于处理政治事件。他有着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2.团队优秀:曹操手下有一批忠诚并且素质过硬的部将,如关羽、张辽、夏侯惇等,他们为曹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政治手腕:曹操善于运用政治手段,他能灵活地利用各方势力进行联合,协同作战,把握时机进攻敌人。4.治军严格:曹操注重军纪,治军严格,战胜率高,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相对而言,袁绍缺乏上述因素,团队士气比较低,而且袁绍本人性格自私傲慢,骄矜自大,不愿意与人合作,这些因素都成为了他建立“霸王之业”的障碍。

人应该胸怀大志.


曹操有什么军事才能?
除以上特点,曹操还能够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文聘本刘表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就聘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等等。

《帝国号》中手握最高权力的曹操为何至死都不敢称帝?
有了皇帝曹操这张王牌,在政治上就有了绝对的优势。从此打败袁绍、平吕布,逐步统一黄河流域,拜丞相封王维,取得了一定的霸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对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把他描绘成一个具有极大邪恶和影响力的代表。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能治天下,乱世当汉奸”来形容更为客观。...

假设曹操出生在战国时期、是否能完成一统中原的霸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世造英雄,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杰出人物。曹操不能实现统一,主要不是他本人的问题,而是时代造成的。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期,还不具备统一的客观条件。假如曹操生活在战国时代,虽然他很有政治军事才能,但能否实现统一,也要看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

三国时期各路群雄争霸,为何曹操能够胜出?
曹操能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一举占领优越的制胜点,除了自身实力的刚需条件之外,还有外在因素的加持。自身实力,包括了多个方面,一是曹操自己的野心,这是主导因素;二是曹操识人用人的才能,以及笼络人心的能力;三是曹操懂得抓住时机,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不拖拉,有远见。就比如在逃难的时候杀害了叔父吕...

曹操手下能臣极多,为什么没能阻止司马懿篡权?
像曹爽这种的,完完全全一个傻子,其他像夏侯玄、夏侯霸也都是个做样子的贵族,根本不会玩政治。等到曹睿死后,此时六十多岁的司马懿简直无人能敌。以他的手段和城府,已经找不到一个人能够当他的对手。他在篡权方面完全学到了曹操的精髓,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即使自己不能当皇帝,也给儿子做...

曹操和高洵什么关系
曹操与车骑大将军高洵在历史上是同僚,但他们的政治立场和目标截然不同。高洵是一位忠于汉室的将领,而曹操则有着建立个人霸业的野心。这种根本上的分歧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立,最终成为敌人。

文武强于刘备和孙权的曹操,没能称霸是错过机会了吗?
"说明刘备这人没什么文化,从小就不爱读书,只是喜欢骑马遛狗听歌,以及穿漂亮的衣服。起兵后,败仗打了一箩筐。孙权,小时候是个聪明孩子,但是长大后却没见多大动静,也没什么经典作品流传后世,军事上倒是有点名气,获得了"孙十万"的称号。曹操这么厉害,辉煌时期一人就拥有半壁江山,为何却不能搞定不...

关于曹操~~
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 的养子.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 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初平元年(190), 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

曹操,带什么技能好用
对路径上的敌人造成物理伤害(触碰英雄停止移动),该技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释放3次。第三次攻击将会击飞敌人。分析:主动技能霸道之刃,可以让曹操向前突进3次,对敌造成伤害,并在第三次击飞敌方 二技能——纵横天下:曹操剑指天下,向前挥出强大剑气对命中的敌人造成物理伤害并短暂减速。

黄巾军能被曹操收服的原因是什么?
但是在曹操崛起的过程中,有一只军队帮了他很大的忙,那就是青州兵,这个青州兵是一种世兵,就是世代为兵,曹操死后,青州兵要求散去,不听从曹丕的,幸好曹丕听从贾逵的建议给了这些青州兵安家的费用,这才解决青州兵的问题。可以说没有青州兵就没有曹操后来的霸业,那么曹操是怎么建立起青州兵,又是...

峄城区13183998035: 为什么曹操能建立“霸王之业”,而袁绍没有?
容文益盖: 因为他们个人的原因,袁绍这个人性格优柔寡断,不敢勇于认错,胜利都是自己的,失败都是别人的,而曹操则相反,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原因,袁绍不信任自己手下的谋士,把田丰给关了,把 给气到曹操那去了 ,四大谋士去了俩,而曹操那有五大谋士,然后又来了一个许攸,你说袁绍怎么打的过曹操 抱歉,那两个符合是许攸

峄城区13183998035: 曹操为什么能成功? -
容文益盖: 曹操没有成功,他只是利用了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的心理独霸一方而已.这时前三国时期的后话了,毕竟曹操最终老死也没有完成魏国的建立.而说到曹操出道的成功,主要还是在于他的奸.说他雄个人不太认同,曹操的奸已经过分体现了一个...

峄城区13183998035: “毛玠语太祖曰: -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
容文益盖: 首先,曹操在于华北(原)霸主——袁绍的交战中占了上风;然后,曹操本人是一个极具前卫思想的人,他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口号,这使他获得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起同样作用的是汉献帝在他手中,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再经过休养生息,使农民安心生产.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峄城区13183998035: 曹操能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
容文益盖: 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于许,纵览大局,利用汉室的影响争取人心,建立起如此之形式,从而使自己去的政治上的有利地位,这是肯定的.对于魏国的发展,官渡之战无疑也...

峄城区13183998035: 曹操怎么一步步走上北方霸主之位曹操成功的过程
容文益盖: 1、崭露头角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

峄城区13183998035: 曹操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如此的作为? -
容文益盖: 统一北方各路诸侯,奠定了魏政权基础.拒匈奴于千里之外,建立屯田制.使人民生活趋于安定!他兼有政治家的胸襟,军事家的谋略,诗人的浪漫.使得他能成就如此丰功伟业

峄城区13183998035: 为什么曹操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
容文益盖: 第一条是他积蓄力量 谋求后面大的发展 第二条说他运用了正确的政治手段 在实力和气势上有了打赢胜战的基础

峄城区13183998035: 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的
容文益盖: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利,未能统一全国.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后来又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峄城区13183998035: 荀彧辅佐的为什么是曹操而非袁绍? -
容文益盖: 曹操早年表现出来有汉室之心,上谏汉帝,西向讨卓.荀彧认为他有志同道合又有才能,才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荀彧想扶持曹操,通过曹操以匡天下以抚汉室.当然,曹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残暴独裁本性,荀彧不是没有看见,他常以仁政劝说曹操,何况曹操还没触及底线,就像齐桓公其实人品很差,但管仲依旧扶持他尊王攘夷,建立霸业,后来齐桓公想封禅,有代周天子之心,管仲劝说,齐桓采纳.荀彧却没有这么幸运,他能容忍曹操做权臣,像齐桓一样建立霸业,但依然扶持王室,当曹操背弃自己的理想,想代汉时,荀彧与他决绝,以死明志,所以苏轼说荀彧才似子房而德似伯夷,司马光说荀彧在管仲之前.采纳哦

峄城区13183998035: 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
容文益盖: 1、太祖是魏的太祖,被儿子追为“魏武帝”的曹操. 2、“霸王之业”是称王称霸的事业,即是荡平四海、一统天下之事业.春秋时有“五霸”、秦汉之交又有西楚霸王项羽,典故由此而来. 3、奠定太祖统一北方的战役当然是当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时那个烧乌巢的“官渡之战”了,在公元200年. ps: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而蓄军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