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影的告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投稿:郯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鲁迅文章《影的告别》的评价,200字。~

   《影的告别》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我终于彷徨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我可以感受到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流露出的绝望感,“影”只有在“光明”和“黑暗”中才会消失,但迎接光明又看不到一点希望,也不愿意在黄昏中看到自己彷徨的身影,还不如让黑暗完全把自己淹没,因为只要黑暗来了,那么光明还远吗?
  这一句诗中,诗人为“影”寻找了一个地方——彷徨于无地。关于“无地”,我以为,可以理解为虚无之地,不存在之地。对于现实生存的人来说,要描摹它的特征,似不可为,它似乎是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之类的虚幻存在,但还要遥远还要消极,它没有陶渊明的那些鲜活的场景,版图上涂满了白色的孤独,似乎正好适应着虚幻的“影”的彷徨。“彷徨”二字,在这里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字眼,它不仅是《影的告别》这首诗的主调,更已成为鲁迅一个时期的精神世界的符号。《影的告别》创作于1924年9月24日,而这一年,也是鲁迅重要的小说集《彷徨》开始创作的时间,鲁迅在精神上,正处于他的第二个寂寞苦闷期。《新青年》团体已分裂,“五四”已退潮,曾经的战友们“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遗下孤独的他,成了布不成阵的游勇,“依然在沙漠上走来走去”《〈自选集〉自序》。与此同时,鲁迅的个人生活也不顺意,与章士钊的官司,与现代评论派的笔战,尤其是家庭内部,与二弟周作人的失和,都使得鲁迅的情感受到深深的伤害,由此大病了一场。因此,这一时期,鲁迅的心境是灰暗的,幻灭的,而本来就有着灰黑性质的“影”,无疑与他的彷徨着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某种合拍。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影”告别“形”之际,是“形”正睡得“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显然亦是黑暗正浓厚的时候。在这浓厚的黑暗中,本身即是灰黑的“影”,自然无法使自己显现,而最终为黑暗吞并。那么,去那纯然一片光明的世界呢?灰黑的“影”同样无法寻到自己的处所,而只能为光明消解。这两个处境,反映了告别“形”之后,“影”所面临的矛盾,悖论。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在“黑暗”与“光明”之外,“影”还有一个选择的处所,就是“明暗之间”。在日常经验中,我们知道,“影”是来自于“形”对光的遮蔽,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影子最显著的存在,是在黎明或黄昏这样明暗交织的时间。然而,“影”又不愿彷徨于这最能彰显自己存在的时刻,因为明暗交织的暧昧,于诗人所挚爱的人类,或友人们,并非是理想的生存场所。因此,他宁愿“在黑暗里沉没”,“肩住黑暗的闸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放他们走向纯然的光明处。但能否得到这样的结果,诗人自己并无把握,他只能苦闷而彷徨。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这一段出现了与诗篇前面的句子结构相近的两个句子:“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与上一段的“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与诗篇开始的“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它们的前后呼应,不仅在一种相近句式的复沓中,增强了诗意的浓度,更是在一种节奏的回环中,突出了“影”彷徨的效果,令人回味不已。这一段诗中,“影”新出现的一个动作亦令人关注,“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表现了试图有所行动而又无奈的“影”,竟想以虚无的酒,来麻醉自己虚妄的存在,麻醉虚妄的存在中的苦闷,希翼能模模糊糊地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然而,别离了“形”的“影”的悲剧是,它无法远行,行不了多远。如果所处的是黄昏,行程的尽头便是吞没它的“黑夜”;如果所处的是黎明,行程的尽头便是使它消失的“白天”。这一段诗意,可谓是对诗篇前面的“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一段诗意的变奏,回旋,同样是以一种诗的语言艺术,表现了“影”彷徨不已,难以告别的情景。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朋友”的呼唤,在这里显得伤感,绝望。由于“时候近了”,“影”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最终选择,如果说在前面的诗境中,“影”曾面临着“光明”“黑暗”“明暗之间”等多种选择,现在,它终于决定选择“黑暗”。“影”之所以选择“黑暗”,从“影”的角度说,或许是由于“影”的性质也是属于相近的灰黑,或许是“影”考虑到,在“黑暗”里,“影”虽会被吞没,但至少还可以以某种虚无的方式存在,而在光明的包围中,“影”将会彻底的消失。当然,这一段诗意,还可以与下一段诗意一起,联系到鲁迅的社会思想,作范围更为广阔的解读。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这一段诗思颇为复杂,似乎可越出诗人自己分裂出的“形”与“影”的关系来理解,它令人联想到鲁迅与他的青年朋友们,及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关系。这里,我想引入鲁迅先生的两段原话,来作为某种参考:
  “我终于还不想劝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们的年龄,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归宿大概总不能一致的罢。”《北京通信》
  “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总是有多少中间物的……他的任务,实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的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写在〈坟〉后面》
  因此,在鲁迅的诗意中,“影”的赠品决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黑暗”“虚无”,而是愿与“光阴偕逝”,沉没于过去的“黑暗”之中,成为引往未来的“桥梁中的一木一石”。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我愿意这样,朋友——”与前面的“朋友,时候近了”的伤感、绝望相比,有着最终作了选择之后的坚定,坦然。
  现在,卸去了所有牵系的“影”,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它别离了“形”,别离了“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甚至它赶赴的“黑暗”中,亦没有别的影存在——这是一种何等纯粹的“黑暗”,使得“黑暗”本身似乎亦泛出了一种神奇的光亮。许多读者曾经阅读过这样的诗意:一滴雨水落进了大海,在符合逻辑的想象中,这滴雨水将与大海在一种无限中相互溶解,直至微小的躯体遍及了大海,从而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了大海。一条影子的沉入黑暗,亦可作如是观,并有了诗篇的最后,“影”这样满意的独白:“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然而,作为鲁迅的读者,我们应不仅止于此,应将诗篇的诗意继续延伸下去,就是“影”不仅拥有了这“黑暗”的世界,而且由于它的让出了未来的光明,从而使得这光明是如此纯粹,透澈,实际上成为了“影”另一种意义上的建设,拥有。
  一首杰出的诗篇,应有着多重的解读,《影的告别》自然也不会例外。这篇赏析文章到此,只是在《影的告别》这首意象丰富、意境丰厚的诗中艰难地踏出了一条小路,以助读者领略小路两侧那目不暇接的风光。而要探险得更多的风景,读者自可离开这条小路,探入路侧的那蓊蓊郁郁、广阔深邃如原始森林一般的鲁迅的世界中去。

诗歌开篇对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沉默、颓唐的青年发出了激越地呼喊:“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天堂”我不愿去,“地狱”我不愿去,对幻想中的“黄金世界”我也不愿去。我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那怕“彷徨于无地”。然而,面对现实,诗人的思想又是矛盾的。现实社会将向何处去?诗人感到茫然。但是,诗人并不沉默,仍奋然而前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一个深感孤独、寂寞的斗士的心声。最后两节,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义无反顾地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愿意只是黑暗”,“我愿意只是虚空”,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正如鲁迅在他的杂文《这个与那个》里曾说的: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诗人宁愿与黑暗、虚空战死,也决不像“朋友”那样“睡到不知道时候”,这正是顶天立地的伟丈夫风范。鲁迅这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影的告别》全文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

鲁迅《影的告别》赏析
行文最后,“影”独行远去时的姿态与心态,似乎不能带来积极的因素。鲁迅曾经说他的散文集《野草》是不适合年青人看的,它只属于他自己,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验,不敢邀请别人。所以,希望从此以后“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表达了...

《影的告别》鲁迅
在无尽的梦境深处,影子悄然向我低语着告别的话语,那些字句仿佛是神秘的诗篇——在天堂的彼岸,有我不屑的欢愉,我不向往;在地狱的深渊,有我不屑的痛苦,我不投靠;在你们期待的金色未来,有我不愿涉足的束缚,我不愿停留。然而,你,正是我最不愿面对的存在。我的朋友,我决定与你诀别,我拒绝继...

影的告别出自散文诗集哪里
影的告别出自散文诗集:野草。《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篇散文诗写了一个梦境:人的影子不愿意做一个不明不暗的影子,不愿意苟且偷生于不明不暗的境地,不愿意跟随人了,所以向人告别。鲁迅用象征的说法写影宁愿被黑暗卷没,也不愿活于明暗之间。终于自我献身,为...

《影的告别》中,鲁迅为什么说人生如同在黑暗中走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人生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每一个影子都是我们心里边的。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

朝花夕拾影的告别第7自然段的概括?
《朝花夕拾·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影子,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第7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作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影子才是真实的。作者感到自己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无法...

求鲁迅文章《影的告别》的评价,200字。
《影的告别》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我终于彷徨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我可以感受到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流露出的绝望感,“影”只有在“光明”和“黑暗”中才会消失,但迎接光明又看不到一点希望,也不愿意在黄昏中看到自己彷徨的身影,还不如让黑暗完全把自己淹没,因...

影的告别表达了什么思想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文章透过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处境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影在这里象征着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意识和自我存在。影不愿意随从人类,说明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迷茫。影宁愿陷入黑暗中消亡,也不愿活在明暗之间,这表达了作者对平庸生活的厌倦和对于...

影的告别作品简析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影的告别》创作于1924年9月,这首诗与其他作品如《墓碣文》、《死后》、《死火》等一样,以其离奇的梦境和深奥的寓意吸引读者。要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的情感状态。鲁迅晚年强调,评价文学作品时,全面考虑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至...

影的告别2000字赏析
赏析一: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在鲁迅先生的所有散文诗中,《影的告别》最能深入我的内心。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竟然也会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于无地”的凄凉,内心似有一股什么东西在涌动。于是,我明白,影其实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内心...

恩平市17164452581: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卞转妥奇: 诗歌开篇对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沉默、颓唐的青年发出了激越地呼喊:“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天堂”我不愿去,“地狱”我不愿去,对幻想中的“黄金世界”我也不愿去.我甘愿面...

恩平市17164452581: 请问鲁迅的《影的告别》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卞转妥奇: 体现了他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他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野草中的句子,恰如对自己一生的诠释.

恩平市17164452581: 影的告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卞转妥奇: 落寞的离开

恩平市17164452581: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诗选 - 《影的告别》的读后感 -
卞转妥奇:[答案] 读鲁迅的《影的告别》 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样的一个残破的中国要挣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时代,是为数不多的清醒者,满怀激情,用笔杆子去唤...

恩平市17164452581: 读鲁迅《 影的告别 》简短读后感 -
卞转妥奇: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 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

恩平市17164452581: 鲁迅《影的告别》详细解读 十万火急 -
卞转妥奇: 苦闷与彷徨. 作为影不想融入黑暗,但走向光明又会被毁灭! 这有别于鲁迅其他的作品

恩平市17164452581: 散文《影的告别》艺术特点 -
卞转妥奇: 以新颖独创的设譬,避显豁重的暗示,寓意深刻地蕴涵着鲁迅对生命哲学的体验醒悟、对社会思潮的转型诠释、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剖析、对文艺心理的创意叙述.并将压抑的时代氛围中凝结的忧患情愫,通过直逼内心的独白、形象化地运思、...

恩平市17164452581: 朝花夕拾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急用 -
卞转妥奇: 篇一:读鲁迅的《影的告别》 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样的一个残破的中国要挣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时代,是为数不多的清醒者,满怀激情,...

恩平市17164452581: 影的告别的创作背景 -
卞转妥奇: 《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时值五四落潮时期,五四文化阵营破裂,鲁迅写诗聊以自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遥远的未来感到虚幻无望,混乱的现实不堪忍受,孤独战士的形象尽显作者压抑悲愤的心境.作者借此文“影”这一意象来表达他的心情.

恩平市17164452581: 影的告别与好的故事不同点? -
卞转妥奇: 影的告别与好的故事的不同点,主要是影的告别,一个人的怀旧思想,写出对往昔的难分难舍,好的故事,这完全是记叙文,讲的是对过去某一件事的美好回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